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杆菌科细菌黏菌素及多黏菌素B药敏试验的方法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评价4种不同药敏方法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性能,为实验室选择可常规开展的药敏方法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88株非重复肠杆菌科细菌(其中6株携带mcr-1基因),分别用微量肉汤稀释法、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法(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 TM药敏分析系统、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多黏菌素的MIC值。以微量肉汤稀释法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性、分类一致性、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配对χ2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法对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之间的一致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金标准相比,CBDE、Vitek-2?药敏分析系统、BD Phoenix TM药敏分析系统和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的基本一致性分别为94.32%(83/88)、92.05%(81/88)、90.90%(80/88)和96.59%(85/88),分类一致性均为100%(88/88),未出现极重大错误和重大错误;4种药敏方法与金标准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 P=1),检测多黏菌素敏感性的一致性较强(Kappa=1, P<0.001);4种药敏方法测定的MIC值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均呈正相关,一致性较好( r均>0.5, P均<0.05)。 结论:多黏菌素4种药敏方法在本实验室均达到了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及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联合推荐的性能标准,其中商品化微量肉汤稀释法、CBDE检测性能表现最佳,目前可应用于本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对跌倒和反复跌倒及跌倒后骨折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人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跌倒、反复跌倒和跌倒后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招募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接受研究共3 552人。记录每个入选个体的人口统计学,入选个体均通过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估是否存在主观认知主诉(SCC),通过测步速评估是否存在慢速度行走及是否有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MCR)。根据评估结果将所有个体分成MCR组和非MCR组,非MCR组内再分为SCC亚组、慢速度行走亚组和健康亚组。比较2组基线变量,并比较亚组之间、亚组与MCR组的人口统计学。之后每4个月进行随访,共随访2年。记录随访期间跌倒、反复跌倒、并发骨折的人数。以所有人口统计学及SCC、慢速度行走、MCR为自变量,以随访期间出现跌倒、反复跌倒及跌倒后骨折做为因变量,做自变量与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MCR组受高等教育比例、抑郁情绪比例、使用拐杖比例、体质量指数、用药数量分别为10.2%(36/352)、22.4%(79/352)、44.9%(158/352)、(27.0 ± 4.3) kg/m 2、(6.8 ± 3.2)种,非MCR组分别为22.9%(732/3 200)、12.8%(409/3 200)、22.8%(729/3 200)、(24.8 ± 3.8) kg/m 2、(5.2 ± 3.1)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9.93、24.98、82.71, t值为12.34、3.45, P<0.05)。SCC亚组受高等教育水平的比例、抑郁情绪比例、使用拐杖的比例分别为18.9%(289/1 531)、13.2%(202/1 531)、22.5%(344/1 531),MCR组与SCC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4.99、19.28、73.56, P<0.05)。慢速度行走亚组的高等教育水平比例为16.6%(34/205),与MC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7, P<0.05)。健康亚组高等教育水平比例、关节炎比例、抑郁情绪比例、使用拐杖人数比例分别为27.9%(409/1 464)、12.9(190/1 464)、11.2%(164/1 464)、19.7%(288/1 464),SCC亚组分别为18.9%(289/1 531)、16.2(248/1 531)、13.2%(202/1 531)、22.5%(344/1 531),慢速度行走亚组分别为16.6%(34/205)、21.5%(44/205)、20.9(43/205)、47.3%(97/205),3个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3.08~78.28, P<0.05)。健康亚组体质量指数、用药数量分别(23.4 ± 4.4 )kg/m 2、(4.7 ± 2.8)种,SCC组分别为(25.2 ± 4.3)kg/m 2、(5.1 ± 2.9)种,慢速度行走亚组分别为(25.1 ± 3.8 )kg/m 2、(6.7 ± 3.1)种,3个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为2.68、7.21, P<0.05)。MCR患者出现跌倒、反复跌倒、跌倒后骨折的风险分别为1.22、1.47、2.54( P<0.05)。