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例14q12区杂合缺失及 FOXG1基因相关疾病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涉及 FOXG1基因的14q12q13.1缺失患儿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其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分析 FOXG1相关疾病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 结果:患儿为男性,出生后第8天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同时出现下肢抖动、额部青紫,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侧脑室明显增宽、胼胝体发育不良。染色体核型为46,XY,del(14)(q12q13.1),SNP-array检测显示患儿存在14q11.2q13.1区9.6 Mb的缺失,涉及 FOXG1等基因。 结论:对大脑发育异常并具有运动、认知、语言障碍等的患者,应警惕 FOXG1基因的拷贝数变异,及早进行SNP-array检测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检测阳性的散发型克-雅病患者8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8例散发型克-雅病(sCJD)患者的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RT-QuIC)检测结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诊断为临床很可能的sCJD,且送RT-QuIC检测的患者的住院病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脑脊液 14-3-3 蛋白、朊蛋白基因、皮肤组织RT-QuIC、自身免疫性脑炎和副肿瘤综合征相关抗体]检查结果,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记录其存活情况。根据脑电图、14-3-3蛋白、病程长短、MRI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组间RT-QuIC结果中荧光达峰时间和荧光峰值的差异。结果:入组8例患者,其中7例患者为亚急性起病,1例慢性起病。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进行性认知下降(8/8)、锥体束征(5/8)、走路不稳(4/8)、精神行为异常(4/8)、肌阵挛(4/8)、无动性缄默(4/8)、头晕(3/8)、肢体抖动(2/8)、构音障碍(2/8)、视幻觉(1/8)、视力下降(1/8)。所有患者脑电图检查结果均异常,其中 5 例可见典型的周期性尖慢复合波(PSWCs)。7例患者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示大脑皮质和(或)基底节的异常高信号,其中6例累及双侧基底节。8例患者中2例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全部患者RT-QuIC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随访结果显示4例患者死亡。RT-QuIC荧光达峰时间在PSWCs阳性组[(7.617±2.164)h]及MRI总评分高组[(7.600±1.907)h]比PSWCs阴性组[(10.602±2.247)h, t=2.84, P=0.010]及MRI总评分低组[(9.760±2.457)h, t=2.26, P=0.032]更短。 结论:RT-QuIC检测是早期诊断sCJD的可靠方法。RT-QuIC结果与脑电图出现PSWCs和MRI受累程度可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8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8例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收集湖南地区8例成人型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基因检测、皮肤活检等方面的特点。结果:8例患者中4例男性,4例女性;2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头晕,2例为精神异常,2例为卒中样发作,1例为小便失禁,1例为肢体抖动;6例患者病情缓慢进展,2例患者在病情缓慢进展数年后出现病情突发进展;NOTCH2NLC基因5′-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突变、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大脑皮髓交界区花边征、皮肤活检见核内嗜酸性透明样包涵体有助于诊断NIID。结论:NIID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部分患者首发临床症状罕见,容易误诊、漏诊,需结合影像学、基因检测和皮肤活检来确诊;部分患者可在病情缓慢进展多年后出现突发进展,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认知行为干预在磁共振幽闭恐惧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磁共振幽闭恐惧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磁共振幽闭恐惧症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检查前实施常规性心理指导,观察组检查前行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不良情绪、自我效能及检查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而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检查依从性、一次性检查成功率及图像成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而检查时呼吸困难、颤抖、大汗淋漓、心悸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磁共振幽闭恐惧症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患者自我效能,降低检查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及图像成像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PP1基因突变致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2017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晚期婴儿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4岁,2岁10个月时因"1 d内抽搐2次"就诊,此后频繁出现抽搐,运动、语言及智力进行性倒退。表现为走路不稳,呈醉酒状,易摔倒,持物手抖,言语迟钝,表情淡漠,缺乏眼神语言交流,生活无法自理,仅有1岁多儿童的智商。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小脑萎缩;脑电图示全导高波幅棘慢波、多棘慢波爆发;基因检测:TPP1基因2个杂合变异c.230-1G>C和c.1027G>A (p.E343K),且变异为"可能致病"。