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农村育龄人群ABO和RhD血型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以2013—2019年云南省接受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20~49岁农村育龄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云南省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群ABO和RhD血型的占比情况。在纳入的2 748 131名研究对象中,在ABO血型中,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A型(32.60%)、O型(30.60%)、B型(27.33%)和AB型(9.47%);在RhD血型中,RhD阳性占99.29%,RhD阴性占0.71%。云南省农村地区育龄人群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血型占比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参检人数超过3 000名的18个民族中,瑶族(42.75%)、布依族(40.58%)和傣族(40.37%)O型血占比高于其他民族,A型和AB型血占比最高的为佤族(分别为40.15%和11.23%),B型血占比中苗族(34.70%)、拉祜族(34.42%)高于其他民族;RhD-血型占比最高的为佤族(1.88%)。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O型血占比最高的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40.27%),保山市(36.39%)、临沧市(36.22%)和大理白族自治州(36.06%)A型血占比高于其他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30.83%)和曲靖市(30.48%)B型血占比高于其他地区,AB型血占比最高的为昭通市(11.19%);RhD-血型占比最高的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37%)。佤族A RhD+(39.36%)、A RhD-(0.78%)、AB RhD+(11.03%)、AB RhD-(0.20%)和O RhD-(0.48%)5种血型占比均高于其他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6个地区农村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获取云南省6个地区12个民族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3至11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6个地区抽取12个民族(汉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壮族、苗族、傣族、景颇族、哈尼族和拉祜族)40岁及其以上农村人群样本,对目标人群进行现场调查问卷,依据手持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诊断翼状胬肉并对其分级,用手持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用直接检眼镜进行眼后节检查。检查结果采用二分类两水平模型,以民族为高水平、个体为低水平,并将地理气候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地区、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户外活动、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对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影响。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趋势检验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共纳入受检者9 617人,其中女性6 568人(68.3%),男性3 049人(31.7%);年龄(61.86±11.35)岁。检出翼状胬肉患者2 173例,患病率为22.6%;用云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按年龄和性别同时进行校正后患病率为19.6%。校正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翼状胬肉患病率最高(29.4%),楚雄彝族自治州次之(24.4%),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普洱市均为17.5%,丽江市(15.7%)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5.8%)偏低,各地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6.50, 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地区、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每日睡眠时间、是否连续使用滴眼液、温度、湿度、海拔、经度、纬度、紫外线是翼状胬肉患病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翼状胬肉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女性[比值比( OR)=1.357,95%置信区间( CI):1.173~1.568]、高龄( OR=1.540,95% CI:1.301~1.823)、地区( OR=1.713,95% CI:1.100~2.667)、连续使用滴眼液( OR=1.177,95% CI:1.034~1.340)、饮酒史≥40年( 0R=1.525,95% CI:1.108~2.099),保护因素为吸烟史≥40年( OR=0.723,95% CI:0.544~0.960)。 结论:云南省6个地区农村人群按年龄和性别校正后的翼状胬肉患病率为19.6%。各地区之间翼状胬肉发病率差异较大,影响翼状胬肉患病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地区、吸烟史和饮酒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次和双次阿苯达唑治疗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单次和双次阿苯达唑治疗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1月,选择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乡5所小学2~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基线调查,连续2d收集粪样,每人每天1份,每份粪样采用Kato-Katz法制作3张加藤片镜检,结果为阳性(蛔虫、钩虫、鞭虫单一或混合感染)的学生接受阿苯达唑治疗(一次口服400 mg).服药后3d连续2d收集粪样并镜检.4周后同一批学生再次服用阿苯达唑片剂400 mg,3d后连续2d收集粪样并镜检.2次服药后均同时开展问卷调查,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经2次服药后仍然阳性的学生再服用阿苯达唑片剂治疗1次.将5所小学按行政村归纳,统计不同行政村鞭虫感染治疗疗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5所学校共调查438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82.19%(360/438).