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体间接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磨牙效果的锥形束CT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评价种植体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磨牙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并采用支抗种植体刚性连接支抗牙构建间接支抗、辅助控制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上颌磨牙的成年患者2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26.4±4.2)岁(19~31岁)。采用锥形束CT三维测量方法,测量患者矫治前(T0)、上颌第一磨牙远移到位时(T1)和前牙排齐内收到位时(T2)的上颌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和中切牙牙根和牙尖以及牙根中心点位置,并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间差异。结果:上颌中切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4.84, P<0.001; F=27.66, 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1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舌向内收(1.81±0.28)和(2.17±0.42)mm。上颌第二前磨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7.16, P=0.001; F=57.99, 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1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向远中移动(1.95±0.42)和(2.53±0.33)mm。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和牙尖矢状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37, P=0.002; F=140.26, P<0.001);其中T0与T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别向远中移动(1.98±0.25)和(3.51±0.30)mm;而T1与T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中心点垂直向位置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9.06, P<0.001);其中T0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龈向压低(2.28±0.24)mm;而T1与T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测量指标3个时间点间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使用种植体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远移磨牙可有效增强支抗牙的支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联合种植钉矫治成人双牙弓前突畸形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种植支抗对骨性Ⅱ类高角患者垂直向控制作用的回顾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上前牙区及上磨牙区微种植体支抗对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病例的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选取10例联合使用了上前牙区和上磨牙区微种植体支抗的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矫正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平均疗程31.6个月,矫治后下颌平面角SN-MP减小1.62°±0.79°( P<0.001),FMA减小2.25°±0.99°( P<0.001),后/前下面高比增加0.54%±1.18%( P<0.001),Y轴角减小1.55°±1.77°( P<0.001),ANB角减小0.78°±0.84°( P=0.017);面角增大2.52°±1.60°( P=0.001),Z角增大8.15°±3.33°( P<0.001);上颌第一磨牙到腭平面的距离减少(0.39±0.28) mm ( P=0.002);上切牙到腭平面的距离减小(2.46±0.41) mm( P<0.001); 平面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减小1.16°±1.46°( P=0.0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矫正后上前牙压低、上磨牙压低,而下颌平面和咬合平面均发生了一定的逆时针旋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软组织侧貌。 结论:在上颌前牙及上磨牙区联合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垂直向控制,可以产生一定量的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较好地改善了骨性Ⅱ类高角患者的侧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骨支抗牵引方法对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两种骨支抗前牵引方法治疗唇腭裂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疗效。方法:12例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上颌颧牙槽嵴处钛板配合面具前牵引;B组上、下颌钛板,配合颌间Ⅲ类牵引。牵引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结果:A、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2.1个月和12.5个月。A、B组上颌骨均发生明显前移,分别前移3.12及3.83 mm;颌骨间关系变得协调,ANB角分别增加3.69°及3.14°、Wit's值分别增加4.30及4.52 mm,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然而,A组下颌骨发生了后下旋转及下切牙的舌倾。B组下颌骨发生了少量逆旋及下切牙轻度的唇倾。结论:上颌钛板面具牵引与上、下颌钛板颌间Ⅲ类牵引治疗替牙晚期及恒牙早期的唇腭裂上颌后缩患者均非常有效,但上、下颌钛板Ⅲ类牵引对垂直向控制更好,更有利于对高角病例的控制,受病例数量限制,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种植支抗垂直向控制矫治安氏Ⅱ类高角露龈笑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病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牙列拥挤是常见错 畸形,磨牙远移在获取牙列间隙、稳定磨牙中性关系和避免有创性操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从磨牙三维控制、位移表达率、支抗保护和稳定性4个方面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的临床疗效,同时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材料性能、正畸医师矫治方案设计、患者牙颌解剖条件及依从性几个方面探讨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期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支抗控制及临床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透明矫治器包裹整个牙列,被认为能提供更好的组牙支抗,即除拟移动的牙齿,牙列内剩余牙齿整体作为支抗。然而实际移动牙齿时不期望发生移动的支抗牙也可产生移动,提示无托槽隐形矫治同样需要关注支抗问题。本文就无托槽隐形矫治中支抗控制问题进行阐述,对比固定矫治与无托槽隐形矫治支抗的区别,并从垂直向、矢状向和横向3个方面探讨支抗设计的临床策略,以期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前牙分步内收和整体内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前牙分步内收和整体内收对切牙移动方式和后牙支抗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例2022年6月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患者(24岁,男性,个别正常 ),使用其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建立5组工况: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分析各组前牙和支抗后牙的初始位移。 结果: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尖牙发生远中倾斜移动,中切牙和侧切牙分别唇向倾斜0.18°和0.13°。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和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近中倾斜移动;其中,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出现不可控舌倾,分别倾斜0.29°和0.32°;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的舌倾角减少至0.21°和0.18°。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其中,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仍出现不可控舌倾,分别倾斜0.19°和0.27°;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发生可控的倾斜移动,舌倾角降至0.02°,侧切牙呈控根移动,表现为0.03°唇倾。5组后牙均发生近中倾斜移动。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内收上前牙时,设计整体内收和切牙过矫治有利于切牙的转矩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通过细丝弓技术在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直丝弓矫治的临床应用,观察矫治前后牙颌和软组织侧貌的变化,为临床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24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粘结MBT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4例患者正畸治疗完成后,磨牙及尖牙中性,覆覆盖正常,U1-NA角和L1-MP 角分别减小15.78°和6.18°,上下颌切牙切端内收7.56和2.27 mm,下颌磨牙近中移动4.41 mm,上颌磨牙近中移动1.17 mm.下颌切牙压低2.42 mm,下颌磨牙伸长1,21 mm.然而,上颌切牙和磨牙垂直向无明显变化.软组织侧貌改变明显,NLA角增大13.77°上下唇突点相对于审美平面分别减小2.90 mm和3.83 mm.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患者粘结直丝弓矫治器,采用细丝弓技术矫治,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支抗控制良好,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对上颌前突错畸形患者软硬组织和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究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对上颌前突错畸形患者软硬组织和颏部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上颌前突错畸形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直丝弓矫治器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SNA)、下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SNB)、反映上下颌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关系(ANB)、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距离(U1-NA)、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的交角(L1-NB)、上下前部牙弓的突度(UL-U1)、下唇突点至下中切牙唇面的距离(LL-L1)、上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Overjet)、上前牙覆盖过下前牙唇面的垂直距离(Overbite)、上唇突度,上唇突点至E线的垂直距离(E-upper-lip)、下唇突度,下唇突点至E线的垂直距离(E-lower-lip)、鼻唇角、颏沟倾角、颏软组织厚度、颏部形态、咀嚼功能及垂直向量参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UI-NA、UI-NA、LI-NB、LI-NB、Overjet、Overbite、E-upper-lip、E-lower-lip显著降低,LL-L1、鼻唇角、颏沟倾角及颏软组织厚度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UI-NA、UI-NA、LI-NB、LI-NB、Overjet、Overbite、E-upper-lip、E-lower-lip明显低于对照组,LL-L1、鼻唇角、颏沟倾角及颏软组织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颏高度、颏突度、颏曲度显著升高,根尖点颏厚度、下齿槽座点颏厚度、颏前点厚度、颏凹陷、颏倾斜度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颏高度、颏突度、颏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根尖点颏厚度、下齿槽座点颏厚度、颏前点厚度、颏凹陷、颏倾斜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咬合力及咀嚼效率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N-MP、N-Me、N-SGn、UO-PP及U6M-PP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垂直控制能改善上颌前突错颌前突错畸形患者软硬组织和颏部形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