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152例临床特点和临床预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伴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临床特点和症状性PVST的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符合AP并发PVST诊断标准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发生PVST所致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持续性腹水、肠缺血),将AP并发PVST患者分为症状组(48例)和无症状组(104例)。比较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等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PVST多见,占73.0%(111/152),医院内病死率为14.5%(22/152)。脾静脉(46.1%,70/152)为最常见的单支受累血管。症状组住院时间长于无症状组,住院费用和医院内病死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26.31±19.38) d比(15.11±9.31) d、(103 463.68±15 312.74)元比(37 199.38±4 647.17)元、25.0%(12/48)比9.6%(1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09、-4.141, χ2=6.280; P均<0.05)。症状组LDH、CRP、PT均高于无症状组[4.78 μmol·s -1·L -1(2.96 μmol·s -1·L -1,7.82 μmol·s -1·L -1)比4.42 μmol·s -1·L -1(3.29 μmol·s -1·L -1,9.30 μmol·s -1·L -1)、69.53 mg/L(29.49 mg/L,147.14 mg/L)比40.90 mg/L(8.88 mg/L,104.89 mg/L)、(16.88±8.23) s比(14.12±1.59) s],而血细胞比容、血钙水平均低于无症状组[(34.97±8.96)%比(39.18±7.17)%、(2.01±0.32) mmol/L比(2.17±0.1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67、-1.977, t=-2.281、3.072、3.083; P均<0.05)。症状组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发生率,以及全身并发症腹腔出血、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7.21±3.84)分比(5.27±2.31)分、(7.10±1.57)分比(4.83±1.87)分、87.5%(42/48)比28.8%(30/104)、10.4%(5/48)比1.9%(2/104)、18.8%(9/48)比1.9%(2/104)、25.0%(12/48)比3.8%(4/104)、91.7%(44/48)比60.6%(63/104)、85.4%(41/48)比49.0%(5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41、-7.331, χ2=45.320、5.393、13.852、15.604、15.323、18.191; P均<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thazar CT评分是症状性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OR值(95% CI)为1.79(1.41~2.29)。 结论:Balthazar CT评分是AP患者并发症状性PVST的影响因素,对评分高的患者应早期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在Ⅲ期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前应用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回顾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通过术前免疫联合化疗"转化"后进行手术切除的2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活检明确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诊断。经多学科会诊(MDT)讨论和术前影像学评估符合《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多学科诊疗专家共识2019版》中所描述的Ⅲ期不可切除的情况。经过术前2~4个周期的抗PD-1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后,由外科团队评估手术切除机会并进行手术切除。统计手术切除率、R0切除率、主要病理缓解率(MPR)、病理完全缓解率(pCR)、3~5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重要指标和其他各项围手术期数据。结果:全组患者初始影像学评估cⅢA期10例,cⅢB期13例。出现多站N2转移15例、巨块融合N2转移9例、侵犯大血管(T4)6例、对侧纵隔淋巴结转移(N3)1例。术前新辅助治疗后,影像学评估部分缓解17例,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3例。全组手术切除率达91.3%(21/23,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肺叶切除1例;肺叶袖式切除2例;全肺切除5例;肺叶/复合肺叶切除12例;楔形切除1例;探查后无法行手术切除2例)。21例手术的R0切除率95.2%(20/21);术后病理评估MPR为13例,其中8例达到pCR。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中位手术时间260(190~460)min,中位出血量100(50~750)ml,中位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5(3~9)天,中位术后住院天数7(5~11)天。免疫治疗相关3级不良反应2例,1例为免疫相关间质性肺炎,1例为累及眼、口腔、生殖器黏膜的免疫相关性损伤。手术并发症2例,1例为持续性肺漏气,经46天保守治疗后自行停止漏气;另1例为胸腔积液,经穿刺引流后缓解。