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对12例13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取保留内固定的两阶段治疗。Ⅰ期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拆除失效螺钉,尽可能保留内植物,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链珠植入骨折远、近端髓腔,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包裹内植物,同期采用组织瓣覆盖创面,创面缺损面积3.5 cm×5.0 cm~7.5 cm×14.5 cm,组织瓣切取面积为4.0 cm×5.5 cm~8.0 cm×15.0 cm。供区8侧直接拉拢缝合,5侧因无法完全闭合,拉拢缝合之后剩余创面行植皮覆盖。在感染指标和临床体征控制良好的前提下,于Ⅰ期术后6~9周Ⅱ期取出骨水泥,在利用Masquelet技术形成的诱导膜周围充分植入自体松质骨粒或复合同种异体骨,对于骨折不稳定者植入辅助钢板。出院后定期来院门诊复诊,之后采用门诊或微信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质地、颜色和骨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Ⅰ期术后12例13侧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伤口Ⅰ期愈合,仅2例2侧感染复发,经再次清创、取出内固定改换为外固定。Ⅱ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13侧肢体骨折愈合良好,骨缺损愈合时间16~25(平均19.5)周,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6侧、良5侧、中2侧。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技术,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缓释剂链珠作为载体,在保留内植物的前提下,分阶段治疗胫骨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缺损、骨外露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优良率,初步探索出程序化治疗创伤性骨感染复合缺损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溃疡中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损伤,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常呈进行性进展,且皮损易向非照射区域扩展、迁延难愈。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放射性溃疡的进展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不同类型的慢性创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衰老细胞的积累可能与放射性溃疡相关。陆军军医大学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该研究团队首先采用40 Gy X线照射大鼠局部皮肤,建立了具有临床患者特征的放射性溃疡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连续超过260 d的观察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辐照组织中不断积累,并在后期保持较高的衰老水平。其中,衰老的巨噬细胞主要出现在放射性溃疡的早期阶段,而衰老的真皮Fb和内皮细胞则在辐射后呈持续增加。此外,该研究证实向放射性溃疡中注射外源性衰老细胞,会显著加重皮损的进展。接着,该研究团队通过体外研究观察到,辐照诱导的原发性衰老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CM)诱导的继发性衰老细胞均可通过旁分泌功能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衰老。最后,该研究团队将标准化制备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M(uMSC?CM)以2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至放射性溃疡大鼠模型中,观察到经uMSC?CM处理后,皮损部位的渗出、结痂和溃疡等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血清中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生成素?1水平显著恢复(P<0.05),衰老相关基因(p16、p21 和p5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uMSC?CM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衰老,有效缓解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放射性溃疡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许是治疗放射性溃疡的一个有效靶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因子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中存在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沙棘总黄酮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沙棘总黄酮(TFH)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s)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增生性瘢痕(HS)组织取自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10例HS患者,组织块法培养Fbs,通过细胞计数实验(CCK-8)检测不同浓度TFH对Fbs增殖活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TFH对Fbs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FH对Fbs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分析细胞周期比例和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FH对Fbs中Ⅰ型胶原(Col1)、Ⅲ型胶原(Col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0、100、200、400、800 μg/ml TFH呈浓度依赖性抑制Fbs细胞增殖[(16.35±2.41)%比(20.86±2.58)%比(40.89±0.33)%比(76.23±0.14)%比(85.04±0.58)%, F=75.63, P<0.05]。干预24 h半数抑制浓度(IC 50)=224.2 μg/ml,分为对照组、150 μg/ml TFH组、300 μg/ml TFH组。随TFH浓度增大,伤口愈合面积减小(5.74±0.54比2.55±0.32比2.07±0.41, F=18.43, P<0.01),G 0/G 1期细胞比例减少[(86.24±1.71)%比(79.42±0.48)%比(74.64±1.92)%, F=44.72, P<0.01],S期和G 2/M期比例增多[(9.27±1.28)%比(12.57±0.47)%比(17.36±1.90)%, F=44.72, P<0.05,(4.49±0.44)%比8%比8%, F=190.6, P<0.01],Fbs凋亡率升高[(0.40±0.26)%比(19.43±0.91)%比(31.17±1.46)%, F=719.3, P<0.01],Fbs中Col1、Col3、α-SMA、bcl-2、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1.07±0.01比0.73±0.01比0.58±0.01, F=10 840, P<0.01;1.14±0.03比0.87±0.01比0.70±0.01, F=446.50, P<0.01;1.14±0.02比0.87±0.01比0.69±0.01, F=1 314, P<0.01;1.13±0.02比0.68±0.01比0.56±0.01, F=2 756, P<0.01;0.92±0.01比0.89±0.01比0.61±0.01, F=1 039, 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0.91±0.01比1.07±0.01比1.03±0.01, F=192.90, P<0.05),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TFH可抑制人增生性瘢痕Fbs增殖、迁移能力,诱导细胞凋亡,调节胶原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小腿Gustilo III C型损伤的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小腿Gustilo III C型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与健侧胫后血管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修复小腿Gustilo III C型损伤9例,其中胫前动脉缺损6例,缺损长度6.0~12.6 cm;胫前动脉长段闭塞3例,闭塞长度8.0~16.8 cm,骨缺损长度3.0~6.0 cm,软组织缺损面积15.0 cm×21.5 cm~20.0 cm×30.0 cm,创面严重污染。