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累积噪声暴露量与高频听力损失剂量反应关系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累积噪声暴露量(CNE)与高频听力损失间的剂量反应关系,为控制噪声的职业危害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1月在国内生物医学期刊上发表的有关累积噪声暴露量与高频听力损失关系的文献进行剂量反应关系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初步合并剂量反应关系 OR值为1.10(1.08~1.12),由于Begg's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表明存在发表偏倚( t=5.97, P<0.01),故采用剪补法进行调整,调整后的 OR值为1.09(1.07~1.12);敏感性分析表明,本次Meta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亚组分析表明,稳态噪声组和非稳态噪声组的 OR值分别为1.10(1.08~1.12)和1.14(1.07~1.21),采用高频听损旧标准组和新标准组的 OR值分别为1.10(1.08~1.12)和1.11(1.00~1.24)。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曲线表明,CNE达到95 dB(A)·年后高频听损风险快速增加。 结论:CNE与高频听损间存在确定的剂量反应关系,能用于噪声作业工人发生高频听损的风险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噪声接触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非稳态噪声和稳态噪声接触情况,为金属加工业噪声危害的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于2017年10至12月调查浙江省3家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737人的噪声接触状况。使用问卷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信息、职业史等,采用个体噪声仪记录噪声,计算噪声接触水平(8 h等效连续A声级,L Aeq,8 h)和峰度。 结果:金属加工业噪声接触工人以年龄18~40岁(527人,71.51%)、男性(570人,77.34%)和初中学历(416人,56.45%)为主。工人接触噪声L Aeq,8 h超过85 dB(A)572人(77.61%),接触非稳态噪声(峰度≥4)558人(75.71%),8年以下工龄634人(86.02%)。调查的30个工种中,噪声超标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冲压工、电焊工和其他工种,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操作工、倒角工、攻牙工、滚丝工;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打磨工,温州某汽车制动器制造厂的装配工、总装作业员和其他,以及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抛光工。 结论: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接触的噪声超标率高,且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也高,需采取隔声降噪工程控制、加强个体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防控噪声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对成人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学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通过牙齿上配戴微型骨振器将声信号直接传至健侧耳蜗)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干预早期的听力改善情况,探讨该装置的应用前景。 方法:招募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成人患者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9~66岁;纯音测听500、1 000、2 000、4 000 Hz四频率纯音平均听阈患耳≥70 dB HL,健耳平均听阈均≤30 dB HL。其中先天或自幼单耳失聪8例,突发性聋7例,梅尼埃病1例,听神经瘤术后1例,慢性中耳炎术后失聪1例。患者上颌后牙槽部位须至少一侧有连续两颗牙齿,以保证微型骨振器(称为口内机)的制作与日常佩戴。成效观测期限为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后的(30±7)d,未同时使用其他单侧聋干预装置。成效评估包括:应用TDH50P气导耳机测试患侧助听前后的纯音听阈;以“心爱飞扬”言语测听软件测试患耳在50、65 dB SPL声级下的单音节识别率;在声场中采用普通话版矩阵式语句(CMNmatrix)测试信噪不同方位下的信噪比识别阈(50% threshold of signal-to-noise ratio,SNR 50),以反映患者头影效应、静噪效应及双耳加合效应;采用助听器效果缩略简表(Abbreviated Profile of Hearing Aid Benefit,APHAB)、言语-空间-听音质量(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问卷来评价患者使用牙骨装置后的助听效果、空间言语感知等方面的改善程度。 结果:配戴SoundBite?/品音 ?装置30 d后,患侧助听听阈和单音节识别率均显著提高( P值均<0.001);声场中患侧扬声器播放语句而健侧播放稳态言语谱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头影效应)为(2.6±2.1)dB;而患者前方播放语句而患侧播放噪声时的SNR 50(反映静噪效应)降幅则为(0.3±2.8)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前方同时播放语句和噪声时的SNR 50下降幅度(反映加合效应)为(1.0±2.2)dB。APHAB的四个亚项中EC(交流便利)、RV(混响环境)、BN(嘈杂背景)三个亚项及整体得分均有显著提升( P值均<0.01);更能反映单侧聋交流困境的SSQ问卷中,事关空间听觉、言语识别及听音质量的得分均有显著性的改善( P值均<0.05)。 结论:SoundBite?/品音 ?