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睫状体淋巴瘤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睫状体淋巴瘤是极为罕见的眼内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常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较为少见。睫状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与前葡萄膜炎相似,病情进展可出现前房积脓和继发性青光眼,特征性表现包括虹膜结节、虹膜新生血管及前房积血。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可见睫状体淋巴瘤细胞弥漫性浸润或占位。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其诊断的金标准,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流式细胞学分析、细胞因子检测及基因重排可提高其诊断率。放射治疗、化学疗法或二者联合治疗通常可获得较好预后。本文对睫状体淋巴瘤的分类及病理类型、眼部表现及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患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玻璃体病理学检查确诊为PVRL的19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6岁;出现症状至最终平均确诊时间(6.1±3.8)个月。首诊诊断为葡萄膜炎12例(63.1%,12/19)、视网膜静脉阻塞2例(10.5%,2/19)、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5.3%,1/19)、伪装综合征疑诊PVRL 4例(21.1%,4/19)。患眼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频域OCT检查,典型图像存盘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将PVRL OCT征象分为玻璃体细胞、内层视网膜浸润、外层视网膜浸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浸润、RPE下浸润、视网膜下液。结果:所有患眼均可见玻璃体细胞(100.0%,32/32)。32只眼中,RPE浸润19只眼(59.4%,19/32),RPE下浸润16只眼(50.0%,16/32),外层视网膜浸润8只眼(25.0%,8/32 ),内层视网膜浸润16只眼(50.0%,16/32 ),视网膜下液4只眼(12.5%,4/32)。结论:PVRL OCT征象可累及玻璃体和视网膜各解剖层次,表现为玻璃体细胞、内层视网膜浸润、外层视网膜浸润、RPE浸润、RPE下浸润及视网膜下液;且同一患者可同时显示多种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关节外表现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一组原因不明,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且临床异质性较强的儿童风湿性疾病。患儿病情多数预后较好,但部分患儿可有关节外重要组织器官受累,如心血管系统损害、肺胸膜病变、肾淀粉样变性和葡萄膜炎等。如果诊治延误可致近期和/或远期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导致病情加重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引起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JIA关节外表现对疾病管理十分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匍行性脉络膜炎不同亚型眼底病灶演变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匍行性脉络膜炎(SC)不同亚型的脉络膜病灶临床演变过程及影像学特征,探讨亚型分类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无对照、观察性研究。2009年5月至2021年9月于云南省眼科医院确诊的SC患者25例4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病灶初发部位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结果,将SC分为视盘周围型(盘周型)、黄斑型、急性多灶型;根据首诊时病灶形态分为仅有浸润水肿表现的新发病灶、仅有萎缩表现的陈旧性病灶和水肿与萎缩表现并存的复发性病灶。观察不同亚型患眼病灶的影像特征、演变过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例45只眼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20、5例;年龄(42.3±5.7)岁。活动性病灶21只眼,其中新发病灶、复发病灶分别为5、16只眼;陈旧性病灶24只眼。并发视盘水肿3只眼;轻度玻璃体炎5只眼;视网膜血管炎3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3只眼。盘周型16例30只眼(64%,16/25),包括单眼2例2只眼,双眼14例28只眼。活动性病灶16只眼,其中双眼患者仅单眼存在活动性病灶。脉络膜病灶紧邻视盘一侧或围绕视盘,随病程延长离心向外扩展,可进展至黄斑区。病灶边缘曲折,呈"地图样"、"阿米巴样"及"指状"、息肉状或"螺旋翼样"。FFA显示活动性病灶早期呈弱荧光,晚期呈强荧光;陈旧性病灶早期中心呈弱荧光,晚期呈斑驳状荧光,其边缘多为强荧光。OCT显示活动性病灶病变区增厚,陈旧性病灶病变区变薄。黄斑型4例6只眼(16.0%,4/25),其中单眼2例2只眼,均为活动性病灶;双眼2例4只眼,其中陈旧性病灶1例2只眼,双眼相续呈活动性病灶1例2只眼。初发病灶均位于黄斑区偏中心,多呈"盘状"并离心性向周围进展,反复复发的病灶可波及视盘并向周边部扩展。其FFA、OCT影像表现与盘周型相似。急性多灶型5例9只眼(20.0%,5/25),包括单眼1例1只眼,双眼4例8只眼。均为后极部多发性大小不等、灰白色伴色素沉着、边缘清晰的陈旧性病灶,其中陈旧性病灶附近出现多个新的活动性病灶4只眼。陈旧性病灶呈边界清晰的弱荧光,晚期边缘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环;活动性病灶呈边缘模糊的弱荧光斑,晚期荧光略增强。陈旧性病灶光感受器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萎缩,部分区域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结论:SC亚型是对首发病灶出现部位的分类,但本病反复发作的特性,可导致各亚型特征因病灶不断扩展的演变而湮灭。眼底活动性病灶仅单眼发作的现象,可解释双眼病灶形态不对称的临床表现。