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右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和冷盐水灌注导管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妊娠期和非妊娠期局灶性房速女性患者55例,因例数过少排除2例非妊娠期的右心耳房速和4例妊娠期的非右心耳房速患者后,其余49例中,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6例(12%),其中4例(4/6)为轻重程度不同的心动过速心肌病;非妊娠期且非右心耳起源的房速患者43例(88%)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在三维系统指导下明确局灶性房速并标出最早激动部位,妊娠期右心耳房速患者行冷盐水灌注导管的零射线射频消融,对照组患者则均在非零射线下手术。术后3、6、12个月和以后每年在门诊进行评估,检查体表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并记录房速有无复发、有无手术并发症。妊娠期患者术后6个月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N末端B型脑钠肽原),并记录分娩情况。分析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比较2组患者射频消融的疗效。结果: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年龄[(30.7±6.2)岁比(57.2±11.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46.0±12.8)%比(60.1±5.9)%]和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比例(0比58%)低于对照组,持续性发作(6/6比7%)、胸闷和心慌症状(6/6比49%)、左心室射血分数≤50%(4/6比9%)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 P均<0.05),2组患者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7±11.1)次/min比(153.7±15.2)次/min, P>0.05]。妊娠期右心耳房速患者有独特的体表心电图特征,P波在Ⅱ、Ⅲ、aVF导联均为直立波,Ⅰ导联P波为等电位线(1例,1/6)或直立波(5例,5/6),aVL导联P波均为等电位线(1例,1/6)或直立波(5例,5/6),V 1导联P波为宽深的全负向波(5例,5/6)或正负双向波(1例,5/6),V 2~V 6的P波均渐转变为直立;心动周期为(361.7±38.5)ms;成功消融靶点局部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领先(59.4±11.6)ms;三维标测显示6例患者起源点均是多点散在的片状区域,进行片状区域消融,其中2例(2/6)妊娠期患者进行了局部区域广泛消融。随访(15.3±4.0)个月,2组消融手术即刻成功率(6/6比93%)、术后复发率(1/6比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均无并发症,妊娠期右心耳房速组患者均正常分娩。4例心动过速心肌病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心功能恢复正常,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左心房内径减小[(30.3±1.3)mm比(36.8±6.7)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64.0±2.9)%比(39.8±10.7)%]、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44.8±4.0)mm比(60.0±2.9)mm],N末端B型利钠肽原[(136.2±47.5)ng/L比(3 408.4±901.3)ng/L]降低( P均<0.05)。 结论:妊娠期右心耳局灶性房速有独特的电生理表现,在三维标测下行冷盐水灌注导管零射线射频消融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丹曲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离体实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丹曲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0只,6~8周龄,体重21~25 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取离体灌注模型制备成功的心脏20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丹曲林组,每组10个。采用停止灌流30 min后恢复灌流的方法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丹曲林组于再灌注时灌注含20 μmol/L丹曲林钠的Krebs液5 min。再灌注10 min时,通过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室性心律失常成功诱发情况和持续时间。于停灌前和再灌注20 min时测定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及左心室中段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 50和APD 90)。再灌注30~60 min时采用光学标测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记录钙瞬变交替发生情况及舒张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发升高(SCaE)幅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丹曲林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再灌注20 min时心室ERP、APD 50和APD 90延长,钙瞬变交替发生率及SCaE幅度降低( P<0.05)。 结论:丹曲林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其电生理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细胞传导性和兴奋性、延长复极时程以及恢复胞内钙离子稳态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与我国心律失常研究50年回眸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电生理理论的完善、设备技术的革新和临床科研经验的积累,我国的心律失常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自1972年创刊、1973年正式出版以来,至今已走过50年,与我国心血管病学共同发展,见证了心律失常专业逐渐由追赶者发展为领先者。