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重症患者实施直升机救援的质量管理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救援难度大、环境复杂特点突出,直升机救援是目前应对灾难性事件的有效救援方式,同时院间转运可以有效缩短转运时间,直接将患者送抵满足其治疗技术要求的医院,避免二次转运可能造成的病情贻误。但目前我国的直升机救援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类问题,期望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行严格的全程质量管理。该研究梳理了目前我国危重症患者直升机救援现状,并提出了一整套的危重症患者质量管理方案,包括基地建设、救援设备配备、救援人才选拔、救援体系建设、现场救援内容规范,以期为我国航空救援的发展提供参考,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急诊航空转运心脏危重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救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突发自然灾害时,地面救援远远不能满足患者急迫的救治需求,此时航空救援(air ambulance)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快捷、高效的救援方式 [1]。航空医疗救援具有速度快、机动灵活及覆盖范围广等优点,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和更大的生存希望,已成为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近些年,我国的航空医疗救援系统已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尤其在携带机械循环辅助(mechanical cycle assist , MCS)装置进行重症患者转运方面 [1,3,4,5]。近日河南突发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部分医疗机构断水断电,同时与外界交通及通讯中断,患者救治难以维持,本文通过本院的实际工作经历,总结和探讨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携带多种器械及MCS装置急诊航空转运心脏危重症患者的可行性与过程管理,同时为其他医疗机构的航空医疗救援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直升机医疗转运管理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目的:总结心脏危重症患者使用直升机进行医疗转运的管理经验,为在重大自然灾害背景下危重症患者转运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21年7月21日16:30至7月22日19:30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因历史罕见特大暴雨使用直升机转运的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及转运资料。在迅速组建转运领导协调组、明确职责及分工,做好患者病情、管道评估及机械循环辅助(MCS)设备的预处理,模拟演练转运流程,提高转运实施过程的安全性,与目标医院进行有效交接等的完备措施下,采用直升机对心脏危重症患者实施转运。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MCS情况、转运情况及转归。结果:36例心脏危重症患者分别来自成人心外重症监护病房(ICU)、成人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儿童CCU、综合ICU和神经疾病科;其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50.93±20.86)岁;12例患者使用呼吸机,7例患者需要MCS设备支持〔其中2例既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又需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7例患者为心脏术后。36例患者转运总距离1 638.4 km,共历时10.5 h,直升机单程空中飞行时间约8 min,每位患者平均转运用时约17.5 min。36例患者转运途中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未发生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均安全到达目标医院。结论:在迅速组建转运领导协调组、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处理、模拟演练转运流程、与接收医院有效交接等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下,使用直升机对心脏危重症患者进行医疗转运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为拯救患者生命和进一步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国内外心血管危重症伤病员航空医疗后送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目的:综述国内外心血管危重症伤病员航空医疗后送的发展现状,总结军队和民航相关经验,以期对我军心血管危重症伤病员的航空医疗后送实践提供借鉴。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 引用文献资料54篇。资料综合 军事人员突发心血管危重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航空医疗后送可以将心源性休克、复苏后的心跳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危重伤病员尽快转运至上级医院,获得有效的紧急救治和后期康复治疗。目前军队(特别是美军)和民航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成功案例和理论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涉及法律法规、人员配置和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指导。结论:应加大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航空医疗后送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既要充分借鉴已有经验,又要考虑实际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广东包机运送COVID-19潜在感染风险人群的经验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目的:总结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五家医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成功包机运送异地旅客的经验。方法:从传染病防控角度出发,在运行管理、机舱布局与隔离要求、人员防护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次包机任务中,共运送1千余名潜在感染风险的"健康"旅客回国,医疗运送团队及机组工作人员保持零感染,航空转运中旅客保持零聚集发病以及无突发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科学有序地做好人员转运工作是避免旅客和工作人员在航空运送期间发生COVID-19疫情传播和蔓延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一例高海拔地区ECMO联合航空转运救治高原性肺水肿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经验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目的:探讨在高原地区ECMO的运用价值以及ECMO联合航空转运危重症的可行性。方法:以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ICU于2019年7月8日收治的高原性肺水肿所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考察ECMO联合航空转运对其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结果:经ECMO联合航空转运救治后,患者心、肺功能明显得到改善,神志转为清醒,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计分(CPC)1分。结论:ECMO联合航空转运救治高原性肺水肿致呼吸心搏骤停疗效明确,预后良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海上落水人员海空联合搜救后航空救治转运卫勤演练思考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海上发生落水事件时,快速组织有效的搜救和航空救治转运对于落水的舰船员和飞行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远海编队落水飞行员搜救体系的建设,直升机航空救治和转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目前其治疗要点和对策研究较少。本研究讨论了在搜救落水人员后进行航空救治以及转运的训练中,伤情拟定、人员和器械配备以及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训练心得,为完善直升机海上救助及卫勤保障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目的: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共遴选了22名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有效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为0.87;第一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380,二级指标重要性、可行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38、0.347,第二轮专家咨询,一级指标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415 ,二级指标重要性、可行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57、0.354 。最终构建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包含呼吸系统核心救护技术、循环系统核心救护技术、运动系统核心救护技术、其他系统核心救护技术4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结论: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构建的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能够为直升机医学救援人员核心救护技术的培训、考核等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烧伤航空医疗转运全国专家共识(2022版)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我国烧伤救治单位分布呈现出中心化、区域化的演变趋势,为解决严重烧伤患者距离烧伤救治单位较远、发生重大群体性烧伤事故时区域烧伤医疗中心超负荷运转、航空转运需求日益增加等问题,亟须完善我国烧伤患者航空医疗转运体系。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联合航空医疗救援国家培训基地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从航空医疗转运的组织架构、人员与物资配备、转运前中后3个环节等方面要点进行叙述,以期为我国烧伤患者航空医疗转运的安全、高效、规范运行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
国内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伤病员航空医疗后送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目的:综述国内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伤病员航空医疗后送的现状,总结军队和民航相关经验,以期对我军ARDS伤病员的航空医疗后送实践提供借鉴。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引用文献资料39篇。资料综合:重症伤病员易发生ARDS,航空医疗后送可将其快速转运至上级医院,获得及时有效救治、提高生存率。但空运医疗后送时机舱内低压低氧、振动颠簸等特殊环境会对该类伤病员病情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途中需要实施密切监护措施并及时处置病情变化。目前外军(特别是美军)和民航已有较多成功的转运案例,航空医疗后送积累了一些经验并达成共识和标准化操作流程。结论:我军应进一步配置航空医疗后送相关硬件设施,组织训练专职化医护团队,整合民用航空资源,增加实践练兵机会;同时积极发展ARDS伤病员的航空医疗后送配套建设,进一步增强空军卫勤保障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8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