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年10月成立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管理团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分析救护流程关键失效环节,构建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并于2021年11月应用于临床.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采用关键节点控制救护模式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情况、心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的病死率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关键节点管控救护模式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由(81.9±6.54)min降低到(56.2±4.23)min、首次医疗接触至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间由(47.3±5.68)min降低到(30.69±5.21)min,门诊-首次球囊扩张时间由(49.79±13.84)min降低到(28.63±15.71)min,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由(28.38±3.79)min 降低到(19.26±2.17)min,心电图报告时间由(5.82±2.01)min 降低到(5.14±1.89)min,住院时间由(7.25±2.18)min降低到(6.14±1.27)min,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抢救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提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肌钙蛋白水平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键节点控制护理模式可缩短AMI患者的救治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质量评价表进行应用,为急诊预检分诊质量的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Donabedian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并参考最新发布的相关政策标准,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以及各级指标的分值和评价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在江苏省内7家三级甲等医院进行应用,检验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表信效度及分析应用情况.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9和0.927,最终形成的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43项.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19,7家医院急诊预检分诊质量平均得分为93.36分,处于良好水平.结论 构建的急诊预检分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专家认可度、专科性和信效度,所包含内容合理明确,具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种预测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价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洛桑卒中量表(ASTRAL)、DRAGON、START和血管事件患者总体健康风险计算评分(THRIVE-c)预测模型对河北省保定市高级卒中中心救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 2016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 909 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使用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模型进行评分.观察每个评分 3 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 0~2 分为预后良好,3~6 分为预后不良,比较 5 个评分中变量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系数与原始推导队列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评分模型对AIS患者 3 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各模型与实际预后结果的拟合程度;同时,利用校准曲线和Brier评分作为评价模型校准性能的指标.结果 最终纳入 786 例患者,340 例预后不良.验证队列与模型构建原始队列的比较显示:验证队列中平均年龄为 65 岁,女性占比相对较少(33.84%),中位血糖值为 8.09 mmol/L,与ASPECTS和THRIVE-c评分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预后不良占比较低(43.68%比51.90%,43.68%比50.30%),与ASTRAL、DRAGON和START原始队列比较,验证队列不良占比较高(43.68%比34.00%,43.68%比35.20%,43.68%比39.1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和THRIVE-c评分对AIS患者预后均有预测价值,AUC和 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0.848(0.820~0.876)、0.825(0.795~0.855)、0.833(0.805~0.861)、0.838(0.811~0.866)、0.727(0.691~0.762);在前循环分别为0.852(0.821~0.883)、0.817(0.782~0.853)、0.815(0.781~0.849)、0.833(0.800~0.866)、0.710(0.668~0.751);在后循环分别为0.841(0.781~0.902)、0.850(0.792~0.908)、0.874(0.816~0.931)、0.854(0.800~0.908)、0.775(0.704~0.84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DRAGON模型曲线与中间对角线差距较小,校准度较好(χ2=1.483,P=0.993);Brier评分显示:ASPECTS评分模型的Brier评分最小为 0.150,性能最好.结论 ASPECTS、ASTRAL、DRAGON、START及THRIVE-c这 5 种评分模型均被证实能有效预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 3 个月后的不良预后,其中ASPECTS模型在预测效能上表现最为突出;对于前循环梗死,ASPECTS评分展现出最高的预测效能;而针对后循环梗死,DRAGON评分则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ASPECTS评分在预测模型预测预后的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血栓(LVT)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873例急性STEMI患者以7:3分为训练集(n=611)和验证集(n=262).