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54例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对54例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以采煤工最多,工龄多在10年以上,髌前滑囊最易受损,双侧发病多于单侧,影像学检查和滑囊穿刺抽液检查可辅助诊断,保守治疗或滑囊穿刺抽液后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滑囊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误诊为米粒体滑囊炎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告1例被误诊为米粒体滑囊炎的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患者因左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就诊。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髋关节滑膜软骨瘤病。通过文献复习,详细论述滑膜软骨瘤病在流行病学、影像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特点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患者通过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随访1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螺纹弹性带锁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螺纹弹性带锁髓内钉与螺纹弹性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采用双螺纹弹性带锁髓内钉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3例(双螺纹钉组),男14例、女19例;年龄(52.09±16.32)岁;Robinson分型:2A2型20例、2B1型6例、2B2型7例。选取同期32例采用螺纹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单螺纹钉组)作为对照,男13例、女19例;年龄(43.25±15.03)岁;Robinson分型:2A2型19例、2B1型5例、2B2型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取出时间、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和上肢功能障碍(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评分、骨折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双螺纹钉组16~48周,平均23.7周;单螺纹钉组15~51周,平均22.9周。双螺纹钉组与单螺纹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45±6.74)min和(19.59±4.98)min,术中切口长度分别为(1.70±0.79)cm和(1.73±0.84)cm,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12±1.29)周和(13.88±1.84)周,内固定取出时间分别为(13.09±1.31)周和(15.69±1.94)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分别为(93.18±3.78)分和(90.09±4.03)分,DASH评分分别为(1.49±0.49)分和(3.85±1.13)分;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1、0.19, P>0.05),而骨折愈合( t=3.70, P<0.001)、内固定取出时间( t=6.34, P<0.001)、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 t=3.19, P<0.001)、DASH评分( t=10.95、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螺纹钉组健侧锁骨长度为(16.38±1.09)cm,取内固定后患侧锁骨长度为(16.33±1.12)cm,患侧未见明显短缩畸形,双侧锁骨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7, P=0.127);单螺纹钉组健侧及取内固定后患侧锁骨长度分别为(16.55±1.12)cm和(15.12±1.1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2, P<0.001)。双螺纹钉组与单螺纹钉组锁骨术后短缩值分别为(9.47±2.12)mm和(17.41±2.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07, P<0.001)。术后双螺纹钉组发生滑囊炎5例、皮肤激惹2例,单螺纹钉组发生滑囊炎6例、皮肤激惹3例、短缩畸形愈合4例、出现断钉1例(更换内固定后骨折延迟愈合);其余患者均骨性愈合,未出现退钉、伤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 结论:两种弹性髓内钉均为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有效术式,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双螺纹弹性带锁髓内钉较螺纹弹性髓内钉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内固定取出时间更早、肩关节及上肢功能更好、更少发生短缩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治疗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对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民航总医院2017年3月—2018年7月就诊的54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1例,女性43例;年龄(47.6±12.2)岁,年龄范围41~64岁。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保守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情况(前屈、外展、体侧外旋的活动角度范围),Constant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关节感染、关节僵硬、血管神经损伤以及肩周疼痛等)发生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研究组术后前屈(160.2±20.7)°,外展(163.6±20.1)°,体侧外旋(50.5±8.9)°;对照组治疗后前屈(119.5±19.5)°,外展(121.2±19.5)°,体测外旋(35.6±6.4)°,研究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好,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术后Constant评分为(83.1±9.3)分,UCLA评分为(31.7±3.1)分,VAS评分为(2.8±0.3)分;对照组治疗后Constant评分为(71.7±9.7)分,UCLA评分为(22.8±3.6)分,VAS评分为(4.4±0.3)分,研究组患者的Constant评分、UCL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VAS评分明显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原发性冻结肩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肩功能,同时该手术与常规保守治疗相比较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大转子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分型,探讨根据骨折分型采用对应的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共行1 280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21例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男11例,女10例;年龄(65.81±6.45)岁(范围42~76岁);均为单侧,左侧11例,右侧10例。术前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1例,髋关节骨关节炎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股骨颈骨折2例。术中根据大转子骨折线部位提出新的骨折分型,根据分型采用对应的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进行固定。