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舱室内颅脑爆震伤后大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舱室内轻型颅脑爆震伤(bTBI)后早期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方法:起爆器引爆模拟舱室内的点爆源,建立舱室内爆炸冲击波致伤的大鼠bTBI模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bTBI组(18只),bTBI组又分为3,24,72 h亚组,每亚组6只。爆炸过程中测量大鼠头部的冲击波压力变化;于bTBI后3,24,72 h观察爆后大鼠的一般状况;心脏穿刺取血,之后迅速断头取脑,对各组大鼠的脑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留取血清用于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αⅡ-血影蛋白分解产物-145(SBDP-145)和Tau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大鼠头部冲击波压力曲线最大峰值为(818.2±33.3)kPa,持续时间约为1 000 μs。爆后大鼠的活跃程度明显下降,被毛无光泽,食欲下降。大体观察可见脑组织明显肿胀,脑表面血管增粗,部分有少量的斑片状出血,但未见明显的脑挫裂伤。HE染色可见大鼠海马CA1区的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血清IL-6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55.3±10.7)pg/ml、(171.3±25.3)pg/ml和(155.6±18.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116.3±7.3)pg/ml]明显升高( P<0.05);NSE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2.0±1.0)ng/ml、(11.0±1.0)ng/ml和(11.0±1.2)ng/ml,均较正常对照组[(8.1±0.5)ng/ml]明显升高( P<0.05);S100-β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71.9±10.7)pg/ml、(58.0±11.5)pg/ml和(56.5±12.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35.2±2.5)pg/ml]明显升高( P<0.05);SBDP-145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29.4±2.8)ng/ml、(24.5±4.8)ng/ml和(20.7±2.1)ng/ml,仅bTBI 3 h亚组较正常对照组[(20.9±1.2)ng/ml]明显升高( P<0.05);Tau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41.4±11.7)pg/ml、(189.5±28.2)pg/ml和(179.1±32.5)pg/ml,较正常对照组[(97.8±5.9)pg/ml]明显升高( P<0.05)。 结论:轻型bTBI大鼠的血清IL-6、NSE、S100-β、SBDP-145及Tau水平在早期呈不同程度上升,可为血清标志物用于轻型bTBI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达格列净促进2型糖尿病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1例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起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维持治疗6个月后成功诱导T2DM缓解的诊疗过程。患者为36岁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3 d”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T2DM,起始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强化治疗10 d后,改为利拉鲁肽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达格列净降糖治疗,治疗6个月后,血糖控制良好,体重较前下降21 kg,糖化血红蛋白5.3%,遂停用所有降糖药物,血糖长期维持达标,达到糖尿病临床缓解。利拉鲁肽可通过减少食欲和饥饿感、减少能量摄入、增加饱腹感、改变食物偏好、延缓胃排空等机制起到减重的作用,有助于促进肥胖的T2DM患者达到糖尿病临床缓解。对于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利拉鲁肽可作为优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生长激素释放肽调控食欲的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中枢食欲调控机能紊乱密切相关。胃生长激素释放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促食欲肽,其可作用于中枢稳态进食和享乐进食神经通路促进机体食欲和摄食行为,可能成为调控食欲的新靶点。此外,Ghrelin还参与促进生长、胃肠道功能调节、抑制炎症反应等对能量平衡的调节作用。因此,对Ghrelin及其受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肥胖症患者中枢食欲调控过程的病理生理改变,寻找治疗肥胖症的潜在靶点。本文重点探讨Ghrelin调节食欲相关神经元的分子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2016年5月11日至2019年11月19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的2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中73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3例患者中,出现肝功能异常35例。PD-1抗体单药治疗的43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13例,首次发生肝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55 d。PD-1抗体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22例,首次发生肝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41 d。35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伴有临床症状者2例,临床症状为乏力、食欲减低,其中1例伴有黄疸。35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28例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7例患者肝功能好转至1级,无一例患者因肝功能异常严重危及生命或死亡。联合治疗是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P=0.007)。 结论:PD-1抗体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或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的程度较轻,经对症治疗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或好转。对于接受PD-1抗体联合靶向治疗和化疗、既往有长期吸烟史、饮酒史及乙肝病毒感染史的患者,应及时监测肝功能并积极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促黑皮素原基因Arg222Trp位点变异的肥胖儿童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一例因“自幼肥胖,加重2年”就诊的10岁10个月男童。患儿早发肥胖,食欲旺盛,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及异常皮肤表型,无嗜睡、视野缺损及多饮多尿等下丘脑综合征的表现。其母亲及姥姥有儿童期肥胖病史。基因检测结果为促黑皮素原(POMC)基因c.664A>T(p.Arg222Trp)杂合变异,变异来源于母亲,目前尚无该位点变异的报道。