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同指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16例(16指)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2~58岁,平均37岁。挤压伤6例,绞伤6例,电锯伤及切割伤4例。拇指单纯掌侧软组织缺损7例,掌侧合并侧方软组织缺损6例,指背缺损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7.0 h,平均4.0 h。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3.3 cm×1.8 cm~6.0 cm×2.8 cm。采用大小为3.6 cm×2.1 cm~7.0 cm×3.2 cm的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同时将皮瓣携带的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与创面内的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12例直接拉拢缝合,4例残留小面积创面行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外观、质地及静态两点辨别觉,对比伤指与健侧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总活动度(TAM)及虎口角。结果:术后1例皮瓣表面出现水泡,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15例皮瓣顺利成活。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相近,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8~13 mm。伤指TAM为138°±3.9°、健侧为140°±3.4°,伤侧虎口角度为95°±10.3°、健侧为96°±9.2°,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861、1.732, P值均>0.05)。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 结论:同指背侧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可逆行修复拇指多个部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满意,供区损伤小,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8例合并指骨骨折,5例合并屈肌腱损伤,9例合并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0 cm×2.5 cm~2.4 cm×3.0 cm。切取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为血管蒂、携带隐神经终末皮支的足内侧穿支皮瓣,皮瓣的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吻合,选取1条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皮支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指总神经缝接。供区直接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植皮。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外形、稳定性和TPD,评价患指的功能优良率及供区有无明显瘢痕、感觉异常和异常行走步态。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2个月,平均48.5个月。皮瓣色泽、厚度和正常指掌侧皮肤相近,皮瓣耐磨、稳定性好,持物有力,TPD为9~12 mm,12例末次随访于指骨间关节处出现指横纹。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供区未出现痛性瘢痕及感觉异常,足踝功能良好,行走步态正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远期随访皮瓣厚度、色泽、质地与手指掌侧皮肤相近,能获取良好的效果,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供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们对9例手部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或骨与关节外露的创面应用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修复,皮瓣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与手背神经或指固有神经缝合重建感觉。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患者对皮瓣外观及手功能满意,对皮瓣痛、温觉基本满意。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5例,良3例,可1例。皮瓣两点分辨觉为9~12 mm。结论: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质地柔软、皮瓣内携带感觉神经、切取方便等优点,是手部软组织缺损伴有肌腱或骨与关节外露创面较理想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治疗的小面积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资料。术中根据缺损创面大小设计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骨间后动脉穿支与指固有动脉、指总动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修复效果、手部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21例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3~61岁,平均46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7例,机器绞伤11例,烧烫伤3例;缺损部位:掌侧共8例,背侧共13例,缺损范围为1.5 cm×2.0 cm~3.0 cm×9.0 cm,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皮瓣大小为2.0 cm×2.0 cm~3.5 cm×9.0 cm,其中携带肌腱重建手指伸指功能1例,携带神经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2例,分叶皮瓣游离移植4例,余14例均为单叶游离皮瓣。术后皮瓣均未发生动静脉危象,2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未出现血运障碍。随访6~12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手部功能活动无受限,携带神经移植者皮瓣两点辨距觉10~12 mm,前臂供区无严重并发症,遗留线状瘢痕。结论: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应用灵活,可以游离分叶移植同时修复邻近2个小创面,可以携带皮神经游离移植修复手掌侧创面,该皮瓣是修复手部小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游离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4月—2022年6月,重庆长城骨科医院手显微外科收治7例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27~54岁。7例患者共18指受伤,其中4指受累者1例、3指受累者2例、2指受累者4例。Ⅰ期清创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7.5 cm×3.0 cm。所有患者均行Ⅰ期清创、Ⅱ期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Ⅲ期皮瓣断蒂及分指。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5 cm~10.5 cm×3.5 cm。将骨间背动脉与指固有动脉进行端端吻合,将2条骨间背动脉的伴行静脉与手指2条皮下浅静脉进行端端吻合。采用充分减张后皮下缝合的方法处理供区。观察Ⅲ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Ⅲ期术后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观测手指术区外观、质地、感觉情况,手指关节活动度,供区创面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功能。结果:7例患者Ⅲ期术后皮瓣均成活。Ⅲ期术后随访6~36个月,仅3例患者皮瓣臃肿,于3个月及以后行皮瓣减容手术,其余患者手指外观恢复良好;6例患者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患者出现供区瘢痕增生且经激光治疗后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手指功能评定为优者5例、良者2例。