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与高尿酸血症(HU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间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1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HUA组和非HUA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生化指标,分析其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S)72 h的相关指标TI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变异度(CV)、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MBG)与血清尿酸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HUA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价值。 结果:与非HUA组相比,HUA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TIR显著降低,而HbA 1C、MAGE、CV、SDBG、MBG则明显升高( P<0.001)。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TIR之间呈负相关,而与MAGE、CV、SDBG、MBG呈正相关( P<0.001)。二分类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R为2型糖尿病合并HUA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TIR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HUA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6(95% CI 0.803~0.909, P<0.001),最佳截断值为64.5%、灵敏度为76.8%、特异度为90.3%。 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HUA的患者TIR明显下降,TIR为2型糖尿病合并HUA的独立保护因素,且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HUA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型糖尿病结构性培训者的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参加1型糖尿病(T1DM)夏令营结构性培训的患者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情况。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确诊的全年龄段经典T1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自愿参加该中心每年1次康乐营活动(也称“夏令营”)的T1DM患者纳入参加组,并根据倾向性评分方法选择性别、年龄(1∶2)匹配(卡钳值取0.03)的同时期在该中心诊断为T1DM且未参加过康乐营的患者作为未参加组。收集所有患者的血糖监测方式[血糖仪、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和(或)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每天自我血糖监测次数、目前胰岛素治疗方案、糖化血红蛋白(HbA 1c),采用青少年T1DM自我管理量表(SMOD-A)(包括青少年与父母在糖尿病管理上的协作、糖尿病日常照护行为、与糖尿病相关问题的解决、与糖尿病相关的沟通和糖尿病管理目标5个分量表)和成人T1DM自我管理量表(SMOD-CA)(包括日常行为表现、疾病管理协作、疾病相关问题应对和疾病管理目标4个维度)评估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最终纳入参加康乐营T1DM患者299例,同时匹配527例未参加康乐营患者。与未参加组相比,参加组T1DM患者HbA 1c达标率[分别为25.9%(131/505)和50.5%(139/275)]更高,使用FGM和(或)CGM[分别为15.4%(22/143)和48.5%(94/194)]、坚持每天自我血糖监测≥4次[分别为20.5%(30/146)和62.8%(125/199)]、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分别为16.2%(77/476)和24.2%(71/293)]的比例均更高( P<0.001)。此外,参加组的日常照护行为、相关问题的解决、糖尿病管理目标的掌握能力明显强于未参加组( P<0.05),但两组间在疾病管理协作方面的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参加康乐营的T1DM患者HbA 1c达标率总体较高。尽管自我管理的日常照护行为、相关问题的解决、糖尿病管理目标的能力掌握相较于未参加组较好,但是在疾病管理协作方面的能力仍然存在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持续葡萄糖监测来源的血糖管理指标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分为回顾性CGM、实时CGM和扫描式CGM,是传统血糖监测方式的有效补充。CGM来源的参数可以弥补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的不足,可以反映瞬时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的情况,并且不易受贫血、慢性肾脏病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国际糖尿病先进技术和治疗大会在2017年的CGM国际共识与推荐中定义了14个CGM标准化报告核心指标;2019年的CGM国际共识与推荐对这些指标进行了更新,其中,血糖管理指标(GMI)是发生变更的一个参数,GMI基于CGM来源的平均血糖和实验室HbA 1c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得来,反映佩戴CGM期间的血糖情况,但目前GMI相关的报道和研究尚不多见。因此,该综述从GMI的来源、演变和计算、联合解读GMI和实验室HbA 1c的临床意义、GMI和实验室HbA 1c的差异、GMI与其他血糖指标的关系以及GMI在糖尿病血糖管理和预测慢性并发症风险中的应用5个部分介绍GMI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同时测定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含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的高分辨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建立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虎杖苷、白藜芦醇、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氧化白藜芦醇、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同时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为二元梯度洗脱系统,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高分辨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用于定量分析。结果: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在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0.999),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及重复性 RSD均小于5%,回收率在96.28%~103.23%范围内。10批样本中虎杖苷含量最高,其次是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大黄酚和氧化白藜芦醇含量较低,在个别批次中未实现定量测定。不同批次间待测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同时定量虎杖中10种酚类物质的UPLC-Q/TOF-MS方法简便、准确,可为虎杖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FGMS评估贴敷式胰岛素泵对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S)评估贴敷式胰岛素泵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糖动态变化的影响,比较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对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于2019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组T1DM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根据所用胰岛素注射方式分别进入3组: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组(MDI组),传统胰岛素泵组(CSII组),Equil贴敷式胰岛素泵组(Equil组)。其中MDI、CSII组受试者胰岛素注射方式不变,Equil组受试者由MDI或CSII转为Equil贴敷式胰岛素泵治疗。