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 M( P25, P75)表示。 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病变肠管切除手术对比转流性肠造口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晚期严重并发症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病变肠管切除手术对比转流性肠造口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RLRI)晚期并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PubMed、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病变肠管切除手术与转流性肠造口手术治疗RLRI严重并发症比较的研究。中文检索词为:"放射性肠损伤、放射性肠炎、手术"。英文检索词为:"Radiation-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Bowel injury from radiation、Radiation Proctitis、Surgery、Colostomy"。文献纳入标准:(1)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病变肠管切除手术与转流性肠造口手术对RLRI合并晚期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影响的试验设计、有对照组或临床描述性研究文献;(2)各文献中研究开展的年代清晰;(3)研究对象为术前诊断为RLRI合并顽固性出血、狭窄、梗阻、瘘、穿孔等晚期并发症患者;(4)病变肠管切除手术包括:Hartmann、Dixon、Bacon、Parks。转流性肠造口手术包括:回肠造口、结肠造口;(5)若同一机构或作者发表的研究开展时间相同的文献,选择其中研究样本量最大的一篇,但如果研究开展的时间不同(即研究对象不同)则可以都入选;(6)预后观察指标中至少包括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病死率、关瘘率中的一种。关瘘率的定义为病变肠管切除手术及转流性肠造口手术患者术后分别成功实施肠造口关闭的比率。其中,率的计算采用直接计算法或可以转化为直接计算法。排除标准:(1)无对照组的单臂研究;(2)研究对象包括首次手术非病变肠管切除或造口手术的患者;(3)有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4)统计学处理方法不合理;(5)资料不完整,如研究中缺少预后观察指标。按以上标准筛选文献后,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对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进行检验,采用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的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均为回顾性研究,共计426例RLRI晚期并发症患者,其中病变肠管切除手术组174例,转流性肠造口手术组252例。与转流性肠造口手术组相比,虽然病变肠管切除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35.1%比15.9%,OR=2.67,95% CI:1.58~4.53, P<0.001),但在缓解术后症状(缓解率:94.2%比64.1%,OR=6.19,95% CI:2.47~15.52, P<0.001)和术后关闭瘘口(关瘘率:62.8%比5.1%,OR=15.17,95% CI:1.21~189.74, P=0.030)方面更具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比18.8%,OR=0.74,95% CI:0.21~2.59, P=0.640)。敏感性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症状改善率以及关瘘率方面与未排除前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未发生大的变化,结果较为稳健可信。漏斗图分析提示发表偏倚较小。 结论:RLRI晚期并发症患者行病变肠管切除手术并发症发生风险高,术后病死率与转流性肠造口手术相当,但前者在术后症状改善及关瘘率方面优于转流性肠造口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杆菌属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是腹盆腔放疗患者常见并发症,然而目前没有有效的临床防治手段。作为益生菌和肠道共生菌的乳杆菌属对肠道健康有诸多益处。临床前研究发现乳杆菌属可以防治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其机制为保护肠隐窝干细胞、维持肠道屏障及抗氧化等。临床研究提示放疗前1周开始口服足量含乳杆菌属的复合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放疗导致的腹泻,并且口服乳杆菌属有治疗放疗后腹泻及减轻放射性直肠炎的趋势,目前没有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2例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和对照组(38例,0.9%NaCl溶液20 ml+凝血酶1 000 U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保留灌肠)。比较治疗1个月后两组的临床疗效、直肠镜评分、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及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种分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18%(41/44)比76.32%(2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4, P=0.031)。观察组肠道损伤程度、肛门疼痛、肉眼血便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治疗1个月后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 P<0.001),但两组间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CRP、Hb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伴出血的效果较好,能够改善患者便血、腹泻、贫血等症状,提高生命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同济四联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对“同济四联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70岁以下。(2)有慢性胃肠功能障碍(符合罗马Ⅳ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腹泻、腹痛和腹胀的诊断标准),且时间≥1年以上。(3)伴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18.5 kg/m 2。(4)根据专业心理医师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抑郁、焦虑症或者状态。(5)育龄期女性伴有闭经或者月经失调≥6个月。排除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各类肠梗阻和炎性肠病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全身并存症者,不能耐受或接受鼻肠管、或经皮胃(或空肠)造口以及不能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者。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疾病科收治的诊断同济四联征并行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35.2±16.7)岁;43例均存在慢性胃肠功能障碍;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26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中,13例月经失调,9例闭经。治疗采取菌群移植(口服菌群胶囊)、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和心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以下指标:(1)胃肠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数越高提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评分。(2)精神心理状态:HAMA和HAMD量表评分,分数越低提示抑郁或焦虑症状越减轻。(3)营养状态: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质量、体质指数。(4)神经内分泌功能:检测皮质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以及育龄期女性月经的情况。