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挤压脐带断脐对早产儿重要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胎盘输血可通过延迟断脐和挤压脐带断脐2种方式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应将延迟断脐作为无需复苏新生儿的标准护理方式。但近年来,由于挤压脐带持续时间较短,不耽误胎儿娩出后的复苏时机,且能达到和延迟断脐类似的胎盘输血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挤压脐带断脐可成为延迟断脐的替代方案。现将挤压脐带断脐与延迟断脐2种干预方式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对挤压脐带断脐的潜在益处与风险作一简单综述,以期为早产儿最佳断脐方式提供依据并促进临床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胎盘输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早产儿胎盘输血是维持早产儿从宫内到宫外平稳过渡的关键技术,更符合早产儿生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要求,主要通过延迟脐带结扎、脐带挤压和宫外胎盘输血3种方式实现。本文综述了3种不同方式的影响因素和对早产儿的影响,希望对胎盘输血在早产儿中的规范性应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彩色多普勒评价脐带挤压对早产儿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脐带挤压(UCM)后早产儿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参数变化及其与喂养耐受性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出生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88例,分别纳入UCM组45例及早结扎脐带(ECC)组43例,于第1次喂养前15 min(餐前)和喂养后60 min(餐后),采用GE Voluson 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SMA血流参数:如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时间平均流速(TAM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分别比较2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院体质量、SMA血流参数变化、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等情况,采用 t检验、 χ2检验、 Fisher′ s确切概率法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1.UCM组和ECC组早产儿的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母亲产前血红蛋白水平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在SMA各血流参数中,除RI外其余各参数均为UCM组高于ECC组,但仅餐前TAMV[(24.74±11.47) cm/s比(20.24±7.71) cm/s]、餐后TAMV[(42.11±15.74) cm/s比(28.31±9.99) cm/s]及TAMV的增加幅度[(13.89~20.86) cm/s比(5.31~10.82) cm/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余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PSV的升高及PI的下降与达足量喂养天数呈负相关(均 P<0.05)。4.UCM组早产儿达到全肠内营养时间[(11.75±7.36) d比(13.38±8.12) d]及喂养不耐受发病率[13.3%(6/45例)比20.9%(9/43例)]均低于ECC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UCM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红蛋白,改善SMA血流,可能对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有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延迟脐带结扎和脐带挤压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JAMA系列文章摘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新生儿协作网出生胎龄22~25周超早产儿出院预后及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描述2019—2021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各单位收治的出生胎龄22~25周超早产儿的出院预后和治疗现状以及3年变化趋势。方法:基于CHNN极早产儿队列的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2021年CHNN各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963例出生胎龄22~25周的超早产儿。排除出生24 h后入院及转运至非CHNN医院治疗的超早产儿。根据出生胎龄和入院年份分组,描述不同组超早产儿围生期救治、存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NICU治疗情况。采用 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chran-Armitage和Jonckheere-Terpstra趋势检验进行不同年份间趋势分析。 结果:963例超早产儿中男588例(61.1%),出生胎龄25.0(24.4,25.6)周,出生体重770(680,840)g。出生胎龄22、23、24、25周的超早产儿分别有29例(3.0%)、88例(9.1%)、264例(27.4%)、582例(60.4%)。2019—2021年3年间超早产儿病例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285、312、366例)。母亲产前激素和硫酸镁的应用率分别为67.7%(615/908)和51.1%(453/886)。产房中无创呼气末正压和气管插管应用率分别为20.8%(200/963)和69.5%(669/963),延迟脐带结扎和脐带挤压应用率分别为19.0%(149/784)和30.4%(241/794)。2019—2021年3年间母亲产前激素、产前硫酸镁应用、产房无创呼气末正压应用率均有增加趋势(均 P<0.05)。349例(36.2%)超早产儿未接受完整治疗自动出院,392例(40.7%)接受积极治疗存活,222例(23.1%)接受积极治疗后死亡。积极治疗后存活率在出生胎龄22、23、24、25周超早产儿中分别为10.3%(3/29)、23.9%(21/88)、33.0%(87/264)和48.3%(281/582)。2019—2021年3年间自动出院率、积极治疗后存活率和病死率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积极治疗后存活超早产儿中,仅11.5%(45/392)出院时无并发症存活。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67.3%(264/392)]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61.5%(241/392)]是常见的两类并发症,重度脑室内出血或脑室旁白质软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5.3%(60/392)、5.9%(23/392)和19.1%(75/392)。积极治疗后存活超早产儿中,83.7%(328/392)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时长为22(10,42)d。存活超早产儿的住院时长为97(86,116)d。 结论:CHNN各单位NICU收治的出生胎龄22~25周超早产儿数量2019—2021年逐年增加,但出院时存活率尤其是无并发症存活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项可改善超早产儿预后的最佳临床实践实施情况有待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脐带挤压方式对极早产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脐带挤压(UCM)对极早产儿血红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脐带处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出生胎龄28~31+6周经阴道分娩的极早产儿共2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脐带处理方式分为脐带挤压后断脐(I-UCM)组87例,断脐后脐带挤压(C-UCM)组88例,立即脐带结扎(ICC)组87例.