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下防治专家共识(2020,北京)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管黏膜发生良恶性病变或较大损伤时,极易发生狭窄,如何防治食管狭窄,国内尚无内镜下规范化治疗的相关共识。202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联合组织全国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讨论,提出了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下防治专家共识,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指导作用。本共识内容分为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下切除术后狭窄预防、食管良性狭窄治疗、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治疗、食管恶性狭窄治疗4个部分,共17条陈述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度恶性中心气道狭窄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73岁,身高150 cm,体质量45 kg,BMI 19.7 kg/m 2,ASA分级Ⅳ级。因"咳嗽、咳痰10 d,加重伴气促1 d"入院,主要诊断为:1.右侧中央型支气管鳞癌;2.气管中段重度狭窄;3.Ⅱ型呼吸衰竭;4.强直性脊柱炎。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40余年。查体:T 36.0 ℃,HR 95次/min,RR 28次/min,SpO 284%,BP 132/7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呼吸浅快,三凹征,存在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伴喘鸣音,双肺可闻及呼吸双相干啰音。血气分析结果提示:pH值7.3、PaO 2 51 mmHg、PaCO 2 55 mmHg、HCO 3-30 mmol/L、BE -2.3 mmol/L。胸部CT结果提示:气管中段气管内软组织突向腔内,大小约15 mm×10 mm(见图1)。胸部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气管内软组织密度影,气管中段严重狭窄,最狭窄处气管直径2 mm(见图2-3)。支气管镜:距离隆突约3 cm见菜花样新生物,肿物长度20 mm(见图4);气道阻塞程度达90%。术前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病情重,若不尽快解除气道梗阻有窒息风险。经多学科联合会诊,拟急诊在喉罩全身麻醉下行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气道评估:Mallampati分级Ⅱ级,脊柱驼背畸形,胸椎向背侧凸起,颈椎成前屈状态,活动度受限,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困难,无法平卧,以侧卧为主,少许半卧位。有活动性义齿,无小下颌畸形、巨舌,未见睡眠呼吸暂停。甲颏距离6 cm,张口度4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相比传统Overlap在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为18~80岁;(2)术前病理证实为胃腺癌;(3)施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采用Overlap法行食管空肠吻合;(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Ⅲ级;(6)随访资料完整。排除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者、急症手术者、非R 0切除者以及存在远处转移者。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9例接受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食管空肠吻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32例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吻合的共同开口(改良吻合组),57例采用传统Overlap吻合法(共同开口改用倒刺线关闭,传统吻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切口长度、中转开腹情况、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 结果: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正中切口长度、术后第1天进食比例以及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等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传统吻合组比较,改良吻合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26(19~62)min比36(20~50)min, Z=-2.546, P=0.011]和术后住院时间[7(6~12)d比9(7~42)d, Z=-4.202, P<0.001]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肿瘤TNM分期为Ⅲ期和Siewert Ⅱ型及新辅助化疗等亚组分析中,两组的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吻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吻合组,其中SiewertⅡ型患者改良吻合组的食管空肠吻合时间也少于传统吻合组[26(19~62)min比38(21~50)min, Z=-2.105, 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腹腔镜食管空肠Overlap吻合采用双倒刺线改良褥式内翻缝合关闭食管空肠共同开口安全可行,且具有操作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胆道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胆道系统良恶性狭窄的鉴别始终是临床上一大难题,虽然各种先进的成像技术(胆管镜、窄带成像)和新颖的活检技术(胆道镜靶向活检)已被用于检查胆道狭窄,但它们诊断胆管恶性肿瘤的准确性仍不够满意。微探头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rob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pCLE)是一种新型内镜成像技术,它在性质不明胆管狭窄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这对于诊断或排除胆道恶性肿瘤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就pCLE在性质不明胆管狭窄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道狭窄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气道狭窄是指由良恶性病变引起的中心气道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气道狭窄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发病状态和个体对疾病耐受力不同,故治疗方法应趋于个体化、精准化,使每位患者获益最大。