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办市管"模式下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区办市管"模式下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至被托管医院的意愿开展研究,探讨影响其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双因素理论为指导制定调查问卷。2019年5月,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开展"区办市管"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03名医务人员的被派遣意愿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对影响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的保健因素(承担家庭责任、拓展人脉关系、领导的动员与激励等)和激励因素(个人职业发展、发挥自身才能、自我成就感等)的评分。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假设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被派遣意愿差异,构建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个人深入访谈法,分析医务人员长期被派遣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至被托管医院工作,最关注的前6项因素分别为合理的激励(奖励)机制、承担家庭责任、同事对被托管医院的评价、拓展人脉关系、个人职业发展、发挥自身才能。有派遣经历的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高于无派遣经历的人员( P<0.05),前者更注重派遣后的个人职业发展(3.91分),后者更看重派遣后的薪酬激励机制(3.95分);相比于普通医务人员,中高层管理干部被长期派遣至被托管医院的热情与意愿度更高( H=14.536, P<0.001);保健因素中的领导动员及激励机制与激励因素中的个人职业发展是影响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的关键因素( P<0.05)。 结论:"区办市管"模式中,医务人员被长期派遣工作意愿有待加强,受托医院管理者应结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医务人员的需求,保障被派遣医务人员薪酬及绩效补助,助力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被长期派遣的意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门诊青少年癫痫患儿自我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门诊青少年癫痫患儿自我管理需求,为构建癫痫患儿的照护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6月1日—12月31日在江苏省某医科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0例青少年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设计,应用半结构访谈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Nvivo 10.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通过资料分析门诊青少年癫痫患儿自我管理需求,提炼出3个主题,分别为信息需求、心理支持需求、社会支持需求。结论:根据门诊青少年癫痫患儿自我管理需求分析,医护人员应该注重满足患儿的信息需求,支持患儿心理需求,加强社会支持,应重视家庭以及学校的作用,适应新形势,拓展服务领域,构建适合青少年癫痫患儿自我管理照护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拓展供肝来源的临床实践与若干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我国器官供需不平衡问题突出,如何有效拓展供肝来源是目前移植界的主要研究方向。作者团队综合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前沿学术成果及临床经验,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融合的新视域,从边缘性供肝多渠道拓展、移植外科技术多维度创新及异种器官替代多元化探索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目前供肝池拓展的主要策略,以期推动大队列构建、大数据融合及高质量的前沿研究,实现理论创新和临床转化,促进我国肝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设和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口腔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微课、慕课等紧密融合临床实际和前沿进展的在线资源,依托医教云APP平台等信息技术,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病学教研室将构建的新型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先后应用于2017级(110人)和2018级(107人)本科生的牙体牙髓病学教学(试验组),并于2020和2021年进行理论考试;2016级本科生(111人,对照组)使用传统方式教学,于2019年进行理论考试。对2018级本科生进行问卷调研,调查学生对牙体牙髓病学智慧课堂的使用感受,并通过比较2016、2017和2018级学生线下理论考试成绩评估智慧课堂教学的应用效果。结果:问卷调查显示2018级学生对于智慧课堂教学的整体形式认可,75.2%(79/105)的学生对教学过程非常满意或满意,认为其能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增加专业知识的延伸拓展,37.1%(39/105)的学生认为智慧课堂教学未能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提升学习效率。比较2019至2021年学生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发现,2021和2020年学生的平均分[分别为(78.79±9.88)、(76.45±8.33)分]均显著高于2019年[(67.67±10.58)分]( t=6.77, P<0.001; t=8.51, P<0.001);2021年平均分与2020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79, P=0.223)。 结论:智慧课堂的应用提升了牙体牙髓病学教学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远期可为口腔医学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医科背景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课前同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课堂翻转+课后知识拓展”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类专业共951名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组(试验组),其课程依托自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课程和中国大学MOOC资源,构建混合式教学,采用小班分组、案例驱动和多元化考核等改革方式,开展以案例和知识点交叉融合为主线的理论翻转教学活动;对照组为2019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类专业学生共847名,理论课实施传统教学。课程采取线下考核为主、线上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试验组学生期末总成绩得分高于对照组[(92.12±3.88)vs.(86.73±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改革满意度较高,增加了学生参与、体验与分享等活动。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初步建立了临床思维(263人,92.61%),熟悉了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262人,92.25%);2020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增强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151人,93.21%),培养了健康宣讲指导健康生活的能力(148人,91.36%);2020级药学类专业学生认为掌握了疾病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138人,93.24%),了解了临床合理用药(135人,91.22%)。 结论: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肢体语言沟通配合基于拓展-构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配合基于拓展-构建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支气管肺炎(AC)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13例AC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n=107)与对照组( n=106),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配合肢体语言沟通,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拓展-构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情绪与行为变化,干预后依从性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干预后,研究组长处和困难问卷(SDQ)中情绪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同伴交往问题维度的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均较干预后同时间对照组低;亲社会行为维度得分升高,且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MF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儿的依从性优良率为92.53%,较对照组的81.1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儿发热、气促、肺部湿啰音、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肢体语言沟通配合基于拓展-构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学龄前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情绪与行为,提高依从性,促进病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层儿科医师专业能力层级式提升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基层儿科医师常规的专科培训(以公共科目理论学习为主)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儿科医生的需求。为带动基层儿童医疗事业发展,促进区域儿科医务人员素养、医疗、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方案的构建及评价、质量控制等方面自行设计和构建“儿科医师专业能力层级式提升培训模式”;并在咸阳市儿童医院分别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儿科专业基础专项培训”和为期9个月的“儿科专业能力提高培训”。在“基础专项培训”中,88名学员经培训后进行综合考评,其中53名学员均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在“能力提高培训”中,实际参评的29名学员中有26名学员均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学员反馈其有效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展了临床诊疗思维和临床研究思路,为临床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外联动”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实践教学是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中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环节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在大连医科大学构建“内外联动”公共卫生实践教学模式: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校内实验;②以校内教学为根基,拓展校外实践基地;③以“内外联动”强实训,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实施校内和校外基地“内外联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促进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质性文本分析的国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构建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检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的英文文献,系统构建国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式,为提高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遵循PRISMA准则筛选国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的英文文献,基于Structure Process System Outcome (SPSO)理论模型,运用质性文本分析法对筛选出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7篇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通过系统梳理,确定了结构、过程、体系、结果和质量持续改进5个一级主题、16个二级主题及作用关系,构建了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SPSO拓展(SPSO-E)理论模型,新增外部环境、组织结果和员工结果要素,并将质量持续改进细化为质量检查、问题处理和质量巩固3个环节。结论:为提升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医院内部管理模式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结果维度要重视组织经营效能和员工生理心理方面结果的提高;最终的管理结果对医院资源配置、服务提供和组织制度安排与文化建设具有反馈作用,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