双眼亚型同一性的特点,可警示临床对单眼患者随访时应关注其健康眼的好发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眼底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干预机体免疫系统,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控制或清除肿瘤细胞的治疗效果。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是最常用的肿瘤免疫疗法之一,疗效好且应用广泛,但这些药物会引起葡萄膜炎、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和巩膜炎等免疫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其成为眼部炎症的一种新病因。眼科医师掌握这些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及时诊断,同时与肿瘤医师密切配合,根据患者原发肿瘤情况、生存预后、眼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视力预后来综合判断,制定最优治疗方案,从而挽救患者的视力,提高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感染性葡萄膜炎病原体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测序(MGS)技术在感染性葡萄膜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疑诊为感染性葡萄膜炎的19例患者的19份玻璃体标本进行MGS检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19~68岁;右眼10例,左眼8例,双眼1例;临床诊断急性视网膜坏死8例(9只眼),诊断不明11例(11只眼)。每份标本留取玻璃体约1 ml,800 μl标本用于MGS,200 μl标本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的验证实验。MGS使用TIANamp Micro DNA Kit试剂盒提取样本DNA,BGISEQ-500平台测序。将测序数据中低质量和长度小于35 bp的数据、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及低复杂度序列去除后,获得的数据与专用微生物数据库比对分析,通过统计对比序列数占比、唯一序列数、覆盖率、测序深度等参数确定测序阳性结果,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上述结果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19份标本MGS检出多种微生物,7份测序结果为阳性。其中3份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2份为白念珠菌、1份为痤疮丙酸杆菌、1份为副流感嗜血杆菌。3份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标本检出的序列数占比分别为77.93%(1 794/2 302)、99.98%(12 843/12 845)、98.88%(5 733/5 798),唯一序列数分别为1 794、12 843、5 733条;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此3份标本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载量均较高,与MGS结果一致。结论:MGS可作为感染性葡萄膜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一种选择。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19-52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年轻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年轻的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的病种构成,并比较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SAC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发病年龄≤40岁的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入院诊断、性别、发病年龄,收集患者常规眼科检查及A型超声波测定、超声生物显微镜、相干光层析成像术及视野检查的结果。分析PACG与SACG所占比例、病种构成,比较两类患者的发病年龄、视力、视野、眼球生物学结构参数及初诊误诊率。非正态分布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统计学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 2检验及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共纳入243例(243只眼)患者,发病年龄(28±9)岁;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79;其中PACG患者93例(38.3%),SACG患者150例(61.7%)。PACG患者年龄[34(28,38)岁]及男性比例[22.6%(21/93)]与SACG患者[28(19,34)岁,44.0%(66/1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34,χ2=11.46;均 P<0.01)。SACG患者中以真性小眼球(22.7%,34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卵黄样蛋白病(ARB)(19.3%,29例)、葡萄膜炎(18.7%,2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14.0%,21例)较为多见。PACG和SACG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分别为0.10(0.00,0.48)、0.40(0.06,1.00),视野平均缺损值分别为-8.07(-27.49,-2.09)、-15.04(-28.75,-5.97)dB,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452.3±130.7)、(396.3±120.9)μm,两类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86,-2.14; t=2.37;均 P<0.05)。PACG与SACG患者的眼压、视杯与视盘直径比、前房角粘连范围、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初诊误诊率为10.7%(26/243),其中SACG患者的误诊率为16.7%(25/150),高于PACG患者的1.1%(1/93)(χ2=14.61, P<0.001)。 结论:年轻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以PACG以及SACG中的真性小眼球、ARB为主。