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剂量氟对大鼠肾皮质IRE1α-ASK1-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在慢性氟中毒大鼠肾皮质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根据体质量(10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6只/组,雌雄各半);对照组大鼠饮用自来水(含氟量< 0.5 mg/L),低、中、高氟组分别饮用含氟量为10、50、100 mg/L(氟化钠)的自来水。各组大鼠饲养180 d后,观察氟斑牙发生情况;收集24 h尿样,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尿氟含量;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肾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肾皮质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肾皮质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相关蛋白[肌醇依赖性激酶1α(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regulating kinase 1,ASK1)、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及磷酸化JNK(phosphorylated-JNK,P-JNK)]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未检出氟斑牙,低氟组大鼠氟斑牙发生率为2/6,中氟组为5/6,高氟组为6/6。与对照组[(5.707 ± 1.190)mg/L]比较,低、中、高氟组大鼠尿氟[(17.028 ± 3.006)、(34.378 ± 12.045)、(94.759 ± 31.773)mg/L]均较高( P均< 0.05),且高氟组明显高于低、中氟组( P均< 0.05)。HE染色可见,与对照组比较,中、高氟组大鼠肾皮质区肾小管及肾小球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质嗜酸性增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和低、中、高氟组大鼠肾皮质JN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07, P > 0.05);高氟组大鼠肾皮质IRE1α、ASK1、P-JNK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和低、中氟组比较均较高( P均< 0.05),且中氟组IRE1α、ASK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低氟组( P均< 0.05)。 结论:长期过量氟摄入可导致大鼠肾皮质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凋亡通路IRE1α-ASK1-JNK的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氟中毒对骨骼肌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氟具有双重的健康效应。适量的氟对于骨骼发育、预防龋齿和神经系统活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过量的氟可引起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氟中毒可导致骨骼肌形态结构改变和功能损害。低浓度氟可诱导骨骼肌肌管肥大,而高浓度氟则通过引起一系列信号通路的异常,导致骨骼肌萎缩。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氧化应激、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异常改变均在氟中毒引起的骨骼肌损害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氟化物对骨骼肌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氟中毒大鼠肝组织Col-Ⅰ、Col-Ⅲ及α-SMA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肝组织胶原蛋白-Ⅰ型(Col-Ⅰ)、胶原蛋白-Ⅲ型(Col-Ⅲ)及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探讨慢性氟中毒是否有导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体重(90 ~ 1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饮用水氟离子浓度< 0.5 mg/L),低、中、高浓度氟组(饮用水氟离子浓度分别为5.0、50.0、100.0 mg/L),每组12只(雌、雄各半),饲养6个月。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骨氟、尿氟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马松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组织Col-Ⅰ、Col-Ⅲ、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4组大鼠骨氟、尿氟[骨氟:(92.52 ± 5.64)、(112.21 ± 11.86)、(142.99 ± 7.87)、(235.63 ± 11.55)mg/kg,尿氟:(5.47 ± 0.88)、(17.78 ± 1.48)、(54.16 ± 5.96)、(121.11 ± 6.32)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01)。光镜下,随着染氟浓度增加,肝细胞水肿程度加重,中央静脉周围及汇管区胶原纤维沉积显著增多。低、中、高浓度氟组大鼠Col-Ⅰ mRNA表达水平(1.20 ± 0.09、1.80 ± 0.08、1.58 ± 0.06)均高于对照组(1.00 ± 0.00, P均< 0.05);中、高浓度氟组大鼠Col-Ⅲ、α-SMA mRNA表达水平(Col-Ⅲ:1.15 ± 0.14、1.64 ± 0.24,α-SMA:1.69 ± 0.02、2.34 ± 0.06)均高于低浓度氟组(Col-Ⅲ:0.59 ± 0.17,α-SMA:0.80 ± 0.13, P均< 0.05)。随着染氟浓度增加,大鼠肝组织Col-Ⅰ(0.00 ± 0.00、0.03 ± 0.01、0.08 ± 0.01、0.13 ± 0.02)、Col-Ⅲ(17 803.05 ± 3 221.16、47 523.15 ± 3 490.10、127 786.35 ± 13 008.86、237 233.03 ± 47 614.63)、α-SMA(516.83 ± 181.18、2 885.03 ± 864.92、11 186.94 ± 2 394.08、37 182.43 ± 12 390.59)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 P均< 0.05)。 