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前列腺癌骨转移是常见病症,近年来诊断和治疗有进展,但争议犹存。南方护骨联盟专家组根据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发布了2023年前列腺癌骨转移专家共识,提炼了七大亮点。一、强调晚期前列腺癌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及相关评估和防治:晚期治疗影响骨健康,特别是内分泌治疗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新型抗雄药物。建议对患者行骨质疏松评估和骨折预防。二、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优势互补诊断骨转移:X线平片适合诊断骨折和骨质破坏,但敏感性较低;CT对细微骨质变化敏感,特别是骨皮质破坏;MRI对评估转移灶与邻近软组织的关系,脊柱转移瘤和脊髓受压情况敏感且特异;SPECT骨扫描是筛查首选;18F-FDG和18F-NaF PET-CT诊断骨转移优于SPECT,18F/68Ga-PSMA PET/CT则更优。三、骨穿刺活检的应用场景:(1)怀疑骨转移但无骨质破坏的孤立病灶;(2)未进行前列腺原发或转移病灶病理检查的mCRPC患者,需要病理证实以进行化疗或放疗;(3) mCRPC患者行骨转移灶活检以进行病理和基因检测,指导精准治疗。四、强调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价值:均衡饮食,保持钙平衡;科学锻炼,维护骨骼健康;良好生活习惯,多晒太阳;注意防跌。五、合理应用骨保护剂:分为mHSPC和mCRPC两个阶段,存在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高的mHSPC患者,推荐规律使用地舒单抗(60 mg/6月)、或者唑来膦酸(4~5 mg/年);存在骨转移的mCRPC,推荐地舒单(120 mg/4周)、或者唑来膦酸(4 mg/3~4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2年。六、核素诊疗一体化:核素治疗分为α粒子和β射线,目前有锶-89(89Sr)、镭-223(223Ra)和PSMA介导的核素靶向治疗药物。锶-89(89Sr)虽然能止痛,但因骨髓抑制副作用大,不被推荐用于前列腺癌。镭-223(223Ra)不仅能止痛,还能延长生存期,适用于特定条件的mCRPC患者。PSMA介导的177Lu-PSMA-617治疗,可提高中位生存时间4个月。七、局部治疗,非必要,很重要:外放疗能缓解骨痛、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手术旨在增强骨骼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控制局部肿瘤。手术包括脊柱、四肢和骨盆转移瘤手术,需警惕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海军飞行人员高尿酸血症患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海军飞行人员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检出情况,调查分析高尿酸血症发病影响因素。方法:收集717例海军飞行人员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资料,并回顾性分析其年度体检数据,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正常组及高尿酸血症组,计算海军飞行人员高尿酸血症检出率,了解发病特征。通过 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飞行人员发病影响因素。 结果:717名海军飞行人员中,共检出高尿酸血症195例(195/717,27.20%),纳入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473.70±48.35)μmol/L;血尿酸正常522例(522/717,72.80%),纳入正常尿酸组,血尿酸水平(350.10±42.73)μmol/L。 χ2检验结果显示,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在饮食、运动、吸烟、饮酒、睡眠等生活习惯,职业累计时间、体重指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方面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运动、饮酒、睡眠、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高尿酸血症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海军飞行人员高尿酸血症检出率较高,其发病主要与不良生活习惯、三酰甘油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有关。在进行健康宣教时,应指导其养成少食用海鲜、多食新鲜蔬菜、保持规律运动、戒酒、改善睡眠等良好生活习惯,控制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提高海军飞行人员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血管疾病中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感知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关系的Nomogram模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心血管疾病(CVD)中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感知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为临床早期筛查及靶向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3—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72例CVD中高危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心血管疾病风险态度和信念量表(ABCD-C)、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进行调查,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构建CVD中高危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列线图模型。结果:272例研究对象中,男150例,女122例,年龄(60.59 ± 10.64)岁。ABCD-C总分(56.57 ± 5.69)分,HPLP-Ⅱ总分为(111.92 ± 12.47)分,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r=0.556, P<0.01)。以HPLP-Ⅱ总分中位数(111分)为界分为低水平健康促进生活方式(≤111分)和高水平健康促进生活方式(>111分)2类,并将其作为因变量,吸烟( OR=0.215,95% CI 0.104~0.446)是CVD中高危人群采取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障碍因素,已婚( OR=14.237,95% CI 1.963~103.238)、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元( OR=4.101,95% CI 1.369~12.288),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 OR=1.660,95% CI 1.373~2.007)、感知到的益处和身体活动改变意图( OR=1.445,95% CI 1.255~1.663)、感知到的益处和健康饮食改变意图( OR=1.322,1.058~1.654)得分高为促进因素。 结论:CVD中高危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受吸烟、婚姻和经济状态、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风险态度和信念的影响,应用列线图模型开展早期筛查和重点人群靶向风险沟通,有助于提高其健康行为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在治疗肥胖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肥胖及其并发症已日益成为我国普遍的健康问题,减肥方式也在逐渐演变。传统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存在一定缺陷,因此近年来,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就有关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治疗肥胖症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企业职工健康素养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企业职工健康素养与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关系,为开展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2至7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石河子市企业职工1 053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调查表和《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企业职工的社会人口学情况、健康素养和健康相关行为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素养及三个维度与吸烟、饮酒、饮食和运动情况间的关系。