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I放射性支架用于晚期食管癌恶性狭窄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管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狭窄导致的吞咽困难是晚期食管癌最常见的症状,无法经口进食严重影响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所引起的营养不良状况也限制了放、化疗等标准治疗方案的实施,进而导致生存率下降。 125I粒子放射性支架是一种新颖的治疗恶性狭窄的方式,研究表明其相较于传统食管支架可更好地缓解吞咽困难并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就晚期食管癌恶性狭窄的治疗、 125I粒子放射性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下防治专家共识(2020,北京)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管黏膜发生良恶性病变或较大损伤时,极易发生狭窄,如何防治食管狭窄,国内尚无内镜下规范化治疗的相关共识。202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联合组织全国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讨论,提出了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下防治专家共识,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指导作用。本共识内容分为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下切除术后狭窄预防、食管良性狭窄治疗、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治疗、食管恶性狭窄治疗4个部分,共17条陈述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相比传统Overlap在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为18~80岁;(2)术前病理证实为胃腺癌;(3)施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采用Overlap法行食管空肠吻合;(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6)随访资料完整。排除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者、急症手术者、非R 0切除者以及存在远处转移者。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9例接受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食管空肠吻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32例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吻合的共同开口(改良吻合组),57例采用传统Overlap吻合法(共同开口改用倒刺线关闭,传统吻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切口长度、中转开腹情况、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 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正中切口长度、术后第1天进食比例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传统吻合组比较,改良吻合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6(19~62)min比36(20~50)min, Z=-2.546, P=0.011]和术后住院时间[7(6~12)d比9(7~42)d, Z=-4.202, P<0.001]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肿瘤TNM分期为Ⅲ期和Siewert Ⅱ型及新辅助化疗等亚组分析中,两组的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吻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吻合组,其中SiewertⅡ型患者改良吻合组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也少于传统吻合组[26(19~62)min比38(21~50)min, Z=-2.105, 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共同开口安全可行,且具有操作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增厚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增厚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0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7例,女55例;年龄为(63±8)岁。20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法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41例和验证集61例。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术和CT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吻合口恶性增厚的影响因素分析。(2)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3)3种预测模型性能比较。运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n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pa检验和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CT主观征象和测量的CT数值变量一致性,Kappa值>0.6、ICC>0.6认为一致性较好。单因素分析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逐步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及Delong检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实用性。 结果:(1)吻合口恶性增厚的影响因素分析。202例食管鳞癌患者中,吻合口恶性增厚97例,吻合口炎性增厚105例。2位医师CT主观征象和测量CT数值变量一致性,Kappa值和ICC均>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恶性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46,3.09,95%可信区间( CI)为1.26~1.71,1.18~8.12, P<0.05]。(2)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①临床预测模型: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构建临床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6(95% CI为0.80~0.92)、0.77、0.77、0.80;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8(95% CI为0.65~0.89)、0.77、0.77、0.80。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2, P>0.05)。