根据训练集患者LVT发生情况分为非LVT组(n=549)和LVT组(n=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STEMI患者发生LVT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rms程序包构建预测急性STEMI患者LVT发生风险的Nomogram模型,并通过ROC及Hosmer-Lemeshow检验验证其预测效能.结果 与非LVT组比较,LVT组血红蛋白(Hb)[(131.15±15.99)g/L比(143.28±16.71)g/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9.99±5.01)%比(45.24±6.69)%]明显较低(t=5.441、5.991,P<0.05),合并室壁瘤(37.10%比20.40%)、基线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0级(59.68%比44.81%)、未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88.71%比72.13%)以及未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1)或药物溶栓的占比(69.35%比 48.82%)明显较高(x2=9.022、4.953、7.921、9.403,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显示,Hb(OR=0.948)和LVEF(OR=0.868)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LVT的保护因素(P<0.05),合并室壁瘤(OR=6.812)、基线TIMI血流分级0级(OR=6.884)、未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OR=7.273)、未进行急诊PCI或药物溶栓(OR=4.173)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训练集AUC为0.871(95%CI 0.830~0.912),验证集为0.838(95%CI 0.731~0.945);Hosmer-Lemeshow 检验中训练集x2=11.379,P=0.181,验证集x2=11.261,P=0.187.结论 急性STEMI患者LVT的发生与Hb、LVEF、室壁瘤、基线TIMI分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是否接受急诊PCI或药物溶栓密切相关,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区分度及一致性良好,有助于临床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切换时机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时的切换时机,有效降低气管插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入住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和呼吸科行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临床资料。将入组时存在无创机械通气(NIV)相对禁忌证仍坚持使用NIV者纳入NIV组(118例),使用气管插管有创正压机械通气(IPPV)者纳入IPPV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温、呼吸频率、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 2/FiO 2)、呼吸指数(RI)、pH值、D -二聚体、血红蛋白(HB)、白蛋白、血乳酸(Lac)、脑钠肽(BNP)、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肌酐(SCr)、白细胞计数(WBC)、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存在排痰障碍等临床指标,对影响NIV失败的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的价值。 结果:NIV组与IPPV组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65.6±11.11比66.9±12.1,6.8%比9.6%,均 P>0.05),但NIV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IPPV组(d:12.3±2.1比14.2±2.5, P<0.05)。NIV组有101例持续完成NIV,17例NIV失败转为IPPV,NIV失败率为14.4%。NIV失败患者与NIV成功患者性别、PaO 2/FiO 2、RI、pH值、D -二聚体、PCT、WBC、Lac、排痰障碍、GC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临床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I、pH值、WBC、排痰障碍是NI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RI:优势比( OR)=3.879,95%可信区间(95% CI)为1.258~11.963, P=0.018;pH值: OR=3.316,95% CI为1.270~8.660, P=0.014;WBC: OR=3.684,95% CI为1.172~11.581, P=0.026;排痰障碍: OR=0.125,95% CI为0.042~0.366, P=0.000〕。用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 χ2=9.02, P=0.34)。ROC曲线分析显示,NIV失败风险预测模型对AECOPD患者NIV失败具有较高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0.051,95% CI为0.718~0.918, P=0.000〕。 结论:存在NIV相对禁忌证仍坚持使用NIV的AECOPD患者,需对NIV失败进行进一步危险分层,对于RI、pH值、WBC异常和排痰障碍者选择NIV风险显著增大,需要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切换成IPPV,避免延误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械减容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 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 t=-25.160, P<0.01),卢瑟福分级为[ 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 Z=-6.825, 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 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VITROS XT 3400生化检测系统急诊样本检测时间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VITROS XT 3400生化检测系统急诊样本检测时间,评估其检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检验科所有包含白蛋白(Alb)、总蛋白(T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血尿素氮(BUN)、钙(Ca)和葡萄糖(Glu)项目的样本,计算复合干片项目配对率。