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扩大鼻窦开放术后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奥马珠单抗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鼻窦扩大开放术后的近期应用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且符合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诊断标准、经多次手术病情仍然未控制的患者共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6.43±13.74)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2例)与对照组(12例),均进行扩大鼻窦开放术,试验组术后使用奥马珠单抗(150 mg/月),对照组未使用奥马珠单抗。观察两组内及组间患者4个月后的主客观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包括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2评分、Lund-Mackay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等。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将术后1个月设为基线,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点无显著差别。试验组用药4个月后与基线相比,鼻塞、流涕、嗅觉VAS评分、SNOT-22评分、Lund-Kennedy评分均显著降低[(3.11±1.05)分比(6.44±1.13)分,(2.00±0.87)分比(6.55±1.33)分,(2.22±0.67)分比(7.00±1.22)分,(4.44±0.88)分比(15.22±1.20)分,(1.67±1.00)分比(7.44±0.88)分, P值均<0.001]。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各症状评分在术后1~2个月下降,但随着时间延长,评分逐渐呈现增长趋势。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基线后4个月时,鼻塞、流涕、嗅觉VAS、SNOT-22、Lund-Kennedy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1±1.05)分比(7.11±1.17)分,(2.00±0.87)分比(7.67±1.41)分,(2.22±0.67)分比(7.56±0.88)分,(4.44±0.88)分比(15.33±2.34)分,(1.67±1.00)分比(9.00±1.41)分, P值均<0.001]。试验组停药后2个月复查,患者鼻塞、流涕、嗅觉VAS评分、SNOT-22评分、Lund-Kennedy评分较停药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4±1.33)分比(3.11±1.05)分,(2.22±1.09)分比(2.00±0.86)分,(2.55±0.88)分比(2.22±0.66)分,(4.77±0.97)分比(4.44±0.88)分,(2.11±1.05)分比(1.67±1.00)分, P值均>0.05]。 结论: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采用扩大鼻窦开放术联合术后应用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控制术腔黏膜炎性反应,促进黏膜上皮化进程,在疾病早期转归关键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吻合的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前组筛窦过度气化的慢性泪囊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前组筛窦气化至上颌骨额突时的成年慢性泪囊炎患者采取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吻合的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通过泪道CT造影(CT-DCG)确诊的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成年慢性泪囊炎并接受En-DCR的患者。手术步骤:切开鼻黏膜的同时开放并扩大前组筛窦,再进行常规En-DCR手术,最后将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进行吻合。对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记录手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纳入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并接受En-DCR的成年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90眼)。En-DCR的成功率为87%(78/90)。术后出现再次泪道阻塞12眼,其中肉芽阻塞造瘘口7眼,瘢痕闭锁造瘘口4眼,泪总管阻塞1眼。术后均未出现眼眶脂肪脱垂、脑脊液漏、鼻窦炎、视力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开放前组筛窦完整暴露泪囊窝行En-DCR,通过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的吻合方法,对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慢性泪囊炎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无重点号。论著《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在诊断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中的价值》以5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伴/不伴哮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非甾体抗炎药加重呼吸道疾病(NERD)的规范化诊断流程,发现仅通过病史诊断会造成漏诊,鼻腔阿司匹林激发试验用于诊断NERD的准确性高、安全性良好,若鼻腔激发试验阴性,则需进一步进行口服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扩大鼻窦开放术后的应用初探》探讨了小剂量(150 mg/月)奥马珠单抗在24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鼻窦扩大开放术后的近期应用疗效,证实小剂量奥马珠单抗可有效控制术腔黏膜炎性反应,促进黏膜上皮化进程,在疾病早期转归关键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三叶因子家族3对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鼻黏膜上皮中紧密连接的作用》收集11例对照患者鼻黏膜组织和37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观察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3对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eCRS)鼻黏膜上皮中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发现TFF3可通过PI3K/Akt上调occludin、claudin-1和ZO-1的表达,对鼻黏膜上皮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为eCRS治疗提供新思路。