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细胞亚群在调控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具有自身免疫成分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涉及多种免疫细胞,这些细胞通过相互作用介导复杂的免疫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各个发展阶段均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T细胞作为主要的免疫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特异性功能的亚群,这些T细胞亚群通过分泌促炎细胞因子或抗炎细胞因子,调节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了解这些免疫细胞如何影响疾病的发展对于制定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该文旨在综述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潜在途径:巨噬细胞极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2型糖尿病普遍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慢性微炎症状态是DKD个体肾脏组织损伤加重的重要因素.巨噬细胞是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角色,其根据微环境的差异,可瞬态、可逆地极化为促炎的M1表型及抑炎的M2表型.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紊乱可导致炎性细胞因子聚集在肾小球及肾间质,加剧DKD的病情进展,因此恢复巨噬细胞极化的平衡,是改善DKD慢性微炎症状态的重要途径.巨噬细胞极化是一个多样化、可塑性的复杂动态过程,在极化过程中涉及的多种信息分子和细胞因子在DKD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的调控表型的作用,与DKD代谢、炎症、纤维化、线粒体自噬等多种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极化作用协调炎症反应,在代谢相关性疾病炎症的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极化所涉及的复杂的通路网络与中医药多通路、多靶点的治疗模式相吻合.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均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实现对DKD的干预,通过减轻肾脏炎症修复肾脏组织,促进肾功能恢复的相关研究已不鲜见.因此,该研究基于现有证据,针对中医药靶向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改善DK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挖掘巨噬细胞极化在调控DKD方面的潜力,希冀为DKD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及生物学机制的探索提供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代谢物胆汁酸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银屑病(psoriasis)是与免疫相关的、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银屑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免疫细胞失衡和功能紊乱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近年来,肠道菌群代谢物与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多,让人们对于肠道菌群代谢物的认识更加深入.胆汁酸(bile acid,BA)是在肠道菌群作用下生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之一,具有调节免疫平衡、抑制炎症反应、维护内环境稳态等功能.现就BA与银屑病的关系以及相关作用机制作一概述,以期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防治高脂血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遗传因素、相关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疾病等引起.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将药食同源中药植物黄酮用于高脂血症的防治.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生物活性丰富,可防治包括高脂血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然而,其防治高脂血症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应用药食同源植物黄酮治疗高脂血症周期长、见效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疗效及安全性的判断.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代谢组及转录组学等多组学研究技术和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防治高脂血症提供了新的认知思路,基于多组学技术对药食同源植物黄酮降脂机制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有助于揭示植物黄酮与高脂血症病理过程中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为开发治疗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功能性食品提供指导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系统科学与生命组学领域的融合与创新,也为高脂血症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此,该文尽可能全面地阐述药食同源植物黄酮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多组学联合作用机制,为高脂血症的防治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共病与肾功能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老年人群慢性疾病的共病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普遍性的问题,增加了慢病管理的复杂性。老年共病中常包含慢性肾脏病,多种共病与肾功能损伤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胰腺炎临床分级系统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胰腺进行性炎症性疾病,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及难以预测的临床病程,早期、简便、准确的分级系统对于指导疾病管理尤为重要。近年来,诸多分级系统被提出用于描述该疾病,但均有一定局限性,尚无国际通用标准。本文阐述了主流慢性胰腺炎临床分级系统及应用现状,以期临床应用更具针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干预靶点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仍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为主要干预靶点,近期几项“后他汀时代”新型降脂药物的临床数据表明,尽管使用了高强度的降脂治疗,仍有大量患者存在“残余炎症风险”。事实上,近年来已有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抗炎治疗可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并发症,但获得令人振奋的结果的同时也发现,直接靶向/阻断炎症可能会导致免疫抑制或感染概率增加。炎症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涉及多种炎性细胞的活化、炎性因子的释放及炎症通路的激活等因素共同参与,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抗炎靶点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现有的临床证据表明,靶向先天免疫途径的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信号通路是有效的干预靶点,此外,靶向适应性免疫、趋化因子及促炎症消退介质释放等过程亦表现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文中将概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最新的临床研究以及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重要进展,展望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治疗的广阔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IgG 4相关性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IgG 4相关性疾病(IgG 4-RD)是一种较罕见的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伴纤维化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对该病认识时间较短,我国IgG 4-RD的整体诊治水平参差不齐,国内亦无相关专家共识或诊治指南。为进一步提高各专业医生对IgG 4-RD的认识和规范诊治水平,由中国罕见病联盟与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联合组织专家组,在总结国内外经验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共识,旨在统一我国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替雷利珠单抗治疗鼻咽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高对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例CAEBV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男性,32岁,因间断口腔溃疡、咽痛7年行全血EB病毒(EBV)-DNA检测为9.42×10 6拷贝/ml;鼻咽镜病理活组织检查:EBV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2级),EBER阳性,诊断为CAEBV,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症状好转,8个周期后复查EBV-DNA转阴。例2,男性,56岁,因颈部肿痛10月余行全血EBV-DNA检测为2.51×10 4拷贝/ml,病理提示EBV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Ⅱ级交界性,EBER阳性,诊断为CAEBV,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2个周期后复查EBV-DNA转阴。 结论:CAEBV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PD-1抗体作为新的免疫治疗手段,有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脉粥样硬化与细胞焦亡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炎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等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细胞发生焦亡时,其过程伴有大量的炎性因子释放,又称为细胞炎性坏死。细胞焦亡与AS部位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焦亡释放黏附,趋化及促炎因子诱导早期动脉血管炎症反应,巨噬细胞(macrophages,MPs)焦亡加剧动脉粥样化病变和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焦亡诱导粥样斑块纤维帽破裂,促进疾病发展。因此,有效抑制细胞焦亡为研究预防和治疗AS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