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轮匝肌"窗口法"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上睑提肌腱膜瓣或睑板前筋膜瓣穿过眼轮匝肌窗口前徙固定的仿生法重睑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对286例单睑患者采用眼轮匝肌"窗口法"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术中显露切口之间眼轮匝肌,分别于内侧、中间、外侧去除约2 mm×2 mm的眼轮匝肌组织形成窗口,窗口内为上睑提肌腱膜组织或睑板前筋膜组织,形成上睑提肌腱膜瓣或睑板前筋膜瓣,分别将3处窗口部位的下唇皮肤、下唇眼轮匝肌、窗口内上睑提肌腱膜瓣或睑板前筋膜瓣与上唇皮肤做缝合固定,其余位置皮缘直接缝合.结果 286例患者均于术后7 d拆线.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重睑线形态自然流畅,闭眼时切口隐蔽,无凹陷性、"台阶样"瘢痕.满意度评价:280例满意,6例不满意,其中双侧重睑不对称3例,重睑线变浅3例,满意率为97.9%.结论 眼轮匝肌"窗口法"切开重睑成形术是一种可靠稳定、瘢痕隐蔽、重睑效果自然流畅、接近仿生的重睑成形术,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睑术者眶隔与周边结构的连接及其组织学与轻度上睑下垂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眶隔与周边结构的连接情况以及眶隔组织学结构,探讨其与轻度上睑下垂的关系.方法 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将行切开法重睑成形术的276例(549只眼)门诊求美者根据上睑情况分为正常组和轻度上睑下垂组,并进行眶隔观察.观察指标为眶隔与周边结构的连接、眶隔的组织学结构.结果 正常组498只眼,轻度上睑下垂组51只眼.两组间患者比较,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眶隔与眶隔脂肪包膜间的黏连发生率更高(x2=95.00,P<0.001),轻度上睑下垂组的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间的限制韧带发生率更高(x2=99.00,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两组眶隔均主要为结缔组织结构,可分为两层:前层较疏松;后层较致密.轻度上睑下垂组与正常组相比,其结缔组织纤维含量更少,且更为疏松.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均未发现肌组织结构.SMA染色结果显示,除穿行眶隔的血管显示阳性外,其余的组织SMA染色均为阴性;两组的眶隔中均未发现平滑肌结构.结论 眶隔与眶隔脂肪包膜的黏连、眶隔与上睑提肌腱膜间的限制韧带,可能是引起轻度上睑下垂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两种重睑成形术后眼表功能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埋线法和切开法两种重睑成形术后眼表功能。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大庆油田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7月行重睑成形术者30例(60眼),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切开组,每组15例(30眼),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眼表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埋线法和切开法两组术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泪液测试及Keratograph 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重睑成形术后3个月OSDI问卷量表调查( P=0.013),术后1周( P=0.010)、1个月( P=0.032)泪膜破裂时间,术后1个月( P<0.001)角膜荧光染色、术后3个月( P=0.043)泪河高度埋线法与切开法重睑成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睑成形术埋线法较切开法对眼表功能的影响更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睑成形术切口的改良与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重睑成形术是亚洲较为常见的美容外科手术,手术方法主要分切开法与非切开法。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中传统的上睑全长切口可带来术后瘢痕明显、恢复期较长等问题,故许多整形外科医师对切口进行了改良。该文综述了重睑成形术不同的切口设计及在临床的应用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睑成形术中缝针脱入眼睑内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山东省眼科医院眼整形科收治了3例(3眼)埋线法重睑成形术中缝针脱入眼睑内的女性患者,作者对病例特点和治疗措施进行了病例报道。患者年龄19~35岁,平均25岁。就诊时间为重睑成形术后1~14 d,眼睑伤口均无感染迹象,双侧睑裂高度基本对称,眼球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眶CT检查明确缝针脱入位置均为上睑颞侧。3例患者均沿颞侧重睑线切开皮肤,在永磁铁引导下顺利取出,取出完整缝针1例、断裂缝针2例,均为钢制三角针。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随访4年,双眼睑裂高度基本对称,患眼重睑消失,已建议行重睑修复术;1例随访1.5年,双眼重睑基本对称;1例术后1个月眼睑水肿基本消失,无不适,半年失访。埋线法重睑成形术中缝针脱入组织内易发生在颞侧眼睑,眼眶CT检查和永磁铁有助于这类异物的体表定位及手术取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结膜入路修复腱膜性上睑下垂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矫治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科采用经结膜入路矫治腱膜性上睑下垂的患者资料。术中纵向切开上睑结膜并分离米勒肌后,寻找上睑提肌腱膜,并将其末端与眶隔后壁融合的白线结构固定于睑板上缘。