结果:企业职工健康素养总得分为(42.06±11.03)分,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9.4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吸烟者健康素养及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均高于吸烟者( P<0.01);较少饮酒者健康素养具备率高于过度饮酒者( P<0.05);均衡膳食者健康素养具备率和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均高于不均衡膳食者(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具备情况是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OR=1.571, P<0.05);是否具备健康素养及三个维度健康素养均与饮酒情况之间没有关联( P>0.05);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健康技能素养具备情况是职工定期锻炼的影响因素( OR=1.829、2.503、1.395, P<0.05);具备健康素养和3个维度健康素养的职工更有可能均衡膳食( P<0.05)。 结论:企业职工健康素养与饮食、运动情况之间存在关联,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是干预不良健康行为的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门诊心脏康复频次对冠心病患者生命质量改善及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门诊心脏康复频次对冠心病患者生命质量改善及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心脏康复中心进行运动康复的135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参加门诊康复的频次将患者分为低次数组(≤12次)63例、中次数组(13~24次)37例和高次数组(≥25次)35例。回顾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心脏康复情况以及康复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和SF-36生命质量评分,通过门诊或电话了解收集患者院外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情况,比较3组间患者康复后症状、生命质量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与康复前相比,低次数组患者心脏康复后SAQ的5个维度评分均无明显改善(均 P>0.05),SF-36仅情感职能和健康变化评分改善( P<0.05);中次数组患者在SAQ的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和SF-36的躯体疼痛、健康变化评分有改善( P<0.05);高次数组患者SAQ和SF-36各维度评分均有改善( P<0.05)。进行心脏康复后,高次数组患者SAQ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低次数组患者( P<0.05)。高次数组患者院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比例明显高于低次数组患者[27例(77.14%)比24例(38.10%),χ 2=13.74, P<0.001]。 结论:参与门诊心脏康复次数越多,患者症状及生命质量改善越显著,患者越能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冠心病的长期自我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进式综合护理及活动干预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改进式综合护理及活动干预对结肠癌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结肠癌手术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活动干预及改进式综合护理方式。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腹胀改善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流质饮食时间等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护理后GQOL-74评分比较,观察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及心理功能四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结肠癌术后患者采取活动干预及综合改进式护理方式,能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KAP健康管理模式对白银市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护理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健康管理模式对白银市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体检及护理服务的126例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选护理方式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1∶1入组,接受常规护理的纳入对照组(63例),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健康教育通过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饮食、用药指导等方式进行,1次/周;接受IKAP健康管理模式的纳入IKAP组(6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KAP健康管理,通过收集信息、传递知识、转变观念、改变行为方式进行,1次/周。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中国心身健康量表(CPSHS)]、自我效能[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生活习惯(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睡眠困难、控制体重)、躯体健康状况[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差异,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服药率及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差异,分析IKAP健康管理模式对白银市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护理效果的影响。 结果:两组干预后CPSHS评分、睡眠困难率及SS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IKAP组,(19.29±4.96)比(31.37±9.23)分、31.75%比73.02%、(37.06±4.30)比(60.16±79.83)分;对照组,(22.93±7.39)比(31.67±9.21)分、52.38%比74.60%、(41.75±4.97)比(60.04±9.95)分],且IKAP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干预后ITAQ评分、GQOLI-74评分、控制饮食率、规律运动率、控制体重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IKAP组,(17.65±3.65)比(2.41±0.31)分、(83.91±6.04)比(56.26±5.14)分、76.19%比42.86%、57.14%比30.16%、71.43%比42.86%;对照组,(14.35±3.36)比(2.33±0.29)分、(75.25±5.78)比(57.12±5.21)分、57.14%比44.45%、38.10%比28.57%、53.97%比39.68%],且IKA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IKAP组干预后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比68.25%、90.48%比76.19%、82.54%比66.67%)(均 P<0.05)。 