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SK9抑制药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由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他汀类药物是这类疾病调脂治疗的基石,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患者仍存在血脂管理不达标的状况.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药作为一类新型调脂药物被逐渐应用于该类患者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CSK9抑制药除了能调节脂质代谢,还具有潜在的抗炎、抗血小板活化等作用.本文梳理了 PCSK9抑制药多个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探讨可能影响PCSK9抑制药疗效的因素,以期为PCSK9抑制药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亚莫利用药引起顽固性低血糖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83岁,体质量80 kg.因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1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外伤左足第四、第五足趾疼痛,未处理,逐渐出现左足第四、第五足趾变黑.既往史:高血压20余年,自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每日一次,血压控制平稳;肾功能异常9年,服用开同和尿毒清颗粒;11年前因右颈动脉狭窄于我院行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年,半年前于我院行双侧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术;1年前因胸主动脉夹层于我院行胸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冠心病3年,2年前于北京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目前应用波立维早1片、阿托伐他汀钙10 mg晚2片,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每日二次、每次一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住院患者中西医诊治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T2DR)住院患者的诊治特点.方法 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检索2010年1月-2016年4月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R患者相关临床信息,统计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合并症、生化指标、中西医治疗方案及专科检查情况,分析T2DR住院患者的诊治特点.结果 T2DR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病(DKD)发生率最高(46.7%),合并疾病中高血压发生率最高(62.8%);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T2DR患者中DKD、糖尿病足、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较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显著升高(P<0.05).PDR患者三酰甘油(TG)、血清尿酸(SUA)、尿总蛋白定量及尿白蛋白/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NPDR患者(P<0.001);PDR患者胰岛素类似物、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均P<0.005);PDR患者他汀类药物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均P<0.05).PDR患者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法使用率高于NPDR患者(P<0.05),滋阴清热和滋阴活血的使用率低于NPDR患者(均P<0.05).PDR患者的眼球超声检查率、全视网膜光凝术和玻璃体切除术的使用率均显著高于NPDR(P<0.001).结论 PDR患者胰岛素类似物、CCB、ARB、α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NPDR;PDR期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法的使用率明显高于NPDR.PDR患者应进一步提高眼底造影检查率,更好地评估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茱萸丸调控p53/SLC7A11信号通路介导氧化损伤及铁死亡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旨在探讨茱萸丸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小鼠AS模型,造模周期为12周.造模成功的5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模型组,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钙组,每组10只;C57BL/6J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无菌蒸馏水灌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给予130.54、261.08、522.16 mg·kg-1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组给予10.40 mg·kg-1灌胃,每日1次,共12周.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肝脏、附睾脂肪的病理学变化,并计算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比、附睾脂肪面积、非酒精性脂肪肝活动性积分(NAS);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观察主动脉脂质及胶原纤维沉积,并计算主动脉红染脂质面积占比、主动脉胶原沉积面积占比;比色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铁离子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环氧合酶2(COX2)、铁蛋白重链1(FTH1)、胱氨酸/谷氨酸逆向转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蛋白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主动脉肿瘤蛋白53(p53)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主动脉p53、SLC7A1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小鼠主动脉p53、SLC7A11、GPX4、FTH1、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1(NOX1)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扩大,胶原纤维沉积增加,肝脏脂质沉积增加,脂滴变多,附睾脂肪细胞体积扩大;血清中铁离子、MDA含量升高,SOD、GSH-Px水平降低;p53、COX2蛋白表达升高;主动脉FTH1、SLC7A11、GPX4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TGS2、NOX1 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茱萸丸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托伐他汀钙组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胶原沉积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减少,脂滴变少,附睾脂肪细胞体积缩小;血清中铁离子、MDA含量降低,SOD、GSH-Px水平升高;p53、COX2蛋白表达降低;主动脉FTH1、SLC7A11、GPX4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TGS2、NOX1 mRNA表达降低.综上所述,茱萸丸对小鼠AS主动脉斑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53/SLC7A11信号通路介导的氧化损伤及抑制细胞铁死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香青兰总黄酮调控TMAO介导的JAK/STAT轴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及RAW264.7细胞炎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香青兰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Dracoceph-alum Moldavica L.,TFDM)抗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三甲胺氮氧化物(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加剧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的方法建立SD大鼠AS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15 mg·kg-1)、TFDM 组(60、30、15 mg·kg-1),建模同时进行给药处理,持续8周.生化检测方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HE染色检测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MAO、IL-1β、IL-6及肝脏组织中TNF-α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中JAK、STAT、TNF-α蛋白的表达.此外,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采用LPS+TMAO建立巨噬细胞炎症模型,TFDM(100、50、25 mg·L-1)进行干预.CCK-8测定细胞活力及增殖,RT-qPCR法检测细胞中 TNF-α、IL-6、JAK、STAT mRNA 的表达.结果 TFDM可明显下调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及血清TMAO、IL-1β、IL-6和肝脏TNF-α的水平,减少主动脉的斑块沉积,下调主动脉中TNF-α、JAK、STAT的蛋白表达.此外,TFDM干预可明显下调TNF-α、IL-6、JAK、STAT mRNA的表达及JAK、STAT蛋白的表达.结论 TFDM可降低血清中TMAO的含量,从而抑制JAK/STAT炎症信号通路,减缓炎症的发生,发挥抗AS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重要亚型.IMNM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随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肌酶谱的显著升高.