共入组患者30例,均佩戴FGMS 2周,记录FGMS监测期间各项血糖指标,监测不良事件,比较各组血糖控制效果和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应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均小于MDI组,使用贴敷式胰岛素泵的患者严重低血糖(≤2.8 mmol/L)时间少、血糖变异系数(CV)低( P均<0.05)。 结论:Equil贴敷式胰岛素泵的血糖控制效果不亚于传统胰岛素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监测透析治疗的合并糖尿病肾脏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监测透析治疗合并糖尿病肾脏病(DKD)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收集2020年6至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规律血液透析的合并DKD的T2DM患者。患者佩戴FGM并自我监测指尖血糖,记录患者透析前、中、后4 h血糖值、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糖变异度等指标。应用Parkes误差网格对FGM组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组的血糖进行一致性评价。透析前后血糖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透析日与非透析日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Parkes误差网格显示,落入A区血糖值占73.4%(1 420/1 935),落入B区的血糖值占26.4%(510/1 935),落入A区和B区的血糖值合计占99.7%(1 930/1 935),FGM确定为临床准确。患者透析前、后4 h血糖高于非透析日对应时间点血糖,透析期间4 h血糖低于非透析日对应时间点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透析日较非透析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FGM可以作为透析治疗合并DKD的T2DM患者血糖监测的一种选择,患者透析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扫描式持续葡萄糖监测在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中的价值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扫描式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作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可连续记录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用于指导个性化药物治疗、医学营养治疗和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糖控制,降低低血糖风险。同时,扫描式CGM可作为一种辅助教育工具,使患者直观了解药物、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激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血糖波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采用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全国参与《意见》培训的30家医院的320例接受基础加餐时4针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将320例患者分为遵循意见组(206例)和未遵循意见组(114例),其中遵循意见组遵循《意见》进行强化治疗,未遵循意见组未按照《意见》中的强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每天7次行指尖血血糖监测,根据指血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同时开始佩戴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系统,维持7~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波动和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 结果:遵循意见组血糖波动指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低于未遵循意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遵循意见组和未遵循意见组TIR≥70%的患者比例第1天分别为19%和17%、第2天分别为21%和22%,第4天分别为33%和26%,第7天分别为45%和36%,遵循意见组多高于未遵循意见组,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趋势越发明显。在血糖达标率方面,治疗期间两组的血糖达标率均逐日提高,但达标率和达标速度遵循意见组均优于未遵循意见组,第3、4、5、6、7天两组的血糖达标率分别为14%和6%、21%和10%、24%和14%、36%和12%、38%和22%。血糖控制水平,治疗第7天,遵循意见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更低,分别为7.0和7.7 mmol/L。血糖达标时,遵循意见组基础胰岛素占比在40%~60%的比例逐日下降,第3、4、5、6、7天时分别为93%、90%、76%、60%、59%;未遵循意见组则呈现上升趋势。 结论:遵循《意见》有助于改善血糖达标,但是对血糖波动无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佩戴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残存胰岛功能和患者报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和自我血糖监测(SMBG)对近1年内临床诊断为1型糖尿病(T1DM)的儿童、青少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残存胰岛功能和患者报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门诊就诊的133例新发T1DM的儿童、青少年患者分为2组:FGM组( n=82),SMBG组( n=51)。观察指标包括随访1年期间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和餐后2 h血糖(FBG和2 h BG)、C肽(FCP和2 h CP),ΔCP(2 h CP-FCP),患者报告的低血糖和糖尿病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问卷等结果的变化。 结果:两组患者6个月时HbA 1c均显著下降(均 P<0.05),6~12个月期间FGM组HbA 1c趋于平稳( P>0.05),12个月时SMBG组HbA 1c较6个月时显著升高( P=0.001),且12个月时SMBG组HbA 1c高于FGM组( P=0.001)。12个月时,FGM组的FBG与基线水平相当( P>0.05),而SMBG组的FBG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 P=0.006)。2 h BG仅在FGM组中第6个月和12个月时下降(均 P<0.05)。SMBG组的FCP在12个月时显著降低( P<0.05),两组2 h CP、ΔCP均逐渐下降(均 P<0.05)。FGM组在6、12个月时出现更多的低血糖事件(均 P<0.05)。6个月时,FGM组T1DM自我管理量表(SMOD-A)评分有显著改善( P=0.001)。随访期间FGM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稳定( P>0.05),而SMBG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有下降趋势( P=0.052)。 结论:在新发儿童和青少年T1DM患者中,尽早应用FGM进行血糖管理有助于提升HbA 1c和降低餐后血糖。此外,FGM佩戴6个月后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评价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德谷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应用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评价在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逐渐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德谷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改善血糖控制的诊治过程。患者为50岁男性,以“发现血糖升高11年,手足麻木感4个月”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给予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对症支持治疗,应用FGM逐渐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最终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德谷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治疗,血糖平稳达标。利拉鲁肽是一种新型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降低血糖波动及低血糖风险,而且能够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可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