年龄对跌倒、反复跌倒、跌倒后骨折的风险分别为1.08、1.01、1.05( P<0.05)。 结论:年龄、MCR是老年人跌倒、反复跌倒和跌倒后骨折的高危因素,在临床护理中需要评估MCR,注意高龄老年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致血流与腹腔共同感染大肠埃希菌表型和基因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致血流与腹腔共同感染大肠埃希菌(CoECO)的表型和基因型特征,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20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自血液和腹腔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使用质谱鉴定仪鉴定菌种。使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测定最小抑菌浓度。采用2×150 bp双末端测序策略对大肠埃希菌进行高通量测序。基因组序列经拼接后,使用kSNP3软件对菌株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以明确菌株间的同源关系;若分离自两部位的菌株具有较高同源关系,视为同一菌株,则该病例为CoECO感染病例。使用PubMLST网站确定多位点序列型(MLST),使用CARD网站筛选耐药基因。结果:共筛选出70例CoECO感染病例,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59.2±16.3)岁。每例CoECO感染病例选取1株大肠埃希菌进行后续分析,共计70株,分属于35种ST型,菌株数量较多的ST型包括:ST38( n=6)、ST405( n=6)、ST1193( n=6)、ST131( n=5),其他ST型所含菌株均少于5株。菌株间同源关系比较分散,整体呈现散发趋势,仅有个别菌株引起了小规模爆发。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1.4%,64/70),其次为氨苄西林/舒巴坦(74.3%,52/70)、头孢曲松(72.9%,51/70)、环丙沙星(71.4%,50/70)、左氧氟沙星(71.4%,50/7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敏感性。耐药基因携带数量最多的是tet(A/B)(70.0%,49/70),其次分别为bla TEM(58.6%,41/70)、sul1(55.7%,40/70)、sul2(54.3%,38/70)、bla CTX-M-14(25.7%,18/70)、bla CTX-M-15(17.1%,13/70)、bla CTX-M-55(15.7%,11/70)、bla CTX-M-64/65(5.7%,4/70)、bla CTX-M-27(4.3%,3/70)、mcr-1(4.3%,3/70)、bla NDM-5(2.9%,2/70)。 结论:CoECO整体呈散发分布,无明显优势克隆,未发现具有明显优势的基因型;菌株虽然对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但携带耐药基因比例较低,对部分一线抗菌药物有较高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临床分离气单胞菌中 mcr-3基因携带及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本院临床分离的气单胞菌中 mcr基因的携带情况和基因特征,为临床检测粘菌素耐药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提供依据。 方法:应用PCR对183株气单胞菌进行 mcr基因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粘菌素以及多粘菌素对 mcr基因阳性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肉汤接合法和滤纸接合法进行接合转移试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气单胞菌中 mcr-3基因的存在环境。构建 mcr-3携带基因的 E. coli DH5α-pGEM-T::p mcr-3菌株以验证其粘菌素耐药表达情况。 结果:183株气单胞菌 mcr-3基因的携带率为2.19%(4/183),未检测到 mcr-1和 mcr-2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株携带 mcr-3基因的嗜水气单胞菌对粘菌素和多粘菌素均敏感(MIC<2 μg/ml);接合转移试验结果显示 mcr-3基因无法进行水平转移;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本院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携带的 mcr-3基因属于 mcr-3.2以及 mcr-3-like变异体,且上下游并未检测到相邻的转移元件。构建的重组菌株 E. coli DH5α-pGEM-T::p mcr-3表现为粘菌素敏感表型(MIC=2 μg/ml)。 结论:我院临床分离气单胞菌中存在 mcr-3基因,但其在嗜水气单胞菌不表达粘菌素耐药性,且暂时未发现支持其可以转移的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瘤体-甲状腺边缘接触范围(MCR)对长径>1.0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1.0 cm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被膜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并评估CT直接征象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8例PTC(>1.0 cm)和193例PTMC患者的CT资料。基于CT平扫图像评价MCR,分为<1/4瘤体周长或≥1/4瘤体周长。观察颈部淋巴结CT直接征象包括囊变、微钙化、高强化、短径/长径≥0.5、簇状淋巴结或中央区混浊。MCR在PTC(>1.0 cm)和PTMC中分布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CR、CT直接征象诊断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148例PTC(>1.0 cm)和193例PTMC中,病理结果显示被膜侵犯分别占88.5%(131/148)和57.0%(110/193),淋巴结转移分别占71.6%(106/148)和44.0%(85/193)。