一期清创后VSD处理5~17 d,控制炎症后应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实施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与健侧胫后血管桥接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12.0 cm×23.0 cm~16.0 cm×38.0 cm,外固定支架并行固定双下肢。二期手术:于一期手术后8~12周取出骨水泥后行自体骨植骨,同时对皮瓣进行修整。结果:9例预后良好,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22个月,平均16个月。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8例,二期愈合1例,愈合时间13~20 d,骨折愈合时间7~10个月,平均8个月,供区无功能障碍。结论:桥式皮瓣联合膜诱导技术是一种有效的修复小腿Gustilo III C型损伤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 1转录调控Meox1的机制及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a)中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对Meox1的转录调控机制及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 方法:(1)取HDF-a系细胞,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培养(下称常规培养),将细胞分为TGF-β 1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TGF-β 1刺激组细胞加入10 μL质量浓度为1 mg/μL的TGF-β 1刺激,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培养72 h,取2组部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2组差异表达比值≥2且 P<0.01的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途径分析,记录Meox1每百万转录本(TPM)表达值,样本数为3;取2组部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eox1 mRNA表达,样本数为3。(2)取对数生长期HDF-a系细胞(细胞生长期下同)常规培养,分为空质粒组和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Smad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2 μg pcDNA3.1空质粒和各自搭载Smad2、Smad3、Smad4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48 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eox1 mRNA的表达,样本数为3。(3)取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同实验(1)分组处理,常规培养72 h,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定量PCR(ChIP-qPCR)法检测2组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样本数为3。(4)取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分为阴性干扰组、小干扰RNA(siRNA)-Smad2组、siRNA-Smad3组、siRNA-Smad4组和空质粒组、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Smad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50 μmol/L随机siRNA、siRNA-Smad2、siRNA-Smad3、siRNA-Smad4和2 μg pcDNA3.1空质粒及各自搭载Smad2、Smad3、Smad4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48 h,ChIP-qPCR法检测相应组别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样本数为3。(5)取2个批次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均分为阴性干扰组、siRNA-Meox1组、空质粒组、Meox1过表达组,分别转染50 μmol/L随机siRNA、siRNA-Meox1和2 μg pcDNA3.1空质粒、搭载Meox1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24 h,1个批次细胞进行划痕实验,划痕后24 h观察划痕宽度,与划痕后即刻对比划痕愈合宽度;1个批次细胞进行Transwell实验,常规培养24 h,计数迁移细胞,样本数为3。(6)2018年1月—2019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3例烧伤后8~12个月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35~56岁),取其术中切除的瘢痕组织和瘢痕边缘附带正常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eox1蛋白表达分布。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培养72 h,2组细胞差异表达明显的基因共843个,涉及组织修复、细胞迁移、炎性细胞趋化诱导过程等功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细胞外基质受体等潜在的信号通路;空白对照组细胞测序结果的Meox1 TPM表达值为45.9±1.9,显著低于TGF-β 1刺激组的163.1±29.5( t=6.88, P<0.01)。培养72 h,空白对照组细胞Meox1 mRNA表达量为1.00±0.21,显著低于TGF-β 1刺激组的11.00±3.61( t=4.79, P<0.01)。(2)培养48 h,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和Smad4过表达组细胞中Meox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8.70±11.02、35.47±4.30、20.27±2.50,均显著高于空质粒组的1.03±0.19( t=31.07、13.80、13.12, P<0.01)。(3)培养72 h,TGF-β 1刺激组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t=12.99、41.47、29.10, P<0.01)。(4)培养48 h,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2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200 000±0.030 000)%,显著高于siRNA-Smad2组的(0.000 770±0.000 013)%( t=11.67, P<0.01);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2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200 000±0.040 000)%,显著低于Smad2过表达组的(0.700 000±0.090 000)%( t=8.85, P<0.01)。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3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500 0±0.041 3)%,显著高于siRNA-Smad3组的(0.006 0±0.001 3)%( t=17.79, P<0.01);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3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470 0±0.080 0)%,显著低于Smad3过表达组的(1.100 0±0.070 0)%( t=9.93, P<0.01)。