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Z形内眦赘皮矫正伴切开重睑成形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改良Z成形内眦赘皮矫正术伴切开重睑成形术后的上睑部美学变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女性美容就医者90例,年龄18~35岁,平均25岁。测量术前双睑裂高度、长度、内眦暴露成角度、角膜暴露率、重睑宽度及弧度改变,对眉眼间距及内眦间距进行分析。术后双睑裂高度及长度、角膜暴露程度数值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该术式形成的新内眦角较前自然、重睑宽度适中、弧度流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内眦开大术联合切开法重睑术形成平行形重睑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改良Z成形内眦开大术联合切开法重睑术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方法将切开法重睑术及内眦开大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上睑皮肤切除部分延续至内眦部位,内眦处行Z改形,通过切除上睑内侧一条皮肤且仅缝合皮缘的方式形成"平行"重睑线.结果从2008年1月到2016年1月,应用此方法为3200例患者行手术.336例返回医院随访,随访时间为6月到72个月.除8例形成扇形重睑线外,328例均形成平行重睑线,外形流畅,内眦瘢痕不明显.结论该方法设计简单,易于操作,术后形成近似欧式的"平行"重睑线,患者满意度较高,适合各种类型的内眦赘皮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Z成形术与改良Z成形术的内眦赘皮矫正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Z成形术与改良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的效果.方法 将152例行内眦赘皮矫正术同期行切开重睑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Z成形术,B组行改良Z成形术.术前根据患者内眦睑裂角度,A、B两组中内眦角较为尖锐(内眦睑裂角度< 45.)者分别记为A1、B1组,内眦角较为圆钝(内眦睑裂角度>55.)者分别记为A2、B2组.根据患者睑裂长度和内眦间距比值(HLFI/ICD)、瘢痕增生、内眦赘皮回缩情况,及内眦睑裂角度(美学标准值为45.~55.),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并行t检验和x 2检验.结果 术后随访3~18个月,两组患者的HLFL/ICD及术后6个月内眦赘皮回缩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瘢痕增生情况整体较B组严重,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1 、B2组患者术后内眦睑裂角度更接近于标准值.结论 两种内眦赘皮矫正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内眦角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术式.Z成形术适合于内眦睑裂角度< 45.者,改良Z成形术适合于内眦睑裂角度>55.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反向Z成形重睑术同期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眦赘皮表现为内眼角处垂直的半月形皮肤皱襞,遮盖了生理内眼角形态,严重者可使两内眦间距加宽,影响眼部美观.若只行单纯重睑成形术,重睑只能形成“半双”,效果不理想.我们曾采用一种改良的正向Z改形法进行内眦赘皮的矫正,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术后早期内眦部瘢痕较明显,恢复时间较长,有的患者难以接受[1].我们根据内眦赘皮的解剖特点,在重睑同时,设计包含内眦角的反向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Z成形术与改良倒L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同期行重睑成形术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改良Z成形术与改良倒L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同期行重睑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单睑伴内眦赘皮的患者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A组,40例)、中度(B组,30例)和重度(C组,30例).A组采用改良倒L成形术为a1组,采用改良Z成形术为a2组.同理,B组分为b1和b2组;C组分为c1和c2组.术后6个月随访,通过比较各组间两眼内眦间距(intercanthal distangce,ICD)缩短率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来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a1、a2组和b1、b2组术后ICD缩短率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和c2组术后ICD缩短率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Z成形术与改良倒L成形术均可用于矫正轻、中度的内眦赘皮;在处理重度内眦赘皮时,采用改良Z成形术者的ICD缩短率与VAS评分均优于采用改良倒L成形术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局部皮瓣转移术式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眦指上下睑位于鼻侧的结合部,亚洲人群内眦角前方往往覆盖一片呈垂直或斜行分布的半月形皮肤褶皱,称为内眦赘皮.内眦赘皮遮盖部分鼻侧睑裂区,不仅破坏了内眦角的形态,影响眼部美观,而且可能造成部分视野缺失.局部皮瓣转移术式是目前常用的矫正内眦赘皮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不仅能有效矫正内眦赘皮,而且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内眦处瘢痕的形成,术后内眦形态美观,效果确切.近年来,经过国内外整形界同仁的共同改良及探索,局部皮瓣转移术式得到了较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单Z形不等瓣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同期联合水平型重睑术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进的单Z形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水平型重睑成形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150例伴有内眦赘皮的单睑患者,在水平型重睑成形术同期行改良单Z不等瓣矫正内眦赘皮.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其中3例患者术后3个月瘢痕较明显.随着肿胀消退及瘢痕对症处理而逐渐减轻,其余患者术后瘢痕均不明显.结论 改良单Z形不等瓣矫正内眦赘皮联合水平型重睑术是一种效果满意的联合术式,内眦无可见瘢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Z成形术在内眦赘皮矫正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改良Z成形术在内眦赘皮矫正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对156例内眦赘皮患者采用改良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其中146例同时行重睑成形术.Z成形术是以内眦赘皮游离缘形成内、外2个三角形皮瓣,改良Z成形术是将外侧皮瓣分解为2个,即共形成3个皮瓣,彻底松解错位的眼轮匝肌,再将皮瓣易位转移缝合.结果 本组156例患者获随访6~ 12个月,内眦区无明显瘢痕,内眦赘皮无复发,新内眦与重睑皱襞延续自然,睑裂变长增宽.结论 改良Z成形术是一种有效、易行地矫正内眦赘皮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Z"成形术与改良倒"L"成形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效果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改良"Z"成形术与改良倒"L"成形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124例单睑伴内眦赘皮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Z"成形术,对照组采用改良倒"L"成形术.比较两组内眦间距(Intercanthal distangce,ICD)缩短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眼外形变化情况(睑裂水平长度、睑裂垂直高度、睫毛暴露长度、睫毛上翘度)及术后并发症(创面感染、眨眼受限、出血肿胀、瘢痕、皮瓣坏死)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ICD缩短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术后睑裂水平长度、睑裂垂直高度、睫毛暴露长度、睫毛上翘度效果相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显著低于对照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Z"成形术矫正单睑伴内眦赘皮,手术效果较理想,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高效,具有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改良切口上睑旋转皮瓣矫治睑板型内眦赘皮合并单睑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改良切口上睑旋转皮瓣对睑板型内眦赘皮合并单睑的矫正效果.方法:选取睑板型内眦赘皮合并单睑就医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行改良Z成形术联合重睑术,观察组行改良切口上睑旋转皮瓣联合重睑术.观察两组术后1周时内眦间距(ICD)缩短率及疼痛评分、肿胀程度,术前及术后1周时眼外形变化情况,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瘢痕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ICD缩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及肿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睑裂垂直高度、睑裂水平长度、睫毛暴露长度、睫毛上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睑裂垂直高度、睑裂水平长度、睫毛暴露长度、睫毛上翘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V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V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7%、6.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切口上睑旋转皮瓣矫治睑板型内眦赘皮合并单睑手术操作简便,效果满意,同时可减少术后瘢痕,减轻疼痛和肿胀程度,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