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3D-ASL、DKI序列探讨脑小血管病脑白质高信号及其半暗带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及脑白质高信号半暗带(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 penumbra,WMH-P)内血流灌注、微结构损伤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5月—2023年3月就诊于唐山市工人医院,WMH为改良Fazekas分级Ⅰ~Ⅱ级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进行包括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ASL)、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序列在内的3.0 T MRI扫描.分析患者深部脑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DWMH)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界定为ROI1)及其WMH-P感兴趣区(内层为ROI1-1,外层为ROI1-2),脑室旁脑白质高信号(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PVWMH)感兴趣区(界定为ROI2)及其WMH-P感兴趣区(内层为ROI2-1,外层为ROI2-2)内血流灌注指标—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以及反映微结构改变的指标——轴向扩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AD)、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 anisotropy,F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不同亚型WMH(DWMH和PVWMH)及其WMH-P内上述反映血流灌注和微结构改变的指标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61例CSVD患者,平均年龄(61±1)岁.DWMH(ROI1)内RD值(r=0.296)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MK值(r=-0.287)、RK值(r=-0.315)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其WMH-P内AD值(ROI1-1:r=0.274;ROI1-2:r=0.261)、MD值(ROI1-1:r=0.370;ROI1-2:r=0.387)、RD值(ROI1-1:r=0.411;ROI1-2:r=0.430)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AK值(ROI1-1:r=-0.270;ROI1-2:r=-0.297)、MK值(ROI1-1:r=-0.367;ROI1-2:r=-0.325)、RK值(ROI1-1:r=-0.379;ROI1-2:r=-0.309)、FA值(ROI1-1:r=-0.286;ROI1-2:r=-0.256)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VWMH(ROI2)内MK值(r=0.354)、RK值(r=0.293)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WMH-P内各微结构改变的指标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WMH及WMH-P内CBF值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VD患者DWMH及其WMH-P、PVWMH内微结构损伤与认知障碍存在弱相关性,但PVWMH周围WMH-P内的微结构与认知障碍无相关性;WMH及WMH-P内血流灌注与认知障碍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氧预处理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谷氨酸受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三氧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I/R损伤组(I/R组)和三氧预处理组(Ozone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均常规喂养,Ozone组给予腹腔注射80 mg/L三氧水(剂量为0.01 mL/g)预处理,Sham组和I/R组分别输注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注射5 d。之后I/R组与Ozone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I/R模型,Sham组只分离不结扎动脉。缺血2 h后,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再灌注24 h后,测定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并麻醉大鼠取脑组织,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大鼠的脑梗死情况,计算脑梗死体积占比;另外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测定脑缺血半暗带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和离子型谷氨酸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PAR)亚基GluA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大鼠的NDS评分、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占比均明显升高〔NDS评分(分):2.63±0.52比0,mNSS评分(分):9.63±1.19比1.13±0.64,脑梗死体积占比:(41.25±2.93)%比0%,均 P<0.05〕,脑缺血半暗带区mGluR5和GluA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mGluR5蛋白(mGluR5/β-actin):0.44±0.14比1.00±0.10,GluA2蛋白(GluA2/β-actin):0.23±0.08比1.00±0.25,均 P<0.05;与I/R组相比,Ozone组大鼠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占比均明显降低〔mNSS评分(分):7.00±1.20比9.63±1.19,脑梗死体积占比:(27.23±6.21)%比(41.25±2.93)%,均 P<0.05〕,脑缺血半暗带区mGluR5和GluA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mGluR5蛋白(mGluR5/β-actin):0.81±0.10比0.44±0.14,GluA2蛋白(GluA2/β-actin):0.76±0.13比0.23±0.08,均 P<0.05。 结论:三氧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脑缺血半暗带区GluR5和GluA2蛋白表达上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2月—2021年7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年龄46~81(62.7±12.3)岁。患者均接受急诊脑CT灌注成像检查,获取核心梗死面积,以及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峰值时间(TTP)等CT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比分析患者脑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脑组织间CBF、CBV、MTT、TTP值的差异。