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状况,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术后完成5年随访的80例老年DTC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及生存时间,比较不同基本情况患者病死率的差异,Cox回归分析老年DTC术后5年长期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老年DTC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53±0.41)年,随访期间病死18例,病死率为22.50%(18/80),生存率为77.50%(62/8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类型(滤泡状甲状腺癌)、手术方式(单侧腺叶切除术)、未经颈部淋巴结清扫、碘治疗剂量低均是老年DTC患者术后5年长期生存状况的影响因素( OR=5.888、5.795、6.753、4.923, P=0.004、0.004、0.002、0.003)。 结论:老年DTC患者5年长期生存状况可能受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颈部淋巴结清扫、碘治疗剂量的影响,临床应重视上述影响,针对可能的生存风险因素应针对性给出合适的干预方案,可能对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状况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替雷利珠单抗行新辅助治疗的16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1例;年龄(66.12±14.37)岁。新辅助治疗前影像学评估肿瘤分期T 2N 0M 0期5例,T 3N 0M 0期11例;活检病理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3例,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3例;活检病理免疫组化染色示HER-2(0)、(+)、(++)、(+++)分别为1、6、6、3例。新辅助治疗方案:维迪西妥单抗120 mg,每2周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替雷利珠单抗200 mg,每3周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新辅助治疗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靶病灶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16例均完成新辅助治疗。16例中5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12例(75.0%)客观缓解,15例(93.8%)疾病控制,14例(87.5%)目标病灶较基线缩小。在9例HER-2阳性(++/+++)和7例HER-2阴性(0/+)患者中分别有2例(22.2%)和3例(42.9%)达完全缓解,分别有8例(88.9%)和4例(57.1%)达客观缓解。16例新辅助治疗后,6例拒绝手术治疗,2例行保留膀胱综合治疗;8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手术切缘均为阴性,其中5例(62.5%)术后病理分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接触式自体荧光检测在甲状腺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的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接触式自体荧光检测在甲状腺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的有效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前瞻性纳入2023年12月—2024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部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男12例,女25例,年龄28~76(47.8±12.1)岁。手术均由具有30年甲状腺手术经验的术者完成。以经验丰富的术者肉眼识别甲状旁腺为金标准,对比分析接触式自体荧光检测与术者肉眼识别的一致性;对切除标本中的可疑甲状旁腺,对比分析自体荧光检测识别、术者肉眼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的甲状旁腺、血清钙水平。结果:对37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115个组织(78个在体组织和37个离体组织)进行识别对比,术者肉眼和接触式自体荧光检测分别识别到86个和87个甲状旁腺组织,25个离体组织标本均未识别到甲状旁腺。接触式自体荧光检测识别甲状旁腺的灵敏度为96.5%(83/86)、特异度为86.2%(25/29),与经验丰富的术者肉眼识别甲状旁腺的结果高度一致(Kappa=0.84)。在离体组织中,肉眼识别甲状旁腺9个,接触式自体荧光检测识别甲状旁腺13个,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旁腺8个,肉眼识别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7),接触式自体荧光检测与病理的一致性中等(Kappa=0.55)。37例患者术后第1天甲状旁腺素(32.32±18.14)ng/L和血清钙(2.21±0.17)mmol/L均低于术前的(48.73±17.36)ng/L和(2.37±0.10)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9、5.39, P=0.022、0.007);术后1个月的甲状旁腺素为(47.19±17.87)ng/L、血清钙为(2.40±0.10)mmol/L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42、1.97, P=0.678、0.057)。 结论:接触式自体荧光检测是一种甲状腺手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的有效手段,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仍需要术者在术中仔细甄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问世的生物制剂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专家论坛《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在分析近期发表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和系统性综述的临床研究数据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生物制剂治疗CRSwNP的适应证、用法、疗效评价、安全性和治疗花费情况。