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观弥散系数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技术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DC)联合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检查预测重型颅脑损伤(sTBI)昏迷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因sTBI导致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于急救治疗1周内进行aEEG检查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其中头颅MRI测量9个感兴趣区(额叶灰质和白质、顶叶灰质和白质、颞叶灰质和白质、基底节区尾状核、豆状核、丘脑)的ADC值,并分别计算出额叶、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区的ADC均值。根据12个月后的随访结果,比较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2级〕与预后良好(GOS 3~5级)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aEEG和ADC对sTBI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能力,以及aEEG与ADC联合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组52例sTBI患者,平均年龄(36.7±13.9)岁,其中男性35例;随访12个月后,有29例患者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aEEG Ⅰ、Ⅱ、Ⅲ级患者分别为21、17、14例,相应有19、10、0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患者的9个感兴趣区ADC值均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10 -6 mm 2/s:额叶灰质为924±107比531±87,额叶白质为804±95比481±74,颞叶灰质为831±93比683±72,颞叶白质为726±87比654±63,顶叶灰质为767±79比690±75,顶叶白质为716±84比642±62,尾状核为689±70比465±68,豆状核为723±84比587±71,丘脑为807±79比497±67,均 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EEG预测sTBI患者预后良好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最佳截断值为<1.5级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72.8%;在各感兴趣区ADC值预测能力中,以额叶和基底节区ADC值预测sTBI患者预后良好的特异度较高,AUC分别为0.817、0.903,最佳截断值分别为>726×10 -6 mm 2/s、>624×10 -6 mm 2/s时,预测预后良好的敏感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63.4%、61.8%。多模态评估显示,额叶ADC、基底节区ADC与aEEG联合预测sTBI患者预后良好的敏感度为91.0%、特异度为93.7%。 结论:ADC联合aEEG技术可显著提高对sTBI昏迷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估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凹侧撑开术或凸侧切除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 7楔形椎1例,T 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 2半椎体2例,T 1-2后方小关节融合、椎板楔形变1例,均有不同程节段融合。2015年前采用凸侧切除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半椎体切除、环形截骨矫形术)治疗4例;2015年后采用凹侧撑开技术(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行松解、椎间隙和关节突间隙撑开、cage置入融合术)治疗4例,其中2例患者行双节段凹侧撑开。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结构弯Cobb角、头尾侧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平衡角及头部偏移距离。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201±100)min(范围113~300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294±153)ml(范围100~450 ml),住院时间(14±3)d(范围11~18 d),随访时间(51±11)个月(范围36~60个月)。凹侧撑开组单椎手术时间(117±14)min(范围101~129 min),单椎术中出血量(119±36)ml(范围85~167 ml),住院时间(17±3)d(范围14~20 d),随访时间(28±21)个月(范围12~60个月)。凸侧切除组单椎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较凹侧撑开组明显增加( t=1.66, P<0.001; t=2.22, P=0.041)。凸侧切除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45.1°±21.0°,术后22.7°±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53, P=0.038),矫正率54.8%±30.9%;头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22.1°±8.2°,术后8.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1, P=0.049),矫正率66.8%±15.1%;下颌倾斜角术前7.8°±3.1°,术后3.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2, P=0.018),矫正率51.0%±29.7%。凹侧撑开组结构弯Cobb角术前32.2°±27.2°,术后16.3°±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3, P=0.024),矫正率59.0%±24.7%;尾侧代偿弯Cobb角术前18.9°(17.2°,32.1°),术后9.5°±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00, P=0.049),矫正率64.0%±24.1%;肩平衡角术前3.9°±2.3°,末次随访时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5, P=0.040),矫正率97.0%(48.5%,99.8%)。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矫正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凸侧切除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为凸侧症状,1例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肱三头肌肌力减弱。凹侧撑开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凸侧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C 5神经根麻痹。均予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等治疗,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复查时肌力均恢复正常。 