《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回顾性分析62例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中重度OSA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解剖因素和功能因素在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REM-OSA)与非REM-OSA患儿病因中所占的权重不同,2组患儿术后OSA治愈率在不同基线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的情况下变化趋势相反。《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非手术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回顾性分析66例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方式治疗侵犯颈段食管的局部晚期下咽癌,患者获得了较高的喉及食管保留率,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耐受。《头颈部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分析》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于头颈部的结节性筋膜炎病例,发现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效果良好。短篇论著《游离股前区域分叶皮瓣修复口颊癌的制备经验》通过总结72例洞穿性口颊癌缺损病例的修复资料,分享了游离股前区域分叶皮瓣的制备策略和应用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019年收治的7例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且不合并骨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54岁。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7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痛7例;听力下降7例;长期鼻部恶臭5例;反复鼻出血2例。7例患者术前均行颅底高分辨率CT、MR以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7例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可见鼻咽部软组织病灶,骨皮质完整,颅底软组织病灶与颅底骨面交界处可见小气泡影;MR、MRA检查显示鼻咽部为广泛炎性反应改变,6例可见鼻咽旁不规则坏死腔,病变中心无强化,周围软组织水肿。所有病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手术切除坏死组织的治疗方式。7例患者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5例行部分或全切患侧咽鼓管软骨段;1例同时行全组鼻窦开放术。7例患者均在围手术期进行抗炎等对症处理,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记录患者恢复情况。结果:7例患者手术清除的鼻咽颅底坏死组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坏死软组织及坏死的软骨组织,无肿瘤复发。全部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听力提高7例;头痛消失5例,头痛缓解2例;鼻部恶臭消失4例,减轻1例。随访期间5例存活,2例死亡。2例未切除咽鼓管的患者中1例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鼻咽坏死灶,之后死于鼻咽大出血;1例术后6个月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导致死亡。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诊断需依据患者的放疗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颅底高分辨率CT、MR、MRA对于诊断非常重要,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49例真菌球性鼻窦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真菌球性鼻窦炎(FBS)不同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49例FBS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其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及术后随访,对不同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44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FBS.依据临床资料可分为5种不同的临床特征,分别为:①单纯FBS 299例,主要症状为患侧头痛、脓涕、鼻塞,鼻窦CT具有典型FBS表现.②FBS合并鼻息肉78例,主要症状为双侧或患侧鼻塞、脓涕.手术以切除鼻息肉,扩大性开放受累鼻窦为主.③FBS合并变应性鼻炎(AR)51例,术中可见病变窦腔内黏膜高度水肿,呈囊肿样变.术后需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④FBS合并脓囊肿6例,主要症状为鼻塞、脓涕及头面部痛.鼻窦影像学特点既有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特征,又有黏液囊肿的特点.术中对受累鼻窦进行抗生素盐水冲洗,术后全身抗生素联合抗生素盐水鼻腔冲洗治疗.⑤FBS合并息肉和AR患者15例,其诊治特点为2种类型的结合.结论:FBS根据其不同临床特征进行精准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水平,减少术后复发,i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筛窦重叠黏液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临床资料患者,女,32岁.因"右眼突出半月"入院.