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与siRNA-Smad4组相近( t=2.11, P>0.05),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与Smad4过表达组相近( t=0.60, P>0.05)。(5)划痕后24 h,siRNA-Meox1组细胞划痕愈合宽度较阴性干扰组窄,Meox1过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宽度较空质粒组宽。培养24 h,阴性干扰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多于siRNA-Meox1组( t=9.12, P<0.01),空质粒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少于Meox1过表达组( t=8.99, P<0.01)。(6)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中Meox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 结论:在HDF-a系细胞中,TGF-β 1通过Smad2/3转录调控Meox1表达,进而促进细胞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5例,韧带损伤3例。前足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3.5 cm~26.5 cm×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部外形美观及供区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Ⅰ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Ⅱ期修薄15例。供区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 结论:对于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20年6月,应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跖骨缺损长度3.2~9.5 cm,截取的腓骨瓣长度4.8~9.5 cm。其中单独第1跖骨缺损5例,同时合并有第2~4跖骨缺损7例。急诊清创后按照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操作要求将人工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及覆盖肌腱裸露创面,等待约2周后创面分泌物减少、感染初步控制后再行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中所有第1跖骨骨缺损采取腓骨骨皮瓣移植,将腓动脉与足背动脉吻合4例,2条腓静脉与足背静脉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吻合8例。第2~4跖骨缺损切取自体髂骨植骨术。骨皮瓣供区切取皮瓣宽度不超过5.0 cm直接缝合,宽度大于5.0 cm的、切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所有腓骨皮瓣成活,皮瓣外观、色泽正常,质地柔软,无慢性溃疡,术后12周左右骨愈合良好,顺利拆除内固定,步态正常。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跖骨缺损,血运丰富、骨愈合速度快,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抗感染能力更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修复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2023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感染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6岁,单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9例、双侧大转子区压力性损伤者3例,3例患者并发脓毒症。清创前压力性损伤创面外口面积为1.5 cm×1.0 cm~3.0 cm×3.0 cm,术中清创时测量的内腔面积为10.0 cm×8.5 cm~20.0 cm×10.0 cm。改善全身一般状况后,Ⅰ期行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覆盖/填塞,Ⅱ期移植面积为10.0 cm×9.0 cm~22.5 cm×11.5 cm局部肌皮瓣修复创面,将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对比所有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水平及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记录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前与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观察所有患者Ⅱ期术后局部肌皮瓣成活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复发情况及肌皮瓣外观和质地。结果:12例患者Ⅰ期术后7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红细胞沉降率均较Ⅰ期术前明显下降( t值分别为6.67、7.71、2.72、3.52, P<0.05);Ⅰ期术后7 d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比为2/12,较Ⅰ期术前的11/12明显降低( P<0.05)。3例并发脓毒症患者Ⅰ期术后3 d精神状况较Ⅰ期术前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心率<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共15个创面经局部肌皮瓣移植修复,Ⅱ期术后14个局部肌皮瓣存活良好,创面愈合;1个局部肌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床旁清创缝合后14 d愈合。Ⅱ期术后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压力性损伤均未复发,肌皮瓣不臃肿,肌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组织近似且质地柔软。 结论:采用膜诱导技术联合局部肌皮瓣治疗大转子区窦腔型压力性损伤,可以通过抗生素骨水泥的覆盖/填塞降低患者全身炎症指标水平,减轻创面处的细菌负荷,形成诱导膜,为后期创面修复提供良好基础;局部肌皮瓣展现出了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外观佳的良好临床效果,术后压力性损伤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并探讨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通过酸水解碱的方法提取甲壳素纳米纤维,将提取物与透明质酸和胶原混合制备甲壳素/透明质酸/胶原水凝胶(以下简称水凝胶),另制备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将30只雄性12周龄豚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水凝胶组(每组10只),分别在豚鼠背部两侧涂抹乙醇、4-氨基苯甲酸乙酯、前述制备的不含细胞的水凝胶进行诱导接触和激发接触,于激发接触后24、48 h观察皮肤水肿和红斑形成情况。将小鼠脂肪干细胞分为行常规培养的正常对照组和用前述制备的不含细胞的水凝胶培养的水凝胶组,培养3 d,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的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取8只雄性8周龄SD大鼠,在其背部两侧各制备1个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水凝胶组(涂抹前述制备的负载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伤后0(即刻)、2、4、8、10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2、4、8、10 d的创面愈合率。