-
单相鼠伤寒沙门菌污染巧克力产品所致多国暴发事件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管理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食品产业高度工业化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呈跨国界、跨区域、进展快、难预测等特点,造成严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自2021年12月以来,欧洲多国报告了疑似食用受污染巧克力产品的ST34型单相鼠伤寒沙门菌聚集性感染病例。经回溯性调查,比利时涉事工厂的酪乳管道高度疑似为本次单相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源头,此次事件为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梳理了此次单相鼠伤寒沙门菌污染巧克力产品所致暴发事件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单相鼠伤寒沙门菌的特征以及巧克力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管理措施,并基于本次暴发事件系统论述我国食品企业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管理建议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预测预警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7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2017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17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 142起,累计发病34 981人,死亡158人;60.40%(3 106/5 142)的事件查明致病因子,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5.40%(1 410/3 106)和68.24%(101/14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1.29%(11 597/22 609);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占54.24%(2 789/5 142),发生在家庭的暴发事件造成了 92.41%(146/158)的死亡病例.结论 餐饮服务场所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发生场所.家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死亡病例最多,主要原因是采食毒蘑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WPS Office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率等指标描述食源性疾病报告情况,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随年份变化的趋势进行Cox-Stuart趋势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 2010-2022年成都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共报告事件275起,发病2769人,死亡4人.食源性疾病暴发起数最多的是7月(占总起数的19.64%),发病人数最多的是6月(占总发病人数的16.58%).事件致病因素以致病微生物为主,引起的事件数占总体的42.55%;其次为有毒蘑菇和有毒动植物,其中有毒蘑菇是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致病因素.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是餐饮服务单位和家庭.结论 致病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含有毒蘑菇)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是成都市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在重点季节加强监管以及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全国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规律,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20年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4 558起,发病人数259 481人;事件高发于6~9月(60.82%).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及蘑菇中毒(43.56%)、不明原因(35.49%)和微生物(16.42%)为主,其中菌类及其制品导致的事件数占比(18.33%)与死亡人数占比(52.69%)最高.暴露场所主要在餐饮服务单位(49.31%)和家庭(46.68%),且暴发于家庭的年均增长率最高(33.66%).结论 近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集中于菌类及其制品;事件高发于6~9月,暴露场所以餐饮服务单位和家庭为主,且倾向于家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2010—2022年甘肃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分析甘肃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特点,为学校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通过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业务应用平台收集2010-2022年甘肃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对事件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学校类型、致病因子、致病食品来源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22年甘肃省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7起,报告病例1 002例,住院471例,无死亡病例.2020年报告事件数最多(9起,占15.79%),其次为2016年(8起,占14.04%).事件报告数高峰期为6月和9月,均报告12起(各占21.05%).报告事件数前3位的地区为陇南市(11起,占19.30%)、白银市(10起,占17.54%)和庆阳市(8起,占14.04%);报告病例数前3位的地区为兰州市(343例,占34.23%)、庆阳市(149例,占14.87%)和陇南市(145例,占14.47%).中学的报告事件数和病例数均为最多,报告事件为21起(占36.84%),病例为263例(占26.25%).明确致病因子的事件15起,主要由致病微生物引起(60.00%,9/15);查明引发环节的事件21起,其中由流通环节(包装食品)引起的事件占比最多(47.62%,10/21).查明致病食品主要来源的事件56起,来源主要为学校食堂(66.07%,37/56);食物类别以混合食品和多种食品为主,各占33.33%(19/57).病例生物样本、食物样本及环境样本均采集的事件10起,致病因子查明率为60.00%(6/10);3种样本均未采集的事件32起,致病因子查明率为15.63%(5/32).结论 近年来,甘肃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总体较为平稳,高峰期在6月和9月,学校食堂是致病食品的主要来源.今后应继续加强多部门协作,进一步降低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2014-2020年四川省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了解2014-2020年四川省在农村宴席中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监测系统,整理和分析2014-2020年四川省发生在农村宴席中的食源性疾病事件.结果 2014-2020年四川省共上报农村宴席相关食源性疾病共85起,发病人数1 725人,无死亡病例.农村宴席暴发高峰时间在7-8月份,占36.5%;肉与肉制品是主要原因食品,报告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27.1%和29.4%;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报告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58.8%和67.8%;储存不当和加工不当是主要的污染环节,报告事件数分别占40.0%和36.5%,中毒人数分别占41.0%和40.5%.结论 四川省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主要原因食品为肉与肉制品,主要致病原因是细菌性微生物,主要的污染环节是储存不当和加工不当.建议针对以上流行病学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及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预防农村宴席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2014-2021年山东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分析山东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1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报告的山东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对发病时间、发病地区、致病因子、原因食品、引发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25起,累计发病5 147例,平均每年643例,住院653例,死亡0例.83.1%(353/425)的暴发事件未确定致病因子,22.4%(95/425)的暴发事件未确定原因食品.微生物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已知病因暴发事件的76.4%(55/72).蜡样芽胞杆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占微生物暴发事件的25.5%(14/55)和21.8%(12/55).最常见的原因食品为混合食品(18.1%,77/425)、多种食品(15.3%,65/425)、肉与肉制品(13.7%,58/425)和粮食制品(8.9%,38/425);9月是高发月份;引发因素以多因素居多,其次为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及误食误用.结论 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对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每餐食品严格留样,各部门加强协作,提高事件查明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共报告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21起,发病31 078例,死亡 64 例,分别占总数的 3.94%(1 421/36 037)、11.33%(31 078/274 304)和 4.35%(64/1 472),病死率为 0.21%,平均每起事件发病22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事件数前5位的省份为云南、江苏、湖南、四川、安徽,共报告728起,占51.23%(728/1 421);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季度;致病因子方面,引起事件数、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是甲醇,其次是含乌头碱类植物、毒蕈毒素(毒蘑菇)和有毒野生蜂蜜.肉类食品(畜肉、禽肉)和甲壳类、软体类、鱼等水产品为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针对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地区、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子和原因食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有效防控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2015-2019年江西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分析江西省2015-2019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有效控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西省共报告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61起,累计发病1 682人,住院794人,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73/10万,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沙门菌及副溶血性弧菌是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导致的暴发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4%(73/161)和56.4%(949/1 682),肉与肉制品是主要的原因食品.家庭、宾馆饭店、农村宴席、学校食堂、单位食堂是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食品加工、储存不当、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是事件的主要引发因素.结论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是江西省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高发季节应针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相关人群加强监管或教育培训,增强家庭食品安全意识,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云南省2010-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6年每月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进行预测.结果 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562起,发病16 802人,死亡285人.6-8月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占全年总数的63.7%;野生蕈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8.1%和59.3%;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占总数的41.0%;发病场所以农村家庭的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0.9%、42.0%和64.6%;学校食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波及人数最多,平均每起发病28人.采用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趋势进行预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继续呈上升趋势,中毒高峰为6-8月.结论 应加强农村家宴和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野生蕈和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知识宣传教育.季节趋势模型对云南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拟合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