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急诊室心房颤动注册研究:一年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急诊室就诊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年随访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方法: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中国急诊房颤注册研究中的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1年随访全因死亡、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大出血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2 015例房颤患者,全因死亡、脑卒中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7.4%及21.9%。心力衰竭为主要死亡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3%。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 HR=1.419,95% CI 1.003~2.008, P=0.048)、年龄≥75岁( HR=2.576,95% CI 1.111~4.268, P<0.001)、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史( HR=2.039,95% CI 1.415~2.939, P<0.00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 HR=1.700,95% CI 1.015~2.848, P=0.044)及既往大出血病史( HR=2.481,95% CI 1.141~5.397, P=0.02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5岁( HR=3.042,95% CI 2.274~4.071, P<0.001)、心力衰竭病史( HR=1.371,95% CI 1.088~1.728, P=0.008)、既往脑卒中/TIA史( HR=1.560,95% CI 1.244~1.957, P<0.001)、LVSD( HR=1.424,95% CI 1.089~1.862, P=0.010)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史( HR=1.393,95% CI 1.080~1.798, P=0.011)为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急诊室就诊的房颤患者心血管病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麻醉管理与患者安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患者安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星小程序电子问卷,自2023年10月23日至2023年11月23日,通过多个学会和协会渠道进行调查,问卷覆盖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内的部分二级及以上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疗机构,参与问卷调查者需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卷星小程序进行答题,每个微信账户限定提交一份问卷。问卷核心指标包括:①医疗机构概况,机构所在地区、医院认证等级,年度内完成的AIS患者EVT案例数/年有效问卷数及占比;②麻醉医师在AIS患者EVT期间的参与程度,涉及患者交接流程(急诊室-急诊介入治疗室交接)、治疗团队结构(治疗团队麻醉医师组成)、EVT术前麻醉评估、EVT期间麻醉医师与介入医师的沟通和术后患者转运;③ EVT期间麻醉管理的相关信息指标及关注度,涉及循环、呼吸、血糖的维持,相应的药物干预策略、麻醉模式的选择与管理以及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关注度;④麻醉管理的质量控制。应用以下方法判断问卷的有效性:填写时间超过5 min;同一单位填写多份问卷时,采用大数定律原则处理;在数据分析时,若某选项的反馈数量<1%的有效问卷数,将排除含有该选项的问卷样本。结果:748所具有国家EVT资格认证的医院共回收有效问卷(下简称"问卷")1 096份,其中二级医疗机构146份(约13.3%),三级医疗机构950份(约86.7%)。医院年度内完成51~1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1%,为最高;而年度内完成401~500例的问卷占比约为2.2%,为最低。由急诊室转至急诊介入治疗室过程中,1 012份问卷(约92.3%)显示麻醉医师参与交接过程;984份问卷(约89.8%)显示治疗团队的成员构成中至少有1名麻醉医师;377份问卷(约34.4%)显示EVT术前未进行麻醉评估;72份问卷(约6.6%)显示,在EVT期间,麻醉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间几乎无任何信息交流;101份问卷(约9.2%)显示,麻醉医师几乎不参与术后患者转运。在治疗过程中,约67.1%受访者将术中收缩压管理目标值设置为140~180 mmHg(1 mmHg=0.133 kPa),约87.2%的受访者将AIS患者EVT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40 mmHg,吸入氧浓度维持在>40%的占比约为84.6%,仅约10.5%的受访者不注重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约56.0%患者术后带气管导管返回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术后随访患者占比约45.4%;本次问卷中,689份问卷显示倾向选择固定程序型麻醉,407份选择情境适应型麻醉;在麻醉类型与管理倾向性方面,约82.9%的受访者更加注重AIS患者EVT期间的麻醉管理;受访者关注度最高的围手术期关键信息分别为患者的循环系统消息、意识状态及呼吸系统消息(前3位)。约87.5%的问卷(959份)显示,在EVT麻醉管理过程中将参考国内外指南;高达约77%的问卷(844份)显示在围手术期遇到过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心搏骤停、导丝穿透血管及过敏性休克等。仅有约40.7%的问卷(446份)显示麻醉科进行了AIS患者EVT神经介入麻醉质量控制报告。结论:麻醉医师是AIS患者行EVT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团队更加注重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和相关危险因素控制,麻醉科在麻醉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急诊诊断错误和改进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PCIS)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梗死所致,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PCIS的临床表现各异且通常缺乏特异性,目前常用的院前卒中量表不能充分反映其体征和症状,甚至影像学检查也不易检测到,导致在急诊环境下早期正确识别PCIS存在困难,误诊和漏诊率明显高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早期正确识别PCIS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急诊室PCIS的诊断错误因素,概述了提高PCIS识别和早期管理速度及准确性的策略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互联网+智慧急救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应用效果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互联网+智慧急救"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开颅手术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00例,依据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2019年1月至6月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启动救治;2019年7月至12月的患者为研究组,实施"互联网+智慧急救"模式,在患者入院前进行院内协同救治并做好急救准备。比较两组患者开颅术前救治时间差异,并随访1年,对患者住院天数、急诊室到手术室开始时间、住院总体费用、预后评分(GOS评分)、满意度、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的平均住院天数、急诊室到手术室开始时间、住院总体费用、病死率相比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研究组预后评分(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互联网+智慧急救延伸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的应用,加强急救信息交流,缩短患者各环节救治时间,减少开颅术前时延。从而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合理、高效的运转模式,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方的急诊服务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危重症急诊室患儿接诊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对危重症急诊室患儿接诊的影响。