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ZT2基因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8型患儿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 SZT2基因变异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8型(DEE18)患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方法:收集2020年3月、2023年7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就诊的2例 SZT2基因相关DEE18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使用SWISS-MODEL软件对筛选出的 SZT2基因变异进行蛋白质3D建模。 结果:2例患儿均存在重度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及孤独症表现,伴有大头畸形、特殊面容、全身肌张力低下,影像学检查提示胼胝体畸形、透明膈腔持续存在,视频脑电图示背景活动慢、局灶性放电。其中患儿1自幼易惊且身材瘦小;患儿2免疫缺陷且癫痫成簇发作。WES结果显示患儿1携带 SZT2基因c.5811G>A(p.W1937X)(父源)和c.9269delG(p.S3090Ifs *94)(母源)复合杂合变异,患儿2携带c.6302A>C(p.H2101P)(父源)和c.7584dupA(p.E2529Rfs *20)(母源)复合杂合变异,2例患儿的父母临床表型均正常。上述4种变异为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估:p.S3090Ifs *94为致病性变异,p.W1937X为致病性变异,p.E2529Rfs *20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H2101P为意义未明确变异。3D建模发现p.H2101P变异可导致编码的第2 101位氨基酸周围氢键发生明显改变,蛋白质稳定性降低;其余3种变异可导致肽链提前截断,蛋白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结论:SZT2基因变异引起的DEE18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孤独症、颅面部畸形、全身肌张力低下、脑电图异常放电、胼胝体畸形、透明膈腔持续存在、易惊、身材瘦小和免疫缺陷。4种 SZT2基因相关的新变异可能为本组DEE18患儿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簇癫痫发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成簇癫痫发作是癫痫患者尤其是耐药性癫痫患者中常见的临床现象,与患者平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发作类型等不同,其发作后精神障碍、癫痫持续状态和病死率较一般癫痫发作高,严重影响癫痫患者及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目前关于成簇癫痫发作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尚不明确。本文以“seizure cluster”“acute repitetive seizures”及“成簇癫痫发作”作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数据库1990—2019年的相关文献,对目前关于成簇发作的定义、患病率、危险因素、癫痫灶定位、潜在机制及目前的治疗意见等做一综述,以期医护人员更清晰地认识及科学地处理成簇癫痫发作,降低成簇癫痫发作患者癫痫持续状态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整体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CN8A基因变异致癫痫5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5例 SCN8A基因变异所致癫痫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22年8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拟诊为遗传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共筛选出5例(4男1女)携带 SCN8A变异的患儿。患儿1具有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携带遗传自父亲(具有相似表型)的c.4840A>G变异,为已报道致病性变异。患儿2~4为中间型癫痫。患儿2携带c.3967G>A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S1+PS2+PM1+PM2_Supporting+PP3),患儿3携带c.415A>T变异,患儿4携带c.4697C>T新发变异,均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1+PM2_Supporting+PP3)。患儿5具有早期婴儿癫痫性脑病,之后转变为类Lennox-Gastaut综合征,携带c.5615G>A新发变异,为已报道致病性变异。5例患儿的首次发病年龄为2 ~ 14个月,均存在局灶性发作和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患儿1、2、3、5具有丛集性发作的特点,患儿1 ~ 4单药或双药治疗后发作得到控制,生长发育正常,患儿5属于药物难治性癫痫,且存在严重的发育落后。 结论:上述5例癫痫患儿均存在成簇发作、良性癫痫成年期偶尔发作、中间型癫痫停药易复发的新特点, SCN8A基因变异考虑为其致病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患者成簇癫痫发作与皮质醇节律变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伴海马硬化的颞叶癫痫(TLE-HS)患者成簇癫痫发作与皮质醇节律改变的关系,从神经内分泌调节角度了解其发生机制。方法:纳入2012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确诊的57例单侧TLE-HS患者,根据入院1个月前是否有成簇癫痫发作的病史,将其分为伴有成簇癫痫组(即成簇癫痫组,共纳入27例)和不伴成簇癫痫组(NSC组,共纳入30例)。