论著《蜗神经动作电位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探讨了蜗神经动作电位(CNAP)监测在前庭神经鞘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听力保护的意义。发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CNAP监测有利于术中听力保护,应用定位监测可提示术者避免损伤神经;肿瘤切除后,近脑干端CNAP波形及N1波幅对预测术后听力保留状态具有一定价值。论著《鼻瓣区静态参数在鼻腔空间三维模型中的研究》应用Mimics软件对颌面部CT数据进行处理,建立鼻腔空间三维模型,定位鼻瓣区并测量其重要参数,以期为鼻阀功能不良的定量诊断提供依据。论著《MEN2A/MEN2B家系RET胚系突变携带者“分级预警制”与甲状腺预防切除术的研究(附7例报道)》指出,对于有MEN2A/MEN2B家族史的健康人群,应用“分级预警制”的综合判断,在严格筛选和密切监测的基础上,把握合理时机,可开展甲状腺预防性切除术。论著《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单中心20年回顾性研究》探究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发现ATC患者中,初诊无喉返神经受累症状、白细胞正常、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好,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继续教育园地《原发性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进展》围绕鼻腔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SNMM)展开讨论,全面分析其发病机制、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等,以期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了解SNMM,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机会,提高患者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减重手术对男性肥胖患者性激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与评价肥胖男性患者接受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LRYGB)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后性激素的变化。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手术指征的男性肥胖患者;(2)体质指数≥27.5 kg/m 2,并有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者;或体质指数≥35 kg/m 2的重度肥胖患者;(3)术前和术后1年均接受性激素水平检查。排除标准:(1)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毒症、高催乳素血症)和下丘脑垂体病变;(2)主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纳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和减重中心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男性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52例男性肥胖患者,年龄为(29.3±10.2)岁,体质量为(123.6±35.4)kg,体质指数为(40.1±11.1)kg/m 2,总睾酮的水平为7.6(5.5,9.1)nmol/L,其中合并睾酮缺乏的有45例(86.5%)。接受LSG手术(LSG组)29例,接受LRYGB手术(LRYGB组)23例。观察主要结局指标为全组患者减重手术前后性激素的变化,亚组分析结局指标为接受LSG手术和接受LRYGB手术患者前后性激素的变化。 结果:Pearson χ 2检验结果显示,术前雌二醇与腰围( R=0.299, P<0.05)、臀围( R=0.326, P<0.05)和胸围( R=0.388, P<0.05)呈正相关;睾酮与体质指数( R=-0.563, P<0.01)、腰围( R=-0.521, P<0.01)、臀围( R=-0.456, P<0.01)、胸围( R=-0.600, P<0.01)和颈围( R=-0.547, P<0.01)呈负相关。与术前相比,减重手术1年后全组血清睾酮[7.6(5.5,9.1)nmol/L比13.6(10.5,15.4)nmol/L, Z=-5.910, P<0.001]、促卵泡生成激素[4.7(2.7,5.3)IU/L比6.5(3.6,7.8)IU/L, Z=-4.658, P<0.001]、孕酮[1.2(0.4,1.5)nmol/L比1.9(0.8,1.3)nmol/L, Z=-2.542, P=0.011]水平均有升高,雌二醇[172.8(115.6,217.5)pmol/L比138.3(88.4,168.1)pmol/L, Z=-2.828, P=0.005]和催乳素[11.4(6.4,14.6)mIU/L比8.6(4.8,7.3)mIU/L, Z=-2.887, P=0.004]水平均下降。其中,LRYGB组除了催乳激素外,雌二醇( P=0.030)、促卵泡生成激素( P<0.001)、促黄体生成素( P=0.033)、孕酮( P=0.034)和睾酮( P<0.001)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G组的促卵泡生成激素( P=0.011)、催乳激素( P=0.023)和睾酮( P<0.001)与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男性的肥胖程度与睾酮水平呈负相关。LRYGB和LSG减重手术均可以明显改善男性肥胖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尤其是术后睾酮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四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4例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特点,探讨规范的综合治疗和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3例男性,起病年龄15~38岁,均以面容改变起病,3例有明显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4例患者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明显升高,葡萄糖GH抑制试验GH谷值≥1.0 ng/mL,PRL均>100 ng/m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甲状腺素(T 4)升高,TSH不被抑制;4例均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侵袭性生长,1例发生垂体卒中;除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在本院接受治疗,其余3例均接受了药物联合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其中1例患者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高催乳素血症缓解,但GH/IGF-Ⅰ未缓解,另2例患者均≥2个激素轴未缓解。 