②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提取202例患者854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2个影像组学特征(wavelet-LL_firstorder_Maximum和original_ shape_VoxelVolume),用于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7(95% CI为0.81~0.93)、0.80、0.75、0.86;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3(95% CI为0.63~0.83)、0.80、0.76、0.94。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5, P>0.05)。③联合预测模型。联合多因素分析结果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3(95% CI为0.89~0.97)、0.84、0.90、0.84;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9(95% CI为0.70~0.88)、0.89、0.86、0.91。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22, P>0.05)。(3)3种预测模型性能比较。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均较好( χ2=4.88,7.95,4.85, P>0.05)。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分别与临床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88,2.51, P<0.05);临床预测模型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32, P>0.05)。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决策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对吻合口增厚性质的评估能力优于临床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 结论:吻合口最大厚度、增厚组织CT强化方式是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恶性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可鉴别吻合口良恶性增厚,联合预测模型诊断效能最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危重患者气道支架置入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病例1 患者男性,年龄88岁,体质量50 kg。因"再发喘气伴咳嗽"入院。既往史:反复胸腔积液5年,曾多次引流胸水;3年前诊断前纵隔肿瘤未予治疗;1年前因食管恶性肿瘤行食管支架植入术;陈旧性脑梗死,伴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入院诊断:支气管狭窄;胸腔积液;食管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食管支架置入术后;胸膜继发恶性肿瘤;肺恶性肿瘤。体格检查:BP 120/71 mmHg(1 mmHg=0.133 kPa),HR 97次/min,RR 21次/min, SpO 2 98%;营养不良,双下肢肌力减退。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异常项:白蛋白29.0 g/L,脑钠肽170.7 pg/ml,D-二聚体1.82 μg/ml。ECG:窦性心动过速,偶发房性早搏。超声心动图:左房增大,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轻度返流,肺动脉收缩压约57 mmHg。胸部增强CT:①前纵隔偏右侧巨大囊实性占位,最大横截面积约131 mm×77 mm;②左侧纵隔旁液性灶;③食管中段壁增厚,管腔内支架置入,邻近气管分叉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考虑肿瘤性病变侵犯;④左肺下叶肿块影,考虑肿瘤转移;⑤右侧胸腔积液,伴邻近肺组织膨胀不全。胸腔积液超声探查:右侧胸腔第10肋间可见最大深度约8.0 cm液性暗区;呼吸内镜检查:左主及右主支气管黏膜重度增生肿胀肥厚,管腔狭窄;考虑肿瘤侵犯主气道,血运丰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点线顺行解剖法"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安全制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点线顺行解剖法"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制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采用"点线顺行解剖法"设计锁骨上动脉岛状瓣,修复的头颈部缺损患者43例,共计45个皮瓣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72岁。其中下咽癌26例,复发性喉癌4例,颈段食管癌2例,扁桃体癌1例,腮腺癌1例,下咽癌术后咽瘘3例,外伤后食管瘘2例,下咽癌术后食管狭窄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喉狭窄1例,上颌窦癌术后面颊部缺损1例。"点"为锁骨上动脉在颈横动脉的起点;"线"为沿锁骨上血管起点顺行解剖1~2 cm,沿血管走行方向作延长线,并以此延长线为皮瓣中轴,设计岛状皮瓣。记录皮瓣动静脉供应特点、皮瓣制取时间、皮瓣存活率、供区创面修复以及临床随访情况。结果:皮瓣动脉供血较为恒定,静脉回流存在变异;制取皮瓣面积(4~8)cm ×(10~18)cm,制备时间为30~60 min,中位数为42 min;皮瓣存活率100%,1例患者皮瓣发生表皮部分坏死,5例患者术后出现咽瘘,换药治愈;供区缺损均直接拉拢缝合,3例患者出现切口部分裂开,换药后愈合;l例患者失访,余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55个月,涉及吞咽功能的患者40例,术后均恢复正常饮食或软流食;涉及恶性肿瘤患者40例,肿瘤局部复发3例,淋巴结复发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其中肺转移1例,骨转移1例。结论:"点线顺行解剖法"是一种简单、安全和高效的锁骨上动脉岛状瓣的制备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对内镜活检阴性消化道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对内镜活检阴性的消化道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CT检查提示消化道恶性肿瘤伴管腔完全狭窄、内镜活检阴性行EUS-FNA的患者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评估技术成功率及EUS-FNA的准确性。共纳入11例患者,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60.3岁;其中食管病灶8例,直肠病灶3例。11例均成功实施了EUS-FNA,其中病理提示恶性肿瘤10例,未见肿瘤细胞1例,所有患者未发生并发症。对内镜活检阴性的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实施EUS-F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接性肝内门腔分流术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接性肝内门腔分流术(DIPS)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1日于北京世纪坛医院介入治疗科、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及北京地坛医院普通外科接受DIPS治疗的BCS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病史、体征如腹胀、腹水、肝脏肿大、肝性脑病等以及围手术期生化检验指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生化指标及门静脉压力梯度。术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分流道通畅情况、有无肝脏肿瘤及生存状况。