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T2WI-FS与ADC技术评估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脉管间隙浸润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磁共振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T2WI-FS)与表观扩散系数(ADC)技术评估宫颈癌(CC)患者淋巴结转移(LNM)与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患者120例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收集横轴位T2WI-FS与ADC(b=700 s/mm2)图像,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磁共振T2WI-FS与ADC技术对CC患者LNM与LVSI的评估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120例CC患者中40例存在LNM、无转移80例,T2WI-FS检出LNM 28例、无转移72例,ADC检出LNM 32例、无转移71例,T2WI-FS联合ADC检出LNM 38例,无转移79例,T2WI-FS联合ADC诊断CC患者LNM的准确率97.5%、敏感度95.0%、特异度98.8%、阳性预测值97.4%和阴性预测值97.5%,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病理结果显示,120例CC患者共检出LVSI阳性49例、阴性71例,T2WI-FS检出LVSI阳性37例、阴性60例,ADC检出LVSI阳性39例、阴性61例,T2WI-FS联合ADC检出LVSI阳性46例、阴性69例,T2WI-FS联合ADC诊断CC患者LVSI的准确率95.8%、敏感度93.9%、特异度95.8%、阳性预测值95.8%和阴性预测值95.8%,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磁共振T2WI-FS联合ADC技术评估CC患者LNM与LVSI的价值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订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布托啡诺联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超重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免疫功能、术后认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联用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超重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术后认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择期接受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超重(体质指数24.0~27.9kg/m2)患者20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术中给予瑞芬太尼、布托啡诺镇痛镇静,观察组术中给予瑞芬太尼、布托啡诺和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记录并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免疫功能、认知功能[简易神经状态检查量表(MMSE)]、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炎症反应[白介素-6(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炎症指标及MMSE、VAS均无差异(均P>0.05);术后 12h 时观察组 IgG(7.25±1.32)、IgA(1.59±0.39)、IgM(1.06±0.43)、CD3(52.69±6.85)%、CD4(38.69±3.24)%均高于对照组(6.80±1.65、1.45±0.46、0.95±0.32、49.99%±6.24%、37.26%±3.16%),CD8(35.69±4.21)%、IL-6(102.63±32.65ng/L)、IL-8(106.98±13.65 ng/L)、TNF-α(162.89±36.77 pg/L)和 CRP(32.15±6.98 mg/L)均低于对照组(38.05%±4.36%、125.62±39.89 ng/L、124.78±14.58 ng/L、179.65±42.05 pg/L、45.06±7.06 mg/L)(均 P<0.05),术后 24h 时两组 IgG、IgA、IgM、CD3、CD4、CD8、MMSE、VAS、IL-6、IL-8、TNF-α 和 CRP 均无差异(均 P>0.05).术后不良反应两组(6.9%、5.9%)无差异(P=0.580).结论:布托啡诺联用右美托咪定可改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超重患者免疫功能、术后认知及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脑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7岁,因"行走不稳2月余,伴头晕、呕吐、视物模糊1月"入院.入院后体检: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可,理解力定向力准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肌力和肌张力正常,Romberg征阳性.MRI检查示:左侧小脑及桥臂可见等/长T1、等/长T2信号结节,结节边缘见短T2信号环,结节周围见斑片状长T2信号,第四脑室受压变窄(图1,2);DWI示病灶中心呈等信号,周围见环形低信号(图3);SWI相位图示左侧小脑病灶边缘见环形低信号(图4);MR增强示左侧小脑病灶呈明显结节样强化,强化均匀(图5).术前MRI诊断:左侧小脑及桥臂占位,考虑海绵状血管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阔韧带子宫内膜样腺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阔韧带子宫内膜样癌是罕见的特殊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极低,疾病的机制、诊断和治疗尚未明确.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常误诊为子宫或卵巢肿瘤.报告1例65岁阔韧带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诊疗经过,术前误诊为卵巢肿瘤,经手术探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另行全面分期手术.术后随访7个月,病情稳定,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肿瘤相关指标未见异常.对于妇科检查扪及附件区肿物固定,影像学提示肿物边界清楚,需要考虑阔韧带肿瘤可能,应尽早手术.经病理诊断为阔韧带恶性肿瘤,应及时全面分期手术,术后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联合PSA在PSA"灰区"且PI-RADS评分3分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小体外泄蛋白(PSEP)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PSA"灰区"且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3 分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 2019~2022 年行前列腺多参数核磁共振检查,并且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剜除术的 211 例PSA"灰区"(4~10 μg/L)且PI-RADS评分3 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收集尿样,采用酶ELISA检测尿PSEP浓度.分析在PSA"灰区"且PI-RADS评分3 分患者中PSEP、PSA用于诊断前列腺癌的性能及差异.结果:病理确诊前列腺癌57 例(阳性组);良性前列腺组织154 例(阴性组).阳性组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比值(f/t PSA)、尿PSEP水平均低于阴性组(P均<0.01).在PSA"灰区"且PI-RADS评分3 分的患者中,f/t PSA,PSEP均可作为独立因子用于预测前列腺癌(P均<0.01).其中,以f/t PSA、PSEP单参数诊断前列腺癌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0.70、0.18、84.21%、58.44%;0.78、1.45 μg/L、70.18%、77.27%.利用PSEP联合f/t PSA多参数模型预测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最佳截断值为0.31,敏感度为 82.46%,特异度为 75.32%,其预测性能显著优于单参数f/t PSA、PSEP(P<0.01,P=0.04).结论:对于PSA"灰区"且PI-RADS评分3 分的患者,f/t PSA,PSEP均可作为独立预测前列腺癌的有效因子;PSEP联合f/t PSA多参数模型可替代传统筛查所用的单参数f/t PSA,提高诊断性能,减少非必要穿刺活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RI与多层螺旋CT在喉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在喉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3年11月于我院同时进行MRI与多层螺旋CT检查的173例疑似喉癌患者临床资料,将病理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MRI与多层螺旋CT对喉癌的诊断效能.以病理检查临床分期结果为依据将喉癌患者分亚组,比较MRI与多层螺旋CT在喉癌临床分期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此次173例疑似喉癌患者中确诊110例;MRI和MSCT诊断喉癌的Kappa值分别为0.712和0.196.110例确诊喉癌患者的病理术前分期为T1期18例、T2期32例、T3期37例、T4期23例,MRI与MSCT在喉癌患者术前分期评估中的准确度分别为87.27%(96/110)和72.73%(80/110).