男生感染率为79.19%(175/221),女生为85.25%(185/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54,P>0.05);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其他民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89.79%(299/333)、90.57%(48/53)、21.43%(9/42)、4/10(x2=133.781,P<0.05);2~6 年级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 73.97%(54/73)、90.38%(94/104)、73.56%(64/87)、87.50%(28/32)、84.51%(120/142)(x2=13.700,P<0.05).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 52.51%(230/438)、35.39%(155/438)、73.29%(321/438),其中第1次服药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4.24%(180/191)、63.64%(77/121)、2.64%(7/265),第2次服药后蛔虫、钩虫、鞭虫感染治愈率分别为98.77%(161/163)、91%(91/100)、6.33%(14/221).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者服用1、2次阿苯达唑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107、22.487、3.976,P<0.05).蛔虫、钩虫、鞭虫轻、中、重度感染者两次服药后治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一次服药x2=3.218、3.930、4.050,P>0.05;第二次服药x2=1.745、1.902、0.329,P>0.05).第1次服药后觉得吞药片困难、头晕、恶心、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依次为11.47%(39/340)、10.88%(37/340)、16.76%(57/340)、7.65%(26/340)、1.47%(5/340).第 2 次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第 1 次,两次服药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照学校所在行政村分析,第2次服药后吉良小学感染鞭虫的学生治愈率为12.68%(9/71),高于曼囡小学(3.60%,4/111)(x2=5.374,P<0.05).结论 阿苯达唑单次疗法对蛔虫感染有较好疗效;双次疗法对蛔虫和钩虫的驱虫效果均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阿苯达唑治疗中、重度的蛔虫、钩虫感染者无需增加剂量.阿苯达唑对鞭虫治疗效果较差,不宜单独使用阿苯达唑治疗鞭虫感染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中国拉祜族P血型个体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家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了解拉祜族p血型个体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遗传特性.方法 采集之前已发现拉祜族6例p血型的家系成员血液样本,用试管法进行ABO、Rh、P1PK血型系统血型血清学鉴定、PCR测序分析A4GALT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果 6例p血型来自5个家庭中共计39例家系成员中检出12例p血型个体(含6例先证者),其中B型7例、O型2例、A型1例、AB型1例、1例未检ABO血型.11例p血型个体血浆中均检出抗-PP1Pk抗体,而1例仅采集指血,未检测意外抗体.对其中23例采集静脉血的家系成员进行A4GALT基因编码区序列测序,11例测序结果显示A4GALT第3外显子c.559G>C纯合突变(含6例已发现先证者),为p血型,5例为c.559G/C突变杂合子,7例测序与参考系列一致.结论 A4GALT基因c.559G>C突变可能是拉祜族人群形成p血型的分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澜沧县受威胁药用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丰富的药用植物多样性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摸清地区资源现状,可以为其药用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该文依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和《县域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指导手册》对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简称“澜沧县”)开展了全县范围的中药资源普查及野生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分析了其中受威胁药用植物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全县境内共有受威胁药用维管束植物33种,隶属于17科23属,分别包括极危、濒危、易危等级的物种1种、10种、22种.这些受威胁药用维管束植物分布在澜沧县境内的不同区域,以县东南部的糯扎渡镇和发展河乡、西南部的糯福乡以及西部的竹塘乡包含的受威胁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且其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呈单峰格局.研究仅发现6种受威胁药用维管束植物在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澜沧片区内受到保护,而多数该类群物种丰富的区域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因此,该文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保护体系,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澜沧县地区的药用植物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勐海县少数民族上消化道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分析勐海县各少数民族胃镜下上消化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001-09/2016-09在勐海县人民医院经胃镜检查的210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民族、上消化道疾病检出情况等,并参考当地饮食结构和各民族生活习惯等进行分析.结果 21020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1;胃镜检查人群年龄9-85岁,其中汉族7858例,傣族6831例,哈尼族3227例,布朗族1904例,拉祜族1016例,彝族73例,其他民族111例.通过逐年统计,胃镜量自2011年开始逐年上升,通过逐月统计,每年5-9月胃镜量明显高于其他各月.其发病依次为非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炎、胃储留、反流性食管炎、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息肉、贲门撕裂、十二指肠球部息肉等.与季节相关的上消化道疾病逐月检出率比较无差异.各民族的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比较无差异,但高于上海地区.