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距骨颈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6(29.4±10.2)岁;改良Hawkins分型Ⅱ型17例、Ⅲ型6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9(4.1±2.6)d。所有患者在全踝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足部外观满意度、行走步态;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并采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0~100(73.21±18.32)min、术中出血量5~10(7.10±1.31)mL、住院时间6~14(8.41±2.03)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15.71±4.63)个月。术后X线显示所有患者距骨得到解剖复位,未发现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骨折均于术后10~14(11.63±2.10)周愈合。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背伸约5°、跖屈约30°),其余患者踝关节活动良好、外观满意、行走步态无异常、切口局部皮肤无感觉过敏及瘢痕触痛。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2(0.65±0.71)分、低于术前的3~9(6.08±1.47)分,AOFAS评分为88~99(94.34±2.53)分、高于术前的59~81(71.30±6.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32、-16.72, P值均<0.05)。依据AOFAS评分,本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 结论: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效果较好,具有直视下精准复位、创伤小、对血供破坏小等优点,且避免了传统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良好的应用。随着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TiRobot)的出现,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也进入了创伤骨科领域,为骨盆髋臼骨折、髋部骨折、手足骨折等骨折固定提供了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近期,骨折复位机器人开启了机器人"智能"参与骨盆骨折复位的序幕,将骨科机器人的应用从"固定"拓展到"复位"领域。此外,机器人辅助骨折术后康复锻炼也在积极探索研究中。因此,骨科手术机器人有望参与到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的每个环节。本文将介绍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预防手足创伤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手足创伤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和对远端循环的改善作用.方法 回顾性选取手足创伤骨折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0.1 g,qd;试验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注射液,每次4 000 U,bid,连续治疗12 d.比较2组术后VET发生率、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远端侧支循环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入组6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00%和3.33%,肺栓塞发生率均为1.67%,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35.01±5.96)和(36.82±6.15)s,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4.95±1.54)和(15.32±1.63)s,纤维蛋白原(FIB)分别为(3.97±1.25)和(4.36±1.02)g·L-1,D-二聚体(D-D)分别为(309.69±56.55)和(319.03±55.32)μg·L-1,全血黏度(WBV)分别为(13.26±3.80)和(12.26±3.61)mPa·s-1,血浆黏度(PV)分别为(1.76±0.35)和(1.77±0.43)mPa·s-1,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为(60.20±7.05)%和(58.60±6.71)%,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流速(Vmax)分别为(54.27±6.64)和(51.18±5.67)cm·s-1,阻力指数(RI)参数分别为 0.59±0.13 和 0.65±0.15,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恶心呕吐、出血、注射部位血肿等药物不良反应比较,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手足创伤骨折患者术后VET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低分子肝素在改善远端侧支循环方面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中国赴马里维和二级医院手术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维和二级医院是联合国维和任务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了解手术病例情况对更好开展维和二级医院医疗救治工作十分重要.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批赴马里维和医疗分队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任务期内接受外科手术病例信息,包括受伤原因、伤病部位、损伤类型、主要伤病情、手术项目、患者去向/结果、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任务期内完成手术128台次,战创伤手术约占总手术量的1/3,非战创伤手术约占2/3.战创伤手术中,枪伤、爆炸伤等战伤占1/4,非战斗军事作业伤占3/4;以开放性损伤为主,四肢伤约占90%,常见伤情依次为简单外伤(37.1%)、肌肉/肌腱损伤(31.4%)、骨折(25.7%)、组织缺损(25.7%)和多发伤(14.3%);手术项目中清创最常见(53.4%),其次为骨折治疗(11.0%)、软组织缺损修复(8.2%)和肌肉/肌腱等修复(8.2%).非战创伤组主要为体表或皮下肿物(37.0%)、感染/炎症(30.1%)和包皮过长(30.1%).战创伤组后送/医疗遣返比例和并发症发生率(31.4%、25.0%)显著高于非战创伤组(0%、5.5%).结论维和二级医院收治范围和工作模式有其特殊性,战创伤救治是其工作重点,特别是应具备较好的手足外科救治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围术期疼痛规范化管理对手足外伤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规范化管理模式对手足创伤围术期患者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需要急诊手术的骨折及肢体离断伤患者149例,根据病情不同,按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7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疼痛干预,观察组76例采用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规范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术后静息痛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定,活动痛应用功能活动评分法(FAS)评定.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6h、12 h、24 h、48 h、72 h NRS和FAS评分值,以及24 h睡眠时间.观察组6h、12 h、24 h、48 h、72 h NRS评分分别为(3.28±1.15)分、(2.66±0.62)分、(2.61 ±0.73)分、(3.12±1.50)分、(1.47±0.72)分,对照组为(3.90±1.46)分、(3.49±1.42)分、(3.26±1.55)分、(3.78±1.69)分、(1.73 ±0.69)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7、-4.693、-3.327、-2.533、-2.178,均P<0.05);观察组6h、12h、24 h、48 h、72 h FAS评分分别为(1.64±0.67)分、(1.72±0.45)分、(1.68±0.47)分、(1.9l±0.70)分、(0.88±0.43)分,对照组为(1.88±0.69)分、(2.00±0.67)分、(1.97±0.53)分、(2.15±0.66)分、(1.04±0.54)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2、-2.976、-3.538、-2.183、-2.000,均P<0.05).观察组患者24h、48 h、72 h睡眠时间分别为(7.46±1.19)h、(6.51±1.40)h、(8.15±1.36)h,对照组为(6.8±1.45)h、(5.78±1.73)h、(7.68±1.3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35、2.821、2.109,均P<0.05).结论 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规范化管理可以明显缓解急性手足创伤患者的围术期疼痛,提高患者的夜间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关节镜技术治疗旋后外旋Ⅰ度胫骨起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技术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Ⅰ度胫骨起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改良全关节镜技术治疗的34例34足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Ⅰ度胫骨起点撕脱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4.7±11.3)岁(范围:14~4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4.3±2.5)d(范围:6h至7d).