检测两组的患者同日不同时段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并通过磁共振波谱(MRS)分析海马代谢物浓度,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两组间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皮质醇水平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以年龄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发现成簇癫痫组的3个不同时间点(8:00、16:00以及次日0:00)的皮质醇:皮质醇16[(126.22±19.98)μg/L]、皮质醇0[(51.63±21.43)μg/L]及皮质醇8-16浓度变化率(以斜率表示,为-7.78±4.54)高于NSC组[分别为(97.70±18.55)、(31.90±10.73)μg/L和-12.40±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87、4.320、4.013,均 P<0.05)。成簇癫痫组的皮质醇0-8变化率(以斜率表示,17.11±6.32)低于NSC组(20.62±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65, P<0.05)。两组不同侧别的海马硬化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病侧海马区的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肌酸)的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成簇癫痫组病灶对侧海马NAA/(胆碱+肌酸)比值(0.71±0.03)低于NSC组(0.7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99, P=0.0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醇16( OR=1.328,95% CI 1.073~1.642, P=0.009)、皮质醇8-16( OR=3.657,95% CI 1.404~9.525, P=0.008)是TLE-HS患者成簇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日间皮质醇节律紊乱可能是TLE-HS患者成簇癫痫发作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PHF21A基因相关智力发育障碍、行为异常并颅面畸形伴或不伴癫痫发作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PHF21A基因相关智力发育障碍、行为异常并颅面畸形伴或不伴癫痫发作(IDDBCS)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PHF21A基因相关IDDBC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遗传学检测结果,以“PHF21A基因”或“PHF21A gene”为检索词分别查阅中国知网、万方及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的相关文献,结合本例资料总结IDDBCS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结果:患儿,男,8月龄,自幼即出现身材过度生长(身长、体重及头围均大于同龄同性别儿童 P97)及语言、运动发育落后,并渐出现刻板行为、眼神交流不良等孤独症谱系障碍样表现。8月龄出现痉挛发作,成簇出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氨己烯酸效果良好。体格检查示特殊面容(额头突出、眉毛稀疏、鼻梁宽、口角下垂、上唇呈帐篷状),肌张力低下。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分析示PHF21A基因(NM_001101802.1)新生杂合变异:c.54+1G>A,确诊为IDDBCS。检索到PHF21A基因相关IDDBCS文献6篇(均为英文),包括本例患儿共1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或发育迟缓(15例)、颅面畸形(15例)、行为异常(12例)、癫痫(9例)、过度生长(8例),致病性变异以移码变异为主(8例)。 结论:当患儿存在神经发育异常、颅面畸形、癫痫和过度生长时,需考虑IDDBCS,基因检测发现PHF21A基因变异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MVNT)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经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理中心诊断的4例MVNT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根据头颅MRI判断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随访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有无放化疗及肿瘤复发情况。对肿瘤组织标本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基因测序。结果:4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8.5岁(24~42岁),男性为主(3/4),症状以头痛、头晕为主,可有癫痫发作;中位病程为2年(3个月至10年)。4例病变均位于颞叶和海马,肿瘤最大径为2.5~4.0 cm,主要累及大脑皮质深部,影像学可见特征性的"串珠状"或"簇状"异常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无强化(2/4)或轻度不均匀强化(2/4)。4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全切除,术后均未行放化疗。4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3~43个月)。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影像学显示均无复发迹象。4例患者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显示,大体标本可见多个离散或合并的灰色结节,累及皮质深部、灰白质交界区和皮质下白质。