比较各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光疗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结果 1-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生后1小时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高于ICC组(F=26.754、29.147,P<0.001),I-UCM组均高于C-UCM组(P<0.001);I-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生后第3天和第5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ICC组(F=4.324、7.117,P=0.014);I-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x2=10.26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2=6.512)、低血糖、低体温(x2=13.198)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输血率(x2=8.724)均低于ICC组(P<0.05);三组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总光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UCM和C-UCM均可有效增加极早产儿血容量.两种脐带挤压方式对于降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极早产儿输血率的效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挤压脐带输血法对早期早产儿近期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观察挤压脐带(UCM)输血法对早期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胎龄28~31+6周早产儿160例为研究对象,按出生日单双号采取不同脐带结扎方式分组,单号日采取UCM列为观察组,双号日采取立即结扎脐带(ICC)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出生后1 min及5 minApgar评分、平均动脉压(MBP)、窒息发生率,出生后1 h内血气分析、血糖、心肌酶(CK-MB)数值、出生后1 d、3 d及7 d血红蛋白(Hb)及胆红素数值、红细胞增多症、晚发型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输血次数、有创机械通气比例、纠正胎龄至预产期时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 观察组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8.06±1.09)分、(9.20±0.8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1±1.58)分、(8.68±0.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5;t=3.71,P<0.05).观察组 MBP 水平为(35.68±2.28)mmHg,高于对照组的(32.53±2.47)mmHg,窒息发生率(27.50%)低于对照组(43.75%),pH值及碱剩余均高于对照组,血糖高于对照组,CK-M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1h、出生3 d及7 dHb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1 h总胆红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3 d及7 d血总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PIVH、BPD、NEC、有创机械通气发生率及输血次数分别为6.25%、23.75%、7.50%、31.25%及(1.40±1.18)次,均低于对照组的16.25%、41.25%、18.75%、47.50%及(2.17±0.8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00,P<0.05;x2=5.58,P<0.05;x2=4.44,P<0.05;x2=4.42,P<0.05;t=4.15,P<0.05).观察组红细胞增多症,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产期日观察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M输血法可有效降低早期早产儿窒息发生率,提高Hb,减少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不同断脐方法对胎龄低于32周早产儿循环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同断脐方法对胎龄<32周早产儿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经阴道分娩的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挤压脐带(挤压组,n=40)、延迟断脐(延迟组,n=42)和娩出后立即断脐((常规组,n=38)方法处理脐带.比较三组早产儿出生后初始血气分析、住院期间平均动脉压、扩容升压治疗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挤压组和延迟组早产儿出生后初始碱剩余(sBE)、住院期间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0.01),扩容升压治疗率和贫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三组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挤压脐带和延迟断脐可改善胎龄<32周早产儿的循环灌注状态,降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该类早产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延迟结扎脐带对阴道分娩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延迟结扎脐带对阴道分娩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阴道分娩早产儿192例,随机分为延迟结扎脐带组(DCC组)94例和即时结扎脐带组(ICC组)98例.DCC组至少60 s或等待脐带搏动消失后再结扎脐带,不挤压脐带;ICC组10 s内结扎脐带.对两组早产儿出生后Apgar评分、新生儿窒息、复苏情况、平均动脉压、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PIVH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DCC组平均动脉压(40.33±3.21)mmHg,出生后3 d血红蛋白(176.84±26.38)g/L,红细胞比容(50.44±6.15)%,均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70、3.358、3.098;P<0.05).DCC组PIVH发生率为18.09%,ICC组PIVH发生率为30.61%,DCC组PIVH发生率低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8,P<0.05).两组未发生PIVH的早产儿颅内情况比较,DCC组无异常情况59例,ICC组无异常情况3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3,P<0.05).结论 延迟结扎脐带可以降低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且对早产儿的窒息和复苏没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脐带挤压对早产儿血红蛋白量、胆红素及心功能的早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脐带挤压对早产儿的血红蛋白量、胆红素及心功能的早期影响,以及对预防贫血的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7月-11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孕周<37周的早产儿,按随机原则分为脐带挤压组(n=41)与正常断脐组(n=37).比较2组早产儿经皮血氧饱和度、不同时间段血红蛋白值、生后72 h内左心功能指标、头颅超声、经皮胆红素水平、光疗总时间等.结果·脐带挤压组入院血红蛋白质量浓度较正常断脐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生后3~5d、8~11d、14 ~ 18 d脐带挤压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断脐组(P<0.05);随访至出生后4个月时,脐带挤压组血红蛋白质量浓度仍高于正常断脐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2组早产儿光疗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2组早产儿在生后72 h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挤压可提高早产儿生后早期体内血红蛋白水平,可降低出院时贫血的发生率,且未加重其左心负担,也未升高需要光疗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对于早产儿是一项简单、安全而又能有效提升其血红蛋白浓度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