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过渡准备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调查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过渡准备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门诊就诊的180例成人初显期AS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过渡准备问卷(STARx)、慢性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量表(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量表(BASFI)、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对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对成人初显期AS患者过渡准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成人初显期AS患者过渡准备得分为(45.23±8.25)分,得分率为6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情况、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付费方式、用药类型、病程、血沉、C-反应蛋白、夜间疼痛、总体疼痛情况不同的患者过渡准备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行为与过渡准备呈正相关( P<0.01),AS疾病活动指数、AS疾病功能指数与过渡准备呈负相关( 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自我管理行为能正向预测过渡准备得分(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14、0.211; P<0.01),用药类型、AS疾病功能指数能负向预测过渡准备得分(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6、-0.243; P<0.01)。 结论:成人初显期AS患者过渡准备总体水平较低,且受年龄、用药类型、AS疾病功能指数、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对年龄低、使用口服药、疾病功能指数高、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低的患者给予更多关注,并制订系统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过渡准备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 828例成人初发大脑半球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术后长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初发大脑半球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手术切除程度与患者生存期、术后癫痫控制率的关系。方法:基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 828例成人初发大脑半球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学分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各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之间的生存期差异。结果:WHO Ⅲ、Ⅳ级脑胶质瘤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82.43个月(2.60~164.20个月)和16.47个月(0.63~143.4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4.73个月(0.67~156.70个月)和12.13个月(0.63~143.43个月)。WHO Ⅱ、Ⅲ级脑胶质瘤中,伴有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突变和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延长( P<0.001);WHO Ⅳ级脑胶质瘤中,伴有 IDH突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延长(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HR=1.015,95% CI:1.006~1.024, P<0.001)为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而肿瘤全切除( HR=0.220,95% CI:0.175~0.277, P<0.001)、WHO低级别(WHO Ⅱ级对比Ⅳ级: HR=0.142,95% CI:0.104~0.192, P<0.001;WHO Ⅲ级对比Ⅳ级: HR=0.348,95% CI:0.265~0.458, P<0.001)、 IDH突变( HR=0.511,95% CI:0.400~0.652, P<0.001)、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 HR=0.536,95% CI:0.404~0.711, P<0.001)为独立的良好预后因素。携带 IDH突变特征的脑胶质瘤更易于实现手术全切除(均 P<0.05)。肿瘤全切除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 P<0.001),并且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2个月的癫痫控制率(均 P<0.01)。 结论:患者年龄、WHO级别、肿瘤切除程度、 IDH突变及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是成人初发大脑半球胶质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脑胶质瘤行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降低术后癫痫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我管理困境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我管理困境的体验,为构建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对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14例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运用Colaizzi 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14例患者完成访谈,男10例,女4例,年龄21~30岁。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时,存在角色适应不良困境与疾病管理障碍困境,其中角色适应不良困境包括疾病管理角色适应不良以及社会角色适应不良;疾病管理障碍困境包括自我管理意识薄弱、自我管理信息支持不足、自我管理技能欠缺以及自我管理行为依从性差。结论: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角色适应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严重不足,亟需构建成人初显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健康管理策略,帮助其提升角色适应与疾病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国成人初显期群体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及其转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分析我国成人初显期群体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类别转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成人初显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2018 与2020 年数据,对 1906 名被试的成人初显期群体抑郁症状进行潜在类别及其转变分析.结果:成人初显期群体分为高抑郁症状组、低积极情绪组和低抑郁症状组3 个类别,高抑郁症状组的占比最高接近 50%;3 个类别在 2 年间保持原潜在状态的概率分别是高抑郁症状组63.7%、低积极情绪组37.7%和低抑郁症状组 30.3%;高抑郁症状组稳定性最强,低积极情绪组转向高抑郁症状组的概率是38.0%,低抑郁症状组有近 70%的可能向另 2 个组转变;神经质与人际信任在抑郁症状类别转变中起显著预测作用.结论:我国成人初显期群体抑郁症状存在 3 个类别,抑郁症状的潜在类别转变呈现较高风险且受神经质与人际信任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不同年龄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测量工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且不可治愈的肠道炎性疾病,对患者的精神、心理及社会造成极大负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对缓解疾病症状、预防并发症、改善心理状况和节约医疗资源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自我管理概述及不同年龄IBD患者自我管理测量工具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选用测量工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在校期间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在校期间的生活体验,探寻大学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需求,旨在帮助其正确处理疾病管理与学业、生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10例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在校期间的生活体验,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在校期间的生活体验主要包括自我调适、压力感受、社会支持和情感体验.