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宁市城区生活污水中沙门菌分布、耐药特征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了解济宁市城区生活污水中沙门菌分布、血清型、耐药特征,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为沙门菌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2-3月,每周采集城区3个污水厂进水口污水各2份,每份500 ml,连续采集7周,合计42份污水样本,对污水样本进行沙门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分离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凝集试验和荧光定量PCR血清分型,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41株沙门菌进行9类17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检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济宁市城区生活污水沙门菌分离率较高,42份样本中阳性样本24份,共分离出41株沙门菌,属9种血清型,以阿贡纳和肯塔基为主,李营和济东污水厂有其独有的血清型.只有1株吉韦沙门菌不耐药,其余40株沙门菌均为多重耐药菌,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西林、链霉素耐药率达90%以上,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达80%以上,共19种耐药谱,SXT-TET-STR-AMP-AMS占首位,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耐药谱不同,肯塔基沙门菌、黄金海岸沙门菌、婴儿沙门菌的多重耐药非常严重,同种血清型在不同污水厂中的耐药谱也不一致,李营污水厂的沙门菌耐药现象最严重.利用CARD数据库进行耐药基因预测,主要预测出8类耐药家族的18个耐药基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几乎全部一致.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ST分型不同,以ST13的阿贡纳沙门菌为主,进化树分为6个簇,不同污水厂的沙门菌在不同分支,提示基因组有差异,不同源.结论 济宁市城区生活污水中沙门菌血清型多样,提示可能已在人群中存在并传播,耐药严重,携带耐药基因广泛,有些型别菌株持续存在且跨区域分布,有致病风险,需持续监测,并制定对科学的防控措施以控制沙门菌的流行及耐药的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早产儿对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揭示早产儿对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基础免疫的应答与成功率,指导防治实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来中心接种门诊进行常规基础免疫三足月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接种前、接种第一、二、三针后4~6周,采静脉血3 mL,采用常规微量凝集试验测定百日咳凝集抗体;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测定白喉、破伤风抗体.结果 早产儿血清百日咳凝集抗体(≥1:320)阳性率为97.67%,白喉和破伤风抗毒抗体阳性率均达100.00%;男童百日咳凝集抗体阳性率为95.83%,白喉与破伤风抗体阳性率均为100.00%,女童百日咳凝集抗体阳性率、白喉与破伤风抗体阳性率均为100.00%;早产儿百日咳凝集抗体GMT:免疫前为9.04±1.14,接种第一至三针后4~6周分别为78.93±1.18、274.86±1.24、456.33±1.59;白喉抗毒抗体GMT:免疫前为2.26±1.75,接种第一至三针后4~6周分别为9.87±2.08、19.79±2.15、66.93±2.47;破伤风抗毒抗体GMT:免疫前为4.72±2.21;接种第一至三针后4~6周分别为7.68±2.23、12.96±2.26、99.54±2.30.结论 早产儿与足月儿一样,对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应答反应.只要无禁忌症,就应按国家免疫程序要求及时接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布鲁杆菌鉴定及抗菌药物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细菌学鉴定和PCR鉴定布鲁杆菌,并测定布鲁杆菌对8种抗菌药物体外敏感性,了解布鲁杆菌的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对定为布鲁杆菌菌株按布鲁杆菌标准鉴定方法采用传统的阳性血清、单相特异性血清(A、M和R)凝集试验、布鲁杆菌噬菌体裂解试验(T b、BK2),进行种、型鉴定,以参考菌株对照.布鲁杆菌表面蛋白-31(brucella surface protein-31,BCSP-31)-PCR和牛种、羊种、绵羊附睾和猪种布鲁菌(abortus melitensis ovis suis,AMOS)-PCR鉴定分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来自血培养分离的27株布鲁杆菌测定8种抗菌药物(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n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 27株菌经细菌学鉴定为布鲁杆菌羊种,其中21株为羊种Ⅲ型,6株为羊种Ⅰ型.BCSP-31-PCR鉴定27株菌为布鲁杆菌;AMOS-PCR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杆菌.27株布鲁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均敏感,其中多西环素 M IC90为0.064 mg/L,有3株布鲁杆菌对利福平中等敏感(MIC 2 mg/L).结论 布鲁杆菌分离株对WHO推荐的治疗布鲁菌病的抗菌药物体外实验普遍敏感.定期评估布鲁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有助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株mcr-1阳性多重耐药宋内志贺菌的鉴定和药物敏感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分离的1株mc-1阳性多重耐药宋内志贺菌进行鉴定和耐药性分析.方法 采用生化和血清凝集试验进行病原体鉴定;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的存在情况;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对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和质粒图谱分析并进行Southern杂交试验;用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验证mcr-1基因的水平转移能力.结果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分离出1株mcr-1阳性的多重耐药宋内志贺菌,对萘啶酸、阿奇霉素、多粘菌素有较高耐药性.mcr-1基因、mph(A)和bl口cTX.M.14基因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质粒上,且mcr-1基因能通过质粒介导水平转移.