结论: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主要以面容改变为突出表现,存在多个激素轴功能亢进,腺瘤体积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生化缓解率低,临床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化型甲状腺癌HRAS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超声特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HRAS(IVS1-82del gctgggcctggg)基因突变(简称HRAS突变)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肿瘤组织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北京友谊医院行DTC根治治疗、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162例患者(DTC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139例(PTC组),甲状腺滤泡癌(FTC)患者23例(FTC组)。PTC组中,经典亚型34例,滤泡亚型36例,高细胞亚型69例。以同期在北京友谊医院体检中心195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健康对照组)的血液基因型为DTC组的对照;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的19例滤泡腺瘤患者(FA组)作为FTC组的对照。采用χ2检验分析DTC组患者肿瘤组织HRAS突变频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HRAS突变肿瘤组织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①HRAS突变:DTC组60例(37.0%),健康对照组51例(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38, P=0.03);FTC组与FA组分别为9例(39.1%)和5例(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69, P=0.38)。②DTC组淋巴结转移者75例,其中HRAS突变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53.3%(32/60),无突变(野生型)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42.2%(43/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8, P=0.16);PTC组HRAS突变者51例,其中经典亚型、滤泡亚型、高细胞亚型HRAS突变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分别为7/12、8/14、48.0%(12/25),野生型转移率分别为50.0%(11/22)、40.9%(9/22)、43.1%(19/44),不同亚型HRAS突变者间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9, P=0.98);FTC组HRAS突变者9例,突变与野生型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别为5/9、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③PTC组HRAS突变者超声声像为结节边界清晰者66.7%(34/51)、野生型为42.0%(37/88),结节远离被膜分别为84.3%(43/51)、65.9%(58/88),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33, P<0.01;χ2=5.506, P=0.02)。 结论:DTC患者更易发生HRAS突变,基因突变型结节具有边界清晰、不靠近被膜生长的超声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在免充气腔镜腋窝入路甲状腺切除术中对甲状旁腺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识别甲状旁腺并保护甲状旁腺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间浙江省中医院42例免充气腔镜腋窝入路甲状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使用荧光显像技术(研究组)和常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中发现的甲状旁腺数为(1.57±0.61)枚,明显多于对照组的(0.56±0.59)枚( t=-5.472, P<0.05)。研究组术后第1天血清甲状旁腺素值为(2.88±1.23)pmol/L,高于对照组的(2.16±0.10)pmol/L( t=-1.844, P<0.05);第3天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值为(3.22±1.31)pmol/L,较对照组的(2.55±0.81)pmol/L高( t=-2.041, P<0.05)。研究组术后发现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例,少于对照组的5例,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942, 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低钙血症1例,对照组出现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31, P>0.05)。 