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疹发病机制及预防诊断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过程中常遇到的且十分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皮肤是药物不良反应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药物不良反应累及皮肤称之为“药物性皮炎”,即“药疹”,少数情况下甚至会出现累及生命的重症药疹,但由于临床混合用药的情况导致真实的致敏药物难以明确,致使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无法使用。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许多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和特定药物导致的药疹发病有着密切联系,用药前进行HLA风险基因筛查可显著降低相关药物重症药疹的发病率,但HLA基因筛查仅能预防有限的药物导致的重症药疹,大多数药物尚未发现HLA风险基因位点,因此只能通过其他检查明确致敏药物。目前药物激发试验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明确致敏药物的“金标准”,但由于此测试方法风险较大并没有得到广泛开展。除此之外,多种体内外检查方法(体内试验包括斑贴试验及药物皮肤试验,体外试验包括血清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及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也为明确致敏药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调控T淋巴细胞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CORM-2)调控T淋巴细胞的分化介导抗炎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屏障。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二甲基亚砜组(dimethyl sulfoxide, DMSO)、灭活型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组(inactive carbon monoxide-releasing molecule-2, iCORM-2)、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CORM-2 6 mg/kg共7组,每组8只。采用Wiggers改良法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CORM-2各剂量组和iCORM-2组于制备休克模型前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CORM-2和6 mg/kg iCORM-2,DMSO组腹腔注射与iCORM-2等量的2%DMSO,休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各组大鼠记录置管后或休克后不同时相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造模成功后23 h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li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葡聚糖作为渗透性标记物测试肠壁通透性,并留取回肠组织观察肠道病理形态。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肠黏膜淋巴细胞转录因子T-bet、Foxp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肠黏膜组织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白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明显增加(均 P<0.05);与休克其余各组比较,CORM-2各剂量组血清中FITC-葡聚糖浓度均减低(均 P<0.05)。病理学改变显示休克组、DMSO组和iCORM-2组大鼠回肠组织损伤明显;CORM-2干预可减轻休克大鼠回肠黏膜损伤,且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回肠结构更完整。休克组和DMSO组肠黏膜淋巴细胞T-bet抗原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均 P<0.05);CORM-2各剂量组T-bet抗原表达较休克组降低(均 P<0.05)。CORM-2 2 mg/kg组、CORM-2 4 mg/kg组及iCORM-2组Foxp3抗原表达较休克组和DMSO组均减低(均 P<0.05),但CORM-2 6 mg/kg组与休克组或DMS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休克组IFN-γ表达升高( P<0.05),IL-10和TGF-β表达未见差异(均 P>0.05);与休克组相比,CORM-2各剂量组IL-10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其中CORM-2 4 mg/kg组和CORM-2 6 mg/kg组TGF-β表达上调(均 P<0.05),但仅CORM-2 6 mg/kg组较休克组IFN-γ表达下调( P<0.05)。 结论:CORM-2可抑制1型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降低炎症因子,增加抗炎因子,减轻休克缺血肠壁炎症,保护肠屏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空中战勤人员认知能力的心理测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空中战勤人员认知能力测量方法进行研究,为开展此类人员的心理选拔建立基础。方法:参加本研究人员共390人,包括雷达操作员142人、雷达学院学员117人、空中战勤人员45人和雷达学兵86人。在工作分析基础上编制了图形辨别、工作记忆、目标跟踪、语音抗扰和综合管理5项认知测验任务。通过受试者测验结果的分布图形和差异系数评估区分度。以相关受试者的工作绩效或学科成绩为效标,通过认知测验成绩与效标成绩的相关性检验效标关联效度;以30名空中战勤人员对测验能力与空中战勤任务需要程度的9级评分(1~9分)和30名专家对测验能力是否为实际工作所需的评价考察内容效度。根据各测验的结果分别检验复本信度、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结果:各项测验原始分数接近正态分布,筛选后指标的差异系数为14.4%~111.0%;信度为0.764~0.827,效标关联效度为0.186~0.4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30名空中战勤人员认为各项测验好(7~9分)的分别占53.3%~83.3%,30名专家认为试验项目测试的能力是实际工作所需要或基本所需的占93.3%。 结论:本套测验方法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区分度、信度和效标关联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尤以图形辨别、工作记忆和目标跟踪3个测验的区分度较高,可作为空中战勤人员选拔的认知能力测评工具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口腔颌面部CT图像金属伪影消除与临床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训练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模型,构建一种用于消除CT图像金属伪影的神经网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影像科就诊患者的CT资料,共纳入1 000例无伪影CT数据和620例金属伪影CT数据,包含充填体、冠类、钛板钛钉类、托槽类、金属异物类5种。将400例金属伪影CT数据和1 000例无伪影CT数据用于仿真合成,构建出1 000对配对的模拟金属及伪影图像和模拟金属图像(每种200对)。在保证5种金属伪影数据相等的情况下,将整个数据集随机(计算机随机)分为训练集(800对)和测试集(200对),前者用于训练GAN模型,后者用于评估GAN模型性能。定量评价测试集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和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SSIM)。用训练好的GAN模型对剩余的220例临床病例颌面部CT图像金属伪影进行消除,并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使用改良利克特量表对消除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测试集中充填体、冠类、钛板钛钉类、托槽类和金属异物类伪影消除的RMSE值分别为0.018±0.004、0.023±0.007、0.015±0.003、0.019±0.004、0.024±0.008( F=1.29, P=0.274),SSIM值分别为0.963±0.023、0.961±0.023、0.965±0.013、0.958±0.022、0.957±0.026( F=2.22, P=0.069),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名评价者评分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72,对于220例临床病例,改良利克特量表的总体得分为(3.73±1.13)分,整体消除效果较满意。充填体、冠类、钛板钛钉类、托槽类和金属异物类的改良利克特量表得分分别为(3.68±1.13)、(3.67±1.16)、(3.97±1.03)、(3.83±1.14)、(3.33±1.12)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44, P=0.145)。 