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挤压脐带断脐对早产儿重要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胎盘输血可通过延迟断脐和挤压脐带断脐2种方式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应将延迟断脐作为无需复苏新生儿的标准护理方式。但近年来,由于挤压脐带持续时间较短,不耽误胎儿娩出后的复苏时机,且能达到和延迟断脐类似的胎盘输血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挤压脐带断脐可成为延迟断脐的替代方案。现将挤压脐带断脐与延迟断脐2种干预方式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对挤压脐带断脐的潜在益处与风险作一简单综述,以期为早产儿最佳断脐方式提供依据并促进临床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常分娩第二、三产程护理措施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索分析正常分娩第二、三产程的相关指南,并对高质量指南进行证据总结,为临床实践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以Johns Hopkins循证护理实践模式为理论指导,组建循证团队,系统检索国内外主要的指南发布网站、电子资源数据库、相关的学术团体及指南网等,评价指南并汇总最佳证据,检索时限截至2019年6月1日,由4名经过循证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提取。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篇指南,总结出人文支持、分娩陪伴、分娩体位、胎儿监测、延迟用力、会阴保护、宫底加压、预防产后出血、延迟断脐9个方面20条最佳证据。结论:基于现有证据整合了正常分娩第二、三产程护理措施的最佳证据,建议母婴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促进最佳证据转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阴道分娩母乳喂养的影响: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对阴道分娩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嘉兴市妇女儿童医院足月阴道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新生儿娩出后予常规护理,30 min内开始实施母婴皮肤接触30 min;干预组按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的要求护理,延迟断脐后立即持续母婴皮肤接触90 min,然后进行常规护理。主要结局指标为首次母乳喂养启动及持续时间、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母乳喂养接受度和满意度评分,以及产后24、48、72 h及42 d的纯母乳喂养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新生儿首次睡眠时间、母乳性大便出现时间和出生4 d内的体重。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招募足月阴道分娩产妇200例,实际完成研究干预组61例,对照组56例。(1)主要结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首次母乳喂养启动时间[(25.5±6.9)与(33.2±7.2)min, t=5.902]和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更早[(72.1±3.3)与(78.6±4.3)h, t=9.504],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更长[(40.6±5.2)与(32.6±6.1)min, t=7.806],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122.5±2.1)与(98.2±3.1)分, t=50.660]、母乳喂养接受度评分[(21.8±3.1)与(15.3±4.3)分, t=9.444]、母乳喂养满意度评分[(23.2±2.1)与(18.8±3.1)分, t=9.278]以及产后24、48和72 h纯母乳喂养率更高[43%(26/61)与21%(12/56),59%(36/61)与36%(20/56),89%(54/61)与64%(36/56); χ2值分别为5.980、6.353和9.663], P值均<0.05。(2)次要结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首次睡眠启动时间[(90.1±10.6)与(118.3±9.9)min, t=7.645]和新生儿母乳性大便出现时间更早[(57.1±6.4)与(66.4±5.5)h, t=8.435],新生儿生后3 d[(3 720±329)与(3 558±412)g, t=2.382]和4 d的体重更重[(3 778±289)与(3 562±315)g, t=3.857]( P值均<0.01)。 结论:足月阴道分娩产后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可改善短期多项母乳喂养指标,提升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接受度及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危儿和特异性高危儿早期干预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高危儿大多数可以发育为正常儿童,部分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和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等特异性高危儿,以及发育指标延迟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应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A)和Hammersmith婴幼儿神经系统检查(HINE)等神经发育评估量表进行定期随访筛查,早期发现,尽早干预,可大大提高预后。母亲-婴儿事务处理课程、反应性及语前环境教学和家庭为中心的积极应对和照护特殊需要婴儿方案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已成国际共识,即培训家长,让家长掌握新生儿和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亲子互动技巧、早期干预方法和婴儿护理等基本技能。医师定期与家长互动可不断提高家长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目标-强化运动-丰富环境刺激方法对脑瘫高危儿预后效果好,早期强化行为干预和孤独症婴幼儿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预后效果最佳。