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案例中德育素材融合至"实验中医学"教学的实践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融合至"实验中医学"教学的效果。方法:挖掘以往"实验中医学"教学中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并将其巧妙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设计调查问卷,从"通过案例讲解引申出其中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形式可好,是否有助于提高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态度是否有所触动""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触动学生的10项具体内容及认可度"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肯定授课形式,且认为此形式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索兴趣的学生均占到95.8%,认为所融入的人文精神对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所触动的学生占87.5%;对科学家感人事迹触动学生的10项内容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77.1%~89.6%,其中肯定比例最低和最高的分别为"甘于寂寞、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尊重他人及其科研成果,同时又具有挑战科研权威的勇气"。结论:将科研案例隐含的德育素材融入"实验中医学"教学的形式和效果均较好,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院校教师德育认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教师的德育认知情况,为提高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提供参考。方法: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B中医药大学为例,2022年3至5月,对18位不同职称、教龄、课程类别的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提取出3大主题:教师整体育德意识强烈且德育认知水平较高;教师所处发展阶段、性别是教师德育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等因素影响德育效果。结论:学校可通过宣传引导进一步强化教师德育意识,根据不同性别教师和所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开展个性化培训,并完善德育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育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学习投入度的某医学院校学生德育效果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大学生德育效果及其与学习投入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2017年某医学院校2 215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线填答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hinese college student survey,CCSS)问卷,对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德育指标评分以及学习投入度5个维度(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的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指标评分分别为(57.13±26.95)分、(60.35±26.32)分、(62.20±26.13)分、(63.84±25.67)分;团队合作精神评分分别为(62.35±25.57)分、(66.07±23.51)分、(64.75±24.65)分、(66.00±24.08)分;批判精神评分分别为(55.16±25.69)分、(59.88±25.56)分、(60.13±25.48)分、(59.75±25.78)分;创新精神评分分别为(50.22±27.23)分、(56.32±26.39)分、(58.03±25.92)分、(57.06±26.14)分,各指标年级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学习投入度的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维度评分分别为(46.92±12.40)分、(51.64±18.13)分、(37.23±20.13)分、(42.31±17.49)分、(62.12±17.13)分。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显示,学习投入度5个维度是德育效果的影响因素。 结论:高年级学生德育效果较好,大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德"的成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投入度会对德育效果产生正向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7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文量、论文所属单位和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文献1 739篇,发文量前10位的单位均为高校,高频关键词28个。基于某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研究最多,达1 026篇,其中,基础类课程752篇(73.3%),临床类课程274篇(26.7%);中医类课程312篇(30.4%)。"德育""课程育人"是最新的研究热点,研究从某门课程的实证研究逐渐向体系研究过渡,研究内容逐步细化。结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课程思政研究较丰富,热点聚焦,以基础类课程为主,临床、中医类课程相对较少。建议建立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课程思政是以各专业课程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理念。本文从树立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素材、设计课程思政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和引入量化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情况。于2021年6月,在课程结束后对2019级4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整体满意度为93.6%(615/657),对课堂思政教学时长和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满意度分别为91.5%(601/657)和81.9%(538/657);对课程5项德育目标的达成满意度分别为89.8%(590/657)、93.3%(613/657)、92.4%(607/657)、92.7%(609/657)和93.6%(615/657)。医学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实践达到了预期的育人目标,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英语课程听说教学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共情式"培育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除了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还需要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本文介绍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内核和引领,采用"共情"的方式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融入医学英语听说教学之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围绕职业道德规范、医学伦理关系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确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题,设计了"共情导入""分析点评""讨论启发""模拟再现"4种教学环节,实现从"情感认同"到"内化于心"再到"外化于行"的隐性培育过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他们对相关的医学伦理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语言学课程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混合式教学在护理本科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国内外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热点与前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中文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英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检索源,采用CiteSpace对检索到的2008—2022年发表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到中文文献43篇,英文文献83篇,发文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国内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教育改革、在线学习和课程体系评估,研究前沿为网络授课、德育教育和人文关怀等。国外的研究热点集中在教育模式选择、强调互动性,研究前沿为开展有创新性的混合式教学、注重护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环境构建。结论:未来混合式教学应注重开展创新性研究、学生满意度的动态评估反馈,尤其需加强护理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培养,旨在促进护理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而不断优化和创新混合式教学在护理本科教育领域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讲话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从而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传染病护理学》授课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和思考。方法: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并贯穿于整个专业课教学过程,建立融入课程思政的新教学模式,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同向同行,努力将《传染病护理学》打造为一门"课程思政"的"金课"。结果: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觉悟和个人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结论:高校大学生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引领的知识传授容易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对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反思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我国全民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逆行者"迎难而上、前赴后继,奔赴抗疫最前线,诸多鲜活的人物和事例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在此特殊时期背景下,医学院校要以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为契机,丰富生命伦理教育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医学道德教育、生死文化教育。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整合、优化教学载体、拓展实践活动、推介线上教学资源等探索生命伦理教育教学改革,以期提升生命伦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持续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情动理论视域下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线上教学中学生同理心培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线上教学对学生同理心的培养效果。方法:2020年2月至4月,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式,对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级三年制护理学专业61名学生开展教学试点。在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线上教学基础上,基于情动理论融入8例典型德育教学案例、3部情动触发影视题材;采用叙事医学教育方法,通过情动反思表达品质的内省过程及行为。使用杰弗逊医务人员同理心测量量表评估同理心培养效果,以单一条目调查学生精神科职业意向。采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对课程反思报告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68.9%(42/61)的学生具有明确的精神科执业愿意。最终纳入量性分析的配对样本为57例,教学后学生同理心总分高于教学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4.87±13.28)分比(109.93±13.39)分, t=5.00, P<0.001]。质性分析提炼出"领域正名""能力提升"2个主题及4个亚主题。 结论:基于情动理论的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线上教学对学生同理心及择业意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