手术效果评价:(1)矫正程度,包括正矫、矫正过度和矫正不足;(2)对称性,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3)稳定性,分为好、减弱、消失3个等级;(4)术后并发症;(5)患者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37只眼),男9例,女14例,年龄22~41岁,平均31岁;轻度下垂21只眼,中度下垂9只眼,重度下垂7只眼。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全部37只眼(100%)术后矫正程度、稳定性评价为正矫、稳定性良好;对称性评价"好"21例(91.3%),"中"2例(8.7%)。所有患者对矫正效果满意,眼部外观及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结膜入路进行腱膜性上睑下垂矫正,能够在获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减小手术损伤,术后眼睑肿胀轻微、恢复快,眼睑外观自然无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桥式眼轮匝肌肌瓣睑粘连术治疗烧伤后瘢痕性睑外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桥式眼轮匝肌肌瓣睑粘连术治疗烧伤后瘢痕性睑外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20年9月于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美容科采用桥式眼轮匝肌肌瓣睑粘连术治疗头面部烧伤继发眼睑严重瘢痕挛缩导致睑外翻的患者资料。术中松解瘢痕睑缘复位后,于上、下睑松解切口基底部各制备一个眼轮匝肌肌瓣,将肌瓣越过睑裂睑粘连点,进行桥式交叉转移,远端固定于松解切口基底的眼轮匝肌,形成睑粘连;对术中形成的皮肤缺损进行工字形全厚皮片或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并打包固定。术后1年,确认所植皮片稳定、无睑外翻复发后切开粘连。睑粘连术后至少随访1年,观察有无异物感、结膜囊积脓、皮片成活情况,以及睑粘连成功率、肌瓣抗拉伸效果、皮片回缩率和并发症情况。测量术前及睑粘连切开后睁、闭眼时的睑缘间距。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 M( Q1, Q3)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 结果:共纳入14例患者23只眼,男11例,女3例,年龄41.5(32.5,47.0)岁,烧伤至本次治疗时间13.5(10,24)个月;5例(7只眼)烧伤后未行植皮或睑粘连术治疗,另外9例(16只眼)曾行睑粘连术和(或)皮肤移植。术中植皮面积37 mm ×18 mm~52 mm×39 mm。术前23只眼睁眼时上、下睑缘距离为14(12,14)mm,闭眼时距离为6(5,9)mm。眼睑粘连术后,患者无异物感,无感染,皮片全部成活。睑粘连成功率为100%,未发生意外断裂或拉长,患者闭眼时睑粘连组织同步收缩,肌瓣抗拉伸效果好。粘连维持时间为13(12,24)个月,期间无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半年皮片回缩率为9%(5%,10%)。粘连切开后,睁眼时上、下睑缘距离为9(8,9)mm,闭眼时距离为0(0,0)mm。结论:桥式眼轮匝肌肌瓣睑粘连术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睑粘连效果,有效减少眼睑植皮后的皮片挛缩,治疗烧伤后睑外翻的效果比较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Park法重睑成形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提上睑肌腱膜复合组织瓣(改良Park法)切开重睑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重睑成形术患者823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2例、女731例,年龄18~45岁(31.4±7.9)岁,伴轻度上睑下垂患者142例。手术均用改良Park法。第三方评估患者术后双侧重睑对称性,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上睑缘角膜映光距离(MRD1),并计算术前与术后MRD1差值(ΔMRD1),统计术后重睑变浅或消失概率。结果:823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双侧重睑对称及基本对称患者764例,占92.8%;不对称患者59例,占7.2%。术后6个月MRD1值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前MRD1值为(3.25±0.72) mm,术后6个月MRD1值为(3.64±0.61) mm,ΔMRD1为(0.38±0.7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41, P<0.05)。术后8例出现重睑线变浅,3例重睑线完全消失。术后患者重睑线弧度自然流畅,睁眼睫毛动感上翘,闭眼上睑皮肤平整,无明显凹陷性瘢痕及睑板前组织臃肿现象。 结论:改良Park法重睑术可重建重睑外观,形成动态双眼皮。手术方式有较好的对称性、粘连牢固、不易消失,手术同时可矫正轻度上睑下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睑臃肿的软组织构成及个性化处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睑臃肿的软组织构成及其在上睑成形术中的处理经验。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十六科的单睑伴上睑臃肿女性患者165例,年龄18~40(26.1±6.2)岁。行切开法重睑手术过程中,去除多余皮肤及眼轮匝肌,常规暴露眶隔前壁,观察眼轮匝肌后脂肪及眶隔脂肪容量,对眶隔前壁膨出者全层打开眶隔并探查泪腺。根据软组织的构成情况行眼轮匝肌后脂肪及眶隔脂肪部分去除或调整,泪腺复位联合脂肪瓣转移等手术方法进行综合处理。结果:165例患者切口均为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手术效果稳定,偶见持续轻度疼痛、局部皮肤紧绷感、溢泪、球结膜水肿等均在短期内自行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上睑成形术中识别上睑臃肿的软组织构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可更好地平衡上睑脂肪组织容量,避免术后复发或黏连形成凹陷,使重睑形态更加自然柔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