PTC(>1.0 cm)中,MCR≥1/4瘤体周长更常见于被膜侵犯(χ2=22.211, P<0.001)和淋巴结转移患者(χ2 =4.746, P=0.029),其预测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7%(111/131)和64.7%(11/17)、83.0%(88/106)和33.3%(14/42)。PTMC中,MCR≥1/4瘤体周长更常见于被膜侵犯(χ2=66.066, P<0.001)和淋巴结转移患者(χ2=5.343, P=0.021),其预测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3%(96/110)和69.9%(58/83)、71.8%(61/85)和44.4%(48/108)。CT直接征象对PTC(>1.0 cm)、PTMC诊断淋巴结转移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和73.8%、69.4%和76.9%。 结论:CT直接征象和MCR≥1/4瘤体周长均可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前者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MCR≥1/4瘤体周长预测PTC被膜侵犯具有较高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达沙替尼联合多药化疗方案治疗成人初诊Ph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达沙替尼联合多药化疗方案在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 ALL)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单臂、开放的临床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30例初诊成人Ph + ALL患者入组。采用多药化疗方案,标准诱导化疗为期4周,自诱导化疗第8天开始口服达沙替尼(商品名依尼舒,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100 mg/d,持续应用至整体治疗结束。有条件和意愿进行移植者,可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结果:所有30例患者在诱导治疗4周后均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HCR),累积完全分子学反应(MCR)率为70.0%(21/30)。中位随访时间为37.8(32.0~46.6)个月。3年总生存(OS)率为68.1%,3年无血液学复发生存(HRFS)率为61.6%。63.3%的患者在治疗3个月时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其中有43.3%患者达到MCR)。6个月时60.0%的患者达到MCR,达到MCR的患者具有更好的OS( P=0.004)、HRFS( P=0.049)和EFS( P=0.001)。15例(50.0%)患者在第1次HCR期内进行移植,移植组患者HRFS( P=0.030)和EFS( P=0.010)优于化疗组。 结论:达沙替尼联合多药化疗方案治疗初诊Ph +ALL安全有效。 临床试验注册:ClinicalTrials.gov,NCT0252397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依达拉奉对醛固酮诱导大鼠高血压时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醛固酮诱导大鼠高血压时肾损伤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6~8周龄,体重20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8):假手术组(S组)、高血压组(H组)和依达拉奉组(E组)。采用皮下置入醛固酮微量渗透泵(给药速率0.75 μg·kg -1·h -1)4周的方法制备大鼠高血压模型。E组皮下置入醛固酮微量渗透泵,每日经尾静脉注射依达拉奉10 mg/kg,H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连续4周。于微量渗透泵置入前、置入1、2、3、4周时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给药4周后,测定24 h尿白蛋白浓度、血浆Cr和BUN浓度,取双侧肾脏称重,测定右肾重量/体重(RKW/BW)比值,采用PAS法测定肾小球系膜外基质面积/肾小球面积百分比(M/G),采用Masson染色法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肾组织醛固酮受体(MCR)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H组微量渗透泵置入后收缩压升高,24 h尿白蛋白浓度、血浆Cr和BUN浓度升高,RKW/BW比值、M/G和CVF升高,肾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和MCR表达上调( P<0.05);与H组比较,E组微量渗透泵置入后收缩压降低,24 h尿白蛋白浓度、血浆Cr和BUN浓度降低,RKW/BW比值、M/G和CVF降低,肾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和MCR表达下调( P<0.05)。 结论:依达拉奉可减轻醛固酮诱导的高血压大鼠的肾损伤,其机制与下调MCR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毒力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方法:2011年至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多黏菌素耐药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多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耐药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分别研究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结果:从1 376株肺炎克雷伯菌菌株中,共筛选出14株(1.02%)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10株耐多黏菌素菌株的MgrB发生氨基酸替换(K2E、F28C),9株菌株的PhoQ发生氨基酸替换(D150G)。所有耐药菌株中均未检测到 mcr、 crrB等基因,与标准菌株相比,耐药菌株的 pmrH和 pmrD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增加。