结论 在喉癌患者中,相较于多层螺旋CT,MRI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有助于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方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分析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不同参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分析其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本院就诊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依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接受高频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对比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患者高频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参数,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绘制ROC探讨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9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59例(61.46%),未转移37例(38.54%);淋巴结转移组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大于未转移组,周 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占比、淋巴门消失占比高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大于未转移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大、腋窝淋巴结纵径大、纵横径比值大、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大、弹性数据离散度值大、病灶与周 边组织比值大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 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皮质厚度、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血流模式、淋巴门消失、最大弹性模量值、弹性数据离散度值、病灶与周边组织比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33、0.782、0.758、0.721、0.646、0.714、0.685、0.730),联合诊断价值更高(AUC=0.908).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高频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用于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单中心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初步评估基于射频切割的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2023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入选5例符合标准的心衰患者,采用深圳佰特威心房分流导管行心房分流术.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压(RAP)、肺动脉压(PAP)、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及肺/体循环血流量比(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90 d随访,完善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研究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次要终点包括术后90 d临床成功、超声心动图变化、6 min步行距离(6MWD)变化、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调查(KCCQ)评分变化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安全性终点为术后9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现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即刻PCWP均明显下降,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和术后即刻RAP、PAP、TPR和PVR无明显变化.随访90 d后,4例患者存在持续的左心房向右心房分流,且PCWP较基线明显减低,临床成功率80%.与术前相比,5例患者术后90 d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所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有所降低,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无明显受损;KCCQ评分、6MWD均有所提高,NT-proBNP水平均有所下降,NYHA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无死亡,无心衰再住院,无脑卒中相关不良事件,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结论 新型无植入心房分流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改善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脏功能学评价指标,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其临床长期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肌瘤"术后病理证实子宫恶性肿瘤32例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子宫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经验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因"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术中或术后发现子宫恶性肿瘤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0.6±7.6)岁;临床症状出现异常子宫出血16例(50.00%),出现尿频便秘等压迫症状6例(18.75%),自触及下腹包块2例(6.25%),体检发现"子宫肌瘤"8例(25.00%);病程平均(16±5)月.超声或磁共振提示最大结节平均直径为(10.5±4.5)cm.超声下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内含回声不均的实性肿块,有时可见不规则囊性区、肿块周边或内部血流丰富.磁共振提示T1呈等信号,T2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术后病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12例,上皮样平滑肌肉瘤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1例,腺肉瘤5例,癌肉瘤1例,恶性间叶瘤1例.32例患者术前均因"子宫肌瘤"接受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切除术12例,全子宫切除术20例,二次补充手术14例,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1例.术后复发2例,截至2024年5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误诊为子宫肌瘤的子宫恶性肿瘤主要是子宫肉瘤,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如患者有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应积极行内膜活检取样.如为绝经后患者、有恶性肿瘤发病高危因素、术前超声或磁共振提示肿瘤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血运丰富者需引起警惕,必要时需请放射科医生会诊再次共同阅片,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及入路,术中应仔细剖视标本,及时送冰冻病理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影像表现(附三例病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肾脏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检查,均诊断为肾脏肿瘤性病变,接受肾脏切除术.结果 病灶在CT上呈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等低密度灶,边界欠清,突向皮质外或肾窦,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早期边缘不均匀强化,静脉期不均匀延迟强化,中央或周围有不强化区域.MRI扫描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正反相位图像区别不大,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同CT相似.病理切片肿块呈灰褐色,细胞无异型性.免疫组化检查CD31(+)CD34(+),KI-64呈低增值,符合肾脏血管瘤.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12月内无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 不典型肾脏血管瘤临床少见,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但较典型血管瘤相比,容易误诊为肾脏富血供良恶性肿瘤.最终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或介入栓塞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