牙骨传导听力系统干预早期成效表明,其能显著提升单侧聋患侧的听力及言语识别能力,帮助患者克服在声场噪声环境下识别语句时的头影效应,改善空间听觉的主观感受和言语交流能力,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植入式骨导助听装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双耳听力损失不对称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双耳不对称性听力损失的特征,探讨引起不对称性听力损失的可能原因。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集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已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患者423例。以在住院期间相隔3 d以上的连续3次纯音听阈测试(PTA)结果各频率听阈值最小值和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各频率反应阈为依据,以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为基础,计算加权值;采用配对非参数检验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接触噪声工龄、诊断分级患者双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的差异和关系。结果: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男性369人(87.23%),女性54人(12.77%);年龄为(41.8±7.6)岁;工龄为(10.1±6.2)年。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左耳PTA听阈加权值、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高于右耳( P<0.001)。男性、年龄≤40岁和41~60岁、工龄3~9年、分级为轻度的患者左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高于右耳( P<0.05);特征变量均衡化后,各组左耳PTA听阈加权值和ASSR反应阈加权值亦均高于右耳( P<0.05)。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左右耳PTA听阈加权值与ASSR反应阈加权值均呈正相关( P<0.001)。 结论: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双耳听力损失存在不对称性,且左耳听力损失高于右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峰度在通用设备制造业非稳态噪声致听力损失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通用设备制造业非稳态噪声职业接触对工人听力损失的影响,探究峰度指标应用于评估非稳态噪声致听力损失的可行性。方法:于2012至2018年,选择通用设备制造业6家企业的233名接触非稳态噪声的工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纺织和编织类4家企业的237名接触稳态噪声的工人作为对照组。测定每名工人的8 h等效连续A声级(L Aeq,8 h),结合接触噪声工龄计算累积噪声暴露量(CNE),并应用噪声峰度对CNE进行调整(调整后为CNE');对工人开展基本资料的问卷调查和听力测试。比较两组工人的CNE经峰度调整前后不同水平组内高频听力阈值变化和噪声导致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比较经峰度调整前后CNE与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工人3 000~8 000 Hz听力阈值在不同CNE水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NE是观察组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 OR=1.189, P<0.05);经趋势χ 2检验,高频听力损失的检出率随着CNE的增加而增加(χ 2趋势=34.415, P<0.05)。在CNE 95~<110 dB(A)·年水平组内,观察组高频听力损失的检出率和高频听力阈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经峰度调整后,在CNE'各水平组内,观察组与对照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NE'与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的相关性优于CNE( R2调整后> R2调整前)。 结论:通用设备行业的非稳态噪声对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随着CNE的上升呈增加趋势,且较稳态噪声对工人高频听力损失的影响更大;CNE'可用于评估非稳态噪声导致的听力损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压缩感知技术在非对比增强肾动脉MRA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探讨基于稳态自由进动序列的非对比增强呼吸触发采集技术(B-TRANCE)结合压缩感知(CS)技术在非对比增强肾动脉MR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 34 例健康志愿者,行非对比增强肾动脉MRA,扫描序列包括常规B-TRANCE呼吸触发扫描序列(常规组)、结合CS技术的B-TRANCE呼吸触发扫描序列(CS触发组)及结合CS技术的B-TRANCE屏气扫描序列(CS屏气组).由 2 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分别对 3 组图像从肾动脉血管分支显示情况、血管清晰度、图像伪影及整体图像评分 4 个方面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由 1 名医师在原始图像肾动脉层面测量肾动脉主干和竖脊肌的信号强度(SI)及噪声值(SD),计算肾动脉血管SNR和CNR,进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2 名医师对 3 组图像评分一致性较好,3 组图像整体评分均>3 分,满足诊断要求.3 组图像在肾动脉血管分支显示情况、血管清晰度及整体图像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图像伪影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CS触发组在主观评价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的SNR、CNR及扫描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触发组扫描时间为(103.17±19.12)s,比常规组的(339.43±77.74)s减少了 70%.结论:结合CS技术的B-TRANCE序列克服了常规扫描时间长的缺点,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了扫描时间.