结论 加强志贺菌尤其是宋内志贺菌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共同耐药的监测及mcr-1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痢疾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6-2016年我国畜禽动物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06--2016年我国畜禽动物来源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耐药特征,完善我国动物源性沙门菌耐药数据,为多重耐药沙门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传统血清凝集试验,对主要来源于鸡、猪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所有实验菌株对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2017版进行药敏结果判读.结果 2006-2016年776株沙门菌分为49种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31.57%)、德尔卑沙门菌(17.53%)和鼠伤寒沙门菌(14.82%)为主.猪和鸡源沙门菌的优势血清型分别为德尔卑沙门菌(39.15%)和肠炎沙门菌(51.62%).沙门菌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和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73.32%、70.88%、69.59%;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10.70%;对三代头孢的敏感性较高,达92.00%以上.菌株多重耐药率达63.40%,鼠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率最高(90.44%),次之为德尔卑沙门菌(63.24%)和肠炎沙门菌(58.78%).结论 我国主要畜禽动物源性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菌株对多数药物的耐药水平呈上升趋势,需密切关注并实时监测耐药性的变迁、播散及其对环境、人群的潜在威胁,同时加强养殖业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监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45例布鲁菌病患者实验室诊断指标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布鲁菌病患者不同病期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为布鲁菌病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对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45例布鲁菌病患者的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血小板(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ea)、尿微量白蛋白(mALB)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以及血培养阳性率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分期分组:急性期患者23例,亚急性期患者8例和慢性期患者14例.结果 急性期与亚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感染性指标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WBC=2.04、P=0.082,tPCT=1.98、P=0.093,thsCRP=2.18、P=0.081,tALT=0.94、P=0.18,tCrea=2.31、P=0.088,tmALB=2.02、P=0.085).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AST水平显著低于亚急性期患者(t=7.59、P=0.023),且急性期布鲁菌病患者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WBC=8.43、P=0.021,tPCT=18.36、P=0.013,thsCRP=12.35、P=0.020,tALT=5.38、P=0.024,tCrea=4.81、P=0.036,tmALB=10.87、P=0.020).亚急性期与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感染性指标WBC、PCT、hsCRP、ALT、Crea和mAL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WBC=1.12、P=0.096,tPCT=2.19、P=0.082,thsCRP=2.03、P=0.084).随着病期延长,布鲁菌病患者从急性期进展为慢性期,PLT降低、ESR增快、血培养阳性率逐渐降低,但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一直较高.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治疗前后PCT和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CT=7.85、16.31、27.60,P=0.018、0.0023、0.003;thsCRP=9.98、12.14、7.88,P=0.021、0.036、0.031).结论 WBC、PLT、ALT、AST、Crea和ESR等指标变化可反映布鲁菌病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血培养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为布鲁菌病诊断标准;PCT和hsCRP可作为治疗前后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量乳胶凝集试验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弱智儿童血清弓形体抗体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半量和微量凝集试验检测百日咳抗体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量间接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抗弓形虫抗体试剂盒制备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应用间接乳胶凝集试验(LAT)检测血清中抗弓形虫抗体早在60年代初国外即有报道。当时多采用玻片法,因敏感度低,特异性较差而未被重视。1977年日本坪田及小林等人采用改良的微量间接LAT法,与染色试验对比,检测结果符合率很高,证实此法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而且致敏乳胶稳定,保存期明显长于间接血凝法。此后日本荣研株式会社制备了试剂盒,对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诊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此试剂可用于兔、猫、犬、猪等动物血清的检测,是IFA、ELISA、CF等方法所不易达到的。为方便国内有关弓形虫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工作大范围开展的顺利进行,我们研究以国产试剂制备检测试剂盒。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玻片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从Boyden氏(1951)发现经鞣酸处理的绵羊红细胞可以吸附蛋白性抗原而与其相应的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后,这种现象在微生物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Neter氏(1956)对此血凝反应曾作了综合性报导,并指出间接血凝试验(以下简称血凝试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以测出微量的细菌抗原,在滴定某些细菌所诱发的抗体上比补体结合试验的敏感度强20~50倍。近年来也已开始应用到寄生虫病(血吸虫病、旋毛虫病、棘球蚴病、蛔虫病、中华支睾吸虫病、阿米巴病等)的诊断上。开辟了对寄生虫病血清学诊断的另一广阔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