结果:共纳入67例BCS患者,男性45例,女性22例,年龄(38.12±23.22)岁。患者BCS分型包括肝静脉型65例,其中肝静脉广泛性阻塞型62例、肝静脉阻塞伴血栓形成3例;肝静脉下腔静脉混合型2例。67例患者均成功行DIPS,共置入支架93枚,其中43例患者术中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2例混合型BCS患者同期行下腔静脉支架术,无严重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由术前(22.17±9.16)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术后(9.87±4.7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患者腹胀均缓解,术后3个月腹水均消退,肝脏淤血肿大明显缓解。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患者谷丙转氨酶由(65.28±27.75)U/L降至(28.43±13.46)U/L,谷草转氨酶由(68.75±29.23)U/L降至(26.92±13.33)U/L,总胆红素由(175.31±80.48)μmol/L降至(45.08±26.54)μmol/L,直接胆红素由(127.55±44.65)μmol/L降至(35.12±10.77)μmol/L,白蛋白由(31.56±7.22)g/L升至(44.18±11.3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5例(7.46%)出现分流道狭窄并行分流道扩张,2例(2.99%)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5.97%)腹水复发,2例(2.99%)出现肝性脑病,无患者出现肝恶性肿瘤,无患者死亡。 结论:通过合理选择适应证应用DIPS术治疗BCS患者可迅速降低门静脉压力,缓解肝淤血,恢复肝脏形态及功能,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在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由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外科自2021年6月发起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队列研究(研究名称:CRAFT研究,临床注册号:NCT05282563),参与的中心包括南阳市中心医院、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洛阳市中心医院、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漯河市中心医院、鹤壁市人民医院、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安阳市肿瘤医院、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病例入组标准:(1)术前胃镜确诊胃腺癌;(2)术前影像学评估可行R 0切除;(3)术前评估无手术禁忌证;(4)术中计划行食管空肠吻合;(5)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6)体力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1;(7)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Ⅰ~Ⅲ。病例排除标准:(1)上腹部手术史(腹腔镜胆囊切除史除外);(2)胃部手术史(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除外);(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胃癌合并症(穿孔、出血、梗阻)行急诊手术者;(5)5年内出现过或同时患有其他恶性肿瘤;(6)患者6个月内发生过动脉栓塞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7)合并有其他疾病或精神状态异常,可能影响到患者参与研究。病例剔除标准:(1)无法完成根治性胃癌切除术;(2)术中未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3)无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开腹手术使用倒刺线或3-0可吸收缝线,连续全层加固吻合口1周然后进行吻合口浆肌层包埋1周,每周平均缝合6~8针。腹腔镜手术,自吻合口前壁偏左侧采用逆时针全层缝合加固,缝合至吻合口右后方时,向右侧牵拉空肠残端,适当翻转吻合口继续完成后壁加固,缝合间距5 mm左右。全层缝合1周后继续逆时针缝合完成浆肌层包埋。根据纳入、排除和剔除标准,连续入组自2021年6月开始,于以上12个中心接受胃癌根治术并于术中行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的患者临床病理及围手术期资料。主要观察食管空肠吻合的安全性指标(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处理),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恢复(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及随访情况(生活质量采用Visick评估)。 结果:截至2022年9月,共45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55例,女102例,年龄(60.8±10.1)岁,体质指数(23.7±3.2)kg/m 2;肿瘤位于胃上部294例、胃中部139例、胃下部24例;肿瘤直径(4.3±2.2)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腹手术352例,经腹食管裂孔手术25例,胸腹联合手术80例;近端胃切除48例,全胃切除409例。全腹腔镜53例(11.6%)、腹腔镜辅助189例(41.4%),开放手术215例(47.0%)。术中中位出血量200(10~1 350)ml,手术时间(215.6±66.7)min,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时间(7.3±3.9)min,其中腔镜下加固时间(17.6±1.7)min;开腹加固时间(6.0±1.2)min。术后排气时间(3.1±1.1)d,术后中位造影时间6(4~13)d,术后进食中位时间7(2~14)d,术后住院(15.8±6.7)d。共有184例(40.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食管空肠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2%(10/457),其中4例(0.9%)吻合口漏(亚临床漏和临床漏各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另6例(1.3%)为吻合口狭窄,2例分别于术后21 d、46 d经内镜下球囊扩张治愈,其余4例改变饮食方式后好转。全组均无术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非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为38.1%(174/457)。中位随访时间10(3~18)个月,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Visick分级,Ⅰ级89.1%(407/457),Ⅱ级7.9%(36/457),Ⅲ级2.6%(12/457),Ⅳ级0.4%(2/457)。 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应用食管空肠两层半吻合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70岁,因"吞咽困难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干硬食物时加重,吞咽时伴梗阻感及轻度胸痛,无胸闷憋气,无腹痛、腹胀,无反酸嗳气,无恶心呕吐。近日吞咽困难加重,伴轻度后背部疼痛。上消化道钡餐示:食管下段见长径约6.8 cm类椭圆形充盈缺损,相应管腔呈偏心性狭窄,对比剂通过较慢,其上段食管扩张。胸部CT示:食管下段见不规则团块影,最大截面约3.8 cm×3.7 cm,其上段食管扩张;胃贲门壁增厚;肝-胃间隙见最大截面约4.0 cm×2.8 cm肿大淋巴结。入院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