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疼痛评估和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系统检索、评价及汇总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疼痛评估和管理相关的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PIPOST 模式确定循证问题,按照"6S"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UpToDa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国际指南图书馆(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美国指南网(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网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苏格兰院际间指南网(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 Network,SIGN),新西兰指南协作网(New Zealand Guidelines Group,NZGG),加拿大安大略省注册护士协会(Registered Nurses'Association of Ontario,RNAO),澳大利亚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Australi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ACPG),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医脉通指南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疼痛评估和管理相关的文献.由课题组接受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专家共识3篇、系统评价6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3 篇.总结出 29 条关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疼痛评估和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疼痛评估、疼痛管理基本原则、疼痛管理的药物干预策略、疼痛管理的非药物干预策略、疼痛评价、疼痛管理教育培训、疼痛管理的组织 7 个方面.结论 本研究提取和汇总的有关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疼痛评估和管理的证据,可为医护人员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贲门癌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延迟风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急性疼痛服务(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对贲门癌(CC)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苏醒延迟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98例CC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干预。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术前、术后1 d、3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 d、3 d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低体温、寒战、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NBASS-APS模式的护理干预策略应用于围术期CC患者可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优化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减轻术后疼痛感,降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疼痛管理在胸科手术中镇痛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疼痛服务(APS)用于胸科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浙江医院行胸科手术2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胸组(O组,90例)和胸腔镜组(T组,174例)。根据有无采用APS,O组分为无APS组(O1组)和APS组(O2组),T组分为无APS组(T1组)和APS组(T2组),分别观察O1和O2组、T1和T2组术后镇痛的效果、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有无差异。结果:静息状态下O2组与O1组数字疼痛评分(NRS)比较,出麻醉恢复室(PACU)后0(0.92±0.50与1.59±0.62)、4(0.92±0.50与2.06±1.03)、8(0.92±0.50与2.18±1.13)、12(0.92±0.50与2.47±1.42)、24(1.00±0.71与2.53±1.42)、48 h(1.00±0.71与2.35±1.80),均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BASS-APS疼痛管理模式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及疼痛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疼痛服务模式(NBASS-APS)疼痛管理模式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对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及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82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NBASS-APS疼痛管理模式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心理状态、疼痛水平及生活质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 d、7 d时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对基础护理、规范操作、健康教育以及护理态度等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NBASS-APS疼痛管理模式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水平,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其生活质量,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学科疼痛管理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及衰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疼痛管理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及衰弱的影响。方法:采用非同期对照研究,将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1~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急性疼痛服务模式;2020年7~12月接受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干预组,采用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术后康复指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与衰弱状况。