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电极拔除后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进行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应用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AFLEP)进行临时起搏过渡治疗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电生理室就诊的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拔除电极导线后需要进行临时起搏器过渡治疗的患者。根据过渡治疗期间使用的是临时起搏器还是AFLEP,分为临时起搏器组和AFLEP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电极导线年限、赘生物大小等基线临床资料,以及临时起搏器和主动固定电极连接体外永久起搏器使用的时间和围术期相关并发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感知、起搏功能异常,电极导线穿孔,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赘生物,心脏填塞,肺栓塞,死亡和新植入起搏器再发感染,气胸,血肿,和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44例,其中AFLEP组24例,临时起搏器组20例。AFLEP组患者57.5(45.5,66.0)岁,较临时起搏器组[67.0(57.3,71.8)岁]年轻( P=0.023)。两组患者中男性占比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既往心肌梗死患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AFLEP组电极导线植入年限为11.0(8.0,13.0)年,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8.5(7.0,13.0)年( P=0.292)。AFLEP组患者电极导线赘生物直径为(8.2±2.4)mm,临时起搏器组为(9.1±3.0)mm。两组所有患者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临床拔除成功。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气胸、血肿、肺栓塞、心脏填塞、电极穿孔和电极导线或瓣膜赘生物等并发症。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临时起搏器组有4例(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临时起搏器组患者发生电极脱位2例(10.0%)、感知功能异常2例(10.0%)、起搏功能异常2例(10.0%)、死亡2例(10.0%),AFLEP组无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AFLEP组过渡治疗时间为19.5(16.0,25.8)d,长于临时起搏器组的14.0(12.0,16.8)d( P=0.001)。AFLEP组随访23.0(20.5,25.5)个月,临时起搏器组随访17.0(14.5,18.5)个月,随访期间AFLEP组无患者发生新植入起搏器再感染,临时起搏器组有2例(10.0%)患者发生再感染。 结论:应用AFLEP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过渡治疗,植入过程安全,相较于临时起搏器其感知和起搏功能障碍发生率更低、更加稳定,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67例 皮疹—肌无力—腹胀—呼吸困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恶性肿瘤继发皮肌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女,70岁,先后出现皮疹、肌无力、腹胀及呼吸困难,伴抗小泛素样修饰物活化酶(SAE)抗体阳性,糖类抗原19-9(CA19-9)显著升高,CT提示肺栓塞、肺部占位、胆囊底壁缩窄,后PET-CT提示胆囊为恶性病变,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伴肝转移,最终诊断为胆囊癌、肿瘤相关性皮肌炎、急性肺栓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性动静脉瘘致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一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例复杂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并发动静脉畸形和严重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及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患者,男,79岁。入院后予以利伐沙班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脂稳斑,迈之灵改善静脉瓣功能血压变化,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格列齐特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并接受溃疡清创+淤积性皮炎清理术。术后进行细致的创面处理与弹力袜加压支持、物理疗法以及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预防再次血栓形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左下肢溃疡明显缩小,淤积性皮炎得到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结论:对于病史复杂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内科全身状态管理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及全身健康状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监测和实施全面的治疗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胃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术后发生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胃肠癌患者8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是否发生PE分为PE组和非PE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危险因素.结果 852例胃肠癌患者中共有68例发生PE,PE发生率为7.98%(68/852).PE组年龄≥60岁、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术后卧床时间≥3 d、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占比高于非PE组及手术时间长于非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长、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术后卧床时间≥3 d、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是导致胃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手术时间长、术中气腹压力>15 mmHg、术后卧床时间≥3 d、有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是导致胃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PE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大对具备上述特征的胃肠癌患者关注度,及早做好干预治疗,以预防或减少PE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及术后疼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预防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及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10例老年关节置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VAS)得分以及干预后两组DVT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中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VAS评分、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运动康复护理结合疼痛管理可改善老年关节置换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DVT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门静脉血栓与非急诊内镜下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术后再出血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门静脉血栓与非急诊内镜下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GV)术后再出血的关联。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肝硬化伴食管GV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门静脉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内镜治疗失败率、不同时间段内的再出血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影响两组随访时间内总再出血的GV直径的最佳截断值。分析两组患者12、36个月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血栓组36个月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血栓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18~78(54±13)岁;非血栓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龄27~83(55±12)岁;两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0±15)和(25±15)个月。血栓组总再出血率高于非血栓组[30.2%(16/53)比13.2%(7/53), P<0.05];其中血栓组6、12、24和36个月内再出血率均高于非血栓组[分别为18.9%(10/53)比5.7%(3/53),18.9%(10/53)比5.7%(3/53),28.3%(15/53)比9.4%(5/53),30.2%(16/53)比11.3%(6/53),均 P<0.05]。影响两组总再出血的GV直径的最佳截断值为10.4 mm(从实际临床应用方便考虑,选择10 mm作为最佳截断值)。血红蛋白<85 g/L( HR=0.202,95% CI:0.043~0.953, P=0.043)、10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冰山理论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冰山理论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的应用价值探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临沂市中医医院确诊的120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60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护理,观察组采用冰山理论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比较、精神状态评分、术后心理状态〔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心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频率和血压均较手术前升高,观察组的变化幅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各指标评分均高于手术前,且观察组精神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精神状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手术前,且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关于血管痉挛、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和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冰山理论引导下个体化护理干预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和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机械预防审查指标构建及障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全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机械预防现状,分析证据临床转化中的障碍因素和改进措施。方法:以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为理论指导,构建团队,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证据,根据FAME原则(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有效性)确立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选取2020年4月30日至8月31日山西省人民医院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护士及医生为审查对象,按照审查指标逐条进行基线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分析障碍因素及改进措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条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制订17条审查指标,其中5条审查指标临床依从率>80%,12条审查指标临床依从率<80%,分析其障碍因素主要为系统层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与管理流程不完善、个人层面医护人员VTE预防与管理知识水平不高等。结论:本研究基于最佳证据,科学系统地制订临床审查指标、严谨全面地进行障碍因素分析,并针对性地构建改进措施,不仅为今后开展全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机械预防证据转化提供基础,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临床实践变革和持续质量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追踪方法学联合护理专案对脑血管病患者护理效果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联合护理专案对脑血管病患者护理效果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8年1~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神经功能、依存性、护理满意度、营养状况、生理指标及炎性因子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皮下血肿、灌注过度、下肢静脉血栓及脑出血等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SBP、CRP、CH、C-IMT、TG、TNF-α、IL-6、IL-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HB、HCT、TP、ALB、PAB、AL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TBIL、DBIL、I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追踪方法学联合护理专案对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自理能力显著提升,血清蛋白水平显著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下降,术后患者的满意度较好,并发症显著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危重症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总结急危重症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72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护理经验,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休克;精准判断,有效镇痛;安全转运,避免二次损伤;卧床制动期间皮肤精细护理;权衡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胸廓损伤后的肺部护理方法。结果:本组69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5.83%。所有患者转运过程中均未发生主动脉破裂或骨折部位移位,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5例肺不张患者:1例入院时病危,应用有创呼吸机治疗不能维持有效的生命体征而死亡,其余4例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均恢复良好。1例术前患者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1例患者术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1例因肢体护具固定骨折部位出现压力性损伤。结论:重视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维持稳定、精准镇痛、安全转运、皮肤护理、权衡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和术中出血、胸部损伤后的肺部护理等,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