结论 勐海县少数民族人群上消化道疾病中非萎缩性胃炎最多,各民族的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但高于上海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3-2016年云南省10018例育龄人群孕前HBsAg筛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云南省10 018例育龄人群的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科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用ELISA法筛查云南省石屏县、大关县、西盟县、大姚县10 018例血清样本,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育龄人群的乙肝病毒感染状况.结果 10 018例,HBsAg阳性562例,阳性率5.6%.育龄男性阳性率7.5%较女性4.5%高;45 ~ 49岁阳性率8.5%排第1位,其次为30~ 34岁6.6%;佤族阳性率10.9%排第一位,其次拉祜族9.5%,傣族9.4%;文盲阳性率10.6%;小学阳性率6.4%;初中阳性率5.2%;不同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HBsAg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562例中出现10种HBV血清学模式,以“小三阳”(49.11%)、“大三阳”(27.76%)为主.结论 云南省石屏县、大关县、西盟县、大姚县育龄夫妇HBsAg阳性率与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需要有针对性进行预防和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多民族居民高血压患病、治疗、控制及自我管理背景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云南省居民高血压患病、治疗、控制及自我管理现状,为今后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云南省抽取6个县区年龄≥18岁居民4789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结果 云南省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0.3%,标化率为18.3%;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2%、40.8%、15.7%.城市患病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农村(均P<0.05),女性知晓率高于男性(P<0.01);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组的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不同(均P<0.05).高血压知晓者中未采取措施率、仅采用药物治疗率、仅采用非药物治疗率和综合治疗率分别为10.0%、26.5%、6.8%和56.5%.综合治疗率城市高于农村(P<0.01),并与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少数民族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汉族(45.1%比53.9%,34.3%比43.6%,11.8%比17.5%),吸烟率和饮酒率均高于汉族(35.8%比30.3%,32.5%比18.1%);6个少数民族总体患病率为16.1%,标化患病率以傣族最高(18.5%),纳西族最低(7.1%);标化后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以纳西族最高;少数民族高血压知晓者未采取治疗措施比例远高于汉族居民(14.2%比8.5%),其中以拉祜族最高(44.4%);综合治疗率以傣族最高(65.6%),拉祜族最低(11.2%).结论 云南省高血压患病率自2002-2012年有增加的趋势,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尤其是地处农村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青少年儿童斜弱视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当地汉族小学生斜视弱视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差异性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勐腊县7214名6~15岁在校小学生,检查包括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位、眼前节和眼底情况等,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中,斜视患病率为2.12%(外斜视占85.62%),弱视患病率为0.60%(屈光性占74.42%);(2)斜视患病率在性别、年龄和民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斜视患病率在民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祜族比汉族发生外斜视风险高(OR=1.86,95%CI:1.12~3.09).直系亲属斜视或外斜视者、近视、远视均是斜视的危险因素(P<0.05,OR>1),其中近视是外斜视的危险因素(OR=2.13,95%CI:1.32~3.44);随近视度数增加,外斜视的OR值增大(P<0.05);(3)弱视的患病率在性别、年龄、民族方面无差异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视和远视均是弱视的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青少年儿童直系亲属有斜视者发生斜视的危险性高,外斜视有一定民族差异性;近视和远视均是斜视、弱视的主要危险因素,斜视、外斜视的患病风险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加大.当地的低弱视率和屈光不正患病率较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儿童屈光不正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当地汉族小学生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比较其差异性,并对近视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云南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勐腊县6~ 15岁在校小学生共7214名进行横断面研究,检查包括裸眼及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前节和眼底,结合问卷调查表,对近视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屈光不正患病率9.05%,其中近视占89.7%;2.屈光不正及近视的患病率在性别、年龄、民族上均有差异性(P<0.05).女性、10~15岁、直系亲属戴镜者、每天作业或看电子产品时间>1小时、周末近距离用眼4~6小时均是近视的危险因素(P<0.05,OR>1);近视发生的风险随用眼时间增加而加大(P<0.05,OR>1);3.和当地汉族相比,傣族、哈尼族不容易近视(P<0.05,OR<1),而拉祜族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 近视受环境、用眼习惯、遗传、民族、性别、年龄多因素影响.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儿童屈光不正和近视的患病率较低,与当地少数民族、较少的近距离用眼和看电子产品、较多的户外活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