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肥为百病之长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通过对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的分析,以及对现代社会中肥胖的产生原因及肥胖对现代各系统疾病谱影响的整理与归纳,提出"肥为百病之长"的病因病机观,认为肥胖为引发现代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肥胖的核心病机为痰湿、瘀浊."百病皆由痰作祟",痰可留滞五脏六腑,可走经窜络,其致病变幻多端,故因肥胖所致之痰饮可殃及五脏六腑及经络百骸;痰湿停聚日久则可生浊毒、瘀毒,对其他疾病的进展及预后影响较大,因此可称肥胖为"诸病之源".现代社会中,因肥胖而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为主的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主流疾病谱,而因肥胖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同时还严重影响着诸多传染性疾病的进展和康复,肥胖因而亦成为"百病之长"."肥为百病之长"的病因病机观的提出,一方面期望促进民众对肥胖的重视和管理,针对性改良肥胖者"多坐、多思、多吃,少走、少动、少耗"的"三多三少"不良生活与饮食方式,加强自身肥胖的防治;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医临证者在辨证论治疾病时,应充分考虑肥胖患者的"痰湿壅盛"的体质基础,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康复与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理论辨证论治特应性皮炎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常伴慢性湿疹,瘙痒剧烈,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已经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的身心疾病.文中基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中医理论为切入点,从心为火脏、心为血之主、心为神之居这三个方面探讨AD的病因病机,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导致心火上炎、心血失养、心神失调,从而引起或加重AD相关症状、睡眠障碍等异常精神状态.基于此,AD从心论治,基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提出清心泻火、培土济水,养血活血、疏肝健脾,镇心安神、重镇止痒等治则治法,身心同治,多脏同调,形神兼顾,并举医案一隅,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D拓宽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心中风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梳理古籍文献中"心中风"的内涵、病机以及治疗,以期为临床病毒性心肌炎、癫痫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佐.[方法]基于第5版《中华医典》数据库,查阅古籍文献中关于"心中风"的论述,分别从"心之义""中之音""风之义"三个角度辨析"心中风"的具体内涵,并概括其临床症状、病机和治疗,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结果]中医学之"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不仅具有主血脉之功,尚具主藏神之能,同时部分古代医家常以"心"来代指中焦脾胃.中医学之"风"则有外风与内风之别,内风多因情志而生.故笔者基于古今文献相关论述,简要阐析"心中风"之不同内涵,其中包括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以及其他心中风.血肉之心中风和其他心中风多由外风所致,神明之心中风可因外风或内风引起.血肉之心中风治疗以祛风药为主,佐以益气养血之药;神明之心中风则以安神药为主.[结论]血肉之心中风、神明之心中风及其他心中风分别与现代医学之病毒性心肌炎、神经系统疾病、胃肠疾病甚为相似,或可依据古籍文献为此三类疾病的临证组方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国医大师禤国维调五脏以养肤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认为阴阳失衡、五脏六腑失调是产生皮肤疾病的主要原因,临证治肤以"中""和"为道,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平调阴阳,治病之宗,以和思辨"的学术思想.皮肤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充盛、脏腑调和,才能使皮肤健康.禤老擅长调五脏以养肤:通过润肺、益肺使气血运行通畅以养肤;通过健脾、补脾使气血生化之源充盛以养肤;通过静心、常笑、清心之法使心气足、血脉通以养肤;通过疏肝、理气之法调节气血输布以养肤;通过平衡肾之阴阳使精足血旺以养肤.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慢性失眠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慢性失眠人群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为失眠的辨证施治提出不同的方法.方法 选取 400 例失眠患者参与研究,通过制定中医四诊信息表,收集患者的病例资料,判定其证候,计算量表评分,归纳分析之病性、病位、证型.结果 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的失眠患者SPIEGE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选取大于 1 的公因子,证明失眠的病位证素在心、肾、脾、胃、肝、胆;病性证素包括虚、气滞、痰湿、火、热.聚类分析得出 7 类证型:肝郁气滞、心脾两虚、痰热内扰、痰湿中阻、肝阳上亢、心虚胆怯、心肾不交.