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8》为金标准,分析CT灌注成像AIS患者的检出率。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并按照预后评估结果进行分组观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IS预后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组104例AIS患者中,经CT灌注成像检查显示梗死区及半暗带血流异常者共96例(检出率为92.31%)。CT灌注成像检出的96例中,mRS评分评估预后良好者69例、预后不良者27例。脑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分别与健侧对应部位的正常脑组织相比,CBF、CBV值降低,MTT、TTP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预后不良组核心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及高脂血症比例、NIHSS评分及缺血半暗带CT灌注参数MTT、TT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CT灌注参数CBF、CBV均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核心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高脂血症,NIHSS评分,以及缺血半暗带CT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CBF、CBV、MTT、TTP等均是AIS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 P值均<0.05)。 结论:CT灌注成像检查可快速反映脑部组织灌注损伤情况,对AIS患者的及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CT灌注成像血流动力学参数可有效反映AIS患者溶栓治疗后受累血管再通情况,为其预后评估提供一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界定脑挫裂伤患者创伤半暗带区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联合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测脑创伤半暗带范围及周围血流灌注变化。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脑挫裂伤患者25例,在伤后24 h内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于1个月后复查。将SWI/T2FLAIR异常信号不匹配区域定义为创伤半暗带,以SWI/DWI不匹配区作为标准进行对照,评估两种方法检测半暗带的一致性。将两次SWI不匹配区域定义为坏死区,结合PWI,测量两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坏死区CBF值(30.45±5.58)ml/(100 g·min),CBV值(4.44±1.34)ml/100 g,低于半暗带区CBF值(44.46±6.16)ml/(100 g·min),CBV值(5.67±1.30)ml/100 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坏死区MTT值(9.26±1.17)s,高于半暗带区MTT值(7.63±1.4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坏死区TTP值[(29.31±3.00)s]与半暗带区TTP值[(28.56±2.58)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WI/T2FLAIR与SWI/DWI不匹配区体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640, P<0.001),两种方法检测半暗带具有一致性。ROC曲线分析发现,CBF值是预测创伤半暗带区发展结果的最佳指标,约登指数为0.822,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92.9%。 结论:SWI/T2FLAIR不匹配区可界定脑创伤半暗带,半暗带随时间发展可动态变化。脑挫裂伤周围脑血流灌注较正常减低,当脑血流量降低至一定水平时,创伤半暗带区可能发展为坏死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大麻素1型受体与NLRP3炎性小体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电针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麻素1型受体(CB1R)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7~9周龄,体质量250~28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8):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针预处理组(EA组)、CB1R拮抗剂AM251+电针预处理组(AM251+EA组)和CB1R激动剂WIN 55,212-2组(WIN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A组行电针预处理(取百会穴,电刺激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5 Hz,强度1 mA,持续电刺激30 min,1次/d,连续电刺激5 d),末次电刺激后24 h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M251+EA组每次电刺激前30 min腹腔注射CB1R拮抗剂AM251 1 mg/kg,其余操作同EA组。WIN组腹腔注射CB1R激动剂WIN 55,212-2 1.5 mg/kg,连续注射5 d,末次注射后24 h时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3 d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随后处死大鼠,TTC法确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提取缺血半暗带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NLRP3、caspase-1及IL-1β表达。 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缺血脑组织NLRP3、caspase-1和IL-1β表达上调( P<0.05);与I/R组相比,EA组和WIN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缺血脑组织NLRP3、caspase-1和IL-1β表达下调( P<0.05);与EA组相比,AM251+EA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缺血脑组织NLRP3、caspase-1和IL-1β表达上调( P<0.05)。 结论: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CB1R,进而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对关联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元自噬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元自噬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纳入假手术组( n=20),另40只大鼠采用经典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各20只)。