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术后24 h甲状旁腺素(PTH)值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全切除术8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用ROC曲线分析术后24 h PTH值提示可能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临界值,并以此值为分界进行分组分析,探讨术后24 h PTH值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关系。用 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暂时性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分别为33.3%和4.0%。ROC曲线分析发现,以5.84 pg/ml为临界值,术后24 h PTH值提示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2%,阳性预测值为22.5%。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旁腺意外切除、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及术后24 h PTH≤5.84 pg/ml是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 χ2=10.900 P=0.001; χ2=4.415 P=0.044; χ2=13.576 P=0.000)。术后24 h PTH值越低,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越高。 结论:对于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除的患者,当存在甲状旁腺意外切除和(或)术后24 h PTH值较低时,应警惕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意外甲状旁腺腺瘤的临床特点分析及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意外甲状旁腺腺瘤(APTA)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疗方法.方法 纳入2009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旁)腺疾病诊疗中心入院拟行甲状腺手术时术前检查意外发现无症状甲状旁腺腺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APTA发现率、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结果做分析;并将其与同期单纯性原发性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将其与按1∶4比例随机选取同期非APTA单纯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共收治行甲状腺手术患者5881例,同期共收治单纯性原发性甲状旁腺腺瘤患者251例.结果发现APTA患者26例,APTA的发现率为0.44%(26/5881),占同期手术治疗的单纯性原发性甲状旁腺腺瘤的10.4% (26/251).术前行超声定位阳性率为69.2%(18/26),行甲状旁腺核素显像阳性率为72.7%(8/11),行骨密度检查异常率为85.7%(6/7).术前检查APTA患者的甲状旁腺素(PTH)为(38.17±40.69)pmol/L (3.40~ 181.20 pmol/L),血钙为(2.73±0.27)mmol/L (2.22~ 3.23 mmol/L).26例APTA患者中单发23例(88.5%),多发3例(11.5%),腺瘤个数共31个;病灶直径为(21.72±9.65)mam;甲状旁腺右下占55.2%(16/29),右上占6.9% (2/29),左下占27.6% (8/29),左上占10.3% (3/29);分型为A1型占44.8% (13/29),B1型占55.2%(16/29).术后复发2例(7.7%),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8例(30.8%),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3.8%).APTA患者术前PTH和血钙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性原发性甲状旁腺腺瘤患者(P<0.001、P<0.001),但其明显高于同期非APTA单纯行甲状腺手术患者(P=0.001,P<0.001).结论 APTA为无症状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一种特殊类型.甲状腺手术前常规行PTH和血钙检查对发现APTA至关重要.对于APTA患者,在行甲状腺相关手术的同时行甲状旁腺腺瘤探查切除术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99mTc-MIBI SPECT/CT甲状旁腺显像发现颈部恶性肿瘤的价值及与超声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ethoxyisobutyl isonitrile,99mTc-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甲状旁腺显像检查在意外发现颈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并与超声检查进行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952例临床疑似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同时行颈部SPECT/CT和超声检查的患者,以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计算SPECT/CT及超声检查对疑似PHPT患者伴发的颈部恶性肿瘤,特别是甲状腺癌的发病情况,以及定位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952例患者中有30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并得到352个术后病理学结果,其中颈部恶性肿瘤共64例(83个病灶),包括22例(34.38%)甲状旁腺癌,24例(37.50%)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6.25%)甲状腺滤泡状癌,7例(10.94%)甲状腺髓样癌,7例(10.94%)其他肿瘤.SPECT/CT和超声检查诊断颈部恶性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51.56%和76.56%,特异度分别为91.32%和95.14%,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10%和91.76%.其中,SPECT/CT和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分别为54.29%和85.71%,特异度分别为91.18%和94.01%,准确率分别为87.50%和93.18%.结论:PHPT伴发颈部恶性肿瘤并不少见.尽管99mTc-MIBI SPECT/CT显像在诊断和定位PHPT病变时非常重要,可以发现并定位颈部恶性肿瘤,但超声检查对伴发PHPT病变的颈部恶性肿瘤及甲状腺癌的诊断灵敏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处理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9例双侧单灶及单侧单灶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资料,患者术中行双侧或单侧甲状腺腺叶部分切除术,术后给予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抑制治疗、定期的甲状腺彩超检查和随访.结果 29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最大径为0.7~5.0(3.8±1.3)mm,术后无喉返神经损伤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随访(66.5±15.0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结论 轻度的TSH抑制治疗、定期的甲状腺彩超检查、严格的密切随访可以作为术后意外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一种处理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小切口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对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与目的:腔镜手术中区分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组织并有效避免手术中甲状旁腺及其血管意外伤害的方法非常重要.