取伤后10 d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组织形成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IL-4和IL-10的浓度,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16、CD206阳性细胞表达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动物实验样本数均为8。 结果:激发接触后24 h,3组豚鼠皮肤均无水肿形成,仅阳性对照组7只豚鼠皮肤出现轻微红斑。激发接触后48 h,阳性对照组8只豚鼠皮肤出现红斑,4只豚鼠皮肤出现水肿;其余2组豚鼠皮肤无明显红斑或水肿。培养3 d,水凝胶组脂肪干细胞中PDGF-D、IGF-Ⅰ和TGF-β 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t值分别为12.91、11.83、7.92, P<0.05)。伤后0~10 d,2组创面面积均逐渐缩小,水凝胶组创面于伤后10 d基本愈合。伤后4、8、10 d,水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8±4)%、(54±5)%、(69±6)%,分别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1±6)%、(29±7)%、(31±7)%( t值分别为3.82、3.97、4.05, P值均<0.05)。伤后10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水凝胶组创面表皮更加完整,毛囊、血管和其他皮肤附件增多。伤后10 d,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IL-1α、IL-6浓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8.21、7.99, P<0.05),IL-4、IL-10浓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6.57、9.03, P<0.05);水凝胶组创面组织中CD16阳性细胞百分比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t=8.02, P<0.05),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 t=7.21, P<0.05)。 结论:负载小鼠脂肪干细胞的水凝胶无致敏性,能促进脂肪干细胞中生长因子分泌,促进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采用氯化铜与L-抗坏血酸反应的方法合成氧化铜纳米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和形貌,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纳米粒度电位仪分别分析其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2)采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超氧阴离子检测试剂盒、3,3′,5,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剂分别测定150 ng/mL氧化铜纳米酶的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计算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样本数均为3)。(3)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每组3孔。将终质量浓度25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加入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预处理30 min。然后,在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各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250 μmol/L过氧化氢,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培养24 h后,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绿色荧光强度表示),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存活率。(4)取1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5只。氧化铜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800 ng/kg,PBS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PBS。2组小鼠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于第8天,取每组5只小鼠,采血行血细胞与血清生化分析,处死后收集心、肝、脾、肺和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组织病理学观察。(5)取20只小鼠分为PBS组与氧化铜组,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糖高脂饮食法诱导糖尿病,并在其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PBS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PBS,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连续处理12 d。每组选定3只小鼠分别于伤后0(即刻)、3、6、9、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面积。伤后6 d,每组取未行创面观察的3只小鼠,处死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含量。伤后12 d,处死2组各剩余7只小鼠,行HE染色并观察创面新生上皮长度,行二氢乙锭荧光探针染色观察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Bonferroni检验。 结果:(1)制备的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均匀,在干燥状态下平均直径为3.5~4.0 nm,水合粒径约为4.5 nm,表面电位为(-9.8±0.3)mV。综合判定,成功制备了氧化铜纳米酶。(2)氧化铜纳米酶分别处理2 h、10 min、5 min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分别为(77±5)%、(45±5)%、(84±4)%。(3)培养24 h后,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急剧增高,细胞形态异常且数量减少;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 P<0.01),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4)注射7 d后,PBS组和氧化铜组小鼠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细胞相关指标均相近;氧化铜组小鼠的心、肝、脾、肺和肾中,均未观察到组织坏死、充血或出血,与PBS组无明显差别。(5)氧化铜组小鼠创面相比PBS组表现出更快的愈合趋势,创面红肿情况较轻。氧化铜组小鼠伤后6、9、12 d创面未愈合面积分别为(28.8±1.9)、(17.6±3.8)、(10.4±1.8)mm 2,明显小于PBS组的(38.0±4.3)、(30.2±3.0)、(24.2±3.0)mm 2( t=3.706、5.075、5.558, P<0.01)。伤后6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IL-1β、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PBS组( t=6.115、11.762、11.725, P<0.01)。伤后12 d,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新生上皮长度长于PBS组,创面组织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PBS组。 结论:氧化铜纳米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活性,能够消除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过量表达的活性氧,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促进创面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