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拱顶石皮瓣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12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拱顶石皮瓣(KF)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对12例患者行皮瓣移植术,皮瓣供区用KF进行修复。其中修复股外侧肌皮瓣供区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区3例,背阔肌皮瓣供区4例,内踝上岛状皮瓣供区2例。设计KF的面积为15.0 cm×12.0 cm~30.0 cm×20.0 cm。应用KF类型为Ⅰ型3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悉尼黑色素瘤科(SMU)改良KF设计型2例。术后4例患者电话随访,5例微信随访,3例门诊随访。随访观察皮瓣外观和术后并发症,皮瓣外观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瘢痕外观评估和评定(SCAR)量表进行评分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9(2~27)个月,所有患者KF移植区域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感觉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皮瓣坏死、伤口裂开和静脉回流障碍等并发症。本组末次随访时VSS评分为(2.17±0.58)分,SCAR评分为(5.33±1.23)分,修复结果满意。结论:KF作为一个接力皮瓣,可简单有效地修复皮瓣供区缺损,避免了供区软组织缺损直接闭合或植皮修复后出现的伤口裂开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解剖学观察与治疗重度糖尿病足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TTT)技术治疗重度糖尿病足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用红色乳胶经股动脉灌注10侧成人下肢标本,观测胫骨结节下方6.0~10.0 cm以内在胫骨内后缘胫后动脉发出骨筋膜皮支的出现率,以及其所发出的皮支和骨膜支的数目、分布、外径等指标。结合解剖学观察结果设计带胫骨后内侧骨筋膜皮支的嵌合瓣,改良TTT治疗糖尿病足。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按Wagner诊断标准确诊为Ⅲ~Ⅳ期糖尿病足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12例,采用改良TTT进行治疗,其中截骨骨瓣大小为10.0 cm×2.5 cm。术后5例患者坏疽足趾于拆除骨搬移外固定架时行不同程度足趾残端修整,2例患者足跟、足底创面行拱顶石皮瓣修复,3例患者创面自行愈合,2例Wagner Ⅳ期患者行小腿近端截肢。术后通过门诊随访,并总结该方法的初步应用效果。结果:10侧标本中,在胫骨结节远端6.0~10.0 cm以内从胫骨内后缘共发出骨筋膜皮支11条(1例为2条,9例为1条),距离胫骨结节为(9.23±0.62)cm,外径为(1.10±0.10)mm,骨筋膜皮支穿出深筋膜后发出皮支营养小腿内侧皮肤,外径为(0.59±0.09)mm,同时也发出营养胫骨内侧骨膜的骨膜支,外径为(0.85±0.10)mm。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与术前比较,术后所有患者足部皮温显著升高、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2例患者随访时间24~36(29.33±4.36)个月,术后10例患者患肢疼痛及麻木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消失,足部创面均完全愈合,小腿TTT创面均得到I期愈合,胫骨骨搬运节段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6.17±0.83)个月。2例截肢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 结论:改良TTT通过设计胫骨后内侧骨筋膜皮支的嵌合瓣治疗重度糖尿病足,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足部的症状,促进创面愈合,而且可减少骨搬移区域的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阴囊双蒂皮瓣联合拱顶石皮瓣修复6例男性阴部乳房外Paget病术后大面积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阴囊双蒂皮瓣联合拱顶石皮瓣修复男性阴部乳房外Paget病术后大面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于江西省皮肤病专科医院收治的6例男性阴部乳房外Paget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0 ~ 84(中位77.5)岁,病灶累及阴阜、阴茎及阴囊,术后缺损面积18 ~ 133(中位96)cm 2。所有患者阴阜部缺损选择腹部拱顶石皮瓣修复,阴囊及阴茎部缺损利用残存阴囊组织设计阴囊双蒂皮瓣修复。术后1、3个月及之后每3个月随访。 结果:6例患者随访3 ~ 36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均成活,皮瓣色泽和质地较好,供皮区和受皮区在功能和外形上均达到良好效果。结论:阴囊双蒂皮瓣及拱顶石皮瓣联合使用可修复男性阴部乳房外Paget病切除术后大面积缺损,操作简单,血供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具有设计简单、术时较短、血供可靠等特点,适用于缺损较大且不适合植皮修复的创面,现已广泛用于全身大多数部位,并在临床运用中不断改良。该文综述了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的特点、手术方法、经典术式、改良术式、最新临床应用进展以及该皮瓣的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拱顶石皮瓣修复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缺损并钢板外露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拱顶石皮瓣(KF)修复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缺损并钢板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2023年8月,共11例四肢长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患者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外科应用KF修复创面,钢板外露创面3例位于胫骨,5例位于腓骨,2例位于肱骨,1例位于尺骨。