结论:长期摄入过量氟可能引起大鼠肝脏中央静脉周围及汇管区胶原纤维产生增多,进而引起肝纤维化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GFAP、β-tubulinⅢ和synaptophsin表达水平及硫酸软骨素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突触素(synaptophsin)表达水平,探索三复合体突触在慢性氟中毒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硫酸软骨素(CS)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月龄清洁级SD大鼠雌雄各48只,按体重(9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采用含有不同浓度氟化钠(NaF)的自来水[ < 0.5 mg/L(对照,CN),10.0 mg/L(低剂量染氟,LF),50.0 mg/L(高剂量染氟,HF)]喂养,其中部分大鼠直接喂养185 d(CN、LF、HF组),其余大鼠于喂养180 d后连续5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或染氟大鼠腹腔注射0.66 mg/kg CS,分别为CN + NS、LF + NS、HF + NS组和LF + CS、HF + CS组。实验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CA4区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4区GFAP、β-tubulinⅢ和synaptophsin的表达及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GFAP、β-tubulinⅢ和synaptophs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LF、HF、LF + NS、HF + NS组雌、雄性大鼠海马CA4区均可见神经元嗜酸性变、丢失和排列层次不整齐,LF + CS、HF + CS组较CN组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而较LF、HF、LF + NS、HF + NS组有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LF、HF组雌、雄性大鼠GFAP、β-tubulinⅢ、synaptophsin阳性面积率均低于CN组( P均 < 0.05);而LF + CS、HF + CS组分别高于LF、HF组( P均 < 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LF、HF组雌、雄性大鼠GFAP、β-tubulinⅢ、synaptophsin蛋白表达水平(LF组:0.90 ± 0.09、0.82 ± 0.08,1.43 ± 0.14、0.92 ± 0.02,1.21 ± 0.15、0.87 ± 0.02,HF组:0.58 ± 0.14、0.73 ± 0.03,0.63 ± 0.06、0.67 ± 0.03,0.87 ± 0.04、0.70 ± 0.05)均低于CN组(1.24 ± 0.08、1.09 ± 0.10,2.64 ± 0.30、1.54 ± 0.09,1.72 ± 0.10、1.13 ± 0.06, P均 < 0.05)。 结论:慢性氟中毒引起的CNS损伤可能与三复合体突触以及细胞外基质有关,CS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剂量氟对大鼠骨组织Ihh、Shh、Smo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刺猬蛋白(Hedgehog,H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Ihh、Shh、Smo)在慢性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36只健康SD大鼠,根据体质量(10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12只/组,雌雄各半);对照组大鼠饮用自来水(含氟量< 1 mg/L),低氟组和高氟组染氟剂量分别为5、50 mg/L。各组大鼠饲养6个月时,收集24 h尿样,取大鼠股骨干骺端,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尿氟、骨氟含量;HE染色,光镜观察骨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组织Ihh、Shh、Smo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随着染氟含量的增加,各组大鼠尿氟、骨氟含量和血清BALP水平[尿氟:(1.37 ± 0.44)、(5.96 ± 0.56)、(7.60 ± 0.61)mg/L,骨氟:(306.04 ± 12.58)、(652.91 ± 51.83)、(1 094.11 ± 126.34)mg/kg,血清BALP:(27.78 ± 4.09)、(46.59 ± 5.75)、(57.45 ± 3.99)U/L]逐渐增加( P均< 0.05)。光镜下染氟组大鼠股骨干骺端呈骨质硬化表现。高氟组大鼠Ihh、Shh、Smo mRNA表达水平(1.39 ± 0.36、0.56 ± 0.23、0.40 ± 0.15)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0.73 ± 0.19、0.92 ± 0.34,0.19 ± 0.04、0.36 ± 0.16,0.14 ± 0.04、0.24 ± 0.13, P均< 0.05),低氟组Shh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 < 0.05)。高氟组大鼠Ihh、Smo蛋白表达水平(138.89 ± 3.72、149.29 ± 7.63)高于对照组和低氟组(127.39 ± 2.69、134.81 ± 3.53,129.64 ± 12.62、139.07 ± 9.30),且低氟组高于对照组( P均< 0.05);高氟组大鼠Shh蛋白表达水平(141.26 ± 7.49)高于对照组(130.96 ± 11.10, P < 0.05)。 结论:H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氟中毒大鼠骨组织中出现表达改变,氟可能通过诱导Hh信号活化来影响骨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P-NMDAR及CaMKⅡ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中磷酸化-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phosphorylated N-methyl-D-aspartat receptor,P-NMDAR)亚基及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Ⅱ,CaMKⅡ)蛋白表达变化,探讨慢性氟中毒神经损伤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选择1月龄SD大鼠18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1周,按体质量[(100 ± 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饮用自来水,含氟量< 0.5 mg/L)、低氟组(饮水含氟量为10.0 mg/L)、高氟组(饮水含氟量为100.0 mg/L),每组6只(雌雄各半);饲养180 d后处死取大鼠脑组织。