结论:应用凸侧切除或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均安全、有效,凹侧撑开术具有更加安全、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和手术难度较低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佳骨水泥量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最佳骨水泥量。方法:选取2020年10月5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例73岁女性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双侧髋部及股骨CT资料,导入Mimics 20和 Geomagic Wrap 2017软件构建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使用Solidworks 2017软件建立强化螺钉模型,并将右侧股骨三维模型与强化螺钉模型按照常规标准手术技术进行装配、组合;使用Geomagic Wrap 2017软件在组合后的模型上模拟EvansⅡ型骨折,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与EvansⅡ型骨折模型组装完成后,施加载荷。截取强化螺钉近端周围部分松质骨重新定义为骨水泥部件,按包裹水泥量的不同分别建立A模型(2 mL)、B模型(3 mL)、C模型(4 mL)、D模型(5 mL)、E模型(6 mL)5个模型组,设置材料参数、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后储存为K文件,分别导入Ansys 2019软件中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对比不同骨水泥量强化螺钉固定模型中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的切割情况,股骨颈内翻、内旋角度,强化螺钉应力分布情况,以及股骨近端位移情况。结果:A、B、C、D模型组骨水泥表面对股骨头近端松质骨切割最轻微,E模型组切割程度最严重。A、B、C、D、E模型组中股骨颈内翻角度分别为5.2°、6.0°、4.5°、5.1°、2.6°,股骨颈内旋角度分别为1.1°、1.4°、0.9°、1.0°、0.4°,其中E模型组股骨颈内翻角、内旋角均最小。A、B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在螺钉和主钉连接处;C、D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大部分集中于螺钉和主钉连接处,应力有向主钉分散的趋势;E模型组骨水泥量模型应力主要分布在强化螺钉的尾端,6 mL骨水泥量强化螺钉模型载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大粗隆处出现新的骨折。A、B、C、D、E模型组中,股骨近端位移分别为7.7、8.4、8.2、8.1、13.7 mm;其中E模型组股骨近端位移最大,出现了骨水泥漏,且在强化螺钉模型载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后,在股骨大粗隆处出现新的骨折。结论:强化螺钉治疗老年人重度骨质疏松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2~4 mL骨水泥量,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纹理特征和改进VGG的家蚕蛹雌雄识别方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针对蚕种培育中人工分蛹效率低且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纹理特征和改进VGG的家蚕Bombyx mori蛹雌雄识别方法.[方法]利用透射变换矫正蚕蛹方向,截取家蚕蛹头尾图,以B通道图作为轮廓提取的基础,通过道格拉斯-普克(Douglas-Peucker,DP)算法,分析轮廓复杂性从而识别并获取家蚕蛹尾部图;采取掩膜消除背景干扰,通过多通道的特征融合图加强纹理信息;对Inception模块进行改进,将残差网络与改进后的Inception模块加入VGG模型中;利用数据增强技术扩充数据集;以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F1分值以及准确率(accuracy)作为评价指标,分别对3种输入图片以及4种识别模型进行评估对比.[结果]结果表明,特征融合图在改进VGG模型上的家蚕雌蛹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值分别为98.017%,94.794%和96.375%,雄蛹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值分别为95.342%,98.231%和96.762%,识别家蚕雌雄蛹的准确率为96.580%.特征融合图识别家蚕雌雄蛹的准确率比原始灰度图的提升了 18.093%,改进VGG识别家蚕雌雄蛹的准确率比原始VGG的提升了2.257%.[结论]基于纹理特征和改进VGG的家蚕蛹雌雄识别方法能降低人工劳动时间,为实现家蚕蛹雌雄自动分拣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CSF3R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SF3R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部分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初诊伴有t(8;21)易位的AM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112种基因突变,分析CSF3R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对化疗后缓解率的影响.结果:167例t(8;21)易位的AML患者中,15例(9.0%)患者携带CSF3R突变,其中膜近端突变6例和胞质尾部截短突变9例.CSF3R 最常见的共存突变依次为 KIT(40.0%)、TET2(33.3%)、DNMT3A(26.7%)、FLT3(20.0%)、CBL(20.0%)、IDH1(13.3%)等.与野生型相比,CSF3R突变组具有更高的DNA甲基化基因突变发生率(P<0.001).CSF3R基因突变阳性组患者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5.80(3.20-8.56)x109/L,显著低于CSF3R野生型组患者的8.80(5.26-19.92)x109/L(P=0.017);两组在性别、中位年龄、FAB分型、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F3R基因突变组CR率(100%)虽高于野生组(8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F3R基因突变组患者CD19阳性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86.7%vs 47.4%,P=0.004),且具有更高的X缺失伴随率(33.3%vs 13.2%,P=0.037).结论:CSF3R突变在t(8;21)AML患者中有较高发生率,CSF3R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共存突变基因与野生型有所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沉默生长抑制因子2可缓解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小鼠心脏重塑:基于抑制p53乙酰化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 明确Ing2对于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小鼠心脏重塑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 通过鼠尾静脉注射Ing shRNA2(Ad-sh-Ing2)腺病毒以沉默Ing2表达;通过持续微量注射泵注射Ang Ⅱ(1000 ng·kg-1·min-1)诱导小鼠心脏重塑,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注.