本研究探讨改良小切口腔镜辅助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280例PTC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0例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小切口组)、另140例患者采用传统常规开放手术治疗(传统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指标、手术前后患者甲状旁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及手术并发症率.结果:小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转移淋巴结数目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在术后4、12、24 h,小切口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P<0.05) .术前小切口组和传统组的血清PTH、血钙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72h,小切口组患者的血清PTH、血钙浓度高于传统组(P<0.05).术前,小切口组和传统组的TNF-α、IL-10、CRP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术后24h,小切口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10测定值均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小切口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3.57%vs. 11.43%, P<0.05) .结论: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PTC患者较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更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对甲状旁腺功能及炎症反应影响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甲状腺癌手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从2013年09月到2019年07月在我院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后未留置引流管的75例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15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的患者;第二阶段,包括14例患者,其中9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3例行单侧腺叶切除+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第三阶段,包括46例患者,其中44例行单侧腺叶或全甲状腺切除+单侧或双侧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2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75例患者中有分化型甲状腺癌74例(乳头状癌72例,滤泡状癌2例),髓样癌1例.第一、二和三阶段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16.67±28.07)分钟、(129.29±36.31)分钟和(153.91±35.84)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4.33±47.09)mL、(29.29±24.09)mL和(28.70±15.03)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80±0.77)天、(2.29±1.64)天和(2.30±1.41)天.仅有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在手术平均时间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血肿形成、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损伤分别发生1例(1.3%)、2例(2.7%)和30例(40.0%).均无因术后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情况.术后随访12~76个月,其中对侧甲状腺新发肿瘤1例,淋巴结转移癌2例,死亡1例,死因为脑血管意外.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术加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是安全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血清MMIF和IL-6表达水平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ovement inhibitory factor,MMIF)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表达水平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北京市平谷区医院2020年5月~2022年2月13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患者,根据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的中位数将其分为长时组(>8周,n=65)和短时组(≤8周,n=68).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IF和IL-6水平,并分析二者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 长时组和短时组的年龄、女性占比、体质量指数、肿瘤直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占比、术后引流量、包膜侵犯占比、甲状旁腺意外切除占比、术前血钙和甲状旁腺激素、术后第1天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χ2/Z=0.123~1.401,均P>0.05).与短时组相比,长时组的手术时间[114(102,139)min vs 101(95,114)min]、术后第1天的MMIF(2.38±0.26 ng/ml vs 2.09±0.19 ng/ml)和IL-6水平[14.10(12.47,15.13)ng/L vs 12.42(11.61,13.38)ng/L]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t=3.419~7.185,均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log10(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与MMIF呈正相关关系(r=0.397,P=0.000).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与手术时间和IL-6均呈正相关关系(rs=0.363,P=0.000;rs=0.281,P=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t=2.734,P=0.007)、MMIF(t=4.265,P=0.000)和IL-6(t=3.006,P=0.003)均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独立相关.结论 MMIF和IL-6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二者水平高提示患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持续时间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整理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8例PHPT患者的相关资料,比较症状型与无症状型PHPT的临床差异.结果 108例PHPT患者中,症状组58例(53.7%),无症状组50例(46.3%).2组患者中男性发病年龄均早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组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症状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无症状组更早(P=0.001),病程更长(P<0.001).PHPT就诊呈增长趋势,且2018年后无症状组就诊增长趋势较症状组更明显.症状组患者以骨骼系统受损最常见(84.5%),而无症状组患者多因意外发现血钙升高或颈部超声发现可疑病灶就诊.99mTc-MIBI病灶定位的准确性(94.44%)高于颈部超声(78.7%)或颈部增强CT(78.7%),但99mTc-MIBI联合颈部超声检查可提高术前定位的准确性(97.22%).结论 PHPT就诊呈增长趋势,且近年来无症状型患者就诊增加趋势较症状型更明显;PHPT患者中,男性较女性的病情更重,且发病年龄更早;99mTc-MIBI术前定位准确性最高,联合颈部超声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