结论:对于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免疫联合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术前降期手段,可将91.3%的"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同时实现较大程度的病理缓解。其副反应总体可控,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瓣膜修复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近中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三瓣(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膜修复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8年1月—2022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38例。38例中,男10例、女28例,年龄38~69(53.2±8.8)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17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3例。合并二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20例,合并主动脉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8例,合并主动脉瓣狭窄18例,合并三尖瓣中度及以上反流19例。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行三瓣膜修复术治疗。观察指标:(1)观察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术中经食管心动超声检查,观察瓣膜修复效果。(2)观察患者术后24 h胸腔、心包纵隔引流量,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ICU)住院时间,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因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术后出院前复查经胸心脏超声,观察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3)出院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瓣周漏、瓣膜修复后反流情况、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复查心电图,观察有无持续性房颤;观察心血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因瓣膜反流需二次手术情况。结果:(1)38例患者均完成三瓣膜修复。术中体外循环时间97~205(138±3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149(106±26)min,手术时间96~255(161±55)min。术中经食管心动超声检查提示,术前主动脉缩流颈(4.2±0.7)mm;瓣膜修复后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2例,二尖瓣轻中度反流2例,其余患者无反流或轻微反流,均无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2)38例患者术后CICU住院时间2.0(2.0,2.5)d,胸腔、心包纵隔24 h引流量270(225,465)m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氧血症、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无二次开胸病例,无术后早期死亡病例。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显示,38例患者术后均无瓣膜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各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4例,其余瓣膜均轻微或轻度反流。(3)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54(22.3±4.5)个月。随访期间38例患者胸闷、气喘、心悸、头晕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活动耐力较术前明显增加,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无一例患者死亡。末次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均无狭窄,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各3例,其余瓣膜均是轻微或者轻度反流;二尖瓣舒张期峰值流速0.8~1.9(1.3±0.3)m/s,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力差2.6~4.8(3.1±1.4)mmHg(1 mmHg=0.133 kPa)。复查心电图,24例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残留房颤3例,未见新发术后心律失常患者。结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累及三瓣膜的患者,若二尖瓣有修复可能性,三尖瓣轻度以上功能性瓣膜反流,主动脉瓣瓣叶质量尚可、中度以下狭窄或关闭不全,可同期行三瓣膜修复术,并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近中期瓣膜反流情况,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严重创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成组病例分析。选取2005年8月至2021年3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明确诊断为TAI且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的25例患者,根据患者入院与TEVAR时间间隔,入院24 h内行TEVAR的患者为急诊TEVAR组(14例),入院先行外科手术或骨折复位固定等处理严重合并伤,24 h后行TEVAR的患者为择期TEVAR组(11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入院与实施干预时间间隔、住院时长、胸腔闭式引流比例、腹部脏器修复比例等。