治疗组自术后1 d起进行为期14 d的PAS治疗,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分别于术后第1、7和14天,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mNSS)评分和提尾试验(EBST)评分;于术后第7天和第14天的治疗结束后行脑组织取材,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LC3Ⅰ、LC3Ⅱ、Beclin 1和Cathepsin B蛋白含量;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区LC3与NeuN的共表达情况。 结果:①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模型组和治疗组的mNSS和EBST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 P<0.05),而治疗组mNSS和EBST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 P<0.05),且治疗组术后第14天的mNSS评分低于术后第7天( P<0.05);②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和模型组的LC3Ⅱ/Ⅰ比值均较假手术组高( P<0.01),且治疗组的LC3Ⅱ/Ⅰ比值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 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的Beclin 1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高( P<0.01),而治疗组Beclin 1蛋白含量在术后第7天和14天均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 P=0.229, P<0.01);模型组Cathepsin B含量较假手术组高( P<0.05),治疗组Cathepsin B含量亦较假手术组高(第7天时 P<0.05,第14天时 P=0.059);术后第14天治疗组的Cathepsin B含量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 P<0.01);③模型组和治疗组缺血半暗带区的LC3阳性细胞数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增加( P<0.01),且治疗组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减少( 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LC3阳性表达的神经元数量与神经元总数量的比值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增加( P<0.01),且治疗组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减少( P<0.05)。 结论:PAS治疗可抑制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的自噬活性,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选择性脑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Drp1 SUMO2/3化修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选择性脑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动力相关蛋白1(Drp1)小泛素样修饰蛋白2/3(SUMO2/3)化修饰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体质量240~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5):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选择性脑亚低温组(HT组)和常温组(NT组)。4组大鼠在监测脑温及直肠温度下进行操作,S组仅暴露颈部动脉;其余3组采用阻塞大脑中动脉2 h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T组和NT组拔除线栓即刻于左侧颈内动脉以80 ml·kg -1·h -1的速率分别灌注4和37 ℃生理盐水15 min。于再灌注24 h时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评分(mNSS)。随后对大鼠实施深麻醉断头取脑,TTC染色观察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取脑皮质缺血半暗带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免疫共沉淀法检测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总Drp1(T-Drp1)和总细胞色素c(T-Cytc)表达,分离线粒体和胞浆后检测线粒体外膜Drp1(M-Drp1)和胞浆Cytc(C-Cytc)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mNSS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M-Drp1、T-Drp1、C-Cytc和T-Cytc表达上调,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升高( P<0.05),线粒体碎片化加重,嵴断裂和空泡化明显;与I/R组比较,HT组mNSS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M-Drp1、T-Drp1、C-Cytc和T-Cytc表达下调,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升高( P<0.05),线粒体碎片化减轻、嵴断裂和空泡化减弱。NT组各指标与I/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选择性脑亚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进一步增加Drp1 SUMO2/3化修饰水平,降低Drp1与线粒体外膜结合,减少线粒体过度分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研究绞股蓝皂苷ⅩⅦ抗脑缺血/再灌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绞股蓝皂苷ⅩⅦ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抗脑缺血/再灌注(I/R)的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I/R模型组及25、50和100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组,每组8只。绞股蓝皂苷ⅩⅦ组分别给予绞股蓝皂苷ⅩⅦ 25、50、100 mg/kg灌胃(灌胃量0.01 mL/g),连续给药14 d;其余两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然后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I/R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采用相同方法手术,但不产生实质性栓塞。再灌注后24 h,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集大鼠腹主动脉全血检测血清活性氧(ROS)、血红素加氧酶-1(HO-1)、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醌NADH氧化还原酶1(NQO1)、丙二醛(MDA)水平;随后取完整大脑组织并分离大脑皮质脑梗死周围半暗带组织,观察大鼠脑组织大体情况及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蛋白表达。