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MR评估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患者心肌结构及功能受损表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临床明确诊断为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PTA)患者心脏磁共振(CMR)心肌延迟强化(LGE)、心功能参数及组织特征追踪技术(FT)所得的心室心肌整体应变情况,探讨其心肌结构及功能受损表现。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临床明确诊断为PTA的患者32例和无心肺疾病的健康受试者21名,且均进行了CMR检查。依据有无肺动脉高压(PAH),将PTA患者分为PAH组(11例)和非PAH组(21例),应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PTA患者间心肌LGE表现的差异。进一步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PAH组、非PAH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心功能参数,以及左、右心室心肌的整体应变峰值,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将PAH组上述FT参数值与右心导管检查(RHC)所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经胸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PTA患者存在心肌LGE阳性者23例(71.9 %)。PAH组心室结合部(IP)(11/11)、心肌中层(11/11)或心外膜下(10/11)与非PAH组IP部(11/21)、心肌中层(7/21)或心外膜下(9/21)比较,更易出现LGE阳性( P值分别为0.006、<0.001和0.011)。PAH组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峰值(LVGPCS)、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峰值(LVGPLS)和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峰值较健康对照组绝对值均明显减低( P<0.05),非PAH组LVGPCS和LVGPLS绝对值小于健康对照组( P<0.05)。PAH组中RHC所得平均肺动脉压与多个FT参数值相关性良好( P<0.05),尤其是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峰值( r=-0.807, P=0.009)和LVGPCS( r s=0.817, P=0.007)。 结论:PTA患者可出现心肌损伤,且合并PAH的患者更易出现IP部、心肌中层或心外膜下LGE。LVGPCS和LVGPLS可早期提示未合并PAH的PTA患者左心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室心肌功能的评估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室心肌功能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例(慢性肾衰竭组)和同期健康体检的成人志愿者30例(健康对照组),使用Philips Acheva 3.0 T心脏磁共振成像设备,行心脏磁共振扫描,获得心脏电影序列;采用CVI42软件中的组织追踪工具对研究对象的心肌应变进行分析,检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心室容积(EDV)、收缩末期心室容积(ESV)、搏出量(AV)、整体纵向应变(GL)、整体圆周应变(GC)、整体径向应变(GR)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组EDV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32.3 ± 18.5)ml比(111.5 ± 15.1)ml],LVE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62.41 ± 2.10)%比(67.30 ± 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慢性肾衰竭组GL、GC、GR低于健康对照组[(-16.3 ± 3.1)%比(-11.1 ± 4.1)%、(-17.5 ± 2.9)%比(-13.7 ± 4.7)%、(36.5 ± 9.5)%比(46.3 ± 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当b = 300、500、800 s/mm 2,健康对照组、慢性肾衰竭组不同临床分期表观扩散系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随着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分期越高,其ADC值越来越低。 结论: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能准确、有效地评估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室心肌功能指标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7.0 T心脏MR评估2型糖尿病小鼠早期心肌应变改变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旨在探讨糖尿病心肌病(DCM)早期心肌应变的改变特点。方法:60只健康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型糖尿病(T2DM)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T2DM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喂养4周后,T2DM组单次大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制作T2DM模型,最终造模成功23只。对照组注射等剂量柠檬酸钠缓冲液。造模成功后第4、8、12、16、20和24周作为监测时间点采集实验数据。每个时间点时各组均入组9只小鼠,然后各组随机选取6只用于体重和血糖监测及7.0 T MR图像采集,处死剩余3只用于制作病理切片(天狼星红染色)以观察心肌间质纤维成分及微小血管的情况。MR图像采用心脏MR特征追踪(CMR-FT)技术进行分析,获得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峰值(GPCS)和径向应变峰值(GPRS),并测量射血分数(EF)等。