与PACG相比,SACG发病年龄更小、视力更差、视野缺损更严重,且临床上更容易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伴发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伴发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及功能状态,探讨AS合并与未合并IBD者间的差异,提高对其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从脊柱关节炎智能管理系统中选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连续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科门诊就诊的AS患者,通过消化内镜或病理检查确诊(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IBD。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情评估、实验室检查、疾病严重程度评价。结果:共纳入893例AS患者,男739例,女154例,年龄(30.8±8.8)岁。AS合并IBD者64例,未合并IBD者829例。合并IBD者年龄高于未合并IBD者[(34.5±7.5)岁比(30.5±8.8)岁, P<0.001],病程长于未合并IBD者[(10.8±6.9)年比(8.1±5.9)年, P=0.001]。合并IBD者更易出现颈椎[21.9%(14/64)比10.5%(87/829), P=0.006]、胸椎[29.7%(19/64)比12.3%(102/829), P<0.001]受累,且易合并葡萄膜炎[28.1%(18/64)比16.4%(136/829), P=0.017]和银屑病[7.8%(5/64)比2.3%(19/829), P=0.009]。合并IBD者Bath AS疾病活动度(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国际脊柱关节炎评价协会健康指数(ASAS HI)均高于未合并IBD者[BASDAI: 3.3±2.1比2.4±1.8, P<0.001; BASFI: 2.2(1.0,3.3)比1.1(0.2,2.4), P<0.001; ASAS HI: 7.1±4.3比5.3±3.7, P=0.001]。 结论:合并IBD的AS患者疾病活动度更高,机体功能和总体健康指数更差,发生银屑病和葡萄膜炎的机会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交感性眼炎临床诊疗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交感性眼炎(SO)是指单眼外伤或进行内眼手术后发生的双眼非坏死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是自身抗原暴露导致的免疫性疾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FFA、ICGA、OCT等眼科影像学辅助检查。SO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易于反复,最终可能致盲。目前主要通过系统性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生物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了解SO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临床上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10年诊治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十年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诊治的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1年至2021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PVRL患者67例12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3例(34.3%,23/67 ),女性44例(65.7%,44/67 );平均年龄57.1岁。双眼59例(88.1%,59/67),单眼8例(11.9%,8/67)。眼部初诊时,有明确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病史22例;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病灶5例;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40例。因误诊葡萄膜炎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甲氨蝶呤(IVM)治疗,治疗方案为诱导期每周2次,持续2周;巩固期每周1次,持续1个月;维持期每个月1次。伴PCNSL或双眼患者同时接受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部分联合脑部放射治疗(放疗)。随访时间平均39.3个月。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治疗前后视力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眼部初诊时已有明确PCNSL病史的22例,颅内诊断至眼部确诊时间平均为22.9个月;最初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40例中,有14例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20.9%,14/67 ),眼部确诊至颅内诊断的时间平均为9.9个月。126只眼中,伴眼前节炎症42只眼(33.3%,42/126)。玻璃体炎型、视网膜型、玻璃体视网膜型分别为58 (46.0%,58/126)、7 (5.6%,7/126)、61 (48.4%,61/126)只眼,其中同时伴视神经受累9只眼(7.1%,9/126 )。接受IVM治疗平均12次。IVM联合全身化疗59例(88.1%,59/67 ),其中16例同时联合脑部放疗。所有患者完成治疗周期后,病情均完全缓解(100.0%,67/67 )。治疗后,眼部复发21只眼(16.7%,21/126);颅内复发22例(32.8%,22/67 );死亡8例(11.9%,8/67)。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23.7个月;生存时间平均为43.6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72.5%。结论:PVRL表现复杂多样,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其可分为玻璃体炎型、视网膜型和玻璃体视网膜型,视神经可同时受累;IVM联合全身治疗,病情可完全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