本文将结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文章,从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临床研究、诊疗管理及教育培训等诸多方面,介绍中国心律失常发展的概况,回顾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地氟烷与七氟烷对妇科手术患者心脏电生理平衡影响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地氟烷与七氟烷对妇科手术患者心脏电生理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妇科手术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50岁,体重46~73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烷组和地氟烷组,每组20例。入室后静脉输注胶体液扩容,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七氟烷组和地氟烷组分别吸入1.3 MAC七氟烷或地氟烷维持麻醉。于麻醉诱导前(T 1)、气管插管后5 min(T 2)和达设定浓度20 min(T 3)时采集12导联心电图,测量计算QT间期、QTc间期、Tp-e间期、Tp-e/QT比值和心脏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记录MAP和HR。 结果:与T 1时比较,2组T 2,3时MAP降低,HR减慢,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七氟烷组iCEB增加( P<0.05);与T 2时比较,T 3时七氟烷组MAP降低,HR减慢,地氟烷组MAP降低( P<0.05);与七氟烷组比较,地氟烷组T 3时Tp-e期间延长,iCEB减小,Tp-e/QT比值降低( P<0.05)。 结论:地氟烷对妇科手术患者心脏电生理平衡无明显影响,七氟烷导致心脏电稳定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临床心脏电生理学中应用与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模拟人类思维和学习过程,近年来其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医疗大数据、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协助制订临床决策等。其在心脏电生理学领域的应用已涉及疾病的早期筛查、危险分层、预测疗效等多个方面。本文综述了AI,特别是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局限与展望,以期帮助读者加深对该技术的认识并开拓相关研究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联合视神经鞘直径预测脑心综合征死亡风险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联合视神经鞘直径预测脑心综合征死亡风险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外伤(sTBI)继发脑心综合征(CCS)患者83例,依据是否死亡CCS分为存活组( n=37)和死亡组( n=46)。分析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基础病、头颅CT影像学表现、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CRP)、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颅内压(ICP)、视神经鞘直径(ONSD)、心脏彩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等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入院时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和剂量、住院期间每日液体平衡量、镇静镇痛药物使用总量和每日平均剂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CCS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CS死亡各独立危险因素对CCS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本研究中,CCS死亡组患者占总数的55.4%;死亡组患者的ONSD、ICP变化率、右心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NSE等指标均高于存活组患者的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死亡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患者的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ONSD( OR=23.890,95% CI:5.526~103.286, P<0.001)、GCS评分( OR=17.066,95% CI:1.476~197.370, P=0.023)、ICP变化率( OR=0.060,95% CI:0.007~0.477, P=0.008)为CC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NSD联合GCS在评估CCS死亡效能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0.897)高于单独使用ONSD、ICP变化率和1/GCS的相应AUC(分别为0.876、0.785、0.800),且具有无创、可动态监测、检查费用较低等优势。 结论:CCS的病死率较高;ONSD、GCS评分、ICP变化率与CCS患者死亡独立相关;ONSD联合GCS是临床预测CCS死亡的理想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倒U法消融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倒U法消融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RVOT及其延伸(肺动脉窦、主动脉肺干)进行消融的1 510例VA患者,年龄(48.10±16.31)岁,年龄范围6~85岁。根据纳入时间及消融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981例,男342例)和倒U法组(529例,男179例),比较2组腔内电图特征、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的差异。