观察期内,各组自身不同监测点参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参数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观察期内组间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期(4~24周)内T2DM组小鼠GPCS呈下降趋势,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3, P<0.001);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小鼠的GPCS于第20、24周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20周时T2DM组GPCS为-11.4%±2.1%,对照组为-14.3%±1.9%( t=-2.54, P=0.029);第24周时T2DM组为-12.3%±1.7%,对照组为-14.6%±1.8%( t=-2.35, P=0.040)。EF在第24周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M组为51%±5%,对照组为62%±6%( t=3.38, P=0.007)。观察期内,T2DM组小鼠GPRS呈下降趋势,但组内和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肌组织病理切片显示从第12周起T2DM组小鼠心肌间质纤维成分明显增多。 结论:T2DM小鼠早期即可出现心肌间质纤维化和心肌应变的改变,其中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峰值可较EF更早反映DCM的心功能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对于缩窄性心包炎与限制性心肌病鉴别诊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技术对于缩窄性心包炎(CP)与限制性心肌病(RCM)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确诊为CP的患者(CP组)和RCM的患者(RCM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无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疾病、心律失常等心肺疾病病史,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心脏磁共振(CMR)检查基本正常,且性别、年龄与CP组和RCM组患者匹配者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库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MR检查结果等。应用心脏磁共振组织追踪(CMR-TT)技术计算入选者左心室二维及三维整体纵向应变(GLS)、周向应变(GCS)、径向应变(GRS),以及基底部、乳头肌层、心尖部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并描绘左心室心肌应变曲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MR-TT技术指标对于CP和RCM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选CP患者23例,年龄(42.1±16.6)岁,其中男性13例;RCM患者20例,年龄(51.1±20.7)岁,其中男性16例。同时正常对照组入选25人,年龄(43.4±9.7)岁,其中男性12例。CP组与RCM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MR-TT技术分析结果显示,CP组和RCM组患者二维和三维GLS、GCS、GR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P均<0.05)。RCM组患者二维和三维GLS均低于CP组( P均<0.05),而GCS则高于CP组( P均<0.05)。RCM组患者二维GRS低于CP组( P<0.05),而三维GR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P组与RCM组患者基底部、乳头肌层面、心尖部纵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P组患者基底部周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小于RCM组( P<0.05),而乳头肌层、心尖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CP组患者基底部、乳头肌层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均低于RCM组( P均<0.05),而心尖部两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左心室应变曲线下降的趋势不同,CP组患者呈"陡降-平台型",RCM组患者呈"缓降型",正常对照组呈"陡降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维GLS( AUC=0.787, P=0.001)鉴别CP和RCM的价值优于二维GLS( AUC=0.723, P=0.013),三维GLS最佳截断值为-9.29%,低于-9.29%倾向于RCM,反之则倾向于CP,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8%。三维GCS( AUC=0.737, P=0.008)鉴别CP和RCM的价值优于二维GCS( AUC=0.726, P=0.011),三维GCS最佳截断值为-18.3%,低于-18.3%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65%。基底部周向和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对CP和RCM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分别为, AUC=0.737, P=0.008; AUC=0.737, P=0.008)。基底部周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最佳截断值为1.17,低于1.17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性度为70%,特异度为83%;基底部径向左心室外侧壁/间隔壁应变比值最佳截断值为1.39,低于1.39倾向于CP,反之则倾向于RCM,敏感度为60%,特异度为87%。 结论:通过CMR-TT瞬时定量检测各部分心肌舒缩程度,发现心肌应变的差异,有助于CP与RCM的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磁共振成像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基于临床常规变量所构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不仅敏感性低,特异性也有待提高。磁共振成像除了提供心脏结构及功能信息并准确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外,还能够通过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等多序列扫描,映射心血管疾病病理学特征(包括临床前期病变),最终通过宏观和微观、定性与定量结合,在体无创识别心肌纤维化,实现病理影像化。