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拱顶石皮瓣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12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拱顶石皮瓣(KF)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对12例患者行皮瓣移植术,皮瓣供区用KF进行修复。其中修复股外侧肌皮瓣供区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区3例,背阔肌皮瓣供区4例,内踝上岛状皮瓣供区2例。设计KF的面积为15.0 cm×12.0 cm~30.0 cm×20.0 cm。应用KF类型为Ⅰ型3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悉尼黑色素瘤科(SMU)改良KF设计型2例。术后4例患者电话随访,5例微信随访,3例门诊随访。随访观察皮瓣外观和术后并发症,皮瓣外观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瘢痕外观评估和评定(SCAR)量表进行评分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9(2~27)个月,所有患者KF移植区域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感觉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皮瓣坏死、伤口裂开和静脉回流障碍等并发症。本组末次随访时VSS评分为(2.17±0.58)分,SCAR评分为(5.33±1.23)分,修复结果满意。结论:KF作为一个接力皮瓣,可简单有效地修复皮瓣供区缺损,避免了供区软组织缺损直接闭合或植皮修复后出现的伤口裂开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27, 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55, P<0.001)。 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膝关节后侧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锚钉治疗10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后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20年8月至2023年1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改良膝关节后经腓肠肌内外侧头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系统联合带线锚钉治疗10例PCL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后1月、3月和6月复查的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收集并比较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随访时间3~12月,全部一期愈合,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25.08±7.60)、(95.32±1.08)分;Tegner评分分别为(3.42±0.78)、(8.60±0.32)分;术后分值均显著优于术前,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65、2.304, P<0.05)。 结论:经膝关节后侧腓肠肌间隙入路应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带线锚钉治疗PCL撕脱骨折简单便捷,安全有效,暴露充分,无神经血管损伤风险,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靳三针联合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肌电图、肌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价靳三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肌电图、下肢运动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在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1例,治疗组给予靳三针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肌电图检测仪测患者肌电图,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徒手肌力评定分级(MMT)评估患者肌力。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缺损程度、生活自理能力、下肢运动能力、下肢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踝背伸肌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10.14±3.45)分比(3.80±1.92)分、(10.10±3.17)分比(6.18±2.15)分, t=17.31、19.08,均 P < 0.05],且治疗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87, P < 0.001)。治疗后,两组胫骨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积分肌电值均升高[(20.43±5.26)分比(48.14±10.41)分、(16.20±2.62)分比(24.69±4.07)分、(32.62±3.42)分比(43.40±4.69)分;(20.40±5.19)分比(35.45±7.41)分、(16.32±2.51)分比(20.91±3.45)分、(32.59±3.37)分比(37.39±4.06)分, t=-23.79、-16.11、-19.89;-21.92、-10.86、-8.71,均 P < 0.05],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 t=7.09、5.05、6.92,均 P < 0.001)。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升高[(17.61±8.93)分比(27.16±5.84)分、(17.53±7.59)分比(22.22±6.66)分, t=-14.64、-10.72,均 P < 0.001],且治疗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8, P < 0.001)。治疗后,两组下肢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踝背伸肌力均升高,且治疗组更高[(3.75±0.63)级比(3.31±0.65)级、(3.51±0.67)级比(3.08±0.87)级、(2.98±0.81)级比(2.35±1.06)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1、2.80、3.36,均 P < 0.05)。 结论:靳三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肌电图、肌力,提升其下肢运动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穿支皮瓣切取方式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穿支皮瓣在修复足跟、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共收集了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51岁,平均32.5岁;修复足跟部创面10例,足踝及足背创面6例。采用改良的"Z"形皮肤切口显露皮瓣蒂部,蒂部包含1条来自腓动脉的穿支血管、腓肠神经及其周围血管链,及1条或多条小隐静脉的属支静脉,剩余筋膜组织尽量剔除;最后采用腓肠内侧或外侧动脉穿支为蒂的接力皮瓣修复供区,避免供区植皮。术后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微信传送照片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皮瓣全部成活,无静脉回流障碍所致的皮瓣肿胀及坏死,创面均I期愈合。皮瓣面积大小12 cm×5 cm~30 cm×15 cm,蒂部宽度1~2 cm。未再次行皮瓣修薄整形手术,供区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其中10例小腿后方皮瓣供区采用接力皮瓣覆盖,6例直接闭合。所有患者对术后下肢功能和外观满意。