结果:①倒U法组与常规组分别有经RVOT及其延伸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0%(456/529)对87.56%(859/981),χ 2=0.539, P>0.05];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倒U法组采用三维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R0 Swartz鞘支撑、有效靶点单极标测呈QS型伴降支挫折、双极标测呈初始高幅尖峰电位或初始多峰碎裂电位,可记录到远场A波的比例更高,且腔内双极电图有效靶点的V波至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时间(V -QRS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更长(均 P<0.001),而放电时间更短( 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排除了有效靶点V -QRS时间存在的差异( P>0.05),其他因素2组间差异依然存在(均 P<0.001)。③倒U法组消融时剧烈胸痛发病率[22.31%(118/529)对8.56%(84/981), P<0.001]及心率明显下降的发生率[21.17%(112/529)对12.13%(119/981), P<0.001]明显高于常规组;常规组放电时有爆裂音出现率明显高于倒U法组[7.75%(76/981)对2.08%(11/529), P<0.001];倒U法组未见心包积液或心脏压塞。 结论:倒U法消融RVOT -VA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历程与器官捐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912年,法国医生Alexis Carrel因其在血管缝合以及血管与器官移植方面的工作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他创立了血管吻合技术,并完成了一系列器官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肾、小肠、心脏、脾脏、睾丸、下肢移植等 [1]。1954年,美国医生Joseph Murray完成了全球首例成功的临床器官移植——肾移植。这一事件在当时占据了世界各地报纸的头版,并在电视广播节目中进行了热烈讨论。虽然供者和受者是同卵双胞胎,这例成功的器官移植手术还是引起了全世界对器官移植的极大兴趣和信心 [1]。在国际器官移植这种大环境的鼓舞下,我国器官移植研究自1958年开始启动并逐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救护型直升机院间转运重症患者36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直升机院间转运重症病例的经验,提高重症救护质量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广西航空医学救援培训基地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出诊任务记录单,汇总并分析任务受理及实施情况、疾病谱构成、转运前准备、机上医疗干预等情况。结果:①一般资料:共登记直升机院间转运请求168例,实际转运36例,成功35例,1例在飞机降落阶段发生心搏骤停,持续复苏至入院数小时后死亡。36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0.5(29.8,66.0)岁;平均转运时间(54.95±17.89)min,平均转运距离(205.74±74.68)km。②疾病谱:脑卒中11例(30.55%),创伤7例(19.45%),重症肺炎5例(13.89%),心脏及大血管疾病5例(13.89%),腹部急症5例(13.89%),其他疾病3例(8.33%)。③疾病严重程度: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31例(占86.11%)为重症患者(≥15分);根据Hamilton早期预警评分(HEWS),19例(占52.78%)为急诊转运高风险(≥6分);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SS),6例(占创伤患者的85.71%)为严重创伤(≥16分)。④转运前准备:开通远程会诊,以掌握患者最新病情状态,特别是呼吸循环情况,必要时复查有关项目,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治,并对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针对性准备,如心电图(94.44%)、血气分析(94.44%)、颅脑CT(36.11%)等辅助检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72.22%)、深静脉置管(91.67%),胃管(86.11%)、尿管(88.89%)置入,镇静药物(38.89%)、血管活性药物(58.33%)和脱水降颅压药物(33.33%)的调整,骨折固定是否牢靠(11.11%)等。⑤机上医疗干预:所有患者均全程实施心电、血压、呼吸和血氧监测,使用呼吸机者及时调整参数(66.67%),使用微泵给药者及时调整用量(91.67%),其他还包括必要的镇静/镇痛药物使用(38.89%)、吸痰护理(75.00%),各类置入管道护理(气管插管或切开护理72.22%,留置尿管护理88.89%),心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2.78%)等。结论:直升机转运服务对象以危重症患者为主,对机载医疗设备与救护技术要求高,亟待建立技术规范和人才培养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侧游离壁心房多插入点旁路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右侧游离壁旁路伴心房多插入点是一种罕见的旁路类型,本研究旨在探讨右侧游离壁旁路伴心房多插入点的电生理特点。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右侧游离壁心房多插入点旁路患者8例(多插入点旁路组),同时连续纳入行射频消融术的典型右侧游离壁旁路患者24例(对照组)。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收集最早激动点的个数、位置及放电次数等数据,描述旁路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过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14例多插入点旁路组患者均为既往常规消融后复发,右心房内径显著大于对照组[(40.4±5.3)?mm对(34.8±6.2)?mm, P=0.03]。激动标测结果显示,多插入点旁路组8例患者平均同时合并3(2,4)[ M( P25, P75)]个相互独立的心房最早激动部位。所有的心房最早激动部位均远离三尖瓣环。对单个"最早"激动部位消融并不改变心动过速的周长,平均需要2.5(2,3)次反复标测,在3.0(2.5,4.5)个消融位点通过21(14,33)次放电之后,旁路前传和逆传功能成功阻断,平均总消融时间(787.0±445.4)?s。随访期间多插入点旁路组患者均未复发心动过速,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0.4±5.3)?mm对(38.4±6.9)?mm, P=0.02]。 结论:右侧游离壁旁路的心房侧可具有多个插入部位,通过对右心房进行完整地结构重建可准确识别各插入点位置并指导消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