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尼氏体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脑组织中P-NMDAR亚基(P-NMDAR1、P-NMDAR2A)及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HE染色可见高氟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元排列紊乱,细胞核浓染、嗜碱性增强。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低氟组、高氟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尼氏体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24 4 ± 0.009 7、0.024 0 ± 0.003 1、0.023 9 ± 0.013 8,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010, P >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高氟组大鼠脑组织P-NMDAR1、P-NMDAR2A、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0.026 3 ± 0.005 7、0.086 3 ± 0.009 0、0.210 9 ± 0.048 7)与对照组(0.011 8 ± 0.006 5、0.065 6 ± 0.011 1、0.143 8 ± 0.029 9)和低氟组(0.017 2 ± 0.006 8、0.062 6 ± 0.017 8、0.135 6 ± 0.029 6)比较显著升高( P均< 0.05),且低氟组P-NMDAR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长期过量氟摄入可导致大鼠神经细胞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与NMDAR亚基过度激活所致的钙离子(Ca 2+)超载诱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77名接触无机氟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氟及其无机化合物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危害,为氟作业工人的防护及职业病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技术支持。方法:2019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湖南省某氟化学公司接触氟工人677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对疑似职业中毒人员行职业病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分为中毒组和非中毒组,采用 t检验、Pearson 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诊断73名职业性慢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93.15%(68/73)多发骨骼病变,病变好发部位以胫腓骨上段为主,胫骨、腓骨及尺桡骨病变有35.00%(21/60)、50.00%(18/36)和58.82%(10/17),仅在单侧出现。其他异常结果检出率主要为牙结石(60.71%,411/677)、脂肪肝(48.89%,331/677)、心电图异常(44.17%,299/677)、骨量减少(33.53%,227/677)、谷丙转氨酶(ALT)升高(13.15%,89/677)。与非中毒组比较,中毒组工人的年龄、接触氟工龄和脂肪肝检出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无机氟所致长骨骨质改变部分仅发生在单侧,因此职业健康检查的基本摄片部位应包括双侧长骨,以免漏诊;单发轻微的骨膜骨化诊断职业中毒难以把握,建议标准修订时对其程度做出明确规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地方性氟中毒致机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生活在由自然或人为污染所致高氟环境中的居民,因体内摄入过量氟化物而引起的一种地方性疾病。氟斑牙、氟骨症是地方性氟中毒较常见的症状;此外,长期氟暴露还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损伤,最终导致全身多器官的慢性病变和功能障碍。目前,地方性氟中毒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故本文从骨相和非骨相系统两方面就地方性氟中毒对人群机体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地方性氟中毒的持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对现阶段我国砖茶氟的安全风险评估及其限量的思考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是由居民长期大量饮用含氟量较高的砖茶水、奶茶、酥油茶等茶饮料,导致体内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氟中毒,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共7个西部省(自治区)。为了规范砖茶的生产和销售,控制饮茶型地氟病的流行,我国原卫生部于2005年发布了国家标准《砖茶含氟量》(GB 19965-2005),规定每1 kg砖茶含水溶性无机氟的总量不超过300 mg。近20年过去了,我国饮茶型地氟病流行范围逐渐清晰,病区居民饮茶习惯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本文综述了砖茶氟摄入量与氟骨症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了现阶段病区居民砖茶消耗情况,对病区居民砖茶氟暴露的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确认≤300 mg/kg的砖茶氟限量对于目前我国饮茶型地氟病的防治仍是适宜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氟对肠道结构和防御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氟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自然界中常以氟化物的形式存在,长期摄入过量氟会导致慢性中毒。氟主要通过消化道吸收,因此肠道更容易受到氟化物的损害。过量氟不仅会破坏肠道结构,干扰肠道内菌群和微环境,还会通过氧化应激诱导肠道毒性。本文就氟对肠道结构和防御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氟致肠道损伤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