采集2022年6月20—2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635例患者血清样本,分别在VITROS XT 3400(复合干片)与VITROS 4600(普通干片)仪器上进行检测,比较2组样本检测时间和低、高峰时间段的样本检测时间差异,及2台仪器试剂更换与日保养时间。结果:3对复合干片项目(Alb-TP、AST-ALT、Cr-BUN)配对率均>99%;VITROS XT 3400组样本检测时间低于VITROS 4600组[(945±477)s比(1 101±567)s, t=20.378, P<0.001];低、高峰时段VITROS XT 3400组样本检测时间均低于VITROS 4600组[低峰时段( n=322):(857±567)s比(905±528)s, t=13.102, P<0.001;高峰时段( n=313):(1 035±400)s比(1 303±492)s, t=21.876, P<0.001];VITROS XT 3400组试剂更换时间低于VITROS 4600组[(690±127)s比(869±152)s, t=11.470, P<0.001];VITROS XT 3400组日保养时间与VITROS 460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771±123)s比(1 765±95)s, t=0.238, P=0.834]。 结论:VITROS XT 3400(复合干片)较VITROS 4600(普通干片)对急诊样本的检测速度快,能更好地缓解检测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改变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及其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筛选2019年3月至7月于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矫形骨科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入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及CT检查,分别测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和胫骨扭转角(TTA)。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共入组13例患者(19膝),男性9例(13膝),女性4例(6膝),年龄(39.4±14.4)岁(范围:20~60岁)。患者mFTA由术前(8.1±2.8)°矫正至术后(-1.4±1.6)°( t=14.819, P=0.000);MPTA由术前(81.1±2.4)°矫正至术后(90.4±3.4)°( t=-15.579, P=0.000);PTS术前为(79.6±3.2)°,术后为(76.8±3.1)°( t=9.709, P=0.000),患者术后mFTA、MPTA、PTS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T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1.5)°比(27.3±6.3)°, t=1.925, P=0.070]。术后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间无相关性( r=0.384, P=0.105; r=0.321, P=0.181)。 结论:尽管术中采取了控制后倾的手术操作,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PTS仍明显增大,而TT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急性肾绞痛输尿管D-J管置入术后泌尿道感染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肾绞痛患者输尿管D-J管置入术后与泌尿道感染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浙江省台州医院及恩泽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妊娠期急性肾绞痛行输尿管D-J管置入治疗的109例患者资料,其中31例(28.4%)在输尿管D-J管置入术后至分娩前发生泌尿道感染者为感染组,78例未发生感染者为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评估输尿管D-J管置入术后发生泌尿道感染的预后因素。结果:109例患者年龄28(25,33)岁[ M( Q1, Q3)],孕周26(21,31)周,体重指数24.84(22.60,27.43)kg/m 2。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既往尿培养阳性比例较高[38.7%(12/31)比15.4%(12/78),χ2=6.56, P=0.010],孕周数较低[23(20,28)比27(21,32)周,Mann-Whitney U检验, P=0.006],有糖尿病病史的比例较高[45.2%(14/31)比11.5%(9/78),χ2=13.86,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 OR=7.739,95% CI:2.579~23.223, P<0.001)、既往尿培养阳性( OR =3.249,95% CI:1.131~9.330, P=0.029)、孕周( OR =0.201,95% CI:0.042~0.955, P=0.044)是妊娠期急性肾绞痛输尿管D-J管置入术后发生泌尿道感染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糖尿病病史、既往尿培养阳性、孕周是妊娠期急性肾绞痛输尿管D-J管置入术后发生泌尿道感染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检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并探究其在儿科急诊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相关文献,提取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以"五位一体"为导向整理指标,经专家函询对指标进行筛选、修订,最终得到"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研究自2020年12月起在儿科急诊应用"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此前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采用方便抽样法从湖南省儿童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2020年12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患儿各选6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比较两组急诊急救效果与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共开展了2轮函询,第1、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74%、100.00%,专家权威度分别为0.897、0.910,函询意见协调度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02( χ2=39.842, P<0.001)、0.462( χ2=51.027, P<0.001),最终形成的"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4个。观察组抢救室滞留率、抢救医嘱延迟执行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五位一体"导向的儿科急诊急救护理指标体系内容较全面、可靠性较强,其在儿科急诊急救护理中的应用,能改善急救效果,提高急救效率,有助于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