观察指标包括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Parker活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假体位置,以及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股骨大转子骨折分型:A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尖至梨状窝水平的横断骨折,共4例;B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尖至大转子基底部小转子水平以上的斜形骨折,再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块移位方向不同分为B1和B2型,B1型4例,B2型6例;C型为骨折线自大转子至转子下平面,共7例。21例患者中早期死亡1例,失访2例,余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0.7±7.6)个月(范围12~45个月)。18例手术时间为(110.0±20.0)min(范围85~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9±115.7)ml(范围250~650 ml)。术前Harris评分为(35.26±5.52)分,术后3个月为(65.7±6.42)分,末次随访时为(87.75±6.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77.23, P<0.001)。术前Parker评分为(2.17±0.98)分,术后3个月为(5.94±1.11)分,末次随访时为(8.01±0.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0.96, P<0.001)。术前VAS评分为(6.22±1.11)分,术后3个月为(2.61±0.92)分,末次随访时为(1.28±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39.71, P<0.001)。术后发生深静脉栓塞l例;异位骨化1例。1例术后12个月随访时发现骨不连、钢丝断裂,患者有跛行但疼痛不明显,拒绝再次手术;余患者大转子骨折处均愈合,愈合时间为(7.6±0.87)个月(范围5~11个月),大转子外侧均未出现滑囊炎等慢性疼痛表现。 结论:提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的分型,根据分型采用相应的腹侧加压张力带钢丝布线技术固定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9岁,因“左肩部疼痛半月”于2022年6月22日入院。入院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肩持续性钝痛,伴左肩关节自主活动明显受限,活动肩关节时疼痛加重,制动时疼痛缓解。既往类风湿病史2年。查体:左侧肩关节稍肿胀,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喙突、肩峰、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局部压痛明显,肩关节前屈、后伸、平举、上抬活动明显受限,外展、内收及旋前、旋后活动稍受限;左侧落臂试验、0°外展抗阻试验、空罐试验、坠落试验、外旋抗阻试验、抬离试验、压腹试验,以及内旋衰减征、外旋衰减征、Neer征、疼痛弧试验均阴性;肘关节远端、腕关节及左手各指活动无异常,左上肢皮肤浅感觉无明显减退,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桡动脉搏动可,甲床充盈时间无明显延长;相关病理征未引出。化验结果:CRP 17.85 mg/L,红细胞沉降率59 mm/1 h,类风湿因子425.00 IU/mL,余未见异常。左肩关节正位X线片示左骨质结构未见异常,关节间隙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三角肌下软组织肿胀(图1A)。左肩关节矢状面、横断面和冠状面MRI示左肩峰-三角肌下滑囊、喙突下滑囊、肩胛下肌滑囊及关节腔内积液,其内多发米粒样、结节状异常信号,T 1WI呈等信号,T 2WI呈等低信号,T 2WI压脂序列呈等低信号,边界清楚;肱骨头髓腔内可见骨质侵蚀,呈斑状T 2WI压脂序列高信号;余肩关节骨质及肩袖、韧带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腋窝及左侧锁骨上区多发淋巴结肿大。见图1B~1E。初步诊断:左肩关节米粒体滑囊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腕掌部结核性米粒体性滑囊炎影像表现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1例腕掌部结核性米粒体性滑囊炎患者的影像表现。患者男性,47岁,发现左腕掌部肿物1年余,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检测阳性。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及粟粒状结节。腕掌部CT示滑囊积液扩张,其内未见钙化及骨化。MRI平扫腕掌部见囊性肿块,内见大量颗粒,形似米粒,部分贴附于滑囊壁,T 1WI呈等低信号,脂肪抑制T 2WI呈低信号。手术病理证实为结核性米粒体性滑囊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冲击波联合温针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疗效观察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冲击波联合温针治疗肩峰下滑囊炎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选取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肩峰下滑囊炎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用温针治疗,观察组接受冲击波联合温针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75%(79/80)]高于对照组[88.75%(71/80)](χ 2=6.82, P < 0.05);观察组治疗后感觉项评分[(8.73±1.52)分]、情感项评分[(3.23±1.03)分]、现时疼痛强度[(2.09±0.88)]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15.42±3.4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69±2.34)分、(6.51±1.14)分、(3.14±0.75)、(26.76±4.54)分( t=17.28、14.91、6.33、13.83,均 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外展[(118.81±10.45)°]、前屈[(153.52±9.28)°]、内旋[(73.51±8.83)°]及外旋活动度[(48.42±6.2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5.63±11.42)°、(145.13±8.74)°、(58.34±7.21)°、(41.14±8.29)°( t=5.90、4.56、9.21、4.87,均 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和综合生活质量评估问卷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81.23±4.06)分、(85.52±10.04)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的(75.42±4.33)分、(71.38±11.43)分( t=6.78、6.44,均 P < 0.05)。 结论:肩峰下滑囊炎患者接受冲击波联合温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米粒体滑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米粒体滑囊炎因滑囊内填充外形酷似抛光大米的物质而得名,1895年Riese首先报道了在结核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囊中发现米粒体结构存在,而后陆续有个案报道米粒体在R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OA、成人Still病患者受累关节中出现。米粒体滑囊炎在临床中比较少见,病因未完全明确,它不是某一疾病的特征性表现,而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特征,具有相似影像学和病理特征的关节滑囊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更正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刊2023年第27卷第12期第836-837页发表的文章"米粒体滑囊炎1例",第一作者单位更正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现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02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