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术后1年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影像学随访,记录患者是否死亡、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外伤恢复情况。结果:25例TAI患者年龄(41.4±14.4)岁,其中男性20例(80.0%)。21例(84.0%)持续性胸背痛,17例(68.0%)胸腔积液,5例(20.0%)纵隔血肿。与急诊TEVAR组相比,择期TEVAR组ISS更高[(24.9±14.4)分比(35.5±9.3)分, P=0.044],入院与实施干预时间间隔[(1.0±0.0)d比(3.4±0.9)d, P<0.001]、入院与TEVAR时间间隔[(1.0±0.0)d比(11.5±13.8)d, P=0.030]及住院时长[(6.1±2.3)d比(26.8±7.7)d, P<0.001]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急诊TEVAR组相比,择期TEVAR组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比例更低[9例(64.3%)比2例(18.2%), P=0.042],接受腹部脏器修复比例更高[0例比4例(36.4%), 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随访(84.0±30.5)个月,患者无死亡,均完成术后1年CTA复查,无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外科手术未遗留后遗症,骨折及脏器伤愈合良好。 结论:严重TAI的临床特征为多发急性外伤伴有持续性胸背痛、胸腔积液、纵隔血肿,需及时明确诊断。多发伤处理应选择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严重TAI首选行TEVAR治疗策略,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深间隙合并纵隔感染引发颈内静脉血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0岁,因"进行性左侧咽痛6 d"于2019年4月30日入院。患者6 d出现左侧牙痛、咽痛,伴发热(体温不详),未予治疗。3 d前咽痛加重,遂至当地医院就诊,CT提示左侧咽旁软组织肿胀伴喉腔变窄,超声提示左侧颌下腺炎,予以头孢米诺钠抗感染治疗后咽痛无好转,并出现呼吸困难及胸闷,左侧颈部肿痛。10 h前转入本院急诊就诊。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史。查体: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充血,左侧咽侧壁肿胀,左侧颌下及颈部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2×10 9/L、中性粒细胞6.1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2%。C反应蛋白>270.0 mg/L。凝血谱:D-二聚体2960 μg/L、血浆纤维蛋白原10.98 g/L。颈胸部增强CT:左侧咽旁间隙、左侧颈部、中后纵膈脓肿形成,左侧颈内静脉血栓形成考虑,双侧胸腔积液。见图1。拟诊为咽旁脓肿,纵膈脓肿,左侧颈内静脉血栓,胸腔积液。急诊行颈侧切开咽旁、颈部脓肿切排引流,纵膈胸膜切开排脓、胸腔脓肿清除、胸腔闭式引流。颈部留置引流管2根,食管后间隙留置胸管1根,右侧胸腔留置胸腔引流管1根。脓液送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患者带气管插管入住ICU,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0.5 g每6 h一次抗感染,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0.4 mL每12 h一次抗凝治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泼尼龙)40 mg每日3次抗炎,以及化痰、护胃、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第2天转入普通病房,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咽峡炎链球菌,对当前使用抗生素敏感,未更改抗生素。术后2次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术后持续牙痛并有持续性低热,请口腔外科会诊,考虑牙源性感染,建议待感染控制后拔除病灶牙。术后白细胞总数逐渐增加,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逐渐下降。术后第9天,出现左侧颌下及颈部肿胀,压痛明显,局部皮肤红肿,皮温升高,急诊行颈部及胸部CT提示:咽旁、颈部、纵膈脓肿术后改变,左侧颈部软组织内及上纵隔积气。两肺背侧少许渗出,两侧少量胸腔积液伴部分肺组织膨胀不全,较前5月1日渗出有吸收,积液有增多,右侧叶间包裹性积液。考虑颈部引流不畅,急诊行颈侧切开颌下、咽旁、颈部脓肿切排引流,颈部重新放置2根引流管。术后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术后22 d出院,复查颈静脉超声(图2A)提示左侧颈内静脉闭塞,出院后改用利伐沙班片20 mg口服每日3次,抗凝治疗3个月。术后4个月复查超声(图2B),左侧颈内静脉部分再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及动态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2月6日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收治的17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其首次胸部CT检查表现及诊疗中的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17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表现示病变以周边优势分布16例;受累肺叶为3叶者2例,4叶者1例,5叶者14例;磨玻璃影17例,实变影10例,胸膜下线7例,充气支气管征象9例,小叶间隔增厚3例,支气管扩张2例,少许胸腔积液2例;淋巴结肿大3例,短径为1.0~1.2 cm。16例复查CT患者中,8例患者病灶呈持续性好转,8例患者病灶呈波动性变化。结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CT检查表现以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为主,呈周边优势分布。