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警示非那雄胺精神不良反应和停止治疗后可能持续的性功能障碍风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期,MHRA发布药品安全性更新,警示非那雄胺精神副作用和停止治疗后可能持续的性功能障碍风险.英国正在为服用非那雄胺的男性引入患者警示卡,帮助提高其对精神不良反应和性功能障碍风险的认识,包括停止治疗后性功能障碍持续的可能性.提醒医务人员监测患者的精神和性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小梁分数在成都地区人群中变化及临床应用精确度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骨小梁分数(trabecular bone score,TBS)在成都地区人群中的分布及变化;评估TBS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监测的精确度.方法 选择2022 年10 月至2023 年7 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或体检者4 963 例,其中女性 3 708 人,男性 1 255 人,均行双能X线(DXA)检查测量腰椎TBS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D)表示.选取 30 例患者每人行两次DXA检查,计算BMD、TBS的精确度误差.结果 ①TBS在男性 20~29 岁、女性 30~39 岁时达到峰值,之后均随增龄逐渐下降;②男、女TBS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呈弱正相关;TBS与L1~4 BMD呈正相关;③低骨量组男、女TBS受损者占比分别为19.6%、35.1%;BMD正常TBS受损+部分受损者占比分别为 22.9%、40.5%.L1~4 BMD的CV%和LSC-CV%分别为 1.089%、3.015%;TBS的CV%和LSC%分别为 1.429%、3.958%.结论 ①本组TBS数据为成都地区人群骨质疏松防治、骨折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增龄BMD、TBS逐渐丢失,以女性更为明显;②TBS有较好的精确度,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甘肃省2022年市售小麦粉中4种恩镰孢菌素污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调查2022年甘肃省市售小麦粉中恩镰孢菌素(ENNs)污染情况.方法 采集甘肃省15个市(州、区)市售小麦粉样品80份,按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方法检测,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2年甘肃省市售小麦粉中4种ENNs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ENNB(11/80,13.75%)、ENNB1(9/80,11.25%)、ENNA与ENNA1均为(6/80,7.50%).甘肃省15个市(州、区)地区小麦粉中除武威、白银和定西的小麦粉样品中未检测出任何一种ENNs外,其余12个地区均至少检测出一种ENNs.结论 2022年甘肃省市售小麦粉中4种ENNs均有检出,但含量低于国内外已报道的研究,证明甘肃省市售小麦粉中ENNs污染程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菌菇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调查及病原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调查成都市售菌菇类食品中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污染情况,分析其病原特征,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供支持.方法 参照GB 4789.29-2020,增加了可疑菌落微生物质谱鉴定,对121份菌菇类食品进行检测,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遗传特性及与米酵菌酸生物合成相关bon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 121份样品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的阳性率为50.41%(61/121),其中银耳的阳性率达到67.14%(47/70).4份样品中分离的10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携带bon基因簇;存在主要污染银耳的优势克隆群,但未携带bon基因簇.结论 银耳易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污染,需加强对重点食品中该致病菌的风险监测,尤其是携带bon基因簇菌株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投稿须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是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食品卫生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的办刊方针是普及与提高并重.设专家述评、论著、研究报告、实验技术与方法、监督管理、调查研究、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物中毒、综述等栏目.《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既报道食品安全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也交流产生、发现于实际工作的研究结论;既涉足实验室,又深入监督管理现场;全方位报道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政策、理论、实践、动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气CO短期暴露对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中国62个城市中大气CO短期暴露对心力衰竭住院的影响.方法 基于China-PEACE心力衰竭回顾研究,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62个城市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同时获取62个城市每日CO暴露浓度和气象监测数据等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贝叶斯层次模型分析大气CO浓度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系,根据年龄、地区和季节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 117 364名心力衰竭患者,在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日均大气CO暴露浓度为1.07 mg/m3.CO浓度每升高1 mg/m3,暴露当天心力衰竭住院的OR值为1.041(95%CI:1.015~1.068).在住院前0~1 d,CO移动平均暴露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1.032,95%CI:1.001~1.06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亚组人群中,大气CO暴露水平升高均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在北方地区CO暴露水平升高可以增加心力衰竭住院风险,而在南方地区,住院日前1 d和前2d对应的CO暴露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统计学关联相反[OR值分别为1.102(95%C/:1.054~1.153),0.949(95%CI:0.907~0.995)].结论 大气CO短期暴露水平升高可导致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8-2021年青岛市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青岛市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污染状况,评估其健康风险,为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方案,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3部分:空气微生物》(GB/T 18204.3-2013)于2018-2021年对宾馆酒店、候车室、商场超市、健身房开展夏季和(或)冬季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与真菌总数的监测.结果 共监测173家次公共场所、451个监测点,真菌总数的合格率(77.6%)低于细菌总数的合格率(91.4%);不同类别公共场所微生物监测结果显示,宾馆酒店的合格率最低(68.7%);季度比较显示,夏季的合格率(69.7%)低于冬季(76.7%);年度比较显示,2019年合格率最低(54.5%),2021年最高(81.2%);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宾馆酒店结果显示,三星以下宾馆酒店微生物合格率最低(60.7%);夏季的合格率(61.7%)低于冬季(74.1%);2019年合格率最低(53.8%),2020年最高(76.6%);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岛市公共场所细菌总数与真菌总数均有一定的超标现象,存在健康风险.需重点关注酒店、夏季、真菌的微生物超标问题,需采取措施降低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南京市大气PM2.5中金属污染特征及慢性健康风险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南京市大气PM2.5及其中金属成分的污染特征,分析金属来源并开展健康风险评价,为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做好人群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每月10-16日开展PM2.5采样,分别采用称重法和电感耦合离子质谱法测定PM2.5质量浓度及金属含量,利用富集因子法分析金属成分的污染来源,利用慢性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金属成分的呼吸暴露风险.结果 2021年南京市江北新区和江宁区两个监测点的PM2.5年均浓度中位数分别为39 μg/m3、36μg/m3,江北新区PM2.5年均浓度高于江宁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83,P=0.047),两个监测点不同季度的PM2.5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高浓度均在第一季度,最低浓度均在第三季度.两个监测点PM2.5中Cd、Se、Tl这3种金属成分的质量浓度均为江北新区高于江宁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监测点PM2.5中金属成分的富集因子值均超过10,提示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两个监测点金属成分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可认为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非致癌健康风险.江北新区As、Cd、Cr和江宁区As、Cr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介于10-6~10-4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间,表明这些金属成分对人群具有潜在致癌风险.Cr的致癌风险最大,其次是As.结论 本次调查的两个监测点大气PM2.5中金属成分多源于人为污染,其非致癌风险较低,部分金属成分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要点解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着重阐述了在骨质疏松症诊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和进展,包括:医学数字化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诊断与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联合和序贯治疗方案;骨质疏松性骨折围手术期及再骨折预防的临床措施;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期间的监测.希望对临床医师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2017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结果 2017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 142起,累计发病34 981人,死亡158人;60.40%(3 106/5 142)的事件查明致病因子,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5.40%(1 410/3 106)和68.24%(101/14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1.29%(11 597/22 609);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最多,占54.24%(2 789/5 142),发生在家庭的暴发事件造成了 92.41%(146/158)的死亡病例.结论 餐饮服务场所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发生场所.家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死亡病例最多,主要原因是采食毒蘑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