现良恶性气道狭窄的常用治疗方法有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等。近年来气道狭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治疗方法尚无统一标准。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气道狭窄的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一次性电子胰胆管内窥镜在胆管疾病中的初步应用(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评价一次性电子胰胆管内窥镜在胆管疾病诊治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性能指标分析。方法:2021年7—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共筛选20例受试者,实际入组16例受试者进行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使用国产一次性电子胰胆管内窥镜在常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对受试者进行胆管疾病诊断,对考虑恶性肿瘤者予以活检,并对器械使用相关指标和性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入组的16例患者术前诊断胆管占位6例,胆管结石6例,胆管良性狭窄4例。一次性胰胆管镜插镜成功率100.00%(16/16),观察成功率100.00%(16/16)。3例胆管占位患者镜下诊断为恶性肿瘤,术后得到病理证实;其余患者一次性胰胆管镜诊断考虑与术前诊断一致,未予以活检。操作者方向调控性评价好评率81.25%(13/16),图像故障率18.75%(3/16),图像清晰评价好评率93.75%(15/16)。临床性能指标评价中,成像质量优占93.75%(15/16),弯角性能优占81.25%(13/16),其余指标均为100.00%优。操作期间均未发生器械缺陷和胰腺炎、穿孔、出血等与器械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所使用的国产一次性电子胰胆管内窥镜在有效性、安全性、性能指标方面均达到了临床可用的标准,同时还具备了高像素和高度集成化便携性的特性,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恶性胆管狭窄内镜诊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内镜技术的发展为诊断恶性胆管狭窄提供了新手段,通过消化内镜不仅能获得高质量的胆道结构图像,还能有针对性地获取组织标本。本文就目前内镜在诊断恶性胆管狭窄中的应用和进展做一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25I放射性支架用于晚期食管癌恶性狭窄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管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狭窄导致的吞咽困难是晚期食管癌最常见的症状,无法经口进食严重影响晚期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所引起的营养不良状况也限制了放、化疗等标准治疗方案的实施,进而导致生存率下降。 125I粒子放射性支架是一种新颖的治疗恶性狭窄的方式,研究表明其相较于传统食管支架可更好地缓解吞咽困难并延长患者生存期。本文就晚期食管癌恶性狭窄的治疗、 125I粒子放射性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视胰腺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随着胰腺切除手术量逐年增加、综合治疗方法不断完善,良、恶性胰腺肿瘤术后长期生存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胰腺术后远期并发症日益受到胰腺外科医师的关注。多年来,胰腺术后远期并发症在临床上缺少统一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等,间接影响了胰腺术后远期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研究的开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文献,探讨了一些常见的胰腺术后远期并发症,包括胆肠吻合口狭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胰腺术后内分泌功能不全、胰腺-消化道吻合口狭窄的定义、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期待能改善胰腺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狭窄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可切除恶性胆道狭窄(MBS)患者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支架置入引流的疗效及总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山西白求恩医院及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因MBS行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的3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疗效、并发症以及影响总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经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均 P<0.01)。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4.7%(51/346),其中胆系感染发生率为13.0%(45/346),术后胰腺炎(PEP)发生率为4.6%(16/346)。患者ERCP术后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31.0 d(70.3 d,246.5 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肝门部胆管狭窄( HR=1.85,95% CI 1.44~2.38, P<0.01)、术前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 HR=1.75,95% CI 1.30~2.36, P<0.01),糖类抗原199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 HR=1.27,95% CI 1.00~1.61, P=0.050)、有血管及器官转移( HR=1.32,95% CI 1.04~1.69, P=0.023)及退黄效果不佳( HR=1.37,95% CI 1.02~1.85, P=0.037)是影响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后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MBS。肝门部胆管狭窄、术前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5倍、糖类抗原199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有血管及器官转移和退黄效果不佳的ERCP胆道支架置入术后MBS患者可能总生存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