高频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评价各组小鼠心脏结构化功能及心脏肥大程度;马松和WGA染色检测小鼠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横截面积;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蛋白Cleaved-caspase3、Ing2、collagenⅠ、Ac-p53(Lys382)和p-p53(Ser15)表达;RT-qPCR检测Ing2 mRNA表达;线粒体ROS、ATP、柠檬酸合酶活性和线粒体钙储存试剂盒检测小鼠心肌组织线粒体功能.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慢性AngⅡ持续灌注小鼠的Ing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慢性Ang Ⅱ灌注引起小鼠LVESD和LVEDD升高、LVEF和LVFS的下降(P<0.05);Ing2沉默缓解了AngⅡ诱发的小鼠心功能的减退,降低了LVESD和LVEDD,升高了LVEF和LVFS(P<0.05).Ing2沉默能够改善Ang Ⅱ诱导的心肌线粒体损伤,抑制心脏肥大、心肌纤维化和细心肌凋亡.慢性AngⅡ持续灌注增加小鼠心肌组织中Ac-p53(Lys382)和p-p53(Ser15)水平,Ing2沉默能够抑制Ang Ⅱ诱发Ac-p53(Lys382)的增加(P<0.05),但对p-p53(Ser15)磷酸化无显著影响.结论 Ing2可通过抑制p53乙酰化对抗AngⅡ诱导的小鼠心脏重塑,抑制小鼠心功能的减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中国口岸首次截获长阳粉蝇的形态及DNA条形码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2月,实验室对芜湖局送检的蝇类样品进行鉴定,该蝇种的特征为:颜脊缺或不发达;翅肩鳞、前缘基鳞黑色;胸部底毛黑色,具黄色绵毛被;肛尾叶侧面观直,末端尖锐并微向后翘起,阳茎下阳体三角形末端尖锐,侧阳体细长,末端不增粗并向前微弯,超过下阳体末端,与端阳体末端齐.同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该蝇种进行分子鉴定,依据外部形态及雄性生殖器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为长阳粉蝇Pollenia labialis Robineau-Desvoidy,1863,该蝇种为中国口岸首次截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胰尾上缘后间隙入路二级脾蒂分离技术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经胰尾上缘后间隙入路二级脾蒂分离技术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3例行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术前均经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后,经胰尾上缘后间隙入路,采用二级脾蒂分离技术施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术后4周外周血血小板(PLT)变化、脾静脉栓塞、病变残留及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1月.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 (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13例患者均成功采用经胰尾上缘后间隙入路二级脾蒂分离技术施行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其中6例行腹腔镜脾下极部分切除术,7例行腹腔镜脾上极部分切除术.1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2~93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61 min;术中出血量为30~260 mL,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2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2~47 h,平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4 h;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3.0~6.0 d,平均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4.2d.13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脾囊肿7例、脾血管瘤2例、脉管瘤2例、脾错构瘤1例、脾淋巴管瘤1例.13例患者中,1例术后5d脾窝积液、发热,B超检查引导下行穿刺置管引流术后好转.13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0~16.0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9.6d.(2)随访情况:13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9.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随访期间,13例患者外周血PLT正常;脾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静脉栓塞,CT血管造影检查示血管灌注良好;7例脾囊肿无复发,6例脾肿瘤无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采用经胰尾上缘后间隙入路二级脾蒂分离技术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有效,能够精准解剖脾门,保护残留脾脏血供及功能,减少手术副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Neuritin与HSP60在急性肝损伤修复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Neuritin与HSP60在肝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研究肝损伤修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4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6)和实验组(n=42),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均行70%肝左叶切除以诱导急性肝损伤,并于术后6、12、24、48 h和3、7、14 d再次切除残余肝左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Neuritin与HSP60在相应时间点肝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差异,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各时间点肝脏病理学改变,同时于尾缘静脉采血检测ATL和AST水平变化.结果 (1)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于术后6、12、24、48 h血清ALT、AST含量持续增高并于48 h达到高峰,3 d开始降低、7 d几乎接近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提示:与空白组相比,实验组肝小叶结构排列紊乱,气球样变明显,在术后48 h最为明显;(2)在肝损伤修复的整个过程中,Neuritin与HSP60的表达变化呈现截然相反的差异,Neuritin的表达与肝损伤的加重或修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01),并且在肝损伤最重的48 h时其表达量最低;HSP60的表达与肝损伤的加重或修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1),并且在肝损伤最重的48 h时其表达量最高.