结论 失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但主要在心,其本质在于脏腑气机运动失常导致阴阳失交而不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温阳解郁论治肿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现代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大多从虚、痰、瘀、血、毒入手,以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等为治则治法,极少用到温阳解郁.认为抑郁是肿瘤病机的关键,抑郁阳虚是肿瘤病机的主要特点,五脏六腑之郁都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临床上在以温阳解郁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应用温阳与解郁并用、身心同调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甚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蔡宛如教授"脏腑同治法"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拾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蔡宛如教授"脏腑同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方法]分析蔡宛如教授对脏腑同治理论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阐述其独到的临证思维及用药经验,并附经典案例以验证.[结果]蔡宛如教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五脏六腑受累均可致肺系疾病发生,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病因病机错杂,常非肺系一脉所为病,更需有五脏六腑相为病的整体观念.脏腑同治法主要体现在肺胃同治、肺与大肠同治、肺与三焦同治,如治上焦咳嗽,不单治肺,而应治在心肺;治疗缓解期患者,不可一味过补,还应清泄余邪.认为"治气"与"治痰饮"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两个关键点等,并将此验之以临床.所述医案从肺、心、肾、大肠等脏腑论治,气血水饮同治,获得佳效.[结论]蔡宛如教授"脏腑同治"理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实用价值,值得继承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心与脾胃相关"理论发微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中有关心与脾胃之间生理上相互关联的论述,并引用《金匮要略》及医家有关脾胃功能失调与胸痹心痛的医案,阐述了心与脾胃相关.分析认为,心与脾胃相关表现在:(1)在生理方面,足阳明胃脉与心相通;胃之大络(虚里)通于心;足太阴脾脉之支者亦与心相通;而血脉是将中焦化生之"气"输送至全身的通道.(2)温养推动脉中营血正常周行的"宗气"来源于胃,化生于脾;宗气进入心脏与脉中,温养推动脉中之营血,使其正常周行.(3)脾胃中的阳气将水谷之气化生为津液,内注五脏六腑,外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4)胃中水谷之气化生的"营"气,滋养心脏与血脉,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5)脾主思,思则气结,容易导致心脉痹塞.(6)足阳明胃经之主血不利所生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论心下悸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古至今,医家对心下悸病证的诊断以及病机认识不一.本文拟从心下悸之证、病机及证治规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探讨,希冀广大中医同仁对其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启发临床遣方用药.1 心下悸之证历代医家对心下悸之证的描述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为自我感觉症状,即自觉心下跃跃筑动,不能自止,正如"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也",然此与"心悸"实难辨别,在指导临床方面难有成效;其二为腹证之内容,即心下按之搏动应指之象,其中"心下"部位指在剑突及两肋为界的三角形区域,相当于胃脘部,此处切之搏动应手,不能自主,甚者望而可见其搏动,并常在四指并拢冲击或叩打此处时会兼有震水音,或心下及腹壁腹力软弱之象[1].关于腹证,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所记载,而后《黄帝内经》中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内知外……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及"尺内两旁,则季肋也"之论.《伤寒论》传至日本后,腹诊更是受汉方医家推崇,以伤寒派吉益东洞为代表,提出"腹部为生命之本,百病皆属其腹部,诊病即必观察其腹部证候".至清朝,名家俞根初提出"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此乃"中医诊断之第四要诀".可见,在心下悸之证的描述中,腹证较所谓的心下自我感觉更为客观准确,亦更具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治心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理论上包含卵巢功能减退和卵巢早衰,描述持续性的卵巢功能变化,相当于中医的"经闭""年未老经水断"等范畴.其发病主要涉及肾、脾、肝、心等多个脏腑,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因此,临床上辨证论治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时,应兼顾从心论治,加用调理心气、安宁心神等药物,以达补肾宁心、健脾调心、柔肝舒心,同时配合对患者的情志疏解和人文关怀,以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