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时的随访率分别为90.7%(39/43)、72.1%(31/43)和55.8%(24/43)。治疗后6个月时,对慢性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1.4%(35/43)。GSRS评分治疗前为(29.35±3.56)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下降至(18.25±2.56)分;GIQLI治疗前为(56.23±10.34)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上升至(91.04±2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营养不良,体质量在随访第6个月时,由治疗前的(40.61±8.88)kg,上升至(50.45±6.23)kg,体质指数由治疗前的(15.17±1.87)kg/m 2上升至(19.58±1.42)kg/m 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总蛋白由治疗前的(60.99±5.99)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64.21±4.23)g/L( F=2.715, P=0.022);前白蛋白由治疗前的(150.14±56.04)m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258.17±86.94)mg/L( F=15.12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2.79±6.63)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9.92±7.24)分;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A评分由治疗前的(17.15±4.34)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7.73±4.1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26例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疗效观察发现,其对内分泌调节有效率为69.2%(18/26)。虽然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皮质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但多巴胺由治疗前的(32.91±10.65)nmol/L下降至(13.02±5.58)nmol/L;去甲肾上腺素由治疗前的(49.75±15.23)ng/L下降至(19.21±9.58)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改善“同济四联征”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癌脑转移瘤的单次SRS与多分次SRT治疗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多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及单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结直肠癌脑实质转移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检索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数据库纳入的结直肠癌脑实质转移瘤患者98例,其中行SRT者46例,行SRS者52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两组的局部肿瘤控制时间、中位生存期、放射性脑损伤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SRT组与SRS组的肿瘤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6.1%与67.3%;两组患者12个月局部肿瘤控制率分别为88.3%和83.9%,无统计学差异( P=0.689);所有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1.6个月,其中SRT组为10.8个月,SRS组为12.7个月,无统计学差异( P=0.129);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OS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是:肿瘤数目>3枚( P=0.026)、GPA评分较低( P=0.035)及没有系统治疗模式和贝伐珠单抗应用( P=0.001);两组患者急性和晚期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结论:SRT与SRS均是治疗结直肠脑转移瘤的有效方式,系统治疗模式的协同应用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主要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8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1、2级慢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进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试验组给予rhGM-CSF+庆大霉素+地塞米松+云南白药保留灌肠,均2次/d,连续治疗3周。根据主观客观管理分析(SOMA)量表对灌肠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合粪常规及直肠镜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根据SOMA量表评分,两组患者灌肠后便血、腹泻、里急后重、腹痛症状评分均较同组灌肠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两组间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灌肠后试验组便血评分比对照组低[(0.33±0.15)分比(0.48±0.32)分, t=2.045, P=0.022],两组其他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9%(51/64),试验组为90.63%(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85, P=0.026)。全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rhGM-CSF联合传统药物保留灌肠治疗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患者放射性直肠炎有效率高,操作简便,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现状:一项基于三期随机临床试验的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既往对放射治疗后出现肠道的放射性损伤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盆腔恶性肿瘤辅助放疗后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情况,以加强对放射性肠损伤研究的关注。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分析STARS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0806117)数据库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病例数据。纳入2008年2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和术后治疗的848例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宫颈鳞癌、宫颈腺癌及宫颈腺鳞癌;(2)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至少有下列不良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淋巴脉管浸润或宫颈肌层深部间质浸润;(4)术后接受过盆腔放射治疗;(5)同意并能够完成问卷调查。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及有智力或认知障碍的患者。全组848例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均进行了放射治疗。盆腔放疗剂量为1.8 Gy/d或2.0 Gy/d,每周5次,总剂量45~50 Gy。563例患者在术后6周内开始放射治疗,其中282例患者采用单纯辅助放疗,281例患者采用同期放化疗方案(单药顺铂);285例患者采用序贯放化疗方案(TP方案,紫杉醇+顺铂)。观察术后辅助放疗期间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慢性期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总体生活质量状况、以及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情况。