方法:选取无锡市儿童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行传统分诊、接诊的危重症急诊室患儿26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该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行基于JCI标准下分诊、接诊的危重症急诊室患儿265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转运情况、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就诊时间、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JCI标准下的分诊与接诊方式应用于危重症急诊室患儿可有效提高接诊质量,优化治疗结局,提高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医务人员更有效地评估急诊患者病情变化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12月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预检分诊候诊的2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就诊期间发生病情变化患者为观察组( n=120),未发生病情变化患者作为对照组( n=12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急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在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疾病类型、主要症状及分诊级别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 60岁、心率异常、血氧饱和度低及低分诊级别的患者病情变化率较高( P<0.05)。 结论:急诊预检分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分诊级别。护士在预检分诊时除应根据分诊级别及时做出正确应对,同时应充分关注高风险因素的人群,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患者并进行急救处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现状及其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现状,分析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18年5—8月,选取6所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448名急诊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情绪劳动量表(Emotional Labor Scale,ELS)、工作投入量表(Utrecht Work Engagement Scale,UWES)对其进行调查。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分层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448名急诊科护士ELS总均分为(3.94±0.75)分,UWES总均分为(3.43±0.69)分。不同性别、职务的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048、-4.553;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诊科护士ELS中的表层扮演、情绪表达要求维度与UWES的各维度呈负相关( r值为-0.108~-0.330, P<0.05),ELS中的深层表达维度与UWES的各维度呈正相关( r值为0.220~0.256, 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深层表达对工作投入有正向预测作用,表层扮演对工作投入有负向预测作用,两者共解释工作投入总变异的17.9%。 结论: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需重视护士情绪劳动状况,通过改善情绪劳动状态,可提升护士工作投入水平,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床旁心肺超声对急诊室心源性肺水肿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心肺超声在急诊室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无创正压通气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室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床旁快速心肺超声特征。根据临床结局,分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组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组,比较两组之间心肺超声参数,如肺部超声评分、肺实变的比例、下腔静脉最大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长轴运动(MAPSE)、右心室长轴运动(TAPSE)、二尖瓣舒张早期的最大流速(E),组织多普勒测定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最大运动速率(Sm)和二尖瓣舒张早期运动速率(e’),左心室E/e’和肺动脉收缩压(SPAP),以及发生房颤的比例。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运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心肺超声参数预测NPPV治疗失败的效能。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其中NPPV治疗成功组44例(66.7%),NPPV治疗失败组22例(33.3%)。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成功组比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组的肺部超声评分、肺实变的比例、左心室的E/e’、SPAP、发生房颤的比例和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右心室Sm和PaO 2/FiO 2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超声参数如EF、MAPSE、左心室的Sm和TAPSE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超评分、左心室的E/e’和肺动脉收缩压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2、0.783和0.852。 结论:床旁心肺超声获取的肺部超声评分、左心室的E/e’和肺动脉收缩压对急诊室心源性肺水肿无创正压通气的疗效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对严重创伤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时间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为初步明确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对严重创伤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时间的影响,特实施本项目。方法: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42例,以项目组完成"浙里急救"信息软件开发实施为时间节点,将符合纳排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基于救治团队成员进行匹配,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院内信息交接管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流程;评价院前急救信息化交接对两组患者严重创伤救治急诊质控时间的影响。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损伤控制性处置环节相关质控指标发现,较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更早获得绿色通道建档(2.0 min vs. 0.0 min),更早完成血标本采集(4.0 min vs. 2.0 min),首次给药时间更早(4.0 min vs. 2.0 min),院内首剂氨甲环酸给药时间更早(8.0 min vs. 5.0 min),损伤控制性处置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更早完成(15.0 min vs. 12.0 min,),以上质控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急诊救治关键质控指标考核方面,观察组患者多学科救治院前启动例次(7 vs. 1)、多学科救治团队到达时间(14.0 min vs. 6.0 min),观察组患者更早完成CT扫描(CT扫描完成时间23.0 min vs. 20.0 min),观察组患者更早送出急诊室转入手术/病房住院(急诊室滞留时长60.5 min vs. 49.4 min),以上质控相关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院前急救全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可以加快创伤患者院内急诊救治质控流程运行,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时长,提升患者急诊室救治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鼠心脏骤停-复苏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心脏机械性活动停止和循环征象消失的一种急症,目前在全球仍处于高发生率和高病死率的态势,成为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 [1]。欧美国家每年院外CA发生率高达118.5/10万、88.8/10万,而出院存活率仅有8%、9% [2,3]。我国每年院外CA患者接近105万,出院成活率仅有1.0%左右 [4,5]。原因在于我国针对CA的生存链还不完善,在及时发现、目击者复苏、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复苏上还有较大差距,导致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成功率低下 [6]。即使复苏成功后,CA后综合征的救治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积极探索CA后综合征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及有效干预靶标,成为心肺复苏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7]。现有较多应用小鼠CA-CPR模型开展复苏研究的报道,但建模参数众多、标准不统一,本文回顾分析了20年来该方向的研究进展,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