结论:采用以多条骨间背动脉穿支为蒂的皮瓣修复多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术中仅吻合一套血管且不损伤主干血管,降低了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分指手术操作简单,术后供受区外观和功能较佳,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指动脉终末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指动脉终末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我们采用指动脉终末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35例第2~5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供区取前臂全厚皮片植皮。结果:术后35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供区植皮全部成活。随访2~12个月,伤指外形好,无明显臃肿,皮瓣色泽、质地较好,皮瓣感觉平均达S 3+,指间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7.1%。 结论:指动脉终末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不牺牲指固有动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疗效满意,是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8月-2020年7月,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采用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19例,创面缺损面积为3.8 cm×1.5 cm~5.8 cm×3.0 cm,均伴指骨、肌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4.0 cm×1.8 cm~6.0 cm×3.3 cm。根据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面积大小,以腓动脉穿支为中心设计皮瓣,皮瓣长、宽均比缺损创面大0.2~0.3 cm,皮瓣在深筋膜浅层切取,切取穿支血管长2.0~3.0 cm。在显微镜下将皮瓣大部分脂肪组织剔除,保护好脂肪组织间微小动脉。将皮瓣覆盖手指缺损创面,皮瓣穿支动脉与受区指掌侧固有动脉吻合,穿支动脉的伴行静脉与受区指背静脉吻合,皮瓣内的皮神经和指背神经缝接,皮瓣供区直接拉拢间断缝合。术后定期门诊及微信随访伤口愈合情况、皮瓣成活情况、皮瓣感觉及皮瓣供区恢复情况及手指的屈、伸功能等。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结果:全部伤口一期愈合,19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9~25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外观满意,质地良好,皮瓣感觉恢复到S 4 4例,S 3 9例,S 2 6例,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手功能恢复评价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结果优18例、良1例。 结论:显微削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外形良好,手术操作简单,避免了二期修薄整形手术,治疗效果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拇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蒂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拇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蒂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我们共收治拇指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缺损面积为3.0 cm×2.0 cm~5.0 cm×2.0 cm,根据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拇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蒂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瓣,转移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本组7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5~12个月,平均10.1个月,皮瓣外形、色泽、质地与拇指皮肤接近,皮瓣感觉恢复至S 2 3例,S 3+ 4例。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评定患指功能:优4例,良3例。 结论:拇指桡侧指掌侧固有动脉穿支蒂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皮瓣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可缝合神经重建修复区域感觉,是拇指软组织缺损修复的较好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类型的游离桡动脉掌浅支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桡动脉掌浅支(SPBRA)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不同类型SPBRA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38例46指,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7~ 54 (38.5±15.5)岁。指端缺损面积1.5 cm×3.5 cm~ 2.5 cm×5.5 cm。其中双侧游离SPBRA穿支皮瓣修复8例;13指携带掌长肌腱修复;30指皮瓣携带桡神经浅支分支,16指皮瓣未携带神经。皮瓣面积1.6 cm×4.0 cm~ 2.8 cm×6.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对38例进行随访,每个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时进行皮瓣各项评价指标的测量及记录,并指导患者进行腕关节及手指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8例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皮瓣均成活。有1例皮瓣远端约有0.5 cm×0.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逐渐愈合。随访6~ 24 (14.5±8.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无臃肿,肤色接近正常皮肤,感觉功能恢复良好,TPD为5.0~ 8.5 mm,手指关节活动均良好。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参照《手外科手术学》的皮瓣综合评定标准进行皮瓣综合评价,结果为优42例(91.30%),良3例(6.52%),可1例(2.17%),优良率为97.83%。结论:应用不同类型的游离SPBRA穿支皮瓣修复指端缺损,可以一期修复指掌侧固有动脉、神经及肌腱缺损,简便易行,皮瓣成活满意,手功能恢复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修复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伴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现状及其治疗进展,为临床上此类损伤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指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和"digital artery defect""soft tissue defect"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EMbase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0年1月—2018年12月关于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632篇,排除无法获得全文、内容不符、重复性及低质量文献,最终纳入51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穿支皮瓣的广泛应用、医患对修复的结果要求提高及修复理念的不断改进,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修复方式逐渐由创伤较大的血管移植联合皮瓣转移覆盖、邻指指动脉岛状皮瓣转移修复等方式,向创伤小、疗效好的flow-through皮瓣方式发展,达到了在较小医源性损伤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的目的。结论:flow-through穿支皮瓣兼具穿支皮瓣和桥接指固有动脉的优点,通过一次手术即可有效解决主干血管损伤重建和创面覆盖,符合当前修复重建的理念,具有最大的经济性,是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损伤创面的最佳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