分子流行病学结果显示,14株耐药株分为9种序列型;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表明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更高的毒力。 结论: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多存在 mgrB和 phoQ基因突变,且 mgrB基因突变可能在菌株毒力的变化中起关键作用;本研究中的多黏菌素耐药菌株之间同源性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株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及毒力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及毒力特征。方法: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粪便中分离到的1株CRKP命名为肺炎克雷伯菌C35,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确定菌株所携带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分析CRKP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关系;采用接合试验评估耐药基因的转移能力和效率;采用大蜡螟毒力实验测定菌株的毒力表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C35对大多数受试药物耐药,尤其碳青霉烯类、舒巴坦和多黏菌素。SNP分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C35与多株分离自本院不同病房的CRKP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该菌属于ST11型,携带包括 blaKPC-2、 blaCTX-M-199、 mcr-1和 tet(A)变异体等在内的13种耐药基因。 blaKPC-2基因位于>69 800 bp的IncFⅡ型质粒上, blaCTX-M-199和 mcr-1基因共同位于>64 800 bp的IncI2型质粒上, tet(A)变异体位于83 628 bp的不可分型质粒上,3种质粒均为可接合性质粒。肺炎克雷伯菌C35还携带 rmpA和 rmpA2毒力基因以及气杆菌素(aerobactin)相关基因 iucABCD,为典型的碳青霉烯耐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该菌在大蜡螟感染模型中也显示了较强的毒力表型,感染肺炎克雷伯菌C35菌株48 h后大蜡螟幼虫存活率仅为16.7%,明显低于无毒力对照菌株的80.0%。 结论:本研究在1株肠道定植CR-hvKP中检测到多个可接合性耐药质粒,包括同时携带 blaCTX-M-199和 mcr-1基因的IncI2质粒,需引起警惕,并对此类菌株进行主动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西省10个县区≥40岁人群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尿α1微球蛋白/肌酐比值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山西省≥40岁人群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MAU)/肌酐比值(MAU to creatinine ratio,ACR)和尿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肌酐比值(α1-MG to creatinine ratio,MCR)水平及尿ACR和MCR异常的影响因素,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资料来自2019年4—1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以山西省10个县区(宁武县、盂县、阳曲县、临县、寿阳县、泽州县、霍州市、河津市、临猗县和芮城县)≥40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的慢性肾脏病筛查。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尿样本采集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检测入选者的血生化、尿α1-MG、尿肌酐和尿MAU水平,用尿肌酐校正,计算尿ACR、MCR值。尿ACR≥30 mg/g、MCR>23 mg/g定义为异常。采用协方差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分别计算10个县区居民校正后的尿ACR、MCR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χ2检验分析尿ACR、MCR异常的相关因素,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ACR、MCR异常的影响因素。 结果:该研究纳入12 285名居民,中位年龄58.0(51.0,66.0)岁,男5 206人(42.4%),女7 079人(57.6%)。中位尿ACR 7.5(4.5,15.7)mg/g,中位尿MCR 10.2(6.4,16.2)mg/g。尿ACR异常者1 572人(12.80%),MCR异常者1 450人(11.80%)。ACR较高的县区为阳曲县、盂县和宁武县,分别为(35.58±3.04)mg/g、(34.08±4.50)mg/g和(32.09±3.19)mg/g;10个县区居民MCR大致接近,阳曲县尿MCR水平较高,为(13.86±0.41)mg/g。除了盂县,其他县区女性尿ACR水平均高于男性;10个县区女性尿MCR水平均低于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和体重指数升高及性别均为尿ACR和MCR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受教育程度低均为尿MCR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山西省10个县区≥40岁人群尿ACR、MCR水平存在性别、地区差异。血三酰甘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年龄、性别及BMI均为尿ACR、MCR异常的独立相关因素,同型半胱氨酸和受教育程度均为尿MCR异常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