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置换成功救治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急性肾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65岁,因纳差消瘦、肉眼血尿、皮肤紫癜和急性肾衰竭入院,入院前3个月曾于外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检查。住院期间多次血培养示格氏链球菌阳性,血补体下降和类风湿因子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赘生物(4 mm),肾活检提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肾小球肾炎。给予有效抗生素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临床症状和急性肾衰竭显著改善。该病例提示血浆置换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可靠且安全,为治疗此类病例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眼内液检测在急性视网膜坏死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视网膜坏死(ARN)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罕见且严重的葡萄膜炎,多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及单纯疱疹病毒(HSV)导致,主要表现为玻璃体炎、闭塞性视网膜动脉炎及视网膜坏死,视网膜脱离是其常见晚期并发症 [1]。眼内液中检测到病毒核酸是ARN诊断的直接证据。近年来,眼内液检测在感染性眼病中的作用得到重视,对多种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治疗有指导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2-4]。为进一步了解眼内液检测在评估ARN视力预后中的作用,我们对一组ARN患眼房水检测结果与视力预后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角膜穿孔合并真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女性,47岁。2022年9月患者因左眼眼痛和眼干1年余病史,近1个月余症状加重并伴视力下降,遂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诉1年前因左眼眼痛、眼干及雾状遮档,伴视力下降,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炎,行左眼羊膜覆盖术治疗与药物治疗(药品治疗与方法不详),术后症状有所好转。9个月前出现左眼眼前白色雾状遮挡,药物治疗后轻微缓解。1个月前再次出现左眼眼痛和眼干,症状逐渐加重,伴视力显著下降。既往2018年诊断为急性淋巴白血病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曾出现肝脏、肺部、关节及口腔等多器官排异反应,目前全身排异反应控制良好,已停用全身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结合病史,遂给予左眼配戴角膜绷带镜,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点眼,2次/d;玻璃酸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6次/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沈阳兴齐眼药公司生产),3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湖北科益药业公司生产),3次/d。患者右眼视力0.3,最佳矫正视力0.6;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矫正不提高,光感光定位正常;右眼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23 mmHg。右眼睑结膜瘢痕化,角膜透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前房中等深度,虹膜纹理清,晶状体介质清,视网膜在位,左眼睑结膜瘢痕化,结膜轻度充血,绷带镜在位,角膜多个浸润病灶,边界稍模糊,角膜浅层新生血管,中央角膜明显变薄,角膜后白色色素沉着,前房积脓1 mm,眼底窥视不清。见图1A。结合病史及查体结果诊断为右眼角膜炎原因待查,双眼移植物抗宿主病。鉴于不除外感染性角膜炎,除去患者绷带镜,更改治疗为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3次/d;左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右眼每晚滴眼;更昔洛韦片(湖北科益药业),1000 mg口服,3次/d。患者2周后复诊,左眼中央角膜溶解明显,下方浸润灶明显扩大,前房积脓加重。见图1B。角膜刮片可见真菌,角膜刮片培养结果提示近平滑念珠菌阳性。修正诊断为左眼真菌性角膜炎,双眼移植物抗宿主病。给予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医院自制)点眼,1次/h;伏立康唑(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00 mg口服,2次/d;治疗2 d后角膜浸润灶减小,同时角膜基质溶解明显,后弹力层膨出,前房积脓减少。见图1C。治疗3 d后,左眼角膜穿孔,为患者行左眼穿孔修补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术中可见角膜中央偏下方1.5 mm左右穿孔,取下方球结膜做4 mm宽度桥状结膜瓣,取少量tenon囊组织使用10-0不可吸收缝线将其填塞缝合于穿孔处角膜,10-0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将桥状结膜瓣缝合于角膜,将线结转入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角膜缘做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良好。术后继续给予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1次/h;伏立康唑,200 mg口服,2次/d,术后2周左眼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结膜瓣在位,前房存在。见图2A。术后6周左眼前房消失,溪流征阳性。见图2B。再次行角膜穿孔修补,术中取约150 μm厚度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基质微透镜片,裁剪至1.5 mm×1.5 mm,将2针10-0不可吸收缝线穿过基质片后,2针呈90°,缝合固定于穿孔处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良好。见图2C。术后2周复查,再次发现前房消失,溪流征阳性。第三次行角膜穿孔修补,术中采用多层4层羊膜,填塞于角膜穿孔处,10-0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8针于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欠佳,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毕。术后1周,患者左眼前房偏浅,溪流征仍阳性。见图2D。为进一步控制病情,患者行第四次角膜穿孔修补。术中使用3 mm角膜环钻环切至约1/2角膜剩余厚度基质,手动剖切角膜基质接近后弹力层,使用3.25 mm角膜环钻冲切2片厚度约120 μm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角膜基质微透镜片,使用10-0不可吸收缝线将2片角膜基质重叠间断缝合8针于角膜植床,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欠佳,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毕。术后左眼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珠海亿胜生物公司生产)点眼,6次/d,左眼他克莫司滴眼液(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2次/d;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6次/d,逐渐减量。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表层新生血管,中央植片在位,角膜缝线在位,角膜植片及部分基质白斑,前房不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溪流征阴性。见图2E。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显示角膜植片愈合良好。见图3。患者继续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左眼按需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此后患者长期眼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左眼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点眼,6次/d,左眼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6次/d,逐渐减量。