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沟通在心血管病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血管病是国内外导致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病因,促进居民对疾病风险的认知与了解、加强风险沟通与管理在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风险沟通立足于风险评估模型的估算结果,通过短期或长期、定量或定性、常规护理或个性化沟通、积极回应或间接沟通等形式和策略,帮助风险筛查者更准确地理解风险信息,引导筛查者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决策,促使他们及时改善生活行为方式或使用药物干预,从而达到预防心血管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鉴于风险沟通在临床实践与人群防治中的积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对心血管病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加强对心力衰竭早期防治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类心血管疾病进展导致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的负担极大。心衰可防、可治,早期发现及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成本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分级诊疗政策的不断推进,全科医师和心血管医师在心衰早期筛查和预防中均肩负着重要责任。该文结合《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年第1期发表的《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对心衰早期筛查与预防的重要性及相关内容作了进一步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推荐声明解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低剂量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本用药。近年,阿司匹林相关的出血等不良反应引起广泛关注。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基于最新系统证据审查,通过模型决策分析,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的人群中评估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一级预防的利弊,并更新了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相关推荐:不推荐≥60岁的成年人启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40~59岁成年人可根据个体情况并充分沟通后决定。本文旨在对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最新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推荐声明进行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合并ASCVD极高危和高危的心房颤动患者血脂异常的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中国心房颤动(房颤)登记研究(Chinese Atrial Fibrillation Registry,CAFR)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极高危和高危的房颤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达标情况。方法:从CAFR研究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选的9 119例房颤患者中筛选出ASCVD极高危和高危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数据、疾病病史、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将极高危患者LDL-C<1.8 mmol/L定义为血脂控制达标,高危患者LDL-C<2.6 mmol/L定义为血脂控制达标。分析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和LDL-C达标率。结果:共筛选出3 833例ASCVD极高危和高危患者,其中ASCVD极高危的房颤患者1 912例(21.0%),ASCVD高危的房颤患者1 921例(21.1%)。ASCVD极高危和高危房颤患者服用他汀比例分别为60.2%(1 151/1 912)和38.6%(741/1 921),LDL-C达标率分别为26.7%(511/1 912)和36.4%(700/1 912)。结论:ASCVD极高危和高危的房颤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比例和LDL-C血脂达标率均较低,应该进一步加强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尤其应强化心血管危险分层极高危和高危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生物标志物用于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血管病是长期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其死亡人数占据我国疾病首位。做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筛查出心血管病中高危人群进行强化干预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首先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ASCVD)和总心血管病10年发病风险,评定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的进行强化干预;对于中危个体,如年龄<55岁且10年风险为中危的个体再进行心血管病余生风险评估,并结合风险增强因素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心血管病高危个体,以制定干预措施。生物标志物异常作为心血管病风险增强因素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分层、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明确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医学工作者对生物标志物用于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的意识,由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汇总国内外临床指南及最新研究证据,总结生物标志物用于体检人群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证据和路径,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总结了可用于以及潜在可用于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的生物标志物,重点归纳了基于两种证据质量高的生物标志物——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和B型利钠肽的心血管健康筛查路径,并概括了相应的心血管病风险管理与干预措施,旨在促进多学科合作,共同推进心血管病风险筛查和健康管理,为我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作出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依据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对社区人群进行分层管理的效果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依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对社区人群进行分层管理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单臂研究。纳入连续参加2019至2021年度北京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体检的满足纳排标准的教职工。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纳入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现居住地、地域、腰围、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当前血压水平、是否服用降压药、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吸烟、是否有心血管病家族史。依据China-PAR评估模型对入选者进行危险分层,然后进行分层管理。低危人群首次面诊后,由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线上指导,必要时门诊随访。中、高危人群,除线上指导外,需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并完成相关检查,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或调整用药,中、高危人群门诊随访频次不同。随访2年结束时再次对中、高危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和危险分层。结果:最终入选284人,男性197人(69.4%),年龄(46.9±8.8)岁。其中低危205人(72.2%),男性136人(66.3%),心血管病10年风险为(2.5±0.1)%;中危59人(20.8%),男性43人(72.9%),心血管病10年风险为(7.1±0.2)%;高危20人(7.0%),男性18人(90.0%),心血管病10年风险为(14.0±1.1)%。随访2年时,高危人群中膳食不均衡者占比、腰围、血压、血糖以及心血管病10年风险均降低(均 P<0.05);中危人群中膳食不均衡者占比、腰围、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降低(均 P<0.05);基线高危人群中转为低危2人(10.0%),转为中危8人(40.0%),基线中危人群中转为低危5人(8.5%),转为高危7人(11.9%)。 结论:依据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对社区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分层管理,可改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危险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对于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CVD)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针对老年人群构建的CVD模型共检索到15篇文献。模型的结局定义差异较大;10个模型报告时缺少方法、结果的重要信息;10个模型存在高偏倚风险;13个模型在内部验证时仅表现出中等区分度;仅有4个模型经过外部验证。老年人群CVD模型在模型算法、预测因子与结局的关联强度方面与一般人群模型存在差异,且老年人群模型的预测能力有所下降。未来仍需补充高质量的外部验证研究证据,并探索增加新的预测因子、采用竞争风险模型算法、机器学习算法、联合模型算法、改变预测时间范围等途径对模型进行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血管病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实践证明,在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之前,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等一级预防措施延缓或避免临床事件的发生。2020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联合相关学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为全面推进该指南的推荐建议在基层落地,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移,专家工作组进一步结合基层心血管病防治的特点,给出有关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压管理、血脂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和阿司匹林的使用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措施的推荐建议,并以问答形式进行解释说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天津某社区心血管病危险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依从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心血管病危险人群他汀类药物使用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导致依从性差的原因,为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以2017年6—10月天津市某社区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186例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心血管病危险人群为研究对象,使用中文修订版服药依从性Morisky量表,调查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结果:被给予他汀类药物处方者占64.0%(119/186),而未服用该药物者占7.6%(9/119),服用者占92.4%(110/119)。110例被给予处方且服药的患者中,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中危组"18例,"高危组"92例;服药依从性良好占30.0%(33/110),依从性差占70.0%(77/110)。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职业、服药种类数对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2.938、10.097、16.503,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较高、服药种类数量较少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 OR=3.530、0.388, P<0.05)。9例患者不服药的原因:担心药物不良反应6例(6/9),自觉无症状而认为不需要服药3例(3/9)。77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自觉无症状而认为不需要服药31例(40.2%),自觉服药无效28例(36.4%),担心不良反应16例(20.8%),经济压力2例(2.6%)。 结论:他汀类药物服用依从性差者所占比率较高。患者文化程度、服药种类数量是其影响因素,导致依从性差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心血管病预防的认识不足,应针对其影响因素及原因进行干预和规范化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