结论 (1)采用单纯性70%肝左叶切除术,成功建立了SD大鼠的肝损伤修复模型,其损伤在术后第48小时最重,该方法造模成功率为100%(42/42),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为研究肝再生、肝损伤、肝移植等提供了一种可靠且简便的动物模型;(2)Neuritin的表达在肝损伤后逐渐降低,并在第48小时达到最低,而HSP60的表达逐渐升高,并在第48小时达到最高;(3)Neuritin与HSP60的表达变化与肝损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P<0.001),呈现出一定变化规律,两者可能通过某种相互作用而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共同参与并促进了肝损伤的再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排螺旋CT检查多种成像技术联合血管侵犯三级评价法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DCT)检查多种成像技术联合血管侵犯三级评价法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66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66例患者手术结果显示:48例肿瘤位于胰头部或钩突部,18例肿瘤位于胰体尾部.66例患者术中共探查317支血管,其中50例行根治性手术,探查250支血管,测量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直径为(2.7±1.4)cm(1.3~7.7 cm);16例行姑息性手术,探查67支血管.患者术前均行MDCT增强扫描检查,获取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CT血管成像(CTA)、3D CT动静脉图像及阴性法CT胰胆管成像(nCTCP)图像.胰腺癌肿瘤形态学评估由一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进行.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分级评估采用肿瘤与血管接触(TVC)三级评价法,由两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进行.有异议时,两名医师共同阅片分析取得一致性结果.观察指标:(1) MDCT检查胰腺癌检出与形态学评估情况.(2) MDCT检查后处理图像对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及胰周血管侵犯的检出情况.(3)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估情况.(4)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估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的相关性.(5)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范围)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根治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的肿瘤直径测量值与手术切除标本肿瘤直径测量值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名阅片者图像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及胰周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估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1) MDCT检查胰腺癌检出与形态学评估情况:66例患者MDCT检查nCTCP联合MPR图像示低密度肿瘤63例,等密度肿瘤3例.66例患者MDCT检查nCTCP图像示42例胆管系统及胰管扩张,11例仅胰管扩张,5例胰管中断,8例未见明显胆、胰管扩张和中断征象.66例患者MDCT检查示48例肿瘤位于胰头部或钩突部,18例肿瘤位于胰体尾部,与手术结果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50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测量肿瘤直径为(2.7±1.4)cm(1.3~7.2 cm),与手术切除标本测量值具有相关性(r=0.904,P<0.05).(2)MDCT检查后处理图像对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及胰周血管侵犯的检出情况:2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示血管变异并于术中得以证实.其中1例为胃左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干,而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被肿瘤组织侵犯,TVC分级为2级;1例为副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副肝左动脉被肿瘤组织侵犯,TVC分级2级.2例行姑息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图像示胰周主要血管外的血管受侵犯,其中1例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并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第一分支,1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1例行姑息性手术患者MDCT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周围雾状密度包裹,为嗜神经侵犯.(3)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估情况:两名阅片者对66例患者MDCT检查317支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价结果总体呈正相关(r=0.827,P<0.05).两名阅片者对66例患者腹腔干、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的TVC分级评价结果分别均呈正相关(r=0.661,0.911,0.809,0.911,0.614,P<0.05).(4)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价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的相关性:66例患者MDCT检查317支胰周主要血管侵犯的TVC分级评价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总体呈正相关(r=0.806,P<0.05).其中动脉组(包括腹腔干、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与静脉组(包括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的TVC分级评价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均呈正相关(r=0.703,0.823,P<0.05).而腹腔干、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的TVC分级评估结果与外科手术分级结果均呈正相关(r=0.792,0.464,0.823,0.809,0.812,P<0.05).(5)随访和生存情况:66例患者中,56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随访期间,53例患者发生肿瘤转移,其中50例死亡,3例带瘤生存;3例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MDCT检查多种成像技术联合血管侵犯TVC三级评价法可准确进行胰腺癌肿瘤形态学及胰周血管侵犯情况评估,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