对呼吸不规律的患者,可结合CS技术屏气扫描肾动脉图像,为临床提供高效的检查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秦皇岛市金属加工企业噪声危害及作业人员健康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秦皇岛市金属加工企业中的噪声危害及作业人员健康状况,总结解决方案,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对秦皇岛市5家金属加工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并对一线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噪声作业人员的双耳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7.46%,高血压检出率为26.73%,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20.83%,各异常项目检出率在不同年龄、工龄、噪声状态及防护措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噪声状态下,非稳态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影响较明显(P<0.01),且听力损伤程度随累积噪声暴露量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秦皇岛市金属加工生产企业,噪声危害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健康.应从稳定噪声状态、强化噪声防护、降低噪声暴露强度及接触时间方面着手减少噪声危害,保护作业人员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油田生产性噪声危害对作业员工听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随机选取的6个油气生产单位工作场所中噪声危害检测并分级、对作业员工进行听力测试,对油田生产性噪声危害现状及其对从业人员听力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显示,井下作业超标率(30.85%)最高,1 191个工作场所中,Ⅰ、Ⅱ、Ⅲ级场所分别占16.21%、7.22%和0.25%,Ⅲ级主要在井下作业;14 036名接噪员工中,听力损失检出率1.70%,井下作业检出率(3.71%)高于其他作业.提示,油田生产不同作业接噪员工听力损失检出率与生产现场检测超标情况基本吻合,长期接触高强度(稳态、非稳态)噪声已经对接噪员工听力产生不良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单方向和多方向FSD准备的三维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足动脉的应用价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使用基于流动敏感散相(flow-sensitive dephasing,FSD)准备的稳态自由进动(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SSFP)序列对足动脉进行三维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on-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CE-MRA),比较分别在单方向和多方向施加FSD准备模块的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 共32名健康志愿者和3例糖尿病患者参与了本项前瞻性研究.在1.5 T磁共振扫描仪上使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ECG)触发的SSFP序列对足动脉实施NCE-MRA,在单方向施加FSD模块和两个方向同时施加FSD模块进行了两次扫描.分别从三个主要动脉节段(足背动脉、足底外侧动脉和足弓动脉)的可诊断节段数、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与周围肌肉之间的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血管锐利度和图像质量对这两次扫描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结果 仅在读出方向上施加FSD模块以及在读出和选层编码两个方向上都施加FSD模块进行的两次SSFP扫描获得的NCE-MRA图像在可诊断动脉节段数、SNR、CNR和血管锐利度这几个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仅在单方向施加FSD模块采集的NCE-MRA图像质量评分(3.61±0.54)高于在两个方向都施加FSD模块采集的图像质量评分(3.55±0.61).但是,仅在单方向施加FSD模块采集的NCE-MRA图像中,有些足弓动脉未能完全显示,而在两个方向都施加FSD模块采集的图像中,这些足弓动脉能被很好地勾画.结论 基于多方向FSD准备的NCE-MRA成像比基于单方向FSD准备的NCE-MRA能更好地显示足动脉节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评估中央型肺癌与肺门及纵隔大血管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中央型肺癌中的表达及与纵隔大血管的关系.材料与方法60例未接受放化疗及其他任何辅助性抗肿瘤治疗,后经手术病理或支气管镜活检证实为中央型肺癌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均行二维自由呼吸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TrueFISP)序列,二维屏气TrueFISP序列和三维呼吸触发可变反转角优化对比成像序列(SPACE)检查.对三种成像序列的图像质量评价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最后,将肿瘤与血管关系的形态类型分为1~6型,评价并记录每一种非增强MRA方法中,肿瘤与各大血管之间的形态关系类型.结果 三种非增强MRA技术的噪声比无显著性差异,两种TrueFISP技术的血管信号强度与肿瘤信号强度对比值(vascular signal to tumor signal contrastratio,VTR;P=0.000)和图像质量(P=0.000)评分高于SPACE技术.三种MRA技术和增强MDCT对肺癌与血管关系评价的一致性好.结论 TrueFISP和SPACE技术都能满意的显示肺门及纵隔大血管并准确评价肺癌与大血管的关系,与增强MDCT结果一致性好.TrueFISP序列的图像质量和VTR比SPACE序列稍好,在评价肺癌与肺门、纵隔大血管的关系中,与增强MDCT结果一致性稍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