结果:再灌注后24 h,与假手术组比较,I/R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脑组织梗死体积明显增大,血清NQO1、SOD和γ-GCS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MDA、HO-1和ROS水平均明显升高,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与I/R模型组比较,50 mg/kg与100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能明显降低脑I/R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1.50±0.53、1.37±0.52比2.75±0.46),缩小脑组织梗死体积〔(19.8±5.1)%、(21.4±6.4)%比(42.3±5.8)%〕,明显提高血清NQO1、SOD、HO-1和γ-GCS水平〔NQO1(ng/L):186.05±10.38、220.75±16.22比131.36±5.95,SOD(kU/L):63.23±5.30、72.70±8.62比36.75±6.55,HO-1(ng/L):60.57±7.93、60.35±4.72比42.72±4.95,γ-GCS(kU/L):8.81±0.53、8.72±0.69比6.80±0.56〕,明显降低血清MDA和ROS水平〔MDA(μmol/L):5.94±0.66、5.61±0.53比10.88±1.34,ROS(kU/L):69.11±4.23、67.12±4.52比104.43±7.54〕,同时可明显提高脑缺血半暗带组织Nrf2和Keap1的mRNA及蛋白表达〔Nrf2 mRNA(2 -△△Ct):1.90±0.13、2.13±0.18比1.48±0.11,Keap1 mRNA(2 -△△Ct):1.78±0.11、1.85±0.10比1.43±0.10,Nrf2/β-actin:0.73±0.04、0.79±0.03比0.60±0.03,Keap1/β-actin:0.71±0.01、0.76±0.03比0.61±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25 mg/kg绞股蓝皂苷ⅩⅦ无明显作用。 结论:绞股蓝皂苷ⅩⅦ (50 mg/kg和100 mg/kg)可能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调节NQO1、SOD、HO-1、γ-GCS、ROS及MDA起到抗脑I/R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Ubc9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Ubc9表达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8~12周龄,体重200~25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针预处理组(E组)和假电针组(SE组)。S组仅暴露颈部血管,不插入线栓阻闭;其余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栓塞2 h后拔出线栓恢复灌注。E组和SE组造模前5 d行电针刺激,E组选取百会穴(大鼠头顶部两耳连线中点)电针刺激,参数为2/12 Hz疏密波,强度1 mA,30 min/d,连续5 d,最后1次电针刺激24 h后造模,SE组选取刺激点为百会穴旁开1 cm,其余操作参数同E组。于再灌注24和48 h时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随后处死大鼠取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组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Ubc9和结合状态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UMO)2/3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3组再灌注24和48 h时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皮质细胞凋亡率升高,Ubc9和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上调( P<0.05);与I/R组和SE组比较,E组再灌注24和48 h时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皮质细胞凋亡率降低,Ubc9和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上调( P<0.05)。 结论:电针预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进一步上调Ubc9表达,从而增强SUMO2/3化修饰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通过上调MTA1表达促进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发生改善神经功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再生的影响及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associated genes 1, MTA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80只8~10周龄C57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组]、EA治疗组(EA组)、对照干扰小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组(Control siRNA组)、MTA1 siRNA组。Sham组不做任何处理;MCAO组行MCAO,在建模后第3天仅接受麻醉及针刺,不给予EA刺激,连续5 d;EA组MCAO建模后第3天,在"百会"穴进行EA治疗,连续5 d;Control siRNA组MCAO建模后在缺血半暗带区注射对照siRNA,后续处理同EA组;MTA1 siRNA组MCAO建模后在半暗带区注射MTA1 siRNA,后续处理同EA组。采用神经功能学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 3, 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和TUNEL染色法分别测定神经功能、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元凋亡数量,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TA1、裂解的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蛋白水平;RT-PCR法测定MTA1 mRNA水平;免疫荧光法标记血管内皮并计算血管密度;比较各组小鼠MCAO术前、术中及术后PaO 2、PaCO 2、pH、脑血流量及肛温变化情况。 结果:与MCAO组比较,EA组和Control siRNA组神经功能学评分、vWF蛋白水平及血管密度增加( P<0.05),而脑梗死面积、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及神经元凋亡数量减少( P<0.05);EA组MTA1蛋白水平及MTA1 mRNA水平增加( P<0.05)。与Control siRNA组比较,MTA1 siRNA组神经功能学评分、vWF蛋白水平及血管密度降低( P<0.05),脑梗死面积、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及神经元凋亡数量增加( P<0.05)。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小鼠术中脑血流量明显减少( P<0.05),MCAO组和EA组MTA1蛋白水平及MTA1 mRNA水平增加( P<0.05)。其余各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EA通过上调MTA1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