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但随访1年后患儿仍食欲旺盛,干预效果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加速康复背景下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加速康复背景下胃癌患者术后1个月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于宁波市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后出院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全球领导人发起的营养不良评定(判断)标准第2步(不包括肌肉量测定指标)评估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采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结果:104例(61.9%)患者存在营养风险,46例(27.4%)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不同营养状况的胃癌术后患者其年龄、文化程度、肿瘤分期、体重指数、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恶心呕吐和食欲丧失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和疲倦是患者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加速康复背景下胃癌患者术后1个月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且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提示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时医护人员应加强优化胃癌患者院前、围手术期及出院后的营养管理,提高术后营养状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化学遗传学技术调控GLP-1神经元兴奋性及其对食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构建胰升糖素样肽1(GLP-1)神经元可控性模型大鼠,并观察GLP-1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对食欲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5只大鼠分为绿色荧光蛋白(GFP)组、HM3D组和HM4D组,每组5只。分别在3组大鼠的孤束核区域注射不同组合的腺相关病毒(rAAV),GFP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GFP-dio;HM3D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HM3D-mCherry-dio;HM4D组在孤束核区域注射rAAV-GLP-1-cre和rAAV-HM4D-mCherry-dio。通过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N-氧化氯氮平(CNO)后大鼠的摄食行为和体重变化来筛选其最佳剂量。通过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进行比较来确认GLP-1神经元的可调控性。观察大鼠处死前30 min注射CNO后大鼠孤束核区域GLP-1神经元的激活数量及下丘脑POMC神经元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孤束核区域内GLP-1神经元均成功被标记,CNO注射剂量为1mg/kg时,HM3D组大鼠摄食减少( P=0.021),而HM4D组大鼠摄食增加( P=0.002)。而注射剂量为0.5 mg/kg和3 mg/kg时均未出现此效应。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M3D组孤束核中GLP-1神经元的兴奋性高于GFP组( P=0.022),GFP组高于HM4D组( P=0.049)。腹腔注射CNO后HM3D组大鼠孤束核区域内的GLP-1神经元及下丘脑的POMC神经元表达也高于HM4D组( P=0.003)。 结论: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在大鼠孤束核内注射不同组合的rAAV能够成功建立GLP-1神经元可控性模型大鼠。1 mg/kg的CNO剂量能够有效激活或抑制该神经元,从而产生调控食欲的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罗替尼联合G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来宾市人民医院82例初诊远处转移或根治性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安罗替尼联合GP方案治疗(治疗组)45例,同期行GP方案治疗(对照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并进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PFS的影响因素。结果:82例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19例,年龄(48±10)岁。治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71.11%(32/45)比62.16%(23/37),86.67%(39/45)比81.08%(30/3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中位PFS时间为23.53个月(95% CI:17.48~29.58个月)比17.40个月(95% CI:13.33~21.47个月),两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位OS时间为34.03个月(95% CI:29.42~38.64个月)比30.47个月(95% CI:28.28~32.66个月),两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服用安罗替尼、初诊时复发或转移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安罗替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的食欲减退、乏力、粒细胞减少、高血压、手足皮肤反应、口腔黏膜炎以及肝功能损伤;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经对症处理和调整药物剂量后,大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可控制。 结论:口服安罗替尼靶向治疗联合GP方案化疗可延长复发或转移鼻咽癌患者的PFS,且安罗替尼相关不良反应大部分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在白血病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团队认知行为干预在白血病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白血病化疗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团队认知行为干预。两组均干预6 w,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化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 P<0.05),且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干预后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白血病化疗患者提供团队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负性情绪,降低化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一项多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流行概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回顾、非干预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根据入选标准纳入中国308家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DILI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将DILI患者分为慢性和急性2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和预后,分析2组患者的可疑致病药物,采用logistic回归对慢性DILI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25 92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急性DILI(急性组)22 556例(87.0%),慢性DILI(慢性组)3 371例(13.0%)。与急性组比较,慢性组患者女性更多见,年龄更高,有肝病史者更多,从服药至发现肝损伤的时间更长,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疲乏、黄疸、瘙痒、肝区疼痛/不适、出血倾向者更多,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国际标准化比值更高,而血清白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更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5分者占比更高,全因病死率和肝病相关死亡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比值比( OR)=0.76,95%置信区间( CI):0.69~0.83]是慢性DILI的保护因素,而既往肝病史( OR=2.00,95% CI:1.82~2.19)和低白蛋白血症( OR=0.96,95% CI:0.95~0.96)是慢性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研究时段308家医院DILI住院患者中慢性DILI占比为13.0%。与急性DILI比较,慢性DILI患者年龄更高,女性患者更多,肝损伤更严重,预后较差;其中女性、有肝病史和低白蛋白血症是发生慢性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