结论 1型糖尿病大学生患者正处于成人初显期这一特殊时期,需要面对学业与疾病自我管理的双重压力.医护工作者应关注其情绪与压力,鼓励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促进其对疾病的自我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年龄相关临床特征和预后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非老年成人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年龄相关的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8~ 65岁初发AML(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连续病例,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初诊时疾病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复发和生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1097例患者,男性591例(53.9%),中位年龄42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WBC显著下降(P=0.003),PLT显著上升(P=0.034),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21).SWOG危险度在各年龄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NPM1阳性伴FLT3-ITD阴性的患者比例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P<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总人群中,年龄增加是获得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 (P=0.053)、完全缓解(CR) (P=0.004)和总生存(OS)(P=0.070)的不利影响因素,但在接受标准诱导治疗的患者中,年龄增加仅与CR相关(P=0.075),而与MLFS和OS无关.结论 非老年初发AML患者的临床、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特征随年龄变化而不同.在接受标准诱导治疗的患者中,年龄增加与获得MLFS和OS均无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05例小儿急性胰腺炎临床及预后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5例小儿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n=77),中度重型急性胰腺炎(MSAP)(n=25),重型急性胰腺炎(SAP)(n=3),对比分析MAP组与MSAP组间低年龄组(2~9岁)(n=36)与高年龄组(10~17岁)(n=69)及复发组(n=17)与非复发(n=88)的临床特征.从数据库随机抽取成人初发AP 10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因、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治疗结局.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校正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及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向有序分类采用趋势χ2检验,双向有序分类变量采用Goodman-KruskalGamma分析;对于累计风险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结果 105例AP患儿中,主要病因包括特发性31例(29.5%)、胆源性27例(25.7%)、外伤20例(19.0%)、高脂性11例(10.5%)、病毒感染10例(9.5%)、药物6例(5.7%),其病因构成比与成人组存在明显差异(χ2=99.282,P<0.001).小儿组与成人组比较,其严重程度较成人组轻(Z=-2.325,P=0.020);小儿组胰腺坏死比成人组低(3.8%vs 12.4%,χ2=5.184,P=0.023).小儿MAP组入院24 h的CRP(Z=-6.406)、血脂肪酶(Z=-3.096)、WBC(Z=-2.762)、血糖(t=3.298)比MSAP组低(P值均<0.05);血钙高于MSAP组(t=3.43,P=0.001).随访期间共有17例(16.2%)患儿再次发生AP,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复发率增加(χ2=6.503,P=0.011),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RP)以女性(82.4%)多见(χ2=12.241,P<0.001),初次AP合并胰腺坏死复发率更高(χ2=6.572,P=0.01),高脂血症是小儿ARP最常见的病因(χ2=5.533,P=0.019),随着时间推移复发风险最高,病毒性和药物性的复发风险最低(P=0.028).结论 小儿AP病因以特发性与胆源性为主,病情相对成人较轻,预后较好.女性、初次AP合并胰腺坏死、高脂血症是ARP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联合CD19和KITD816进一步优化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分层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当前治疗模式下的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缓解和预后异质性,为进一步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07例标准方案诱导的成人初治t(8;21)AML患者,综合传统MICM和二代测序(NGS)基因突变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和Cox回归分析,评价完全缓解(CR)率、累积复发率、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的影响因素.结果 诱导1个疗程后,CR率为79.0%(83/105),早期死亡率为1.9%(2/107).多因素分析显示,KIT-D816突变阳性是不良影响CR率[HR=3.29(1.18~9.24),P=0.023]、EFS[HR=3.53(1.82~6.84),P=0.000]和OS[HR=5.45(1.77~16.84),P=0.003]的唯一独立因素.CD19表达阴性是唯一独立预测累积复发率增加的不利因素[HR=0.32(0.10~1.00),P=0.050].而KIT突变、KIT-N822和复杂核型对任何终点均不构成独立意义.结论 建议将特定的KIT-D816突变而非KIT突变纳入t(8;21)AML危险分层体系;CD19表达阴性的t(8;21)AML患者复发风险增加,需密切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成人初显期1型糖尿病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现状及其与自我管理水平和血糖控制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在成人初显期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活动导致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减少,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社会支持程度减低.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初显期T1DM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现状,并探讨社交回避与苦恼和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血糖控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湖南省8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342例18~30岁的T1DM患者,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成人T1DM自我管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将成人初显期T1DM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总分与常模总分进行比较;比较成人初显期T1DM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成人初显期T1DM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总分为11.13±6.18,显著高于健康常模(t=77.06,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总分、社交回避分量表得分、社交苦恼分量表得分均与成人T1DM自我管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社交回避与苦恼、自我管理水平、性别、文化程度是成人初显期T1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成人初显期T1DM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程度高于中国健康人群.患者社交回避与苦恼越严重,其自我管理水平越低,血糖控制越差.未来应关注成人初显期T1DM患者的社交回避与苦恼现象,并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