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表层新生血管,中央植片在位,角膜缝线在位,角膜植片及部分基质白斑,前房不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溪流征阴性。见图2E。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显示角膜植片愈合良好。见图3。患者继续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左眼按需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此后患者长期眼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眼科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影响因素及其病原学分析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影响因素及其病原学。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收治的眼科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65例(65只眼)和同期相同术式非眼内炎患者195例(195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6例(156只眼),女性104例(104只眼);年龄4~88岁,平均年龄(65.2±10.0)岁。收集患者的基础资料、术前检查结果、感染后检查结果、术后用药情况、病原菌、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资料。平均年龄、住院时间、身体质量指数及感染症状出现时间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严重疾病史、术前血红蛋白低、术前血清白蛋白低、术前未按规范使用抗菌滴眼液、日间手术、急诊手术、全身麻醉手术、术前有身体其他感染病灶、术后眼污染史及术后未规范使用抗菌滴眼液等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不同病原菌患者预后视力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IQR)]描述。眼内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5例(65只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男性39例(39只眼),女性26例(26只眼);左眼28例(28只眼),右眼37例(37只眼);手术类型白内障手术51例(51只眼),玻璃体切割术2例(2只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6例(6只眼),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4例(4只眼),玻璃体腔药物注射2例(2只眼);手术三级医院24例(24只眼),二级医院31例(31只眼),民营医院10例(10只眼);超急性眼内炎40例(40只眼),亚急性眼内炎25例(25只眼),无慢性眼内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住院时间及身体质量指数分别为(66.4±14.7)岁、(3.29±1.45)d及(24.41±2.09)kg/m2;非感染性眼内炎者分别为(64.8±7.8)岁、(3.06±0.97)d及(24.00±2.24)kg/m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1,1.154,0.261;P>0.05)。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严重疾病史、术前血红蛋白低、术前血清白蛋白低、术前未按规范使用抗菌滴眼液、日间手术、急诊手术、全身麻醉手术、术前有身体其他感染病灶、术后眼污染史及术后未规范使用抗菌滴眼液分别有28例(28只眼)、19例(19只眼)、42例(42只眼)、29例(29只眼)、23例(23只眼)、21例(21只眼)、12例(12只眼)、20例(20只眼)、5例(5只眼)、28例(28只眼)、3例(3只眼)、2例(2只眼)、6例(6只眼)、10例(10只眼)及4例(4只眼),分别占43.08%、29.23%、64.62%、44.62%、35.38%、32.31%、18.46%、30.77%、7.69%、43.08%、4.62%、3.08%、9.23%、15.38%及6.15%;非感染性眼内炎者分别有101例(101只眼)、62例(62只眼)、79例(79只眼)、58例(58只眼)、63例(63只眼)、22例(22只眼)、30例(30只眼)、19例(19只眼)、8例(8只眼)、93例(93只眼)、11例(11只眼)、4例(4只眼)、9例(9只眼)、12例(12只眼)及9例(9只眼),分别占51.79%、31.79%、40.51%、29.74%、32.31%、11.28%、15.38%、9.74%、4.10%、47.69%、5.64%、2.05%、4.62%、6.15%及4.62%。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严重疾病史及术后眼污染史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OR=2.039,3.021,2.803,3.095;P<0.05)。65例(65只眼)感染患者中标本检出病原菌41株,无真菌感染病例,检出率为63.08%。其中,G+杆菌1株、G+球菌26株及G-杆菌14株,分别占2.44%、63.41%及34.15%。65例(65只眼)患者术后感染症状出现时间为(4.48±4.46)d。其中,眼结膜充血、眼痛、异物感及伴视力模糊者53例(53只眼)、55例(55只眼)、35例(35只眼)及62例(62只眼),分别占81.53%、84.62%、53.85%及95.38%。G+菌、G-菌及无菌生长患者的感染症状出现时间分别为(3.56±1.71)d、(1.85±1.21)d及(4.87±3.75)d。65例(65只眼)患者中行玻璃体腔注射、前房灌洗联合玻璃体腔注射、玻璃体切除术及眼球摘除患者分别有4例(4只眼)、分别占15.38%、6.15%、75.38%及3.08%。G+菌、G-菌及无菌生长患者的预后视力分别为3.00(1.65)、1.00(1.50)及3.30(2.40)。结论: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低、严重疾病史及术后眼污染史均可能增加眼科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不同致病菌对术后感染症状出现时间和视力预后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防治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一直是影响白内障手术效果和患者视力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传统方式是术前眼睑和结膜囊清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防治研究的广泛开展以及材料技术的进步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指导意义,在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预防及治疗方法不断深入研究的背景下,前房内注射抗生素、新型载药人工晶状体及抗菌抗炎治疗被证实可提升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及良好的视力结局.当前,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则以抗菌抗炎治疗及玻璃体切除术为主.本文中笔者就白内障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预防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及致病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及致病菌.方法 对2013年1月~2016年12月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8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率为0.21%,受年龄、白内障类型、是否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和全身疾病等因素影响.87例中有84例为急性眼内炎,发病时间为术后1~30 d,平均为(6.57±6.83)d,术后10 d内发病者最多.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9.44%,玻璃体培养阳性率最高为45.83%.致病菌中75.00%为葡萄球菌属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利福平敏感性较高,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率较低,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30.00%~75.00%.71例(81.61%)经玻璃体手术和(或)玻璃体内注射抗菌药物治疗后,炎症得到控制,视力有所恢复.