钢板外露原因包括缝合张力过大、局部感染严重、软组织损伤严重、低蛋白血症、糖尿病、长期吸烟和小腿深静脉血栓合并小腿肿胀,钢板外露后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0 cm×3.0 cm~20.0 cm×4.0 cm,设计KF的面积为12.0 cm×8.0 cm~24.0 cm×12.0 cm。应用KF类型为Ⅱ A型7例、Ⅲ型3例、Ⅳ型1例;所有患者定期门诊随访,观察皮瓣外观和术后并发症,皮瓣外观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瘢痕外观评估和评定量表(SCAR)进行评分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48(15.91±10.23)个月,10例患者未出现皮瓣坏死、感染、伤口裂开和静脉(或淋巴)回流障碍等并发症,仅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钢板外露,待骨折愈合后拆除钢板并修复创面,所有患者KF移植区域的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感觉恢复良好;末次随访VSS评分为(2.72±0.66)分,SCAR评分为(4.90±0.66)分,修复结果满意。结论:KF作为一个多穿支蒂皮瓣,可以有效利用局部软组织移行潜力转移修复钢板外露所导致的软组织缺损,避免使用复杂的带血管蒂的组织瓣及游离皮瓣,并可有效控制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在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前对于面部缺损的修复重建已有许多成熟的外科整复技术,如皮片移植、游离皮瓣移植和局部皮瓣移植等,均在其适用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KDPIF)作为一种局部皮瓣,具有设计简单、血供丰富、适用范围广等优点,但在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相对较少。鉴于其优点,该文作者认为KDPIF也是一个值得应用的面部缺损修复术式,作者对其设计原理、分型、手术技巧和应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改良拱顶石皮瓣技术与Karydakis皮瓣术治疗骶尾部藏毛囊肿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比较改良拱顶石皮瓣技术(KSF)与Karydakis皮瓣术(下称Karydakis术)治疗骶尾部藏毛囊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骶尾部藏毛囊肿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KSF皮瓣组20例和Karydakis皮瓣组34例,分别采用KSF术和Karydakis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除组织横径、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KSF皮瓣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愈合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均短于Karydakis皮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SF皮瓣组患者重度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Karydakis皮瓣组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复发.结论 相较于Karydakis术,KSF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还能降低伤口重度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应用改良拱顶石皮瓣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创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拱顶石皮瓣修复骶尾部难治性压疮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收治骶尾部压疮患者12例,均采用拱顶石皮瓣移位修复术.创面最小6.4 cm×4.0 crn,最大17.0 cm×14.0 cm.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不显臃肿,无凹陷、感染、坏死,臀部外观均良好.结论 拱顶石皮瓣利用臀上动脉穿支,血供丰富、解剖标志固定、变异少、营养皮肤及皮下组织范围广的特点,用此皮瓣治疗骶尾部难治性压疮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拱顶石穿支皮瓣手术设计要点和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拱顶石穿支皮瓣手术设计要点和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拱顶石穿支皮瓣修复各类软组织缺损患者26例,包括经典拱顶石穿支皮瓣21例、短切口拱顶石皮瓣3例、Ω形拱顶石皮瓣2例.结果 1例患者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好转.其余患者皮瓣血运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皮瓣成活良好,术后形态满意.结论 拱顶石穿支皮瓣具有设计简单、血供充分、术时较短、术后外观良好等优点,可广泛用于修复除头皮以外的身体绝大多数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拱顶石皮瓣修复臀部难愈性创面八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拱顶石皮瓣修复臀部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应用拱顶石皮瓣修复臀部难愈性创面8例,其中慢性溃疡3例,压疮3例,外伤2例.扩创后创面面积为8.0 cm×4.0 cm~12.0 cm×8.0 cm,紧邻创周设计、切取拱顶石皮瓣,皮瓣的两个外侧角"V-Y"推进缝合,创面与皮瓣边缘对位缝合,以推进方式覆盖创面.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本组术后7例皮瓣Ⅰ期愈合,1例约1/5的皮瓣边缘出现脂肪液化,皮缘下存在约3.0 cm×2.0 cm×2.0 cm死腔,经清创、引流、换药后创面Ⅱ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术区瘢痕增生不明显,臀部外形良好,下蹲功能不受限.结论 拱顶石皮瓣供、受区肤色相近,质地相同,皮瓣设计简单,操作方便,血供可靠,对供区损伤小,是修复臀部中、小面积难愈性创面的良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