结论:IKAP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的自我效能,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善心理及躯体状态,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杭州市城区便秘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城区便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了解近年该地区便秘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杭州市区望江、四季青、浦沿、长河、紫阳、萧山城厢、转塘和半山8个街道的43个社区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由社区医生面对面填写书面调查问卷。以Bristol粪便分型结合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调查居民便秘的患病率,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便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有10 479名居民接受调查,男性5 551例(53.0%),女性4 928例(47.0%)。总体便秘患病率为10.6%(1 107/10 479),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1.0%(613/5 551)和10.0%(494/4 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体质指数(BMI)人群便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为15.4%(264/1 717)。不同职业、婚姻状态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便秘患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既往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有长期服药史的人群以及父母或子女有便秘史者,其便秘患病率均高于无此类情况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将可干预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食水果少(OR=1.284,95%CI:1.061~1.553, P=0.010)、饮食口味喜辛辣偏咸(OR=1.234,95%CI:1.039~1.466, P=0.016)、睡眠时间过长(OR=1.644,95%CI:1.260~2.144, P<0.001)、睡眠无规律(OR=1.370,95%CI:1.127~1.665, P=0.002)及几乎不运动(OR=1.388,95%CI:1.168~1.649, P<0.001)均为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而饮食混合搭配(OR=0.709,95%CI:0.608~0.826, P<0.001)和肉食为主(OR=0.604,95%CI:0.495~0.736, P<0.001)、饮酒量适中(OR=0.659,95%CI:0.534~0.812, P<0.001)或少及不饮酒(OR=0.523,95%CI:0.428~0.638, P<0.001)、不吸烟(OR=0.819,95%CI:0.674~0.995, P<0.001)为便秘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主食偏好与便秘的患病风险存在关联(精粮:OR=1.147,95%CI:0.944~1.393, P=0.167;无特殊偏好:OR=0.935,95%CI:0.783~1.117, P=0.459)。被调查者对便秘自我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符合率,阴性高于阳性(95.8%比38.0%)。 结论:便秘在杭州市城区人群中患病率偏高。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可明显降低便秘的发病率。应加强便秘的预防宣教工作,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腔镜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癌;(2)接受TLTG或腹腔镜辅助根全胃切除术(LATG);(3)R 0切除;(4)完成12个月随访且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残胃癌;(2)合并其他部位肿瘤;(3)术中发现远处转移;(4)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施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的118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采用腹腔镜方式的不同,分为LATG组(1 076例)和TLTG组(106例),为消除两组之间临床基线资料由于缺乏平等分布而产生的潜在偏差,使用具有以下协变量的逻辑回归模型计算倾向评分,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分期,采用1∶2倾向评分配比法对两组进行匹配,并指定了0.01标准差的卡尺宽度。主要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症状和社会功能情况;功能评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而症状评分越高则表示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分=(100-躯体症状量表得分+社会功能量表得分)/2。次要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术后营养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食物的耐受能力评估。分类变量以例(%)表示,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 x±s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对组内术前、术后1、3、6和12个月的营养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TLTG组104例,LATG组208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LTG组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躯体症状总评分分别为(8.6±5.8)分、(15.5±8.4)分、(10.1±5.9)分和(6.1±2.4)分,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93, P<0.001);LATG组则分别为(9.7±6.9)分、(23.7±10.4)分、(13.3±8.3)分和(8.5±4.2)分,组内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F=112.588, P<0.001);与LATG组比较,TLTG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躯体症状总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t=-3.653, P<0.001和 t=-2.513, P=0.012),在术后12个月时,虽然TLTG组也低于LAT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87, P=0.138)。TLTG组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社会功能总评分分别为(90.3±8.9)分、(77.5±14.3)分、(87.4±10.3)分和(91.7±6.7)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524, P<0.001);LATG组则分别为(92.5±6.3)分、(68.5±16.8)分、(79.8±14.7)分和(84.7±11.1)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975, P<0.001);与LATG组比较,TLTG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的总评分均更高( t=3.543, P<0.001; t=3.216, P=0.001; t=2.235, P=0.026)。TLTG组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1.0±15.6)分、(88.3±8.1)分、(93.3±9.1)分;LATG组分别为(72.4±13.6)分、(83.3±11.5)分和(88.1±7.7)分,两组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LTG组与LATG组术后12个月总的体质量变化比例为[(-8.4±1.4)%比(-13.2±1.6)%, t=2.273, P=0.024]、血清白蛋白变化比例为[(-5.1±0.7)%比(-7.4±0.8)%, t=2.095, P=0.037]、餐量变化比例为[(-15.6±4.7)%比(-24.1±6.0)%, t=2.885, P=0.004]及餐次变化比例为[(20.8±7.1)%比(30.6±11.5)%, t=3.043, P<0.001],TLTG组均显著低于LATG组(均 P<0.05)。术后3、6及12个月,TLTG组患者的固体和软食的饮食比例均高于LATG组(均 P<0.05)。 结论:与LATG相比,TLTG组患者表现出更优的术后生活质量和更快的术后营养状态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