结论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的影响因素很多,且多数为急性发作,尽早的标本送检对明确致病菌指导药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玻璃体手术和(或)玻璃体注药术是控制眼内炎,改善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眼底自身荧光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指除外感染因素及伪装综合征的一类累及葡萄膜的炎症性疾病.其中累及视网膜、脉络膜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诊断及随访依赖眼底影像检查.眼底自身荧光是一项非侵入性的眼底成像技术.相较于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等检查,眼底自身荧光能更好地提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状态.其在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Beh?et病、多灶性脉络膜炎、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急性后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病变、匍匐性脉络膜炎等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研究、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中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11至2017年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收治并诊断为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的患者1例,在基层医院行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的转诊患者8例.查阅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前节、眼部B超扫描等检查结果.对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PPV),并依据患者的感染情况行IOL取出+硅油填充术.手术中常规取前房液和玻璃体液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 在9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1例,高血压患者2例,其余无长期全身疾病.本文中所有患者发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时间均在白内障手术后1~9 d,表现为术眼剧痛、视力急剧下降、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不同程度水肿、房水混浊伴或不伴前房积脓及出现前房渗出膜等症状.眼部B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见.在9例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有8例患者及时进行PPV治疗,1例患者由于角膜混浊未能进行完整的PPV;7例患者术前曾行前房冲洗及取材行病理涂片,6例患者于PPV前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术后早期有3例患者取出IOL联合硅油填充术,其余6例患者保留IOL以及眼内注药,无填充硅油.9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其中最佳矫正视力在0.01~0.09的有2例,在0.1~0.3的有3例,在0.3~0.5的有2例,1例患者术后视力无提高,1例患者由于感染不能控制,进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结论 PPV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有效控制感染的治疗方法.对于角膜条件相对较好的眼内炎患者积极行PPV是保留患者视功能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4-2016年单中心光明工程白内障手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状况及预防措施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光明工程白内障手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在金华眼科医院实施白内障光明工程手术且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并发症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可能的诱因.分析不同术式、不同围手术期处理方式对该病发病率的影响.各不同情况发病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2年间20 131例白内障光明工程手术中,共发生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16例,发病率0.079%.其中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5 371例,发生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2例,发病率0.037%;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14 760例,发生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14例,发病率0.095%.两种手术方法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剪睫毛(发病率0.121%)与不剪睫毛(发病率0.062%)患者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以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发病率0.059%)与术前未冲洗(发病率0.174%)患者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6例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4例男性患者有明确诱因,占总数的25%,其中1例患者在发病前1d洗头;1例患者发病前1d参与拆除自家房顶倒塌的旧墙;1例患者术后自购纱布盖眼,且7d未更换;1例患者术后仅滴出院带药的其中一种滴眼液,且每天只点1次,余12例患者无明显诱因.另外在眼内炎玻璃体手术中发现2例患者透明角膜主切口斜形,密闭性差.结论:白内障光明工程手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率为0.079%.术前以0.5%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可降低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加强宣教,避免术后可能引起眼部感染的不恰当举措及活动是减少光明工程白内障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带状变性手术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治疗角膜带状变性的手术策略.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新力眼科就诊的角膜带状变性患者18例(23眼).方法 患者接受改良PTK、单纯角膜变性组织撕除术以及改良PTK联合变性组织撕除术三种手术方案治疗,分析其病因、手术策略的选择、术后上皮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情况.随诊时间3 ~14个月,平均(7.13±3.47)个月.主要指标 手术策略的选择、术后上皮愈合情况、变性组织清除程度、复发率.结果 角膜带状变性继发于慢性葡萄炎12例(15眼),感染性眼内炎2例(2眼),急性视网膜坏死1例(1眼),眼外伤1例(1眼),青光眼1例(2眼),无明确因素但曾患淋巴结核者1例(2眼).手术策略选择中,改良PTK治疗13眼,单纯角膜带状变性组织撕除术2眼,角膜带状变性撕除联合改良PTK 8眼.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4~21天,中位数5天.术后所有术眼角膜带状变性组织均完整清除,术前眼部疼痛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均消失,10眼视力改善.5眼(21.74%)发生1级及局部区域1级以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3眼(13.04%)复发.结论 改良PTK是治疗角膜带状变性的一种创伤较小的方法,合理的手术策略选择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