结论:应用吲哚菁绿荧光显像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辨识甲状旁腺是可行的、简便快捷并且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转移性肾细胞癌免疫治疗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国内应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单抗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共117例应用PD-1单抗治疗的晚期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7例(74.4%),女30例(25.6%);年龄(57.9 ± 10.9)岁,体质指数(23.6 ± 3.4)kg/m 2;有吸烟史79例(67.5%),高血压病44例(37.6%),糖尿病19例(16.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0分70例(59.8%),1分39例(33.3%),2分5例(4.3%),3分3例(2.5%)。101例(86%)既往行肾切除术。病理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104例(88.9%),乳头状肾细胞癌8例(6.8%),嫌色细胞癌2例(0.9%),集合管癌2例(0.9%),嗜酸细胞癌1例(0.08%)。患者诊断为mRCC后行PD-1单抗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治疗。分析总体人群和相关亚组的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客观缓解率(ORR)、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等。 结果:117例中40例(34.2%)行PD-1单抗单药治疗,其中信迪利单抗15例,卡瑞丽珠单抗13例,替雷利珠单抗8例,特瑞普利单抗4例。77例(65.8%)选择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其中应用阿昔替尼63例,舒尼替尼14例;PD-1单抗为替雷利珠单抗29例,信迪利单抗20例,特瑞普利单抗13例,卡瑞丽珠单抗10例,帕博丽珠单抗5例。初始治疗后23例因疾病进展更换药物,其中PD-1单抗单药治疗者中8例换为另一种PD-1单抗治疗;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者中15例更换PD-1单抗或靶向药物类型。总体人群的中位OS为35.6(19~60)个月,PFS为12.1(1~60)个月;5例完全缓解,51例部分缓解,20例疾病稳定,总体ORR为47.8%(56/117)。单药PD-1单抗初始治疗的中位PFS为10.5 (1~60)个月,初始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治疗的中位PFS为12.6 (1~30)个月。更换治疗方案后,8例PD-1单抗单药治疗的PFS为10.1(4~19)个月,15例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PFS为11.7(1~25)个月。PD-1单抗单药治疗均未发生≥2级trAE,PD-1单抗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患者中52例共出现124例次≥2级trAE,最常见者为血压升高(18.5%,23/124),其次是甲状腺功能减退(15.3%%,19/124)、皮疹(14.5%,18/124))、氨基转移酶升高(10.5%,13/124)和骨髓抑制(9.7%,12/124)。11例(9.4%)患者需中断PD-1单抗治疗以减少trAE。结论:在国内真实世界人群中应用PD-1单抗治疗mRC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研究结果与国外多个关键临床试验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十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同期本院产科分娩65 96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发生率为1/6 596。10例中,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CHMCF)和部分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ent fetus,PHMCF)分别为4例和6例。10例患者年龄(30.9±4.1)岁,范围为26~35岁;妊娠2.5(1~4)次。9例在22周 +3(12周 +3~32周 +3)发现,1例于孕9周 +发现。(2)6例妊娠期反复阴道出血,3例出现妊娠呕吐,2例妊娠中晚期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发生子痫前期,1例发生重度二尖瓣反流伴轻度肺动脉高压。(3)10例血清β-hCG最高值为139 935(16 990~546 033)U/L,其中CHMCF和PHMCF患者分别为212 500(200 000~546 033)U/L和60 768(16 990~225 000)U/L。(4)5例超声提示胎盘蜂窝状暗区,2例超声仅提示胎盘增厚,1例B超示双侧卵巢巨大黄素化囊肿、胸部CT见左肺下叶多个转移瘤、肺部MRI提示左侧肺部胸膜壁多个结节、盆腔MRI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葡萄胎,1例超声提示胎盘水泡样,1例超声提示胎儿腹壁连续中断、可见包块、其内可见胃泡、肝脏、部分肠管回声以及脐膨出,1例为胚胎停育。(5)1例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未发现异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结果为arr[hg19](1-22)×2。其余病例拒绝产前诊断。(6)10例患者中,3例予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2例行药物流产+清宫术,2例发生自然流产行清宫术、妊娠物可见胎儿及葡萄胎样组织,1例葡萄胎局部侵犯子宫、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因孕妇左下肺转移瘤行剖宫取胎术,1例孕33周 +4发生子痫前期、行剖宫产获得两早产儿;4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免疫组织化学P57(-),6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57(+)。(7)10例患者按葡萄胎术后随访,2例CHMCF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并予以化疗,8例未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 结论:产前发现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后,应立即鉴别PHMCF或CHMCF。CHMCF可能存在更高的流产、胎儿宫内死亡、早产、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风险,是否继续妊娠,应采取个体化原则。PHMCF患者胎儿畸形或胎儿丢失风险较高,建议及时终止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