进一步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能够反映心肌形变,是一种独立评估心脏重构的增量因素,它们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特征追踪(FT)技术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整体与局部心肌应变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于7 d内完成CCTA和心脏MR(CMR)检查。采用CVI 42后处理软件分析图像,获得左心室心肌整体和局部应变参数,包括整体径向应变峰值(GPRS)、整体周向应变峰值(GPCS)和整体纵向应变峰值(GPLS)以及左心室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的径向应变峰值(PRS)、周向应变峰值(PCS)和纵向应变峰值(PLS);同时测量左心室心功能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等。CCTA和CMR图像测量值的差异分析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CCTA组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ICC评估。 结果:CCTA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为6.00(4.86,7.63)mSv。CCTA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极好,ICC为0.85~0.98。整体应变参数中,CCTA的GPCS值[-8.10%(-10.32%,-5.20%)]小于CMR[-8.49%(-13.79%,-5.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Z=-2.15, P=0.031)。两种测量方法间GPRS和GPL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CTA和CMR间GPRS、GPCS和GPLS均呈强相关( r=0.65、0.63、0.71, P<0.001)。局部应变参数中,CCTA组中间段和心尖段的PCS值小于CMR组( Z=-2.17、-2.62, P均<0.05);余各节段局部应变参数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基底段-PCS、基底段-PLS、中间段-PRS和心尖段-PRS呈中度相关( r=0.46、0.52、0.58、0.53, P<0.05);余局部应变参数呈强相关, r值为0.64~0.70, P均<0.001。心功能参数中,CCTA和CMR的LVEF、LVSV、LV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相关性极强( r=0.90、0.89、0.96, P<0.001)。 结论:基于CCTA-FT技术测量心肌应变的可重复性好,且与CMR测量结果间相关性好,可作为无创性便捷评估心肌运动功能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MR特征追踪技术早期评价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室亚临床功能障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脏MR特征追踪(CMR-FT)技术在早期定量分析高血压性心脏病(HHD)左心室亚临床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伴左心室肥厚(HHD-LVH)患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不伴左心室肥厚(HHD-非LVH)患者24例及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血压正常者24名。所有研究对象进行3.0 T C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心脏电影和钆延迟增强。通过Argus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室心功能参数,主要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壁最大厚度(LVMWT)及左心室质量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比例(M/V)。采用CVI 42商业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室心肌应变指标,包括整体径向、圆周、长轴应变(GRS、GCS、GLS),收缩期径向、圆周、长轴应变率峰值(SRSR peak、SCSR peak、SLSR peak),舒张期径向、圆周、长轴应变率峰值(DRSR peak、DCSR peak、DLSR peak)。以单因素方差分析(scheffe校正)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组间连续性变量的差异。以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HHD-LVH组的LVEDVI、LVMI、LVMWT及M/V均显著高于HHD-非LVH组和对照组( P<0.05)。与对照组比较,HHD-LVH组的GRS、GCS和GLS减低,HHD-LVH组和HHD-非LVH组的DRSR peak、DCSR peak和DLSR peak均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LVMI与GRS( r=-0.384, P=0.002)、GCS( r=0.392, P=0.001)、GLS( r=0.491, P<0.0001)存在线性相关,LVMWT与GRS( r=-0.362, P=0.003)、GCS( r=0.384, P=0.002)、GLS( r=0.422, P=0.001)存在非线性相关,LVEDVI与GRS( r=-0.295, P=0.018)、GCS( r=0.264, P=0.035)存在非线性相关。 结论:CMR-FT技术测量的心肌应变指标可作为早期评价HHD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功能障碍的影像学参数,并有助于指导早期干预治疗,改善心室重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MR特征追踪技术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双心室心肌应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脏MR(CMR)特征追踪技术在评价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双心室心肌应变中的价值。