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4)分(范围:4~8分).所有患者患足无其他合并损伤.所有患者均由踝关节前外侧及近前外侧入路复位骨折,并采用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AOFAS)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记录患者足部疼痛的缓解情况及足部外观满意度.结果 术后所有创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9±6.6)个月(范围:8~24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1.2±2.1)周(范围:8~1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为0分,AOFAS评分为(95.7±9.4)分,踝关节运动理想、外观满意,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结论 全关节镜技术治疗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Ⅰ度胫骨起点撕脱骨折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具有复位精准,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一期修复术治疗新鲜外踝撕脱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一期修复术治疗新鲜外踝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全踝关节镜下治疗的36例36足新鲜外踝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8~57(29.24±10.37)岁;右侧20例,左侧16例.患者均采用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带线锚钉一期修复治疗,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踝关节外观、踝关节稳定性及行走步态等;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及足踝部Olerud-Molander评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患者术前VAS为5 ~8(6.35 ±1.17)分,AOFAS评分为60~ 85 (74.67±8.36)分,Olerud-Molander评分为57~ 80(68.89±10.70)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一例出现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等并发症.3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25(14.63 ±6.80)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外观恢复满意,无感觉过敏现象及瘢痕触痛,踝关节恢复正常活动,无关节痛及关节不稳情况,均恢复正常行走步态;末次随访时VAS、AOFAS及Olerud-Molander评分分别为(0.31±0.14)、(90.40±9.62)、(88.71±7.3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755、7.405、9.149,P值均<0.05).结论 采用全踝关节镜下一期修复距腓前韧带,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创伤小等优点,是新鲜外踝撕脱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四肢骨创伤中的应用:深入探讨理想载体及最佳剂量等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目前对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创伤中的运用还存在局限性,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文章通过综述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四肢骨创伤中的应用进展,深入了解这种蛋白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方法:以"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2,Fracture,Bone trauma,Bonedefect,Bone injuries,Femur,Tibia,Ulna,Long bone,Complications"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折、骨创伤、骨缺损、骨损伤、股骨、胫骨、尺骨、长骨、并发症"等作为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2008至2018年PubMed、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四肢骨创伤临床应用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评估,排除重复及相关率低的文章,最终得到60篇相关文献.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治疗股骨及胫骨骨折、骨缺损等疾病中多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在上肢长骨骨折及手足创伤中应用较少.随着相关研究增多,对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争议日益激烈.今后仍需要深入探索更为理想的载体及协同物,确定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最佳使用剂量,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及患者经济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距下关节镜辅助下联合牵开器、复位器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采用闭合复位或跗骨窦弧形微创切口显露,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空心钉、克氏针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山东省临沂市中心医院手足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3例60足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切口显露、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内固定组(微创组,24例28足)和传统外侧“L”型切口切开组(传统组,29例32足).比较微创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跟骨长度、跟骨高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并发症、距下关节僵硬、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 结果 两种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22个月,平均16个月.微创组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跟骨长度、跟骨高度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前准备时间[(2.5±1.2)d]和手术时间[(62.6±6.3) min]短于传统组[(7.6±3.5)d和(85.9±9.7) min]、手术出血量[(30.5±3.8)mL]少于传统组[(80.9±8.3) mL]、切口并发症发生率(0)和距下关节僵硬率(10.7%)低于传统组(9.4%和4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AOFAS的踝-后足评分[(92.8±5.9)分和(89.5±7.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距下关节镜辅助下,应用椎体牵开器、辅助复位器显露并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复位准确、固定可靠等优点,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钙和维生素D膳食补充对大鼠踝关节骨折创伤模型破骨细胞活性和骨量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钙和维生素D(Ca/VitD)膳食对大鼠踝关节骨折创伤模型破骨细胞活性和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8周龄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Ca/VitD缺乏饮食组(D)及Ca/VitD补充饮食组(S),建立踝关节骨折创伤模型.通过大鼠血清分析、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μCT)分析、组织形态计量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及大鼠创伤愈伤组织的基因表达分析研究Ca/VitD缺乏饮食是否会损害骨修复.此外还探讨了从创伤的时间点开始在饮食中补充Ca/VitD是否能增强骨折愈合.结果 与C组相比,D组骨密度(BMD)显著降低(P<0.05),骨量减少(P<0.001),纤维组织量增加(P<0.05).在骨折的愈伤组织中,D组破骨细胞的数量和表面明显增加(P<0.01).踝关节骨折后补充Ca/VitD,与D组相比,S组愈伤组织中的骨量显著增加(P<0.001),而纤维组织减少(P<0.05).此外,S组表现出较高的骨折愈合率(P<0.05).S组I型胶原C端端肽(CTX)水平减少,碱性磷酸酶(ALP)和X连锁磷酸盐调节基因(Phex)表达增加(P<0.05).与此同时,S组iFGF23及cFGF23的血清水平均显著升高,与D组,C组相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iFGF23:cFGF23三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 手足创伤后补充Ca/VitD可减少Ca/VitD缺乏饮食者破骨细胞活性和骨量增加,改善骨修复.对临床术后护理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