其中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问卷3.0(EORTC QLQ-C30),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领域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症状领域得分越高,表明症状或问题越多,生活质量越差;分别于患者放疗前(即手术治疗结束后1周)、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全部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评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定义为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消化道症状不能好转或者改善,分级标准参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标准4.0版(NCI-CTCAE 4.0版)中的胃肠道部分。结果:848例患者放射总辐射剂量为(47.8±4.6)Gy。术后辅助放疗期间,急性期胃肠道反应症状包括恶心(46.0%,390/848)、呕吐(33.8%,287/848)、便秘(16.3%,138/848)及腹痛(10.3%,87/848)。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回收问卷346份和250份,QLQ-C30调查问卷显示,恶心或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得分均较放疗前(手术后1周)和术后放疗期间改善(均 P<0.05)。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逐步提高[放疗前,手术后1周:59.7(0.0~100.0)分,术后放疗期间:63.1(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75.2(0.0~100.0)分,全部治疗结束后24个月:94.1(20.0~120.0)分, H=253.800, P<0.001]。完成全部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8%(34/346),其中97.1%(33/34)为1~2级不良事件,表现包括腹痛、便秘、便血、腹泻;1例(0.3%)出现频繁腹泻>8次/d,为3级不良事件。全部治疗结束后的24个月,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发生率为9.6%(24/250),并未随着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χ 2=0.008, P=0.927)。1例3级腹泻患者症状未见改善。 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期间,常见的治疗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泻;治疗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种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且随时间延长不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肠最小化切除策略治疗盆腔放疗致末端小肠狭窄的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肠最小化切除策略对预防慢性放射性肠损伤(CRE)术后吻合口漏和短肠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合并肠狭窄和肠梗阻的小肠CRE可分为以下两种分型:(1)Ⅰ型:回肠末端病变,但在回肠病变与回盲部之间始终存在2~20 cm的正常回肠段;(2)Ⅱ型:病灶位于距离回盲部较远的小肠,病灶外的肠段通常广泛受损。最小化肠切除术适应证:Ⅰ型小肠CRE、直肠乙状结肠无放射性损伤、无结肠梗阻。禁忌证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盲肠远端狭窄性或穿透性病变、急诊手术、恶性肿瘤复发或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放疗史、放疗与手术时间间隔<6个月、术前小肠切除史或腹腔化疗史。根据上述指征,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受最小化肠切除术策略治疗的40例Ⅰ型CRE患者病例资料(最小化肠切除组,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13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6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1例);同时纳入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40例接受切除肠狭窄病变及回盲部的Ⅰ型CRE患者作为历史对照(传统肠切除组,均来自东部战区总医院)。最小化肠切除组采用小肠最小化切除策略,即一期回肠部分切除+回肠-回肠吻合术+保护性小肠造口术。传统肠切除组采用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吻合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术后并发症严重程度采用Clavien-Dindo和综合并发症指数(CCI)评估。采用卡氏评分(KPS)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传统肠切除组相比,最小化肠切除组的小肠切除长度[51(20~200)cm比91(60~200)cm, Z=5.653, P<0.001]、术后全肠内营养时间[9(3~18)d比12(4~50)d, Z=2.172, P=0.030]和术后住院时间[17(9~24)d比29(13~57)d, Z=6.424, P<0.001]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小化肠切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肠切除组[20.0%(8/40)比28/40(70.0%),χ 2=19.967, P<0.001],其中短肠综合征[5.0%(2/40)比25.0%(10/40),χ 2=6.274, P=0.012]、吻合口漏或瘘[2.5%(1/40)比22.5%(9/40),χ 2=7.314, P=0.014]和胸腔积液的发生率[7.5%(3/40)比25.0%(10/40),χ 2=4.500, P=0.034]均低于传统肠切除组。最小化肠切除组CCI指数也低于传统肠切除组[CCI>40:2.5%(1/40)比12.5%(5/40), Z=18.451, P<0.001]。最小化肠切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KPS评分均高于术前1 d[(79.9±4.7)分比(75.3±4.1)分,(86.2±4.8)分比(75.3±4.1)分,均 P<0.05]。在最小化肠切除组中,7例患者对目前的生活质量满意,随访时拒绝接受肠造口还纳手术;1例患者由于直肠出血暂缓造口还纳;其余32例于术后3~12个月行造口还纳术,其中26例行回肠-回肠吻合术,余6例切除造口至回盲部肠段,行回肠-升结肠吻合术。 结论:小肠最小化切除策略可以减少切除小肠的长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对改善放射性肠损伤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性肠损伤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放射性肠损伤是指放射治疗盆腔、腹腔或腹膜后肿瘤所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尽管放疗技术的进步使放疗对靶区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减少,但90%接受放疗患者会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等急性症状,50%的患者因消化道症状影响生活质量,20%~40%患者的症状为中到重度。依据病理学分期、特征和临床表现,放射性肠损伤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一般以3~6个月为界。放射性肠损伤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减少照射剂量和缩小照射野。急性放射性肠损伤主要表现为黏膜炎性反应,多为自限性病程,其治疗以对症治疗和营养治疗为主。慢性放射性损伤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最理想的治疗措施。慢性放射性损伤的手术适应证为3、4级的肠损伤,包括梗阻、出血、肠坏死、穿孔和瘘;目前的手术方式为确定性肠切除加一期或二期消化道重建手术。放疗结束后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最佳时机尚有争议,根据笔者团队经验,在放疗结束1年后可能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时机。对于急诊手术、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腹腔感染、肠管广泛放射性损伤以及腹腔粘连无法分离的患者,先行造口或腹腔引流,待患者恢复肠内营养,炎性反应消退后,再考虑确定性手术。术前预置输尿管导管,通过影像学评估结直肠位置和髂血管损伤程度,以及术前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