入院前半月开始右眼胀,伴右眼外凸,无明显双侧鼻塞,首诊眼科予眼眶CT水平位扫描示右侧鼻窦软组织肿块,眶纸板骨质缺损,转我科门诊,予鼻窦增强CT冠状位扫描,考虑右侧额筛黏液囊肿收住院.人院时查体:右侧钩突中鼻道黏膜向鼻腔突出,并与中鼻甲前部融合,表面黏膜光滑.右眼球轻微突出,活动正常,右眼视野部分缺损.入院后术前发现,颞骨CT冠状位中有2~3个层面显示囊肿中上部边缘少许骨质向囊腔凸进,似受到囊腔内条索状力量牵拉,虽囊肿中央区无骨质显示,但分析存在膜性分隔可能.予行MRI检查,发现囊肿存在膜性分隔,底部一大囊肿,上方一小囊肿,两囊肿呈上下重叠(图1A,B).次日手术,开放底部囊肿,大小约4 cm × 3 cm×2 cm,右侧眶纸板大范围缺损,按术前影像定位行上方小囊肿穿刺,抽出少许黏性液体,予上方小囊肿底壁充分扩大,为膜性间隔,小囊肿腔大小约0.5 cm×1.5 cm×0.5 cm,其内侧见硬脑膜暴露,外侧为眶骨膜.术后常规抗炎及鼻腔清理,术后1个月内镜复查两囊腔均开放良好,目前仍在随访中(图1C、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后蝶窦炎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分析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后蝶窦炎的致病原因,总结其诊断与治疗特点并评价预后.方法 纳入2005年6月至2017年12月行经鼻内镜颅底手术后继发蝶窦炎的患者共24例,采用扩大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开放蝶窦并清除病灶;通过鼻窦CT、MRI、鼻内镜检查,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和Lund-Kennedy评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 临床表现以头痛(21例,87.50%)、鼻塞(11例,45.83%)、流涕(9例,37.50%)为主要症状.术前鼻窦影像学检查可见广泛性蝶窦壁骨质增厚和(或)蝶鞍骨质不连续,蝶窦壁黏膜呈中等强化征象;术中鼻内镜下可见后组筛窦和蝶窦区黏膜水肿、息肉、瘢痕形成.手术前后VAS评分之头痛(F=118.961,P=0.000)、鼻塞(F=3.519,P=0.035)、流涕(F=30.563,P=0.000)和Lund-Kennedy评分(F=26.06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3和12个月VAS评分之头痛(均P=0.000)、流涕(均P=0.000)和Lund-Kennedy评分(均P=0.000)均低于术前.结论 经鼻内镜颅底手术视野不充分,不恰当应用人工材料可导致蝶窦炎症反应,引起较严重的头痛、鼻塞和流涕症状;以内镜下扩大开放蝶窦,清理窦内病变组织和修复材料为首选治疗方法,从而改善症状和使黏膜上皮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钩突增生肥大与前组鼻-鼻窦炎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钩突异常增生肥大与局限于前组的鼻-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5例有钩突增生伴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资料(2015 ~2018年),所有患者均有鼻堵和脓涕症状,术前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其中1例患者在3年前曾行CT扫描,显示钩突增生伴有鼻-鼻窦炎.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处理.结果 鼻内镜和CT扫描确定患者存在钩突向内下方倾斜、增生及鼻-鼻窦炎征象.排除手术禁总后,全麻鼻内镜下切除钩突,3例症状重的患者同时开放鼻窦,而另外2例患者仅仅切除钩突并且扩大上颌窦口,保留筛漏斗后壁.随访3~32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钩突角度改变及增生可以堵塞鼻窦引流引发范围局限的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是首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内镜扩大鼻窦开放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鼻内镜扩大鼻窦开放术(extended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ESS)是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改良术式,其目的是为更广泛的切除病灶和扩大窦口,提供更大的引流途径,便于有效的术后监测和局部给药,从而减少复发.EESS主要用于治疗伴哮喘、过敏、纤毛功能不良等难治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AFRS)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8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龙海市第一医院及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共52例AFR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 例、女22 例,年龄13 ~69岁、平均43岁. 52例患者均有单侧或双侧鼻塞、脓涕症状,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9个月;鼻内镜检查可见中鼻道息肉样物及脓性分泌物,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提示真菌变应原阳性. 52例均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治疗,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总结其CT影像学特征,并于术中重点观察CT显示病变部位组织结构的临床病理与组织学改变特点.结果 52例患者术前CT检查显示:单侧鼻窦病变33例(63. 5% ),双侧鼻窦病变19例(36. 5% );各组鼻窦中,筛窦病变最常见,共48例(92. 3% );病变鼻窦腔为低密度软组织影充填(CT值23~50 HU,平均34 HU),其内散在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影( CT值82 ~107 HU,平均96 HU),呈特征性的毛玻璃样改变,在软组织窗中尤为明显,与周围软组织影分界清晰.术中探查该区域病变为脓性或豆渣样黏稠分泌物,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该病变为变应性黏蛋白结构. 57. 7% (30/52)的患者CT可显示筛窦外侧壁、蝶筛隔板或蝶窦间隔等部位的骨质侵蚀表现;术中鼻内镜下见该处窦腔扩大,骨质菲薄或缺如.术后随访6~12个月,全部患者病情均达完全控制或部分控制.结论 AFRS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为以筛窦受累为主的窦腔实变、膨胀,伴有弥漫、散在的条状或云雾状高密度影,多数患者合并有骨质侵蚀;病变部位CT值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