结果:干预组术后24 h疼痛评分、中重度疼痛发生例数、术后镇痛不良反应例数均低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髋关节功能评分提高,衰弱及衰弱前期例数减少,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多学科疼痛管理能缓解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快速康复,改善衰弱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NBASS-APS模式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以护士为基础、以麻醉医师和专科医师为指导的急性疼痛服务(NBASS-APS)模式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在全麻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肿瘤科2020年10月—2021年9月收治的52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260例食管癌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4—9月收治的260例食管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观察组采用基于NBASS-APS模式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的最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得分、平均VAS得分、最高VAS水平持续时间、VAS>3分持续时间分别为(4.59±1.54)分、(1.72±1.34)分、(2.56±1.62)h、(3.64±2.41)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8.33±12.31)h、(8.16±2.53)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过度镇静、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8%、3.85%、4.2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手术期应用NBASS-APS模式疼痛管理能有效缓解全身麻醉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疼痛水平,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部手术加速康复患者疼痛控制结局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加速康复患者疼痛控制结局的影响因素,为改进疼痛控制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1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15例接受加速康复的腹部手术患者,以质性研究中现象学方法为指导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归纳出主题。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影响疼痛控制结局的5个主题:活动性疼痛和撤除患者自控镇痛泵后疼痛的管理;止痛治疗不良反应;患者、家属对疼痛及疼痛治疗的认知;疼痛治疗信息支持;非医疗技术服务因素对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影响。结论:建议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急性疼痛服务组织的运作模式,通过多学科协作,加强对腹部手术患者活动性疼痛和撤除患者自控镇痛泵后疼痛的管理,加强对止痛治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加强对疼痛治疗的信息支持,改变患者及其家属的疼痛及疼痛治疗的认知,注重应用非医疗技术服务因素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改进疼痛控制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秦皇岛地区基于Utstein模式溺水数据库的建立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通过建立基于心肺复苏乌斯坦因(Utstein)评估模式的溺水数据库,分析秦皇岛地区溺水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溺水者存活的关键因素,为溺水急救和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11月秦皇岛地区医院收治的108例溺水者,收集溺水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溺水类型、既往病史、溺水者初始情况、急救人员是否心肺复苏、首次急救医疗服务(EMS)时间、首次心肺复苏(CPR)时间、现场护理结束(EOSC)时间、意识清醒时间、到达医院是否正在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持续时间、院内心肺复苏类型、生命体征(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外周氧饱和度)、院内首次监护心率(室颤、室速、无脉搏新店活动)、初次院内神经系统检查[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清醒、言语反应、疼痛反应、无反应评分(AVPU)]、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呼气末二氧化碳]、血乳酸水平、气道或通气(无、普通氧气、无创通气、有创通气、非常规有创通气)、肺水肿、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96 h体温(Tmax、Tmin)、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4 h血糖、血糖能否维持、低血压发作(收缩压≤90 mmHg)、持续升压药/正性肌力药支持、溺水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炎、胰腺炎、急性肾损伤、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败血症、电解质紊乱、葡萄糖紊乱)、出院后去向(其他医院、回家、康复疗养院、其他)、出院时情况(脑功能分级、GCS评分、AVPU评分、有无自主呼吸)、院内死亡原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颅内高压、电解质紊乱、急性肾衰竭、癫痫发作、败血症或心肌衰竭).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溺水者存活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年龄、是否存在既往病史、有无目击者、有无脉搏/心跳、有无呼吸、首次EMS时间、首次CPR时间、EOSC时间、血乳酸水平、有无肺水肿、ROSC后96 h体温Tmax、ROSC后96 h体温Tmin、溺水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损伤、休克、多系统器官衰竭、败血症、电解质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病史、目击者、脉搏/心跳、有无呼吸、首次EMS时间、首次CPR时间、EOSC时间、血乳酸水平、肺水肿、ROSC后96 h体温Tmax、ROSC后96 h体温Tmin、溺水并发症均是溺水者存活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分析显示,其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Bootstrap验证也表明,模型的偏差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吻合良好.结论 本研究基于Utstein评估模式建立的溺水数据库有效地揭示了影响溺水者存活的多种危险因素.这些发现对于提高溺水者的存活率和改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急救和治疗中,需加强对关键影响因素的关注和干预并掌握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北京协和医院30年临床管理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照护成本增加.合理应用患者自控镇痛装置可有效缓解围术期急性疼痛.北京协和医院于 1994 年引入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并于 2004 年成立了急性疼痛服务工作组,以麻醉医生为指导、手术室疼痛专科护士为基础,联合实施基于患者自控镇痛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并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为术后疼痛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从临床工作重点、护理管理经验、疼痛治疗理念的推广与传播、新形势下急性疼痛服务模式的发展等方面对该项工作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以期为全面加强患者诊疗过程中的疼痛管理、提升患者围术期镇痛服务满意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信息化技术在术后疼痛评估和智能管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甚至会转变为慢性疼痛从而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的生活质量,因此良好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临床麻醉的重要内容.利用信息化技术可宣教急性疼痛服务的知识,帮助患者选择术后镇痛方案,掌握术后疼痛评估方法,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提高术后疼痛随访的时效性;搭载智能预测系统可优化镇痛治疗方案,可实现远程疼痛管理.本文将对信息化技术综合模式在术后疼痛评估和智能管理中的临床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