病变范围广泛,以5叶受累居多。淋巴结肿大或胸腔积液少见。动态监测胸部CT检查变化对该病的疗效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淋巴瘤并发重症艰难梭菌感染误诊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合并重症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例儿童淋巴瘤患者合并重症艰难梭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总结诊治中的经验教训。结果:本例淋巴瘤患儿以化疗后发热起病,表现为静脉广谱抗生素治疗后发热仍反复,并出现腹泻、腹胀、气促、呻吟,伴持续性大量胸腹腔积液及顽固性低蛋白血症,胸腹腔积液检查提示为渗出液,胸腹水病原学、胸腔积液肿瘤细胞学、风湿免疫相关检查等均无异常。大便艰难梭菌培养(+),产毒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诊断为重症艰难梭菌感染。予停用所有静脉抗生素,改口服万古霉素、布拉酵母菌调整肠道菌群、免疫球蛋白提高免疫力、营养支持等治疗,患儿发热渐退、腹泻好转、胸腹腔积液渐减少至消退。出院后随访1个月无复发。结论:肿瘤并发艰难梭菌感染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对于有广谱抗生素使用史的不明原因大量胸腹腔积液患儿,伴发热、腹泻时,建议行大便艰难梭菌检测以警惕艰难梭菌感染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腔镜微创治疗重度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55岁男性患者,2019年7月22日右下齿跳痛、颈前区红肿,28日突发胸骨后持续性剧痛,向肩背部放散,伴喘憋、气促、心悸。胸部CT检查示纵隔增宽、散在气肿伴脂肪间隙渗出,双肺炎性改变,心包、双侧胸腔积液。急诊开胸行前纵隔贯通、纵隔胸膜-脓胸侧胸腔内开放、纵隔及胸腔双管持续性冲洗和负压引流,手术顺利。病理检查示(纵隔)脂肪组织化脓炎症伴坏死。术后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术后18天拔除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管,剑突下切口甲级愈合,颈部、引流管切口乙级愈合。随访3个月无活动耐力下降,颈、胸部CT检查示纵隔无增宽、密度均匀,心包无增厚,局部胸膜粘连、增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严重胸腹腔积液并肾动脉损伤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4/7/6
报道1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严重胸腹腔积液并肾动脉损伤患者,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该患者术中气道压升高、持续性低血压,术中超声提示胸腹腔积液,术后胸腹部CT提示胸腹腔积液并肺水肿、肾动脉损伤.予胸腹腔穿刺置管引流、靶动脉栓塞、血液滤过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术中生命体征的改变以及超声可视化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并发症的识别,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完全性脾梗死1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3 岁,因上腹疼痛 3 小时于 2023 年 2 月 19 日就诊于急诊科.患者于 3 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疼痛,为持续性绞痛,伴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疼痛时大汗淋漓,疼痛与活动无关,弯腰屈膝位稍有缓解,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促,无呕血、黑便.入院体格检查:体温 36.5℃,血压 160/90 mmHg,急性痛苦面容,中上腹及左上腹压痛明显,局部反跳痛,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25.28× 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87.4%,血红蛋白 136 g/L,血淀粉酶421 U/L.入院时CT检查:胰尾部周围间隙欠清晰,不排除炎症,胰尾部及胃窦周围囊状影,建议进一步检查.入院后予以抑制胰液分泌、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于 2 月 22 日开始,患者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 39℃,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降至 86 g/L,无黑便,大便潜血试验阴性.当日行CT增强扫描示:胰腺炎,胰周及双肾周积液;胰尾部及胃窦周围囊状影,考虑囊肿;双侧胸腔积液.2 月 24 日首次超声检查:肝脏形态饱满,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胰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实质回声减低,胰尾周围可见较宽约 6 mm的无回声区,胰尾处可见一大小约 57 mm× 48 mm的无回声区,边界尚清晰,内透声差;脾窝未见正常脾脏声像,可见一大小约 111 mm×64 mm的无回声区,有包膜,形状似脾,内可见大量线状强回声交织呈网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无回声区内部及周边未探及血流信号(图 1A、1B);腹腔内可见无回声区,较深约 1.5 cm;左侧胸腔可见较深约 2.7 cm的无回声区.超声诊断:胰腺声像,考虑胰腺炎,假性囊肿?胰周及腹腔积液;脾窝无回声区,考虑脾梗死;脂肪肝;左侧胸腔积液.当天腹主动脉成像显示脾动脉近端呈残根样,其中、远段及其脾内大分支未见明显显示(图1C).临床采取保守治疗,治疗期间多次超声复查脾脏及胰尾处囊肿逐渐缩小,脾内线状强回声逐渐减少,腹腔积液、左侧胸腔积液逐渐减少.入院后 35 天,二维超声显示胰尾处假性囊肿、左侧胸腔积液消失,脾脏缩小,形状不规则,内呈高回声并可见少许强光团,CDFI:脾门及脾内未见血流信号.见图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