提示对存在难治性癫痫、共济失调、运动语言发育落后,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小脑萎缩等表现的患儿,应及时行基因检测,以尽早明确诊断、指导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度惊吓反应症1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例过度惊吓反应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测序结果,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患儿女性,12岁,7月龄起病,因“发作性肢体僵硬11年余,加重半个月”于2022年7月4日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临床表现为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后诉害怕,表情惊恐,喉中发声,肢体抖动数下后出现四肢僵直,偶伴呼吸暂停、嘴唇青紫,频繁时发作数次/d,每次持续1~30 min不等,早期头腹屈曲位可缓解。生长发育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及发作期视频脑电图未见异常。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 SLC6A5基因存在错义杂合突变c.643T>C(p.W215R),父母均未携带此突变,为未报道过的新生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及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经双亲验证的新发变异,且无家族史)+PM2(正常对照人群中未发现的变异)+PP3(多种软件预测出该变异会对基因或基因产物造成有害的影响)],位点高度保守,Swiss三维建模发现该突变氨基酸周围的氢键亦发生变化。 结论:过度惊吓反应症极其罕见且容易误诊,主要临床特征为对突然不能预期的外界刺激产生过度的惊吓反应(肢体抖动或惊跳),进而出现全身僵硬,生长发育正常,惊吓反应时视频脑电图正常。 SLC6A5基因c.643T>C(p.W215R)可能致病性杂合错义变异是其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RIA2基因变异致神经发育障碍伴难治性癫痫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 男,3月24日龄,表现反复肢体抖动及强直-阵挛发作,伴发育迟缓。血浆乳酸增高,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增宽,视频脑电图提示多灶性癫痫放电。家系全基因组检测示GRIA2基因c.2375G>T(p.Gly792Val)新生错义变异,与神经发育障碍伴语言障碍及行为异常相关。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患儿诊断神经发育障碍伴语言障碍及行为异常、癫痫,予丙戊酸钠、托吡酯治疗无效,予左乙拉西坦联合吡仑帕奈治疗后发作减少。随访1年,患儿有严重发育障碍、语言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PP3CA基因突变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例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 PPP3CA基因突变所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DEE)的认识。 方法:收集2018年9月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一科确诊的1例DEE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对先证者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基因变异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已报道的 PPP3CA基因相关病例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先证者,女性,3个月20 d,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抖动2 d”收入院。临床表现为频繁抽搐发作、发育落后;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额颞脑外间隙稍宽;视频脑电图检查示高度失律,监测到1次成串痉挛发作。家系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 PPP3CA基因存在杂合新发变异:c.1255-1256delAG(p.Ser419Cysfs *31),为移码截短突变。检索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5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外文文献8篇,中文文献1篇,共报道21例 PPP3CA基因突变患儿,临床上均有发育迟缓、认知障碍和脑电活动异常。 结论:PPP3CA基因c.1255-1256delAG移码截短突变是本例患儿的遗传性病因。对于频繁抽搐发作、对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差及发育迟缓的病例,应尽早进行遗传学检测以明确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TP13A2基因突变致Kufor-Rakeb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报道1例由 ATP13A2基因新的突变导致的Kufor-Rakeb综合征患者,同时收集近年来已发表的有关 ATP13A2基因突变的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拓宽临床诊断思路。 方法:对2021年11月26日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1例 ATP13A2基因新的突变导致的Kufor-Rakeb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以“ATP13A2”“帕金森病”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12月发表的 ATP13A2基因突变相关病例,统计发病者的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家族史及基因检测、左旋多巴反应性结果。 结果:患者为52岁女性,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静止性震颤与运动迟缓。体格检查显示右上肢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右手不自主抖动且动作缓慢,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头颅平扫加磁敏感加权成像示双侧黑质燕尾征观察欠清。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 ATP13A2基因存在c.3010A>G(p.S1004G)及c.1195+5G>A(splice)突变,均未被报道过。其中,c.3010A>G(p.S1004G)突变来源于母亲,c.1195+5G>A(splice)突变来源于父亲。文献共报道10例 ATP13A2基因突变相关病例,患者发病年龄18个月至24岁。其中4/10的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临床表现以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为主,此外有5/10的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3/10 的患者出现精神症状。且大部分患者发病初期磁共振成像正常,随着疾病进展,部分患者的影像结果出现特异性改变,如全脑萎缩、胼胝体改变。同时,8/10的患者对左旋多巴的反应良好。 结论:Kufor-Rakeb综合征是 ATP13A2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青少年左旋多巴反应性帕金森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临床表现除了静止性震颤和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还可能合并认知、精神等非运动症状。该病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