脐血干细胞移植对28周前极早产儿进行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已经开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脐带挤推对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相关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脐带挤推对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相关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及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中关于剖宫产分娩新生儿脐带挤推的随机对照研究,时间均从建库至2023年7月。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剖宫产分娩行脐带挤推后断脐的新生儿,种族不限;结局指标为出生后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胆红素峰值、蓝光治疗、脐血pH值、脑室内出血、死亡、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Apgar评分;偏倚风险评估(risk of bias assessment tool 2.0)为低风险或可能存在风险。采用 RevMan5.3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新生儿的胎龄进行亚组分析。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价、制订与评估(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进行证据质量评级。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计2 347例新生儿(包含足月儿1 322例和早产儿1 02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立即断脐相比,脐带挤推能提高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血红蛋白水平( MD=1.40,95% CI:1.11~1.70, Z=9.32, P<0.01)、48~72 h血红蛋白水平( MD=0.86,95% CI:0.69~1.02, Z=10.02, P<0.01)、24 h内红细胞压积( MD=2.73,95% CI:0.18~5.29, Z=2.09, P=0.04)和48~72 h红细胞压积( MD=3.57,95% CI:2.29~4.85, Z=5.46, P<0.01),但对新生儿胆红素峰值、蓝光治疗、脐血pH值、1 minApgar评分和5 minApgar评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与延迟脐带结扎相比,脐带挤推能提高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血红蛋白水平( MD=0.83,95% CI:0.75~0.91, Z=20.11, P<0.01)和红细胞压积( MD=2.34,95% CI:1.25~3.43, Z=4.20, P<0.01),对出生后48~72 h红细胞压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MD=-0.38,95% CI:-2.27~1.52, Z=0.39, P=0.70);对胆红素峰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MD=-0.65,95% CI:-2.16~1.04, Z=0.69, P=0.49)。通过敏感性分析,足月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脐带挤推组胆红素峰值低于延迟脐带结扎组( MD=-1.30,95% CI:-2.26~0.34, Z=2.66, P<0.01)。脐带挤推对新生儿蓝光治疗、脑室内出血(Ⅰ~Ⅳ级)、死亡、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Apgar 1 min评分和Apgar 5 min评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脐带挤推能提高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出生后短期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可能有益于预防新生儿出生后短期内贫血,但对胆红素峰值、蓝光治疗、红细胞增多症等发生风险影响不大,亦未增加剖宫产分娩新生儿的不良结局。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日间手术模式在中小腹壁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在中小腹壁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33例中小腹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54(26~85)岁。患者诊断与治疗流程施行日间手术模式,个体化施行Onlay修补术、Sublay修补术、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POM)。观察指标:中小腹壁疝的类型、手术方式、术中测量疝环缺损最大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延迟出院患者情况、住院费用。患者术后随访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SA)情况、慢性疼痛情况、术后满意度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疝复发和手术相关并发症(伤口感染、疼痛、血肿和血清肿、肠漏、肠梗阻)与术后满意度。随访时间为术后3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33例患者中,脐疝16例,切口疝14例,腰疝3例;行Onlay修补术7例,行Sublay修补术16例,行IPOM 10例。33例患者术中测量疝环缺损最大径为2.8(1.0~6.0)cm,手术时间为51(20~85)min,术中出血量为4.3(1.0~10.0)mL。33例患者住院时间为24~48 h,其中住院时间≤24 h 25例,住院时间>24 h且≤48 h 8例。8例延迟出院患者(均行IPOM),术后疼痛5例,全身麻醉后发生头晕、恶心、呕吐3例,经观察和对症支持治疗至手术次日晨,症状好转均顺利出院。患者住院费用为17 139(6 404~34 124)元。33例患者术后均按期随访,随访期内未发生腹壁疝复发、伤口感染、术区血肿及血清肿、肠瘘或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行Onlay修补术、Sublay修补术、IPOM患者术后疼痛VSA分别由术后3 d(2.90 ±0.10)分、(3.10±0.10)分、(3.50±0.20)分均下降至术后12个月0分,未发生慢性疼痛。患者术后满意度达到100%。 结论:日间手术模式应用于中小腹壁疝修补术中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产房内胎盘输血联合呼吸支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新生儿特别是极早产儿或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生后需要胎盘输血维持血压稳定和呼吸支持维持肺部扩张。临床实践中常先行延迟脐带结扎,断脐后再给予呼吸支持。但延长呼吸支持开始时间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现已有临床相关研究开展胎盘输血同时呼吸支持。