HE染色显示,MVNT由小至中等大小的神经元细胞组成,排列成结节状,背景基质及肿瘤细胞胞质内可见明显的空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皮质区,结节内髓磷脂碱性蛋白(MBP)呈弱阳性,使结节状病灶呈"虫蚀样"外观;微管相关蛋白(MAP2)呈不同程度阳性、突触素(Syn)呈颗粒状弱阳性,神经纤维(NF)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呈阴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显示背景中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呈"蜘蛛样"表达。CD34在肿瘤细胞中表达阴性,但在邻近的发育异常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成分中呈"分枝状"表达。4例患者的二代测序结果显示,FGFR4 P400移码突变及BRAF A34插入缺失1例,NOTCH1 L188V突变1例;其中3例行焦磷酸测序,显示O 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均未发生甲基化。 结论:MVNT好发于成人,多见于颞叶和海马,MRI可见特征性的"串珠状"或"簇状"异常信号,特异性病理学表现为多结节、空泡样改变,可通过手术全切除,预后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婴儿抗AMPA2受体脑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儿 男,11月龄,以频繁成簇抽搐发作起病,予地西泮、苯巴比妥及丙戊酸钠联合治疗无效,每天抽搐发作数十次,起病第4天因癫痫持续状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并出现嗜睡、意识模糊、不能认人、不自主动作、偶兴奋尖叫、夜间睡眠时间减少,脑电图背景活动慢化,监测到频繁后头部起源的临床发作及电发作,脑脊液抗AMPA2受体IgG抗体阳性,诊断抗AMPA2受体脑炎。予人免疫球蛋白及激素冲击免疫治疗,加用拉考沙胺并减停丙戊酸后抽搐缓解,意识转清。临床上以频繁局灶抽搐发作伴有意识水平下降为主要表现的婴儿,应注意鉴别抗AMPA2受体脑炎,尽早启用免疫治疗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癫痫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线粒体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人体的能量工厂,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粒体负责神经元正常电活动和突触传递所需能量以及神经递质的合成、钙离子内环境稳定、氧化还原信号、活性氧簇的生产和调节、神经元的凋亡.一方面,癫痫发作可导致线粒体损伤[1];另一方面,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癫痫发作[2] ,由此可见,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癫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了解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癫痫发病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治疗至关重要,并有可能为由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的癫痫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的影像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多结节和空泡状神经元肿瘤(multinodular and vacuolating neuronal tumor,MVN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分析文献,总结大脑MVNT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检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数据库,回顾性分析具有MVNT典型影像特征的病例特点.结果 截至2018年1月,英文文献共报道87例MVNT患者,其中31例为病理证实,56例具有典型影像表现诊断为MVNT.发病年龄平均41岁(6~71岁),女性略多见.临床上以癫痫/发作性疾病、头痛或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就诊.病理上表现为皮层下白质内多发的结节状病灶,伴有空泡状结构,符合未成熟神经元细胞的表型特征.影像表现可分为典型特征和非典型特征两大类,前者很好地反映了大体病理特点,表现为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多发簇状分布的小结节,或表现为斑片状病变伴周围多发簇状结节,T2WI及FLAIR上病变为高信号,无占位效应,一般无强化.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约10万例头颅磁共振图像,发现12例具有MVNT的典型影像特征.结论 MVNT是一组具有典型病理和影像特征的良性病变,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大部分MVNT无需病理即可根据其典型影像特征加以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灰质异位伴癫痫发作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灰质异位; 癫痫样发作; 磁共振成像(MRI); 脑电图(EEG)灰质异位(heterotopia)为皮质发育异常的一个类型.特点为正常神经元位于异常的部位[1] .由于胎儿在6 ~16 周龄时神经元从侧脑室壁胚芽基层向大脑表面移行过程中发生障碍,因而移行停顿使神经元停留于白质[2] ,称之为神经元移行疾患( neuronal migration disorders, NMD)[3] . Tungel于1857年在尸检的病理检查中首次发现灰质异位[4] .但在MRI出现前临床难以诊断,上世纪80年代MRI应用于临床后,尤其是高分辨率 MRI 可以清晰地发现异位的灰质团簇[5] .根据灰质异位的部位,一般分为3型:脑室周围(室管膜下)结节状灰质异位( PNH);白质内结节状灰质异位以及皮质下带状灰质异位( SBH)又称双皮质[2~6] .其中以PNH最为常见[7] ,临床症状主要为癫痫发作,少数患者可有智力发育迟滞或其他大脑以及躯体畸形[8] . PNH可再分为双侧对称,一侧性及限局性3类[9] .由于灰质异位与正常皮质形成复杂的异常网络[4] ,所以癫痫发作类型与灰质异位的部位没有明确的相关性[8] .本文报告5 例并结合此5 例对灰质异位进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