结论:本项研究构建的CT图像金属伪影消除GAN模型,可有效去除金属伪影的干扰,提升图像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质子治疗系统电磁兼容抗扰度检验方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质子治疗系统相较于传统的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并且在系统复杂性方面远远超过了后者.然而,由于设备庞大和复杂,电磁兼容检测面临较大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该文通过研究质子治疗系统中各个组件的电磁特性和工作原理,并结合相应的标准要求,在实际的反复测试中深入探讨了电磁兼容抗扰度检测的难点和检验方法.该文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束流质量试验的测试要点建议,给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测试中发射源的选择和距离设定提供了参考.该文对标准中关于替代性方法描述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质子治疗系统线缆过粗,传导抗干扰试验中无合适工装等问题给出了相关解决方案等测试建议.这些解决方案为相关工作人员在测试过程中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方法,有助于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更有效地保障质子治疗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灵敏的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为丝虫病的快速筛查和临床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根据丝虫基因组保守区域,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对引物浓度、荧光染料浓度及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下限、特异性、抗干扰能力、重复性和亚型检测能力等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丝虫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能对感染人的5种丝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帝汶丝虫)进行特异性扩增,与其他相近寄生虫(锥虫等)无交叉反应.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500 fg,批内精密度测试循环阈值(Ct值)为32.37~33.03,均值为32.73,标准差为0.20,变异系数(CV)为0.61%.干扰试验中,存在干扰因素样本的Ct值与正常样本的Ct值差值分别为0.79(溶血)、0.78(脂血)、0.29(乳糜尿)、0.51(腐败蚊体),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对抗溶血、脂血、乳糜尿、腐败蚊虫组织等干扰因素的影响.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重复性好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是一种快速检测丝虫的可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患者工作记忆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非器质性睡眠障碍(Nonorganic insomnia,N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s,HC)的工作记忆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50例NI患者及50例HC被试;采用N-back任务进行评估工作记忆;采用词汇流畅性、数字符号替换、连线测试、Stroop色词测试评估两组认知功能,比较NI组与HC组认知功能差异,并探讨工作记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结果 NI组[(1520.18±110.23)ms;(2255.15±409.88)ms]在2-back 和3-back任务反应时大于HC 组[(1376.10±165.91)ms;(1873.39±208.07)m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 HC组[(12.68±3.16)s,(38.36±5.23)分,(99.68±22.04)s,(5.28±1.38)s],NI组[(11.44±2.73)s,(35.40±6.63)分,(109.14±24.56)s,(9.56±1.31)s]在词汇流畅性、数字符号替换、连线测试-B、数字符号替换、Stroop抗干扰反应时较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组3-back测试反应时与数字符号替换呈负相关(r=-0.363,P=0.010),与连线测试A和B呈正相关(r=0.379,P=0.007;r=0.314,P=0.027).结论 NI患者存在工作记忆和认知功能的异常,工作记忆损伤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干扰素调节因子4介导治疗性亚低温在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介导治疗性亚低温(TH)在小鼠缺血性脑卒中(IS)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对野生型和IRF4基因敲除型IS小鼠开展TH.TH结束后,分别检测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M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以及IRF4的表达水平.随后进行神经功能测试,利用TTC染色检测小鼠脑梗死体积,同时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TH显著减少IS小鼠脑梗死体积并改善神经功能;IRF4基因敲除致使TH的保护作用消失:TH并未减少IRF4基因敲除IS小鼠脑梗死体积,亦未改善其神经功能.结论:TH可能通过上调IRF4表达,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最终发挥抗炎和脑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种铜基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研究一种铜基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及其抗菌效果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贴膜法测试该铜基纳米材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性能,研究有机干扰物、温湿度和化学中和等条件对该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 在温度37℃、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作用1 h,该铜基纳米材料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杀灭对数值分别>6.71和>6.3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加入3%牛血清白蛋白,对其杀灭对数值下降至5.87;在降低温度(20℃、90%)和湿度(37℃、30%)的条件下,对其杀灭对数值分别下降至2.78和3.59;使用D/E中和剂后,对其杀灭对数值下降至4.15.结论 该铜基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但有机物和环境温湿度变化均会影响其抗菌效果,评价时使用中和剂也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基于多层丝网印刷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
编辑人员丨2024/2/3
针对日常生活中对可穿戴、低噪声心电检测以及复杂心律失常的院前、院后监测管理的迫切需求,本研究探讨了一种新型基于多层丝网印刷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首先,分析了基于导电银浆聚合物的柔性干电极材料与皮肤接触的生物电检测等效电路模型;然后,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热塑性聚氨酯(TPU)、导电墨水(银浆)及可拉伸密封材料等分层印刷在普通织物基底上,并制备形成由两个测量电极和一个参考电极构成的单导联条形心电采集胸带.为了评估该单导联心电胸带的信号检测性能,本研究设计实验对5名健康受试者在行走、上楼、静息及扭腰等4种运动状态下进行5 min的体表心电信号监测,并量化测试了的R波峰值检测、信噪比(SNR)、信号伪影比(SAR)及阳性预测值(PPV)等4项指标值.实验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的体表心电检测的平均R波峰值振幅为1.36 mV,SNR为2.05 dB,SAR为5.53,阳性预测值为99.81%,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伪迹则可通过心电胸带内置的运动状态监测器实现主动降噪,验证了所研制的基于柔性生物电干电极的单导联心电胸带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干扰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