本文就胎盘输血联合呼吸支持的生理基础、不同实施形式和对新生儿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婴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早断脐法相比,延迟断脐不会增加产妇产后2 h出血量[均数差( MD)=-40.69,95%置信区间(95% CI)(-83.05~1.67), P>0.05]及24 h出血量[ MD=-10.33,95% CI(-22.47~1.81), P>0.05],不会延长第三产程[ MD=0.32,95% CI(-0.71~1.35), P>0.05]。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 MD=0.05,95% CI(-0.02~0.12), P>0.05]及5 min Apgar评分[ MD=-0.01,95% CI(-0.04~0.03), 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新生儿体质量[ MD=72.91,95% CI(-53.98~199.80), 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迟断脐可以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 MD=17.69,95% CI(13.55~21.83), P<0.01]及胆红素峰值[ MD=17.50,95% CI(11.88~23.12), 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延迟断脐与早断脐相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及延长第三产程,对产妇无不良影响。可提高新生儿24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峰值水平,但对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终结可预防新生儿死亡的优先干预措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半数。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改善儿童生命早期的健康状况,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实现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终结可预防新生儿死亡"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许多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疾病的原因都是可以通过操作简单的适宜技术进行预防和避免的"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的核心技术包括出生后母婴持续皮肤接触、延迟断脐、母乳喂养、早产儿袋鼠式护理、新生儿复苏、感染的识别与处理等。这些具有循证依据的优先干预措施可以提升新生儿保健服务的内涵和服务质量,势必将在全国推广实施。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应用性研究,探索解决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诊断肝多发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合并门静脉高压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57岁,4年前因体检发现血小板减少于当地医院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有多个结节(考虑良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具体声像不详。未行治疗。入院前1周,因体检复查胃镜,见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显著,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入院后查体发现脾脏肿大(超声测得脾肋下5 cm),余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乙肝及丙肝病原学检查阴性。消化系统及肝脏血管系统超声检查描述:非明确肝硬化背景,肝脏各叶形态比例尚规整,叶间裂稍宽,表面欠光滑,结节外实质回声尚均。肝内可见若干个类圆形近等回声结节,均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较大者位于肝右前叶下段(S5),大小32 mm×24 mm×17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所有结节中央均见涡流样血流信号,均与门静脉分支延续(图1)。门静脉系统显著增宽:门静脉主干内径16.0 mm,右支内径8.9 mm,左支矢状部内径14.7 mm。脐静脉重新开放,脐静脉及属支静脉迂曲、扩张。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管腔内径20.0 mm,胰腺后方脾静脉管腔内径12.8 mm,肠系膜上静脉管腔内径11.2 mm。CDFI:各静脉均血流通畅,血流形态规则,其中门静脉主干血流呈向肝血流,左支矢状部双向血流。肝动脉未见增宽。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走形正常,血流通畅,未见明显异常。提示:①门静脉高压(窦前性),伴脐静脉开放及其属支扩张;②肝内多发结节,性质待定,建议行CT/MRI检查。肝内结节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动脉期未见增强,门静脉期由中心向周边呈"轮辐样"高增强,延迟期呈持续增强,提示肝内多发结节,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可能性大,建议定期复查(图2)。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MRI检查提示:①肝硬化、脾大、少许腹腔积液,门脉高压伴侧支循环开放;②肝内多发类圆形异常信号,长T1、稍长T2,中央可见星形信号,动脉期可见轻度强化,门脉期及移行期可见持续进行性强化,病灶中心可见门静脉分支供血,肝胆特异期,病灶呈高摄取,中心可见裂隙状低摄取。待除外FNH或不典型肝硬化结节(图3)。胃镜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图4)。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结节外肝组织镜下描述:非正常结构,肝细胞增多,未见明确异型性,肝板排列正常,其汇管区小叶间静脉扩张,少量肝纤维化;镜下结节内可见:肝穿组织共见24个中心汇管区,小叶结构紊乱;肝穿组织内可见异常扩张的管腔样结构,多与汇管区相伴,CD34染色阳性,内皮细胞稍肿胀。有的汇管区扩大,轻度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单个核细胞为主,可见肝实质塌陷区伴肝窦淤血,该区域肝细胞CK7染色呈强阳性,汇管区小胆管可辨,轻度胆管反应,汇管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病理诊断FNH可能性大(图5)。临床诊断为肝内多发FNH,门静脉高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