结论:采用改良皮肤切口,蒂部穿支加强的小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可以安全可靠的修复足跟、足踝部创面,不易出现皮瓣供血不足或者静脉危象,同时可以通过接力皮瓣修复供区,避免供区植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性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术后3天内,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与传统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探究比较改良与传统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9月于笔者医院接受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保留腓肠神经将患者分为传统组(切断腓肠神经并携带其于皮瓣内,n=34)和改良组(保留腓肠神经及其外膜于供区或进一步分离腓肠神经外膜,n=46).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足踝功能(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感觉功能(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及患者的美观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均为100.00%,改良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两点辨别觉(2-point discrimination,2PD)差值小于传统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aryland足功能评分、修复美观度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感觉功能分级S3~S4级比例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疗效好,美观度较高.术中保留腓肠神经有利于术后神经支配区感觉恢复,但手术时间较长,临床应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小切口+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 探讨小切口+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16~52岁,平均(32±5)岁.采用小切口+改良Kessler缝合法完成跟腱断端缝合修复,手术前后采用Arner-Lindholm跟腱功能评定标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患者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患者切口均愈合,无皮肤坏死和跟腱外露,未出现切口感染和腓肠神经损伤症状,至随访结束未出现跟腱再次断裂.末次随访Arner-Lindholm跟腱功能评分:优20例,良4例.末次随访AOFAS评分:优20例,(95±5)分;良4例,(80±5)分;总分平均为(87.5±5)分.结论 小切口+改良Kessler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观察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24 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及针灸联合治疗组各 62 例.常规治疗组给予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灸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2 组均治疗3 个月.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肌电图指标[患侧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屈伸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图积分肌电值(iEMG)、患肢M波最大波幅(Mmax)和H波最大波幅(Hmax)]、三维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支撑相、摆动相)及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E2 相关因子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RE)信号通路.结果:治疗后,针灸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 96.77%,高于常规治疗组 82.26%(P<0.05).2 组CSI、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CSI、MA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组胫骨前肌、腓肠肌iEMG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胫骨前肌、腓肠肌iEMG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组Mmax、Hmax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Mmax、Hmax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组步频、步速、支撑相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步频、步速、支撑相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组摆动相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摆动相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组FMA、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FMA、PASS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组Nrf2、ARE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Nrf2、ARE水平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 组Keap1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灸联合治疗组Keap1 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补土针灸法联合热敏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可调节Keap1/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改善肌张力、痉挛状态及三维步态参数,进而提升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硬膜外穿刺针辅助穿线经跟骨骨隧道治疗跟腱断裂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通过硬膜外穿刺针辅助穿线经跟骨骨隧道治疗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2021 年 1 月应用硬膜外穿刺针经跟骨骨隧道引导缝线加固止点治疗的 22 例跟腱断裂病例.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的切口于跟腱断裂皮肤空虚处上缘行 2~3 cm横行小切口,二次跟腱断裂患者取原切口或后内侧纵行切口.通过硬膜穿刺针分别在跟腱断裂近端、远端及跟骨处建立辅助隧道,引导穿入跟腱缝合线,结合改良Bunnell缝合法将断裂跟腱缝合.结果 随访 22 例,随访时间9~14 个月.术后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无深部感染、肌腱粘连、二次断裂、腓肠神经激惹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 9 个月踝关节活动度:跖屈 25°~45°,背伸 15°~25°,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平均 93(85~97)分,优 16 例,良 6 例,优良率 100%;Amer-Lindholm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优 18 例,良 4 例,优良率 100%;恢复至伤前体育活动水平 19 例(86.3%),重返运动时间 19~24 周,平均 21.6 周.结论 采用硬膜外穿刺针经跟骨骨隧道引导缝线加固止点跟腱断裂,临床效果确切,并发症少,器材易得,操作简单,值得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