方法:2021年3月至5月按入组标准招募业余马拉松运动员41名(马拉松运动组)及年龄相匹配的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在完成相应的运动学指标采集后,接受CMR电影序列扫描。利用CVI42 软件进行CMR图像后处理,具体测量心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收缩末期容积(EDV、ESV),舒张、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DVI、ESVI),舒张、收缩末期心肌质量(MMD、MMS),舒张、收缩末期心肌质量指数(MMDI、MMSI),每搏输出量及指数(SV、SVI),心脏指数(CI)及射血分数(EF);双心室心肌应变参数包括整体径向、周向、纵向应变(GRS、GCS、GLS),整体径向、周向、纵向舒张应变率(GRSDr、GCSDr、GLSDr)。对两组人口学资料、运动学指标、心功能及心肌应变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马拉松运动组的心率降低( P<0.001),左心室功能参数ESVI、MMD、MMDI、MMS、MMSI均增高( P<0.05),右心室功能参数EDVI、ESVI增高( P<0.05);左心室应变参数GCS、GRSDr、GCSDr、GLSDr,右心室应变参数GRSDr、GLSDr均减低( P<0.05)。 结论: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表现出心肌应变能力下降,左心室心肌质量增加。在EF正常情况下,双心室舒张期应变率可以早期敏感发现心室功能代偿性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磁共振的室间隔应变对不符合真性左束支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MR-FT)的左心室应变特征对于患者CRT超声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双心室起搏CRT,术前心电图为QRS时限(QRSd)>120 ms但不符合真性左束支阻滞(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CRT植入术前3个月内均接受心脏磁共振(CMR)平扫检查。运用CMR-FT技术评估左心室整体、侧壁及室间隔(Sep)纵向(LS)、周向(CS)及径向(RS)应变。CRT反应定义为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估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增加至少超过5%。结果:研究纳入73例患者,年龄(55.6±11.6)岁,其中男占79.45%(58/73)。60.3%(44/73)患者有反应,仅8.2%(6/73)患者超反应。相对于无反应患者(29例),有反应患者(44例)Sep-LS[-3.98%(-6.05%~-1.44%)对-7.08%(-8.75%~-3.14%), P=0.038],Sep-CS[-2.75%(-4.60%~-0.98%)对-5.71%(-7.12%~-4.09%), P<0.001],Sep-RS[4.17%(1.77%~6.68%)对7.55%(5.72%~9.77%), P<0.001]均显著降低。其中Sep-RS及Sep-CS与LVEF改善程度显著相关(Sep-RS: r=-0.42;Sep-CS: r=0.43, 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基线QRSd、基线LVFE、QRS波缩窄程度、心输出量、Sep-CS与Sep-RS是CRT反应的预测因素,在矫正其他有意义因素后Sep-CS仍与CRT反应独立相关[ OR=1.201,95% CI 1.010~1.428, P=0.039]。Sep-CS及Sep-RS截断值分别为-4.72%及5.71%时,预测CRT反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及0.752。 结论:不符合真性LBBB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基于CMR-FT评估的Sep周向及径向应变的减低与CRT反应相关,其或可作为新型影像学标志物为该类患者的CRT获益评估提供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R特征追踪技术评估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术后心肌重构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心肌切除手术后基于心血管MR(CMR)特征追踪技术的应变改变以及影响术后全心应变的潜在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肥厚梗阻性心肌病患者27例,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CMR心脏电影扫描。应用特征追踪技术,分别计算出手术前后左心室全心、室间隔及侧壁的径向应变(RS)、周向应变(CS)及纵向应变(LS)。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参数比较。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以及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全心应变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术后全心LS、室间隔LS、侧壁RS、侧壁CS、侧壁LS分别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全心RS、全心CS、室间隔CS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室间隔RS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5)。相关性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r=0.428, P=0.026)、术前最大室壁厚度( r=-0.587, P =0.001)均与术后全心RS存在线性相关;随后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术前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RS(调整 R 2值=0.287, P=0.002)可能存在关联性。相关性分析显示,仅术前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CS( r=0.679, P<0.001)、术后全心LS( r=0.588, P=0.001)存在线性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室壁厚度与术后全心CS(调整 R 2值=0.337, P=0.001)、术后全心LS(调整 R 2值=0.281, P=0.003)可能存在关联性。 结论:外科手术后心肌的纵向应变及侧壁应变有所改善,但会减弱全心、室间隔的周向及径向应变功能。术前最大室壁厚度可能会影响术后全心应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