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间质性肺病和心肌受累等骨骼肌外表现.自2003年首次被国际医学界命名以来,IMNM逐渐被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所认识.IMNM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美国的小样本调查中,IMNM的发病率为0.83/10万,患病率为1.85/10万;而在欧洲西班牙北部地区,抗HMGCR抗体阳性患者的IMNM发病率为0.6/10万,患病率为3/10万,目前中国尚缺乏相关数据.IMNM的患病风险因素包括易感等位基因如HLA-DRB1*11,以及使用他汀类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感染病毒感染等.诊断IMNM需要综合考虑肌肉受累症状、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肌酶谱水平和肌活检病理等检查结果.目前,IMNM的治疗主要基于临床经验,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传统免疫抑制剂.对于难治性患者,可能采用利妥昔单抗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案.针对B细胞及其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过程,未来的研究可能揭示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系统介绍IMNM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相关辅助检查,并探讨当前的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治IMNM的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应用二甲双胍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 2型糖尿病(T 2DM)合并脂肪肝患者应用二甲双胍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新干县中医医院收治的 80例T 2DM合并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 40例.二甲双胍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糖脂代谢指标、血管内皮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二甲双胍组的 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均低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皮素均低于治疗前,一氧化氮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内皮素低于二甲双胍组,一氧化氮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 1.67%,低于二甲双胍组的 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T 2DM合并脂肪肝患者疗效明显,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及与炎性反应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应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评估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影响及其与机体炎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超声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运用SMI检测有新生血管患者240例,按单双号分为阿托伐他汀钙(AT)20 mg/d组(低剂量组)和40 mg/d组(高剂量组),每组120例,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晨起采外周血,分析血常规指标、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出现终点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均显著下降,且高剂量组治疗效果优于低剂量组(P<0.01).低剂量AT治疗前后LDL-C与HDL-C水平有显著变化(P<0.05);高剂量AT治疗前后单核细胞(MONO)、ApoE、LDL-C、H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治疗前后MHR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且高剂量组的MHR值极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1).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与MHR值呈正相关,且高剂量AT治疗后,MHR水平在0级与Ⅰ级、Ⅱ级与Ⅲ级新生血管患者间具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流式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AT可以有效抑制患者外周血中MONO的增殖(P<0.05).此外,所有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hs-CRP、IL-1β、IL-6、TNF-α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高剂量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有助于改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机体炎症水平,40 mg/d剂量临床效果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托伐他汀钙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钻孔引流术后的疗效.方法 72例CSDH患者分为对照组(n=32)和研究组(n=40).对照组于术后1周之后(平均12.52±2.53d)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连服8周.研究组于术后1周内(平均1.42±0.84d)开始服用同剂量同周期的阿托伐他汀钙.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血肿量、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术前血肿量对照组(73.53±17.64)ml、研究组(74.10±17.9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及研究组血肿量分别为(29.62±4.20)ml、(22.52±3.9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对照组及研究组血肿量分别为(13.09±2.24)ml、(11.87±2.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对照组术前(19.18±4.84)分,研究组术前(18.75±5.3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及研究组CSS评分分别为(13.87±3.43)分、(9.87±3.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对照组及研究组CSS评分分别为(6.65±2.65)分、(5.25±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分,术前对照组(54.06±16.51)分,研究组(56.87±14.7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DL评分对照组及研究组分别为(67.96±11.27)分、(75.37±1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DL评分对照组及研究组分别为(86.25±10.31)分、(90.37±8.2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尽早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能促进CSDH患者近期血肿吸收、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DKD)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LAA-IS)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102例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51例(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51例(对照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包括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神经功能和日常生命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命质量;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最大斑块面积;肾纤维化指标,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透明质酸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FIB、NIHSS评分、IMT和最大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治疗前,蛋白C和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TGF-β 1、MMP-9、透明质酸和PDGF-BB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46 ± 6.89) μg/L比(45.04 ± 8.20) μg/L、(278.46 ± 49.39) μg/L比(327.30 ± 57.28) μg/L、(102.37 ± 20.62) μg/L比(116.84 ± 24.97) μg/L和(25.26 ± 4.45) μg/L比(28.13 ± 5.0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4%(4/51)比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相比,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在改善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命质量、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效果相当,但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能进一步保护患者肾功能,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